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时事论据 > 孔子弘扬传统文化

孔子弘扬传统文化

时间:2023-03-05

  在知识社会里,有文化远不止于会阅读、写作,通常我们碰到孔子弘扬传统文化文案写作需求时,发现自己无从下笔、压力跟焦虑,甚至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念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孔子弘扬传统文化》是怎么写的吧。

孔子弘扬传统文化 篇1

  月底又到孔子诞辰纪念日,9月1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启动“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同步上线的专题页面很有意思:我有问题问孔子。

  孔子他老人家故去20××多年了,怎么个问法?有趣。显然,我们不可能“起古人于地下而问之”,在作家的旷世奇想中才有此“可能”。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柳梦梅最后起杜丽娘于地下,棺材已经“钉头锈断”,里面的“人”却还“异香袭人,幽姿如故”。不过,在作家的浪漫主义想象中,饱含着让有情人成眷属的现实情怀。

  “我有问题问孔子”,同样有这种意味。孔子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又是跨时代的。从当代人的体悟与困惑开始发问,再回到孔子与儒家那里找寻启发,无疑会激发对孔子、儒家乃至传统文化更多更深的关注、讨论。当然,讨论之前,对孔子要有基本了解,看看他留下了哪些发人深省的见解。不要径直拿现代的概念去刁难孔子,或者和孔子抬杠。

  了解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最近有专家建议,让孩子每天至少花半个小时阅读中国传统经典,这真是长远之计。顺便说一句,诵读经典,成人不能置身事外,不能以“从娃娃抓起”为由,推说此事与己无关。

  窃以为,“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可添个孪生兄弟,再来个“我有问题问晏子”。晏子是一个十分值得被唤回现实的历史人物。“问孔子”是问“成长、婚恋、教育、事业、社会责任”,问晏子则是问如何为官。从来讲到谏诤,人们想到的就是魏征、海瑞,早一点的有汲黯,其实晏子更是个中翘楚。《晏子春秋·内篇》中的50则故事,晏子进谏有好多逆耳之言,如“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不知齐景公当时怎么下得来台。今日从政者,不妨一问,晏子何来这种说话的勇气?

  在生活作风上,晏子也值得一问。比如关于座驾。晏子是“乘弊车,驾驽马”,景公给他换成豪华版的“辂车乘马”,但他“三返不受”。他说,国家给自己的俸禄已经很多,穿得暖吃得饱,还有公车,已经很满足了;关键是,“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我得带头廉洁节俭。又比如关于老婆。晏子的老婆在景公眼里“老且恶”,明言自己“有女少且姣”,愿意许配给他,但晏子“再拜而辞”。你若问他为什么,他会告诉你,妻子现在是老了丑了,但也曾年轻貌美,那时她将一生托付给我,我现在岂能背叛当初的承诺?其他还有关于换房子、关于别赐饮食与厚禄等各种额外的物质待遇,晏子一概回绝。

  诚如斯言:“二千多年过去了,读读《晏子春秋》,晏婴的形象依旧那么高大,古人对管理的期许依旧在今人的期许之中,不禁感叹人的惰性有多么顽固,人的长进有多么困难。”

  问孔子也好,问晏子也罢,说到底还是要为今日人心“正衣冠”。弘扬传统文化不能泛泛而论,先要知道优秀因子究竟在哪里,都是些什么,我们才能重新擦亮传统,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找回自己的遗传密码。

  以上为孔子弘扬传统文化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孔子弘扬传统文化 篇2

  1、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4、馓子(sǎn)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5、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6、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9、朴籽粿(guǒ)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10、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11、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12、清明饭

  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荠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成。

  下面继续为您介绍6种食物,很多清明节食物是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了解一二哦。

  13、子福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14、菠菠粿

  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时”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15、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16、乌稔(rěn)饭

  另外,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17、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风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18、粽子

