首页 > 作文 > 文化作文 > 兵马俑 > 兵马俑集锦简短合集

兵马俑集锦简短合集

时间:2024-08-25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兵马俑(作文) 篇1

  今天,我们要去西安临潼观看那一支“威武之师”——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是以前人们打井的时候发现的,目前已经发现了三个佣坑,一号坑最大,发现将军俑两个,士兵俑大约三千余件,陶马大约一千余件,三个俑坑加起来有大约两万平方米,有大约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够壮观吧!

  将军俑头戴鹤冠,身穿盔甲,手握宝剑。武士俑身材魁梧,肌肉丰满。士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腰边挂着一把宝剑,传说是秦始皇死后把它的一支大军队一起陪葬。

  陶马与真马一样大小,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兵马俑神态各异:有的手握宝剑准备上马冲杀,有的紧握拳好像在发誓,要为秦国统一天下做殊死拼搏。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每个兵马俑栩栩如生都是一件艺术珍品,在它身边仿佛能听到它们的呼吸声!兵马俑太壮观了!

  以上为兵马俑(作文)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兵马俑(作文) 篇2

  世界八大奇观之一——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可谓是闻名于世,无人不晓。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被它的魅力所震撼。

  秦兵马俑的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共14000多平方米,在坑内,共有8000多个兵马俑。从高处眺望,威武的气势令人心潮澎湃!三个佣坑内,一号坑最大,四面斜有披门道,坑内大多为武士俑,它们有的手持长矛,表情严肃,抬头挺胸,豪爽的姿态,栩栩如生!

  将军俑身披金刚铠甲,体格健壮。神态冷静自然,临危不惧,拿着坚固锋利的宝剑,准备一场激烈的大战!

  马俑写实逼真,膘肥体壮,马不停息,跃跃欲试!

  在这辉煌的艺术殿堂,秦兵马俑展现了中华人民卓越的成就,使得全世界的人们赞扬 !

  以上为兵马俑(作文)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兵马俑(作文) 篇3

  今天我们报了兵马俑和华清池一日游,跟着旅游团一起参观旅游。

  我们先去了华清池。华清池里面有莲花汤,海棠汤等,分别是皇帝,公主,妃子,大臣沐浴的地方。汤是指古代的沐浴的地方。关于这些汤,还有很多讲究。比如说,出口的多少跟沐浴的人的身份地位有关。比如,杨贵妃洗澡的池子,海棠汤就有两个出口;而唐玄宗李隆基洗澡的地方——莲花汤,只有一个出口;最后是唐太宗李世民洗澡的地方——星辰汤,你猜这里有几个出口?由于李世民是第二任皇帝,所以他的汤只有零个出口。

  我们先去看了杨贵妃洗澡的地方——海棠汤。海棠汤,从外面看就像是一朵莲花,左右各设有一个出口,底部看上去黑乎乎的一片,看上去可不像是杨贵妃洗澡的地方。其实这池底当时铺的都是蓝田玉,后来这些蓝田玉都被移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去了。我们昨天也看到了那些大块的玉石。接下来去看了李隆基洗澡的地方。李隆基洗澡的地方便是莲花汤。莲花汤里面有43度的温泉水,底部都是游人扔下的硬币,温泉水肯定被污染了,不能再洗澡了。

  接着我们看了一个盛有华清池里43度温泉水的小池子。这个小池子从上往下看,里面好像长了青苔,简直全是绿色的,让人看了就有脏兮兮的感觉。其实这里面并没有青苔,里面都是很深色的蓝田玉。青苔应该不能在43度的温泉水下存活吧?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科学家跟中国科学家一起来对这温泉水做了分析。有人觉得这温泉水这么好,应该可以直接喝吧?但是得到的结果是不可以,因为这温泉水里太多金属,所以最好不要喝。

  最后我们去看了,李世民洗澡的地方——星辰汤。星辰汤始建于唐贞观18年,池壁很壮观。星辰汤与其南面大臣们洗澡的地方——魁池,组成一个北斗七星的图案。星辰汤里有一个地方是斜坡。我觉得应该是李世民平常坐在坡上,然后突然滑到水里,跟现在滑水差不多的。考古工作人员还在星辰汤里发现了几根秦代的檀香木。可是这些檀香木一离开温泉水,就立刻开始腐烂了一部分。因此就可见这里的温泉水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接着我们去看了一部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剧——《西安事变12.12》。西安事变讲的是杨虎城和张学良主张抗日,可是蒋介石却主张先打完内战再抗日。由于双方达不成共识,所以杨虎城和张学良逼迫蒋介石抗日。19××年12月12日那天凌晨六点,他们才真正地开始打仗,在骊山上找到蒋介石,逼迫他抗日。到了12月25日那一天,蒋介石离开西安,到达了南京。至此西安事变就解决了。西安事变才奠定了后来抗日战争的基础。

