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字数作文 > 2500字 >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时间:2023-06-09

  导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1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以上为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2

  摘要: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继承和提倡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传统孝道 继承 提倡 现实意义

  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在传统中国社会,孝道倍受儒家文化推崇,被看着是人伦之始、众德之本,它不仅对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对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与民俗、艺术也产生重要影响。在孝道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虽然其具体内涵发生了部分转变,泛孝主义的强度与广度也逐渐衰减,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在亲子代际冲突加剧、孝道观念淡化、社会未富先老状况出现的现代中国,孝道仍不失为调节家庭人伦关系的一项重要伦理规范。以传统孝道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是中国人的一种道德意识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传统社会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用敏锐的目光去剖析其利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新孝道的建立和发展,应在继承传统孝道精华的基础上,增添适应划时代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新内容。在建设当代社会孝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孝道向现代新孝道的创造性转化是至为重要的。新的孝道观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它首先来自于传统孝道观的历史继承。当今,我们应当抛弃那种不论对错“无违于父母”的愚孝,而体现子女晚辈对父母前辈的感恩意识及赡养行动的\'优秀文化传统则要发扬,要吸取传统孝道善良笃厚的精神,大力倡导孝道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伦理观念和老有所养的传统美德。营造家庭内部良好的伦理道德氛围,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对当代人新孝道观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子女们若从小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全家人团结友爱,那么在他们的个性形成过程中就极易树

  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具有爱心和同情心,同他人就易友善相处,这自然对孝道观的形成是有益的。重塑现代的新孝道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原则性的关系,一是孝敬和赡养父母及老人子女有义务,但养不能是建立在父尊子卑、父主子从的人格不平等关系上的,而应是产生于父慈子孝的平等双向基础上的。子女孝敬父母老人不应是因为律条的规定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应是出自对父母老人的亲情和感恩的自觉行动;子女除了在物质生活上满足老人的需求外,更要注重“精神赡养”。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赡养老人仅仅依靠其子女也是不够的,社会也应承担其责任,“老有所养”应该有社会保障。二是传统的旧孝道只是爱与敬并重,但是在以父权为基础的权威主义下,父母的管束甚为严苛,子女对父母双亲往往是敬畏多于亲爱。但自进人现代社会以后,权威主义逐渐势微,父母管束日渐宽松,子女对上亲的畏惧渐少,亲爱的感情自觉滋生。三是“新孝道”更应强调自律性。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他律的孝道虽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放弃以权威的方式训练子女盲目的服从和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他人的重要性。四是“新孝道”还应提倡互益性,这是人格平等的具体兑现。传统孝道本身有明显的“重孝轻慈”倾向,从人际互动的观点看,这种单方面的观点和做法在传统社会中有必要,但在现代社会中却难继续有效。也就是说,父子良好关系必须是双向的互动,父母与子女之间在互相关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关系中互相受益,相得益彰。

  在当今中国进行孝的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第一 ,提倡孝道 ,倡导孝敬父母 ,是当今社会生活所必要,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还不够高,这一切决定了我国社会还需要保持家庭养老的传统 ,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从而得到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慰籍。因此 ,提出弘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于解决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 ,提倡孝道 ,倡导孝敬父母,是培养人道意识的起点。我们要依据人们实际道德的不同层次 ,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办法,爱父母对幼儿、青年来说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对于那些冷漠、粗野、愚昧、自私 ,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也应首先进行爱父母的启蒙教育 ,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 ,唤起良心 ,促使他们迷途知返。

  第三 ,提倡孝道 ,倡导孝敬父母 ,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笔者认为从孝敬父母开始,一个人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连对双亲都不知感恩,还能指望他去对其他人感恩吗? 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凡是给我们予关怀、爱护、帮助、照顾、支持的一切人,都要对他们表示感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应当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价值观。如果人人都树立了感恩意识,我们的家庭、邻里亲戚、朋友和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 ,必定是亲善、融洽的。

  第四 ,提倡孝道,倡导孝敬父母,有助于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泛滥。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积极方面暂且不说 ,就其消极方面而言,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被许多人奉为生活的信条,“金钱至上”、“实用主义”渗入家庭中。因此 ,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最后 ,提倡孝道,倡导孝敬父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爱父母、敬老人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也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它既能展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又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如果我们在道德教育中以“孝”为先,提倡孝道 ,由尊敬父母进而推广一到全社会的尊老爱幼,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就会大大改观,社会环境就会安定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市场经济就必然能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发展。

