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不完美也是爱——《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一)课堂上看完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奇怪的是我心里却很平静,就好像真实的人生一定会有遗憾一样,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故事。
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1
不完美也是爱——《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一)
课堂上看完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奇怪的是我心里却很平静,就好像真实的人生一定会有遗憾一样,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故事。我喜欢这种看似絮絮叨叨的讲述方式,也喜欢这种并不是那么漂亮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让人心有共鸣,是啊,我们都是这样的。
小时候看《安妮日记》的时候,希望自己有这样一个笔友,或许不需要回信,但是能听我说一下这些没人想要听的话就够了。其实我并不像故事中的玛丽和马克思一样孤独,不过这或许是每个小女孩的必经的成长历程?(笑……)所以,就有了第一封信,和那根樱桃巧克力棒。
对于玛丽和马克思来说,友情真的是个弥足珍贵的东西。自卑和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很难交到朋友——"我想不通,做个诚实的人,怎么会……不妥当?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一个朋友也没有。当然,你除外。"——于是,对于他们彼此而言,这些信都是生命的慰藉。即使每次玛丽的信都会引起马克思的焦虑,即使在玛丽妈妈眼中,马克思是一个想要诱拐自己女儿的疯子。
但是,马克思的自闭症像一个隐形炸弹一样,终于在玛丽的不经意的提问中,第一次炸裂了。他们有了整整八个月的断交。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其实我特别可以理解马克思的心情。毕竟在看这个片子之前,刚好阅读了有关心理学病症的书籍。对于正常人的小问题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尖锐的思维谱线是一种危险而真挚的存在。
后来,感谢他的医生,他告诉马克思,真正的友谊是用心感受的,而不是双眼看到的。他应该写信给玛丽,告诉她真实的自己,包括缺点和一切。马克思懂了,并且向玛丽坦白了自己是"亚斯伯格综合症"患者,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没有回信。他俩的友谊重新恢复了,并且变得更加真诚。
玛丽开始经历人生的各种大悲大喜,亲人的去世,与爱人结婚,学业有成……但是,当她把她和马克思的信作为自己学术论文的研究病历,她忘记了,这其实是对他们友谊的背叛。尤其是对思维特别简单的马克思而言,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片中马克思在拔下打印机上M 键的时候,满头的汗水和颤抖的身躯,无一不显示出他内心的愤怒和难过。
不一定要哭出来才是内心的难过,每个人都有哭不出声的痛苦。
当玛丽收到马克思寄给她的M 的时候,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深深伤害到了她的朋友。她停下脚步,绞碎了所有的书,从此,一蹶不振……对好友的背叛让她无比愧疚,生活也失去了希望。
不过,最终,马克思还是想通了,原谅了她。片中的最后一封信,我看了十几遍,几乎倒背如流——
"亲爱的玛丽:……我原谅你,因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一样。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小时候,我想成为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纳。然而,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是一条长长的人行道,有的平平坦坦,还有一些,比如我的,就会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道路就像我的一样,不过或许没有那么多裂缝。但愿,某一天我们的人行道能够相交,那时我们可以分享同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影片的结尾,当玛丽背着小婴儿去纽约见到马克思的时候,他已经永远安静地沉睡了。他的房间充满了她的痕迹,是第一封信的简笔画;是玛丽送他的那瓶眼泪,马克思曾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是她寄给他的每一封信,一整面墙的信;是她送给他的绒线球,仍然在他的帽子上……当看到玛丽伸手握住马克思的手,还是忍不住哭了。不管几遍,总是会觉得遗憾吧。
片子的色调其实是沉重的,玛丽的颜色是棕黄色,马克思的世界是黑白的。屏幕上突兀的红色一个出现在玛丽妈妈的脸上,是血红的嘴唇和喉咙,是歇斯底里的颜色。另一个红色就温暖很多,是玛丽的变色戒指和送给马克思的绒线球。当马克思原谅玛丽的时候,他带上玛丽的绒线球,坐在凳子上仰望星空的时候,即便是黑白的环境,还是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所以,一个好的动漫,其实并不是靠造型多么"别致",多么华丽漂亮,技术多么高超来吸引观众,反而是其中所传达的观念更能打动人。就像这部片子一样,尽管是这样的色调还是能够传递出善意和温暖。
片中的玛丽和马克思,其实是我们每个人不同时刻的缩影,幸福抑或不幸,总会有觉得孤独的时候。就算再开朗的人也会有"全世界不理解我"的小矫情。平凡的我们,()或许不至于像马克思一样偏执,但生活中也总会遇到各种伤害和背叛,是决绝还是原谅,是不是也舍不得那份爱呢?
