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托举》观后感合集10篇
今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学校组织我们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一部名叫《生命的托举》的电影,看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1
这个礼拜的星期三下午,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在阶梯教室观看了电影《生命的托举》。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故事发生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汶川的一个中心小学的教室里,老师正在为即将临近的“六一”儿童节给大家排练节目。同学们正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袁老师示范着舞蹈动作,袁靖跳的舞蹈又漂亮又优美,简直是人见人爱。但是随之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老师和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欢乐的歌声。一分钟前还在唱歌跳舞的老师和同学们,如今已被破碎的瓦砾永远地压在了废墟地下。剩下的只有那个学校的校长全然不顾自己的安慰和警察以及幸存的老师们一起没日没夜地找寻着灾难后的生还者……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当他们在破碎的瓦砾中再次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声音时,敬爱的袁老师、周老师和尚老师已经再也听不到这优美的歌声了,而幸存的是他们竭尽全力用生命去保护的学生!
当看完这部片子时,我的眼睛已经哭得肿了。想想灾区的同胞,再想想幸福的自己,我觉得我更应该珍惜现在拥有的分分秒秒。珍惜安逸的学习和生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以上为《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2
关于灾难。说真的,这场“人为”的灾难真的不是没有可能,如果当时还有人觉得电影《后天》有点过于夸张和没有根据的话,最近几年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说明了一切。人类的滥用和破坏已经给地球带来了无法逆转的伤害,而地球也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开始惩罚人类,如果我们还肆意妄为下去,比电影中更糟糕的事情肯定会发生。环保,如果我能做点什么的话,我会的。
关于希望。电影没有那么悲观,在最后还是让人类存活了下来,还是希望给人一点希望吧,如果死绝了,会挺郁闷的。希望这个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在绝望的时候可以让人撑过去,那么趁着地球还有希望的时候,停止一切破坏行动,开始恢复地球本来的模样吧。等到没有希望的时候,真的就只能像那个监测站的三个人一样,把剩下的酒分了喝了,然后等死。
关于人性。灾难的时候是最体现人性的时候,就像在危险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格。电影《后天》中的人性是由人们在绝境中人们互相帮忙体现出来的,给陌生人提供翻译、给朋友的弟弟联系、为了医院中剩下的人冒险回来接人、为了爱的人去取药……什么是爱心、关怀、职业道德、专业精神、奉献,这里一一作了最好的诠释和宣传。我想如果一个社会和谐,是不会有人像我这样,在谈论到开车撞死人可以赔钱私了、被救助了还诬陷救助的人的时候感到悲凉的。
关于爱。父母对儿子的爱、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对于陌生人的关爱,都会让人在极度寒冷的时候感到打心底传来的温暖。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用爱筑成的,而不是关系,更不是金钱,同时还需要知识、法律,更需要道德。
以上为《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3
可能也有不少人看过《士兵突击》这部军旅电视剧,也会有人没看过。如果你没看过,我建议你看一下。
这部电视剧非常感人,有些情节很很搞笑,记录了军人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其中有一个情节对我印象最深,就是史今班长要走了的时候,许三多说班长“不
好”的时候那个地方让我最感动。我都哭了。
《士兵突击》里,其实人物挺丰富,搞怪严厉的袁朗,和蔼可亲的史今,机灵的成才等等一类的人物。
特别是高诚连长的一句“不抛弃,不放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就是不能抛弃,不能放弃,时间宝贵,生命更宝贵!
这部电视剧让我知道了军人太伟大了,为了战友,失去了一条右腿。而且他们团结协作,面对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攀过了一道又一道障碍,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大山。终于到达了光辉的顶点,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也应该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我也想当一个兵,当一个像许三多那样的兵!