  最初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到现在,塘栖、长兴、吴江一带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风俗。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以上为孔子弘扬传统文化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孔子弘扬传统文化 篇3

  20××年高考大纲调整,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明确要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目、民俗等内容。中学如何应对高考语文试卷考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渗入课堂

  据一些校长透露,虽然高考大纲具有导向性作用,但一些学校有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涉及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节日、民族等内容,以前语文教学就安排有,不是高考要考,才在教学上搞突击。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渗入了课堂,融入日常活动中,”十五中校长苏冰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文化理念相符合,学校一直开展相关教育教学,不是因为高考要考或不考。在初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纳入了教育中,学生经常参加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比如参加孔子诞辰日祭奠,诵读古诗词。在高中阶段,除了学校日常的课堂和活动外,学生会自发组织相关活动,如学生讲坛的内容,有《从饮食文化看〈红楼梦〉人物性格》,中国兵器、汉服等内容。

  苏冰说,“人文”是学校课程的灵魂,“人”包括学生与教师,“文”是指一切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从“人”的角度看,课程不能拘泥于功利和实用,而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一生的发展,我们认为中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乃至塑造教师的生命品质有着独立价值。从“文”的角度看,文明发展具有历史性,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明需要一代代人传承并创新,课程实施正是用人类文明育人树人,又依托人来传承文明的过程。简而言之,育人树人,传承文明;以文树人,以人传文是学校的课程精神和理念。

  用传统文化“激活”地理课堂

  在北京市第九中学,传统文化已经发散、浸润至学校多项教育教学活动与实践中,比如,重大传统节日的全校性活动;选修课及综合实践课程中动静皆宜的传统知识学习,当然,还有以日常教学为阵地、回归课堂本身的课内渗透。学校高中地理教师李艳红便是借助传统文化之手,“激活”课堂教学的。

  李艳红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在传统文化知识成为新高考命题方向前,学校教师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这部分内容与日常教学结合。李艳红认为,传统文化是学生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的根本与基本常识,但除此以外,她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我希望通过传统文化中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勾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她便会有意地自我“充电”,结合课本中的地理知识点寻找与之对应或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在必修一《自然地理》中的一章节内容介绍的24节气,李艳红便会向学生讲授古时24节气的由来和内涵等,从而传递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像惊蛰节气代表的是万物复苏,我就会将这一节气与农民农种结合在一起。”此外,针对一本以旅游为脉络介绍当地特色的.教材,李艳红还会拓展介绍当地的民俗文化、建筑特点等。

  将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日常教育教学,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可谓先行一步。据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长于爽平介绍,早在20××年,学校便已经在选修课程中开设诗歌鉴赏等传统文化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们也有意识地将课后附录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扩展讲授;未来,学校还将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或自编读本等,让传统文化“动起来”。

  于爽平介绍,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每节必修课后会设有附录,其中包括优美的汉字、成语、称谓、交际用语、对联等传统文化知识,这些内容将分别在高中的5本教材中分别呈现。她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在高二下学期第五本教材中附录内容将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常识进行比较系统和详细的介绍、梳理。她在教学过程中,将针对这部分内容特别辟出2至3节课时用来讲授这一部分,并加以拓展。“我会带着学生将高一和高二上学期所学习过的传统文化知识复习总结一遍。”

  除日常语文教学外,学校也早在20××年便开设了传统节日等选修课,其中针对8个重大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等都有详细介绍,学校也自编了相应的校本教材。

  当下,传统文化知识在新高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趋势下,于爽平透露,未来学校也将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活动的比重,比如,自编传统文化读本,将《论语》等篇目详细介绍;或者开设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她也建议,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需要贯穿学生学习乃至生活的始终,应该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自下而上地分层、分步开展。“毕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能只集中在高中阶段为应试而‘抱佛脚’。”她说。

  以上为孔子弘扬传统文化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孔子弘扬传统文化 篇4

  20××年高考大纲调整,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明确要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目、民俗等内容。中学如何应对高考语文试卷考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渗入课堂