我们本不完美。我喜欢这部片子,因为这是一个类似碎碎念的故事,看似单调呆板的旁白,无聊而神经质的主角,恰恰是最真实的生活。我们都没有活在那些惊天动地的世界里,我们不过就是这样日复一日,重复而已。韩松落有一本书叫做《为了报仇看电影》,书中说,"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电影是真实的虚构,生活是虚构的真实。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里寻找结果。"但是看多了那种皆大欢喜的商业片,看多了英雄主义的完美结局,所谓的观影快感不过只停留在看完的一瞬。心灵再触动也明白那绝对是假的。然而《玛丽和马克思》不同,这里面敏感而脆弱的心灵,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得不到理解的人。没有那么多色彩斑斓,没有那么多华丽浮夸,有的只是让人心疼的他们和我们而已。
《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每次读完玛丽的信都会得焦虑症的马克思恐怕是这句话最忠实的反映者了。以前喜欢说,如果友情是一种爱,我愿意爱你一辈子。这句小矫情的话恰恰是两人一生的见证,就算最后没有见到彼此又怎样,你依然是我最好的朋友,是我唯一的`朋友。
"God gave us the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friends."我想,这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以上为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2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他所开创的事业彪炳史册、流传千古,被后人铭记和景仰。我们说马克思是“千年思想第一人”,是因为无论对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没有一个伟大人物能像马克思一样,具有如此深刻、持久、广泛的影响。那究竟是什么让马克思取得如此伟大成就?
一、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来源于对高远志向的执着。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中学毕业前夕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曾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在中学时期就有如此胸怀天下、胸怀人类的志向,让常人无法想象。马克思在伦敦居住时,因为反动势力的压迫,穷得有时连衣服、鞋子都拿去抵押,患上了肺炎、胸膜炎、肝炎等疾病,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始终满怀热情、坚忍不拔地执着于自己的事业。我想,正是这种对自己高远志向的执着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来源于学习的无比勤奋。看了视频介绍之后,我对马克思勤奋学习的事例感到无比震惊。视频中一句话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大意是“大学时期,马克思一年中读的书抵得上其他同学十年”。之后,我还特地查了很多资料,发现马克思确实是一位“学霸中的学霸”。马克思17岁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除了研究法学,还研究了历史、哲学,19岁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23岁就获得博士学位。为了学习所需,马克思31岁时努力学习英语,不久就能用英文给一家美国报纸撰写稿子。50多岁时,马克思觉得研究俄国形式很重要,于是开始学习俄语,半年之后就达到了阅读俄文文章和新闻的程度。对于如何学习外语,马克思在他的一本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当人们学习一门外语时,不应该翻译成自己的语言,在使用外语时应当尽力完全忘掉本族语言。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虽然记忆力惊人,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读书时总有作笔记。例如,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就研读了1500多种书籍,记了100多本笔记。因此,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正是来源于无比勤奋的学习和正确的学习之道。
三、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它的科学体系为无产阶级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武器。该体系有很鲜明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才让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取得了适应各自国情的发展。一是阐述的客观规律有高度的真理性,集中体系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成就无论如何高估也不过分。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历史命运被清晰的认知。二是对现实的批判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马克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期研究具有非常明确的现实指向性。三是理论体系具有内在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关注实践,要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空不同地域因为实践不同而会有不同的结合成果。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的道理。
以上为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3
不知道最后放的纪录片什么意思,是为了平衡一下吗?