以上为《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4
《士兵突击》这个电视剧,我的反映确实迟到。其实八一建军节后,它第一轮播出,看它实在因国庆节闲的。先偶然在电视中听到它的音乐,忽然因它所传递的伤感而感动。音乐总是最有情感标识,最有煽惑力。于是看转播,正好是老A选拔那场戏,由此才将那套DVD拿出来。谁知,尤其是史今出现后,还真吸引了我。坦率说,被吸引原因,一是因王宝强的质朴表演。没上过电影学院或戏剧学院,那种灿烂的笑或难看的哭都没被设计过,不像经过训练的肌肉那样僵硬。我们学院培养的许多演员都靠表情夸张,而非自然情感流露中的细微变化。因为他们自己本缺少丰腴的感情。二则是因被音乐所渲染与加强的情感。这情感由草原马班长的离开、史今的离开到伍六一的离开,动人感情都在他们的淘汰离去中。谁是兵王?在许三多、成才,或者袁朗、七连长后面,其实更深入的确是这三个感人的淘汰者。
《士兵突击》的好处在它说了一个感人的关于尊严的故事。不同人对尊严的理解自然不同。史今将许三多带回部队,原始就为拯救一个人的尊严。尊严自然是兰小龙要想表达的,能自由飞翔在一切环境之上,一个人自由的翅膀。尊严与是否成功无关,只是一种自身能坚实地不以任何物左右生存的基础。而《士兵突击》在表达这尊严的价值时,表现得又是那样残酷——尊严常要以牺牲为代价,舍不得牺牲就无以尊严。以我看,许三多与成才的对比,正因有了这三个形象衬托,凸现了关于尊严的意味,才有了感人的深度。
作为电视剧,许多情节无疑建立在戏剧化之上,难作推敲。但这部戏难能可贵处在,编导在以一种我们能感觉得到的干净中,向往那种崇高中作为一个普通人尊严的价值。马班长、史今、伍六一们在人海中,可以碌碌无为,但如大家都以尊严为立身之本,就不会再有卑贱。我们的生活中总需要崇高,哪怕它在现今奢侈而又虚伪。向往与能见到崇高,沐浴在崇高光辉中的编导,总比心灵污浊着只看到阴谋的尔虞我诈的编导令人崇敬。
以上为《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5
今天,我看了一部影片,名字叫:《长江七号》。看了它,我有了许多许多的感悟。
短文主要讲了:一个很穷的父亲,和儿子住在一条大马路边。父亲被迫去打工。他买不起上百元的玩具给儿子,他到垃圾堆里捡到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想把它当玩具送给儿子。没想到这竟是和外星人联系的通讯器。儿子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七仔。父亲在工地殉职,七仔被他们感动了,用尽了能量救了他。
我为七仔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了。我一想起那一次,就很惭愧。
记得那是一个假日,我和妈妈去公园玩。我玩了这个又玩了那个,玩得不亦乐乎。我玩着玩着,觉得有些口渴,便向妈妈要了5元钱,买了一支雪糕。一拿到雪糕,我便把包装袋剥下来扔在了地上。妈妈看见了,对我说:“你不应该把包装袋扔在地上,因为你破坏了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最后,我还是没有把包装袋扔在垃圾箱里。
我吃完雪糕,走过垃圾箱旁,看到了一个小男孩手里也拿着一支雪糕。他边走边说:“要保护环境,不要让土地爷爷发脾气。”说着,他把手中的包装袋剥下来,丢进了垃圾箱里。看着这一幕,我不禁很惭愧。
我不仅不为大家做贡献,反而为环卫工人们添麻烦,真是惭愧呀。
七仔真是太伟大了,为了救别人而不顾自己,我真敬佩它。
以上为《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6
《叫我第一名》讲述了一个名叫布莱德的人从不放弃,最终走向成功的故事。
他在6岁时得了一种罕见的病——妥瑞症候群。这种病十分奇特,它是由于精神压迫神经,导致大脑做出一些错误指挥,所以布莱德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怪叫声,不时地抽搐。但他在遭受别人异样眼光时并未放弃希望。他的校长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他最终战胜妥瑞症候群,完成了他的愿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他的生命不会丰富,一个没有经历过困苦的人,他的人生就不会有内涵。他将永远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世界本来就有许多难言的苦,如果想要成功,那就要学会坚持。现实有时会与理想矛盾。也许你心中有一盏理想的明灯,可他们似乎可望不可及;也许你想做好事,可却把事情做得一团糟;也许你播了种,可由于你的不善耕种,费尽心机后却仍结不出果;也许你的内心超出自我,可在现实中却逐一否定。那么,请坚信自己,学会坚持。凡墙都是门,将困难筑成的高墙打碎,它将重新组成通向成功之门的的垫脚石。我们不是小说里僵硬的人物形象。我们,是鲜活的。我们敢于直面湍急的暴雨,我们披荆斩棘,挥洒热血。少年自有少年狂,今当试锋芒。一句准备好了,是不是太过简单。我们准备好踏上征途,我们准备好迎接挑战,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们有着坚强的意志。请看,我们站着。
我们在这里。请叫我们第一名。
以上为《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7
坠落的星火,关于自由,关于梦想,这是我看了这部所谓励志电影后最为中肯的.评价。