  据一些校长透露,虽然高考大纲具有导向性作用,但一些学校有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涉及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节日、民族等内容,以前语文教学就安排有,不是高考要考,才在教学上搞突击。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渗入了课堂,融入日常活动中,”十五中校长苏冰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文化理念相符合,学校一直开展相关教育教学,不是因为高考要考或不考。在初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纳入了教育中,学生经常参加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比如参加孔子诞辰日祭奠,诵读古诗词。在高中阶段,除了学校日常的课堂和活动外,学生会自发组织相关活动,如学生讲坛的内容,有《从饮食文化看〈红楼梦〉人物性格》,中国兵器、汉服等内容。

  苏冰说,“人文”是学校课程的灵魂,“人”包括学生与教师,“文”是指一切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从“人”的角度看,课程不能拘泥于功利和实用,而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一生的发展,我们认为中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乃至塑造教师的生命品质有着独立价值。从“文”的角度看,文明发展具有历史性,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明需要一代代人传承并创新,课程实施正是用人类文明育人树人,又依托人来传承文明的过程。简而言之,育人树人,传承文明;以文树人,以人传文是学校的课程精神和理念。

  用传统文化“激活”地理课堂

  在北京市第九中学,传统文化已经发散、浸润至学校多项教育教学活动与实践中,比如,重大传统节日的全校性活动;选修课及综合实践课程中动静皆宜的传统知识学习,当然,还有以日常教学为阵地、回归课堂本身的课内渗透。学校高中地理教师李艳红便是借助传统文化之手,“激活”课堂教学的。

  李艳红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在传统文化知识成为新高考命题方向前,学校教师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这部分内容与日常教学结合。李艳红认为,传统文化是学生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的根本与基本常识,但除此以外,她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我希望通过传统文化中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勾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她便会有意地自我“充电”,结合课本中的地理知识点寻找与之对应或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在必修一《自然地理》中的一章节内容介绍的24节气,李艳红便会向学生讲授古时24节气的由来和内涵等,从而传递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像惊蛰节气代表的是万物复苏,我就会将这一节气与农民农种结合在一起。”此外,针对一本以旅游为脉络介绍当地特色的教材,李艳红还会拓展介绍当地的民俗文化、建筑特点等。

  将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日常教育教学,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可谓先行一步。据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长于爽平介绍,早在20××年,学校便已经在选修课程中开设诗歌鉴赏等传统文化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们也有意识地将课后附录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扩展讲授;未来,学校还将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或自编读本等,让传统文化“动起来”。

  于爽平介绍,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每节必修课后会设有附录,其中包括优美的汉字、成语、称谓、交际用语、对联等传统文化知识,这些内容将分别在高中的`5本教材中分别呈现。她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在高二下学期第五本教材中附录内容将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常识进行比较系统和详细的介绍、梳理。她在教学过程中,将针对这部分内容特别辟出2至3节课时用来讲授这一部分,并加以拓展。“我会带着学生将高一和高二上学期所学习过的传统文化知识复习总结一遍。”

  除日常语文教学外,学校也早在20××年便开设了传统节日等选修课,其中针对8个重大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等都有详细介绍,学校也自编了相应的校本教材。

  当下,传统文化知识在新高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趋势下,于爽平透露,未来学校也将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活动的比重,比如,自编传统文化读本,将《论语》等篇目详细介绍;或者开设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她也建议,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需要贯穿学生学习乃至生活的始终,应该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自下而上地分层、分步开展。“毕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能只集中在高中阶段为应试而‘抱佛脚’。”她说。

  以上为孔子弘扬传统文化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孔子弘扬传统文化 篇5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来历是什么呢?

  春联的来历和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为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

  与春联的来历有关的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以上为孔子弘扬传统文化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孔子弘扬传统文化》全文内容,如《孔子弘扬传统文化》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孔子弘扬传统文化》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孔子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