不过其他部分还是不错的。
我是不懂电影,单纯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说一下。
早期的马克思是一个哲人,自由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但是当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我们知道,一切问题的焦点都在所有制结构和生产关系。电影正是展现了这个过程。
开篇是非常棒的,林木盗窃案,它好就好在一下子就暴露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视角。林木盗窃案问题在于,习惯了中世纪传统的农民并不知道他们现在面对的不再是只关心政治统治,战争和荣誉的封建领主,而是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罗马法赋予资产阶级明晰的,绝对的财产观念。产权既然归我,你就不能动分毫。既然我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权力,王朝也需要为我说话。
紧接着是欧门-恩格斯工厂,工人阶级破坏机器的反抗和资本对他们生杀予夺的权力。私有制当然不是资本主义的特产,但是私有制依然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私有制决定了无产者-私有制的局外人,只在纯粹理论上拥有和私有者同样的权利-随时有可能被从生产资料旁边拉开,抛到街上去。
私有制是一切商品交换的基础。
私有制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如果不谈这个,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毫无意义。
因此,电影一开始就击中了全部问题的核心,只是不清楚这是有心还是无意。
接下去就是一段在多数人看起来可能很平淡乏味,但的确可以看到马克思思想轨迹转移的过程,从一个批评家转为革命家,从一个哲学转变为经济学家(但绝不是研究大家该怎么赚钱的那种经济学家,直到今天,资产阶级经济学依然在按自己的庸俗标准去衡量马克思)。
电影在细节上力图充填更多内容,燕妮和恩格斯的女伴,一个是有伟大精神的贵族,一个是觉醒的无产阶级。鲍威尔,巴枯宁,魏特林,蒲鲁东。。。。一整幅历史画卷,同时马克思在与这些人决裂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旧思想的告别。不过遗憾的是对每一种思想电影介绍都很不到位。
最重要的当然是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友谊,就我个人看来,恩格斯的确缺乏马克思那种卓越的天才,但是在1845-1848年这段时间,恩格斯却由于自身经历具有比马克思更高的认识,可以说这时候,他是马克思的引路人,当然,同时也是互补。
以上为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4
《青年马克思》讲述伟人卡尔·马克思在过去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艰苦奋斗经历的电影在影院播出。为深度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精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院全体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校学生会组织干部,干事作为代表参与观影。
首先这部电影中的青年马克思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坚持不放弃,对事业、生活、朋友的热情,看准目标,砥砺前行,锲而不舍。其次这部电影十分真实,不是将马克思恩格斯推上神坛,而且从一个近乎平凡人的视角去讲述了最朴实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片中的青年马克思积极奋斗,与资本主义势力对抗到底即使受到资本阶级的迫害,也不改初心。马克思也曾叛逆过、迷惘过、苦恼过,但他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评、勇于实践、不畏苦难,一步一步朝着那个最初的梦想靠近。我想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更需要这种为幸福努力奋斗的精神。
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更可以提高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我们青年大学生应该有自己想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前方尽管布满荆棘,但我们也要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合格的青年大学生。为了真理付出自己的一切。
以上为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5
前几天,跟我的一位同学去看了这部《青年马克思》的电影,因为我本科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学马克思的,所以,对于马克思算是比一般人了解一点了。
但是,去到电影院,却发现除了我跟我同学之外,就只有一个人在电影院坐着,我们三个人包场了。在我看来,马克思真的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好多人好像对他不是蛮感兴趣,也不是蛮了解他的。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他是1818年5月5日生的呀。所以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德国及法国的电影制片公司联合创作了这部影片。
电影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从相遇开始一直到他们最终创立《共产党宣言》,推动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主要写的是马克思24岁之后一段时间的故事。
马克思24岁时,由于没有当成大学教授,只能去《莱茵报》当主编,可是他的观点才激烈了,受到当朝政府的抵押,最终《莱茵报》各个成员都解散了。
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其父亲是大资本家,使用的管理工人的方式就是去剥削、压榨工人。恩格斯非常不同意他父亲的这种管理工人的方式,并与一位很有个性的在其父亲工厂工作的反动派女性相恋了。恩格斯会经常去探访工人的情况。
没有工作的马克思境况非常窘迫。他的妻子燕妮与他非常相爱。燕妮出身于大户人家,长得非常漂亮,比马克思大四岁。不过在她的骨子里不喜欢大户人家中被束缚的生活,还是非常崇拜马克思的,觉得他是位非常有思想的人。燕妮为马克思生了几个女儿,这位马克思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后来,他遇到了恩格斯。恩格斯可以说是位非常好的朋友。他本来是不喜欢从事他父亲给他的所谓资本家的工作的。但是为了支持马克思的工作,他竟然还是当了很多年的资本家,只是帮助马克思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在他们为工人发言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非常多的阻力。当时工人运动中支持力度最大的两个战线都认为把工人组织起来,只要他们力量足够大,就足以推翻当时的反动政府,然后建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而马克思、恩格斯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必须要为工人树立一个纲领,让他们能够内心非常服从地去参与到工人运动中去,这个纲领自然就是《共产党宣言》。