  午饭过后,我们去了兵马俑博物馆。兵马俑博物馆主要分为四个展厅,1号车、2号车展厅,1号坑展厅,2号坑展厅和3号坑展厅。

  我们先去看了1号车和2号车展厅。一号车是真品,前面四匹马拖着一辆马车。马车上面有一个大大的像雨伞一样的,用来遮阳挡雨。马车车身前面坐着一个人,他双手拿着4匹马的缰绳,好像在驱赶他们。一号车是用来给皇帝传达信息的,不是皇帝坐的,做的自然要简单一点。二号车则是皇帝用来去各个地方的。二号马车是复制品,也是由四匹马拉着的。马车做成一个宽敞的棚子,形状像屋子一样,还有个后门可以上下马车。我发现一号车和二号车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匹马的头上插着像玉米一样的东西,叫“纛”。据说这个样子的东西,表示里面坐着的是皇帝,大家要避让。

  之后我们去一号坑展厅。一号坑的前半部分已经完全修好,看不出有一丝裂缝。可是后半部分还在维修。其实二号坑和三号坑也是这样的。怎么判断兵马俑的碎片是属于哪一个陶俑的呢?其实古人已经想好了,在陶俑的脖子,脚踝,身体上都刻有这个陶俑的名字。可以根据名字来重新拼陶俑,这是不是很聪明呢?

  最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烂尾坑,那就是四号坑。因为秦始皇死的太匆忙了,所以还有一个坑来不及修好,因此就成了今天的四号坑,烂尾坑。

  秦始皇的真正陵墓在我们来的路上一个山包下面,现在还不具备发掘条件。那个山包离兵马俑博物馆还很远呢!现在发觉的兵马俑也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真的难以想象,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

  以上为兵马俑(作文)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兵马俑(作文) 篇4

  今天,我和妈妈来到了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西安,去参观那有千年历史的兵马俑。

  我们先来到1号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壮观的兵马俑。虽然兵马俑是最低级的,但是这些兵马俑被陶制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近看,还能看出兵马俑的一丝丝头发呢!你看,那一个个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不一样,有喜,有怒,有哀,有乐。这四种面部表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同真人一般!听导游说,刚出土的兵马俑原来都是有着五彩颜色的,由于隔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兵马俑一出土,它们的颜色在三小时内就全都被氧化掉了。

  以上为兵马俑(作文)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兵马俑(作文) 篇5

  8月18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它位于陕西省临潼县。我们先参观了一号俑坑,里面的兵马俑都是考古学家把兵马俑的碎片一块一块拼成的,除了跪射俑的发髻向左边,其余俑的发髻都是朝右边。一号俑坑发掘兵马俑6000余件,而他们的面部表情却各不相同。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当年秦始皇座过的马车,一号车由3000多块碎片拼成,二号车由10××多块碎片拼成。

  最后,我买了一本介绍兵马俑的书——《苏醒的秦代兵团》,并请当年发现兵马俑的老爷爷——杨培彦在书上为我亲笔签名!

  我觉得秦始皇很伟大,是他做出的修建兵马俑的决定;秦代的劳动人民也很伟大,是他们修建的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的修建,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因此,兵马俑建筑代表了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以上为兵马俑(作文)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兵马俑(作文) 篇6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举世无双,是我国陶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传说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支军队,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们令其他国家的军队为之丧胆,为之变色。他们就是秦兵,一支由秦始皇亲手组建的军队,一支纪律严明、队形整齐的军队,一支神出鬼没、百战百胜的军队。军队中的每个秦兵都饱经风霜,身上都留下了战争的印记。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被历史无情地掩埋在尘土之下。秦兵马俑向人们生动地展现了秦兵当年的威武之势。

  秦兵马俑最早被发现的是一号俑坑,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大约是两个普通的足球场那么大。坑中有8000多个兵马俑,多数是车兵,其次是步兵与骑兵。车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此外,每个秦兵神情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凝视远方,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有的怒目圆瞪,紧握双拳,好似时刻准备上阵杀敌;有的目光坚定,神态端庄,好像誓为秦国统一天下而献出生命……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两个较小的俑坑,被称为二号俑坑和三号俑坑,出土了许多文物与武器,都十分精美,可见当年秦国的陶塑工艺技术是多么精湛啊!

  宏伟的秦兵马俑,我仰慕您,我敬佩您。您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历史由您见证!

  以上为兵马俑(作文)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兵马俑(作文)》全文内容,如《兵马俑(作文)》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兵马俑(作文)》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兵马俑(作文)》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