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时事论据 > 无偿献血造福社会

无偿献血造福社会

时间:2023-06-11

  为避免大家不知如何下笔写《无偿献血造福社会》,小编整理了一篇《无偿献血造福社会》范文,赶快看一下本篇《无偿献血造福社会》是怎么写的吧。

无偿献血造福社会 篇1

  导语:1月19日,第十四届“完美百城千店万人献血”武汉站活动中,436人参加献血,共计献血12.1万毫升。尽管时值寒冬,汉秀广场三辆献血车上的献血者却在用爱温暖这个季节。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论据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适用话题:慈善精神、献血、奉献爱心、温暖

  有这样一句话,现代慈善精神的本质,就在于助人意味着自助,爱别人等于爱自己。其实在鲜血事业中,从不缺少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用可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再生生命的一群人。

  1月19日,第十四届“完美百城千店万人献血”武汉站活动中,436人参加献血,共计献血12.1万毫升。尽管时值寒冬,汉秀广场三辆献血车上的献血者却在用爱温暖这个季节。

  血液对于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任何药品都无法替代的。但尴尬的现实是,随着临床就医和手术量急剧上升,临床用血量需求增大,无偿献血率仍在低位徘徊。“有损健康”“会感染疾病”等误区横亘在有意献血者的心中,使得许多人不愿意挽起衣袖。

  而“完美百城千店万人献血”活动以及完美副董许国伟累计献血22次,献血量达6800毫升的经历,无疑形成了一种积极推动力,消弭民众隐忧,或者至少能给民众这样一个暗示:献血对身体不会造成负面影响,相反还能增强身体机能。

  以献血活动为契机,武汉不妨增强献血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更大的动作,引导市民树立这样一个理念:无偿献血既是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也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更是公民的义务之举。同时,号召市民鼓励亲朋好友也参与到无偿献血的壮举中,正如《献血法》中的明文规定,“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

  武汉的献血服务工作一直做得不错,处于全国前列。比如献血车不定期到学校号召鲜血,既有专业培训的志愿者,也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因此,呼吁献血意识的同时,不妨接续而为,在服务体系上狠下功夫,给献血者营造更加完善的\'献血环境。

  我们看献血工作先进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无偿献血者的精神鼓励,而从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可行性窥测,既能给人以精神满足的回报,也能保障血源的干净,进而让人人潜在受益,自然也不缺少打动献血者参与的因素。但是,单纯的依靠道德自觉和奉献意识,影响更多人加入到献血队伍并不容易。

  因此,或许可以根据献血的多少设立不同等级的奖励;或许可以考虑将献血作为生理卫生课的一部分,以便于更多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奉献意识,抵触献血有害身体思想的干扰;如此更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献血队伍,形成谁献血谁光荣的社会风气。

  “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汇集在一起就能形成巨大的爱心和力量,健康就是对爱心最好的报答。”即便当下我们处在一个有待完善的献血环境中,但周围仍有许多有志于献血事业的人在行动,如同完美和许国伟一样,用自己的血救助一个需要的生命,用无数人的血液浇铸生命的厚度。

  诚然,单靠个人或者某个组织的力量依然有限,只有全民形成这种献血意识,才能救助更多的人,也能使更多的人自救。而当“我慈善,我快乐”成为一种现代生活观念,当血液供应背后的黑色利益链被法律制度斩断,我们的所期待的全民献血时代就会到来。

  以上为无偿献血造福社会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无偿献血造福社会 篇2

  导语: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一辆救护车堵在都汶高速隧道内,数百司机集体让道,上演感动全国的“为生命让道”,四川人的爱心和素质被无数网友点赞。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时事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岁幼女高烧送医遇隧道堵车,交警跑4公里抱孩子转车送医

  适用话题:温暖、爱心、无私奉献、奉献爱心、社会好人好事

  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一辆救护车堵在都汶高速隧道内,数百司机集体让道,上演感动全国的“为生命让道”,四川人的\'爱心和素质被无数网友点赞。6月3日晚,救护车让道的同一个隧道——映秀隧道内又上演暖心一幕,执勤交警抱着高烧幼女在隧道内接力奔跑,以最快速度送医,让孩子及时得到治疗。

  接到指令 救助隧道高烧幼女

  6月3日晚6时35分,正在都汶高速常态化蹲点巡逻的民警卢宇和辅警邱晟辉接到指令:“映秀隧道有一名幼女发着高烧,车子被堵在隧道里,孩子的妈妈正沿着隧道向外跑,你们快去找到她们,帮助他们!”