是的,励志,但我的瞳孔映射到我脑海深处的更多的东西,便是热血撞上父母渴求的期盼的眼神,迸发出的电锯在墙壁之间穿行的火花四溅的令人头皮发麻的噪声,和,那颗飞翔的心被浓缩到有大大挂钟的哥特式建筑里,深深印刻着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还有就是,开学典礼上,当孩子们举起庄重进入礼堂时,奏着的那肃穆的令所有人侧目而视的音乐,于我而言,一直是像举行葬礼时那会勾发人内心的不安与惶恐的追思之音。请原谅我的唐突,可是我不能阻止自己那样悠扬放肆地思考,况且,受基廷先生的教化,我现在也是走在及时行乐的路上,我那么想着,我就那么写着,灵感的缪斯转身就不青睐我了,所以我那么急急地追赶她的步伐,用电脑键盘敲击着此时的梦想,努力地写下这一点点我现在的感想,并希冀着终有一天它就抓住大部分人的眼球,很久很久之后,当后人继续观摩经典,或许都要借鉴这篇评论,去更自由地思想。不可否认,我窃取了伟大的基廷先生的至理之言来作为本文的标题“及时行乐”,我也不想拾人牙慧,只是,还能有更好的语言来让人立刻领会其中精髓吗?“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 … 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而当你步入我的行文,我也愿你即刻汲取其精髓。
而至影片的中部,那奇怪的音乐再一次回荡在像一座教堂的学校里,雾霭沉沉的校园,平静无波的湖面,吹着唢呐的人—也许那是查理,虚幻缥缈也不甚真切,在宿舍来回踱步、为写诗灵感而踱步的陶德。清晨,静谧又安详。似是强而有力的梦要被实现的前期宁静,也似乎是为了听见什么破碎而制造的强而有力的立体效果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应了这句话,当一切平静下来的时候,也就是故事终场,但也许是要证明那些梦里的东西也是真真实实存在过,也可能是据实描述人总有梦,总是为了那些全世界觉得是错误的虚无去尝试,去放纵,去闯,去义无反顾地求一线生机,去奢侈那些不可能实现的梦,所以在烟消云散之前,他们都那样勇敢一回,那样挣扎一次。
当基廷问尼尔有没有把他关于演戏的梦想、他的热忱胸怀袒露在父亲面前时,他躲闪的眼神、躲避的言辞告诉我他并没有,基廷就那样看着他,在他正在整理的书桌前,那样关切的、心疼的、无奈的、鼓励的眼神,其实他和我一样明了。但是从尼尔得到话剧竞演的活动单到他决定违背父亲出演,第一次,这样肆意,只是因为不想辜负自己,“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击溃 … 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陶德为了能够在大家面前念诗而努力;纳克斯为了追求一见钟情的女孩克莉丝做了那么多“出格”的事;查理做了那个在校刊上公开要求学校招收女孩的努安达……他们微笑着面对一切,含着热泪去承担那所谓后果---就是收拾梦被摔裂的躺在地上无力挣扎的碎片。我相信着,无论别人怎样用淫威去征服他们,只是肉体被束缚,只是双手被捆绑,在那不真的声明书上签下那屈辱的名字,最后,他们会用灵魂来证明自己梦想的贞洁,他们仍然会站上桌子,大声喊“啊!船长,我的船长!”那象征着自由与梦想的名字,那述说着会一直有新视觉、新创造的精神。
其实,因为在我这般年纪,和男孩们差不多的青春,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纠结与挣扎,于我而言,是完全有着灵魂深处的共鸣的,所以,无论是他们组建古诗人社、抽烟、追女孩、研究雷达,还是如何叛逆、违背父母的意愿、惶恐而又兴奋地与学校抗争,我都完全可以接受并理解着。有时,我也会变得非常激动,非常,羡慕他们,我羡慕他们的勇气,虽然或许被教条主义压制久了,一开始会犹豫、怯懦,但最终还是自由获得压倒性胜利而“及时行乐”,可是我不一样,我有着和尼尔相差无几的父母的期许,我有着和陶德一样的心性和怯懦,但是最终,无论我有多么自以为高贵的灵魂和多么自由的思想,我也只能违背自己的心意而保持一个乖乖牌的形象。“劳勃佛洛斯特说过,树林里两条岔路,我选择人走得比较少的那条路,那里有天壤之别。”我选择了大多数人走的路,我这样完好地存活至今,而他们,别出机杼的他们,理应有个美丽的结局。
但是我唯一没有料想到的,就是尼尔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获得自由。“走上绞刑台,行至枪口,我安之若素”,尼尔贯穿了自由的始终,不自由,毋宁死,他褪去身上的所有而让自己赤裸,在雪天里,白色,那就是他的灵魂的颜色,他把花冠放在雪地里,其实就是放在自己的灵魂上,带着从一开始的不安分因子去奔赴自由,也许作者觉得这就是年轻的资本,梦想的诚恳,人的永远的遗憾,而灵魂永恒的自由,这就是生命,就是梦想。
梦想散场,把梦想带来的人就要奔赴另一场,基廷走了,他在威尔学校种下梦的种子,却终于无法看着自由的思想开花结果,他的“及时行乐”会不会也一并追随着他踏上新的征程呢?回眸何处含泪,征途落英缤纷。
以上为《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8
观《心曲》有感01-17
观《捉妖记》有感01-17
《敦刻尔克》观影有感01-14
观《北京鸟巢》有感01-21
观《星际穿越》有感01-20
观《坏爸爸》有感01-20
观热血教师有感01-20
观催眠大师有感01-20
观雷锋有感作文07-22
观戏剧有感作文04-25
以上为《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9
今天,我看了《假文盲》这幅漫画后,我的感触很深。
那幅图上画着在车站里专门有一个母子候车区,但在上车的地方却分明站着四个汉子,他们对身旁的母子全然不顾。母亲的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而四个大汉身上却穿着厚厚的棉袄,他们还悠闲地把手放到口袋里,好像浑然不知那位母亲的存在一样。这四个大汉子仅为了找个好座位,竟然不要了自己的良心,真是不知羞耻!