整个影片看下来,可能就是觉得在很平淡的描写马克思的传记。但是这部影片也能够引发我们当代青年人的一些思考。马克思、恩格斯这些人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自己的思想,其实马克思的很多著作的思想在其三十岁之前都已经基本形成了,无疑他们都很聪明。但是他们为工人阶级发声,写出了非常多的在哲学界、经济界、社会界都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是颠覆性的,这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人去学习的。就像马克思的墓志铭所写的,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都是在解决怎么认识世界的问题,而马克思则解决了如何改造世界的问题,这无疑是非常具有创见性的。
以上为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6
影片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的相遇开始讲起,到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写作。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没有、也不可能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关键是如何于枯燥窘迫的生活中表现人物澎湃高亢热血沸腾的内心。二人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简短的谈话如破冰之刃打破原先对对方的偏见,深夜畅谈,举杯相庆,踌躇满志,敬那真正思考的灵魂。
在纷乱时局中被驱逐,起纷争,受轻视,但当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鲜红旗帜被挂起,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响起,spectre这个词被推敲,还是能感受到一个不屈的、志在改变世界的灵魂。
哲学家的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单纯去煽动,不用激情去煽动**,也不用感情去煽动眼泪,而是用哲学用经济学用思想去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我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马克思的这个体系也改变了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方式。他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崇尚博爱的世俗化的基督教理想世界,而是直面问题,迎着最尖锐的矛盾奋勇而上,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思想纲领和理论武器。
也许是马克思的照片被放得太大,被挂得太高,被印在课本上次数太多,我们小时候把他神话,长大后又努力通过贬低他、回避他来彰显自我,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他是一个人,一个带领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对抗资产阶级和贵族的human or humanist,意识到这一点后再来看马克思及恩格斯,会清醒冷峻很多。
另外,前两天看到一条微博,大意是说以举国之力崇拜一个崇尚暴力的人是畸形的。不考虑彼时彼刻的社会形势和工人生存状况,不考虑工人运动的复杂性,而仅仅给马恩扣上“崇尚暴力”这个大帽子,和魏特琳一味宣扬博爱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吧。
以上为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7
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观看了《青年马克思》影片,115分钟,为我们能讲诉了1843年《莱茵报》被查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的短暂青春故事。
影片开始为我们讲诉了莱茵省的林木盜窃案。莱茵省的穷人为了生计不得已前往森林捡拾树枝,而莱茵省议会认定树枝属于国有财产,颁布了相关议会法令,穷人捡拾树枝的行为被判定为偷窃。众多老人妇女儿童死在贵族的权利下,铺垫出后文的背景。紧接着《莱茵报》在科隆被查封,言论自由被普鲁士君主钳制,马克思被驱逐出境,被卢格带往巴黎,创办了《德法年鉴》;恩格斯在英国的曼彻斯特纺织厂目睹了工人的反抗,为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现状,深入贫民窟,并爱上了女工玛丽,开始了解的贫富双重状态,完成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
影片刚开始是双线叙述,从马克思恩格斯见面开始并线。在卢格的家中,恩格斯与马克思再次相逢,被生活所困、脾气暴躁的马克思与贵族出生、沉静如水的恩格斯在争锋相对后志趣相投,畅饮到深夜,并对蒲鲁东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燕妮取名为《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以看出这位出身于德国贵族"特里尔舞会皇后"的非凡之处。电影中后续的点滴也说明马克思的成功,与背后妻子的支持和理解是分不开的。
恩格斯的另一半玛丽,是工人活动家,刚开始做为恩格斯家的纺织工人抗议资本主义,后续帮助恩格斯了解工人阶级状况,引荐恩格斯和马克思与正义者联盟的领袖见面,对后续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号的实现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布鲁塞尔,作为比利时的首都,欧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是马克思驱逐出巴黎的逃难地,在这里因为自己潦草无法获得工作时的失落,体现出贫困无法支撑妻儿生活的无奈,在收到恩格斯的救济时对付完上门讨债的人后的喜悦,使恩格斯的形象更加普通化、立体化。
知识界永远都会有争论,魏特林、蒲鲁东和巴枯宁,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激烈争执,《贫穷的哲学》和《哲学的贫穷》,透漏着唯物主义辩证思维,以及对于自我观点的勇敢表达。在恩格斯在酒吧中提议马克思去读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如李嘉图等,也是为最终《资本论》在19××年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影片最终以1848年油灯下创作《共产党宣言》为结尾,整个影片讲述了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和伟大友情,他们的革命友情创造了历史,启发了人类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上为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8