  以上为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3

  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古代社会至封建社会,讲述她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简述她的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其精华,我们要传承,而对其陋习,我们则要加以改进,努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字:历史悠久,有利有弊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滋润着我们的文化精神,造就了华夏民族淳朴善良的民风。她的神秘激发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学子去探索,去求知,用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去揭开她的面纱。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悠悠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史书,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足以让我们所有中华儿女引以为豪,激发着我们不断探索它的决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不论是它的产生根源,还是在以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都是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形态。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过着群体打猎的生活,渐渐地也就人们相互之间一种凝聚力,也形成了文化的一种基础,人与人之间注重和谐,把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相结合起来就是当时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也使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它包罗万象,以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各种文化,是中国文化拥有了广度,让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发展的一个邹形。

  随着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传统文化变成了一种奴化的文化,为奴隶社会服务。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出现了文字,也就是第一种文字——甲骨文,这后来是历史记录奠定了基础。还有的就是在奴隶社会末期,也就是春秋时代,奴隶社会的文化达到鼎城,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文化,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最为繁荣。期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步伟大诗篇《诗经》,描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人们的生活风貌,文化背景,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的历史文献。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君主制度,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在各代君皇的统治历程中,儒家文化渐渐地被确立为主导思想,深受历代君主的提倡,慢慢的演变成宗权族权文化,提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等级制度。科举考试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举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逐渐发生改变,直到明朝以后以八股科举考试为主,这成为科举考试的一次败笔,毒害了无数学子积极追求文化知识的心态,制约着中国文化的进步。在漫长的社会,人们习惯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占据主要地位,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残酷的剥削着老百姓的劳动成果。由于受着封建儒家思想的桎梏,人们养成了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以至于中国慢慢的从世界文化中落伍,成为晚清政府深受列强欺压的根源。总的.来说,虽然封建社会极大的束缚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但也形成了封建文化独特的一面,值得我们去研究,取吸取,取传承。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说不明道不尽,既爱之又恨之。我们爱她得的精髓,恨她的糟粕。

  二、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起到了一定得的影响作用。首先,在人文素养方面,她把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各族文化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和人文素养,养成我们热情,好客,淳朴,勤俭的良好风俗习惯。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建筑风格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崇尚人与自然的相处,提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在各种建筑物的周边都或多或少的与自然地的花花草草相互依托,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本质,直到现在这种建筑风格依然影响着现代的建筑物。

  再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都已各时代的文化特点统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点在封建时期尤为突出,他们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思想,大力发展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几个鼎城时期,如:汉朝的汉武帝时期,大唐的贞观之治,清朝的乾隆年代,这些时期都是经济的顶峰,也是儒家文化盛行的时期。同时这时候,各个不同文化也很流行,比如佛教,这点尤其在唐朝尤为明显,在南宋和北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沿者无罪,不杀文人成为铁的规定。再到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因为由于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不同的民族文化开始与大汉文化撞击,相互融合,出项繁荣的现象,把不同的文化一起融入到生活,政治,经济当中,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对我们有利的一面。

  三、阻碍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中的弊端

  每种事物都有两面性,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也有其暇陋,一些文化中的陋习制约着文化前进的脚步。这当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的焚书事件了。秦始皇驰骋战场,以扫六国,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政策,开辟封建社会。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秦始皇导演史上著名的坑儒焚书事件,史书中除《秦纪》外,六国史书全部烧掉,此外,秦始皇还屠杀大量的儒生,造成人才流失。这对后来的统治政策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始实行文字狱,制约文人学者们的言论自由,文人大都为达官贵族作辞赋乐,供他们娱乐,极大的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虽然在某

  些时期多种不同文化争鸣的现象,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独尊儒术,尤其是在汉代将儒家学说明确为基本统治思想以后,其他各派的学说都遭到遗弃。虽然说当时的这种做法对汉朝的统治有利,但对于中国文明和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以后的进程中付出惨重的代价。尤其是在封建后期,中国逐渐在世界文明中落伍,使中国在近代科学在迈进是举步维艰。个人觉得,中国开始在世界文明中;落伍应该算是从明朝开始,明朝时期,开始实施八股科举考试,想尽一切束缚学者们得思想,使得他们整天沉迷于四书五经之中,而此时的西方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各种思想文化盛行,出行了盛行一时的文艺复兴,为西方的近代文明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说在明朝时期也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在当时的治国方针下是不容存在的。所以,中国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攻击,在世界文明的浪潮中落伍。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很多陋习,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改进,将其完善。

  正如培根所说的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它既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也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也可以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教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展望未来。

  以上为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全文内容,如《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