这幅漫画的.作者,他批判了社会上的那些没有公德心、没有家教的人们,这幅漫画让我们讲道德、讲文明、爱护幼小,我在漫画中读出了社会上的丑态:勾心斗角、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嘴脸,所以可以说作者画这幅漫画的目的是为了反省反省我们的日常行为。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像漫画中的大汉一样的人,就拿上次来说吧:在公园里,我见到一位打扮很时髦的阿姨。只见她一边看书一边啃苹果,把苹果吃完后就随手一丢,而垃圾箱就在不远处,刚好一位老爷爷走过来,脚下一不留神踉跄了一下,幸好有两位大叔帮忙扶了他一把。然而那个女人却自自在在地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我为我眼前的这一切感到愤怒,当我气愤地走过去对说:“阿姨,你这样做……”“去去去,你是谁家的孩子?别在这烦我!走开走开!”没等我把话讲完,那位阿姨就不耐烦了。这时我惊呆了。
对于这一切我十分生气,生那些愚昧、缺德、自私的人的气。难道这些人非得这样才行吗?!难道非得这样才高兴吗?!难道就不能高尚起来吗?!我们应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应该发扬自己的美德。帮助别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让《假文盲》这幅漫画警告我们吧!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吧!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让《假文盲》之类的行为与我们告别吧!
以上为《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10
“一只颤抖的手、一句临终时的遗言、一个用六个士兵拯救的生命……”这三个情结构了火爆的美国进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全部主题。
在战场中找一名士兵,那简直比大海捞针还更难,那不仅仅只是漫无边际的找寻,还时时刻刻面临的是生命的危险。然而士兵的使命感和战争的需要驱使着米勒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用一把小手枪在做着实际上是无谓的抵抗的时候,他仍然想起了自己的任务是把最小的瑞恩从战争中拯救出来,能够安全地回到母亲的身边。因此,当生命即将离去,他哽咽着在瑞恩的耳边说道: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一定要活下去。这句临终的遗言,不仅影响着瑞恩的一生:“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而我们的观众也会因为这句话而更加激起内心对法西斯发动这场战争的仇恨,所以在剧中瑞恩是一定要活着回到母亲身边。
“生命诚可贵”而在战场上,那一张张长长的死亡名单,是那么轻易地从报音员的口中读出。“用六条生命去拯救一条生命”,这样的生命价值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深思。在影片中,分队的一些成员的想法也是可以让人理解和同情的, “为什么用我们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难道我们没有母亲,没有兄弟姐妹?我们不是一样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凭什么他就有这个特权?”这样的生命价值观也只有在战争中才可能出现。战争是无情的,在战争中这样的情形又何止瑞恩一人呢?可导演的刻意,无非的意图是:珍惜生命和帮助他人。在影片中,拯救队员因为帮助瑞恩而知道家庭的温暖和生命的可贵,而瑞恩因为米勒上尉和拯救队而感悟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照顾更多需要拯救和帮助人们。爆发战争对于每个人是不能选择和左右的,但帮助他人是自己可以选择和作决定的。
《拯救大兵瑞恩》这一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给他们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影片的强烈音响效果中,我们观众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样真实,一样惨烈,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深思。
以上为《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篇10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生命的托举》观后感》全文内容,如《《生命的托举》观后感》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生命的托举》观后感》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生命的托举》观后感》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