《马克思是对的》五集有理论深度、思想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通过故事讲述和互动问答,重温马克思光辉足迹。《你好,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资本论》《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千年思想家》每集都围绕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展开,集集精彩,从中本人有感有四。
一是要有梦想,勇于实践。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后,树立了“为全人类而工作”的理想信念之后就开启了不断奋斗的状态,踏上了走向伟大事业的征程。期间他经历了被剥夺国籍,穷困潦倒,妻子病重,丧子之痛,这些并没有将他打倒;他书写《资本论》自学6国语言,研读了近本书籍;他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他以坚强的意志,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自己追求的梦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革命情谊坚如金。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法国巴黎的咖啡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成就了两人近40年的革命友谊。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他们始终如一的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中互相关心,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情谊和伟大的革命友谊。至此本人感觉,成就伟大的事业除了个人的努力,家庭支持,同样离不开志同道合的同志,需要一个团队和组织去共同完成。
三是紧随时代,创新宣传形式,大道至简。伟大的理论枯燥而深奥,我们总是以瞻仰的角度去了解他,仿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朋友们或许无心去研读马克思的伟大著作,无法走进马克思的内心世界同样也领略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是通过《马克思是对的》这种大型通俗理论_对话节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多媒体场景仿佛还原的历史,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感觉马克思就在我们身边,也一下子拉近了马克思与我们的而距离,使我们对马克思产生兴趣,对研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这让我想到,我们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在学习理论,宣传政策的时候,也要创新宣传方式,用平实的语言,贴近群众的生活,将政策的宣传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在潜移默化之中宣教于民。
以上为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9
1818年5月5日,一个伟大而富有传奇的生命在特里尔市诞生,马克思于此开启了他不朽的一生。他为解放人类奋斗终身,用真理之光照亮了成千上万个心灵。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推出的5集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热议的背后,是我们广大青年值得思考的问题:马克思究竟给我们青年带来了什么?我们要从马克思身上学习什么?
勾画理想的蓝图。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立志选择一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很早就确立了为人类的事业而奉献这样一种人生选择。从此,他便将毕生热血都奉献给了为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为广大青年带来了一盏指路明灯,让青年人知道拥有梦想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如果你知道要往哪儿走,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马克思用他的青春启迪青年人就要敢想敢拼,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最美好的年华绽放青春的激情与魅力。
唱响奋斗的`乐章。人生之路,难免会遇到泥泞与荆棘,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虽颠沛流离,历经苦难,但他依然不忘初心,风雨兼程,用奋斗的青春来书写“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不朽诗篇。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每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进行钻研和思考,用这个年纪少有的沉着与坚毅诠释了“拼搏”二字。习总书记也曾寄语青年“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年人承载着国家与个人的希望和梦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应在这本该奋斗的年纪坐享其成,也不该在这本该奋力一搏的年纪迈不开步子、放不开手脚。
书写奉献的诗篇。马克思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为人类解放不懈努力,奋斗终身,将自己毕生心血奉献给解放人类的伟大事业,为人民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依然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巨大的能量,“真理的光芒”熠熠生辉。青年时期就要树立奉献的意识,用满腔热情为社会发展涂上一抹属于自己的青春色彩。
青年向上,则时代向前。青年人肩负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让我们以马克思身上不朽的精神为指引,砥砺向前,用理想信念、奉献担当谱写青春美好的新篇章。
以上为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全文内容,如《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玛丽与马克斯观后感》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