  当时正值周六返程高峰,隧道内车流量大,加之前方龙溪隧道和紫坪铺隧道正在施工,车辆都在缓慢爬行。通过电话询问,卢宇和邱晟辉得知,幼女的母亲在距离隧道出口近2公里的位置。

  确定当事人位置后,他们立即赶赴现场。由于抱幼女的母亲在往成都方向的映秀隧道中间,和他们执勤的方向相反,车辆无法到达现场。他们到达映秀隧道口附近,立即将车停在隧道外,一路奔跑朝着隧道中间逆向而去。

  全力奔跑 来回4公里满身大汗

  此刻,隧道内大量的汽车尾气和灰尘扑面而来,卢宇和邱晟辉跑得一身大汗。从接到指令到最终找到幼女和母亲,他们只用了10多分钟。

  “幼女大概一岁多,满脸通红,头发早已湿透,浑身滚烫。可能隧道里空气也很差,发着高烧的她哭个不停,情况看起来很急。”电话里,卢宇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见幼女身体情况不好,母亲又累又急,他们赶紧接过幼女,向洞口外的警车快跑。

  就这样,一路上他们抱着幼女轮流奔跑,疲惫的妈妈也跟在身后一路小跑。晚7时许,来回奔跑4公里的路程后,他们跑出隧道口,用警车把幼女送到最近的映秀镇医院检查。

  交警护送 家人发来短信致谢

  记者联系幼女亲属了解到,孩子只有1岁8个月,家住汶川,6月1日就有了发烧迹象,3日中午开始哭闹不停。他们就想将孩子转到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治疗。下午2点就从汶川出发,刚过映秀隧道时就被堵起,孩子一直在哭闹,全身摸起来滚烫。

  心急的母亲看车子堵着不动,抱着孩子下车直接从隧道里徒步行走,直到被民警紧急赶到及时救助。经过映秀医院急诊处理后,孩子情况有所好转,喝过水之后终于安静下来,倒在母亲怀里熟睡。

  征得医生和家属的同意后,民警用警车将孩子和家人的车辆带到都江堰市人民医院。事后,幼女的家人发来短信,向高速交警表示了谢意。

  都汶高速大队教导员刘春麟说,近段时间都汶高速两大隧道施工,保畅任务繁重。像这次隧道跑步接力的救助,只是大队民警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以上为无偿献血造福社会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无偿献血造福社会 篇3

  河南小哥点外卖送流浪汉,留言:告诉他放心吃

  适用话题:温暖、爱心、无私奉献、关爱弱势群体  ​​

  6月1日晚上9点多,郑州街头的一家面馆里,顾客渐少。店长张学栋接到了一份特殊的外卖订单。

  一名顾客点了一份土豆牛肉饭、一份米饭、一个鸡爪。不过,顾客指明把餐送到一个公交车站。这让张学栋有些奇怪,他还是第一次接到这样的订单。仔细一看订单上的留言,他瞬间被上面的几行字打动了。

  留言上写着“南三环黄岗寺82路公交站口路边,有个流浪汉,你直接送给他就行了。告诉他放心吃,如果你有蚊香,可以送他。”

  做店长以来,张学栋见过各种各样的外卖订单留言,但是这份订单上的留言,像是顾客给家人点餐时说的`话,平实而温暖。此时,店里其他员工都已下班,只剩张学栋一个人,“要不是店里只剩我一个人,我真想自己跑一趟,把这份订餐给那个流浪汉送过去。”

  张学栋从店里找来蚊香,又加送了一份汤,委托一个外卖小哥给流浪汉送去了。被这份订单打动的他,把订餐留言拍照发到了朋友圈,引来了众多同事和朋友点赞,“世上还是好人多。”

  6月3日晚,记者联系到了当时订餐的包先生。他今年26岁,老家是周口扶沟人,现在郑州一家快消品公司做普通业务员。和很多外地的年轻人一样,他在郑州这座城市租房生活,是一名“郑漂”。每月的工资,除去房租等其他开销,几乎剩不下多少钱。

  小包说,当天是六一,他下班很晚,从公司坐82路公交车回家,在南三环黄岗寺站下车后,已是晚上九点多。当时,公交车站微弱的灯光下,他看到一个中年人躺在地上一个毯子上,身边放着行李,嘴里在啃着什么东西。看样子像是流浪汉,也像是从外地来郑州打工的民工。

  这个场景,让小包心里一酸,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小包的老家在扶沟县的一个乡村,父亲十几年前也在建筑工地干过活,和很多民工一样,也是不舍得住宾馆,夏天在路边躺着对付一宿,省下钱留给老家的孩子……

  于是,他掏出手机,给眼前的这个陌生人点了一份餐。

  接到订单的当晚,张学栋试着给小包发了一条短信,称赞他的爱心之举。但是小包没回短信。第二天,张学栋的公司领导得知此事后,批准说这样的顾客应该给予奖励,小包可以免费在面馆里用餐一周。

  但是,张学栋几次给小包打电话,对方都不愿到店里去吃饭。小包说,这就是一件普通的小事,“我不会去吃免费的午餐,我不喜欢欠别人什么。”

  以上为无偿献血造福社会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无偿献血造福社会》全文内容,如《无偿献血造福社会》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无偿献血造福社会》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无偿献血造福社会》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