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观
导语:看完央视播出的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
感动中国观后观 篇1
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人,他就是国家的栋梁,他让我感动,他的精神让我感动。他就是我们的榜样,一个好榜样!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努力吧!争取做国家的栋梁!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警察!他当之无愧被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以上为感动中国观后观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感动中国观后观 篇2
在比赛层面上,考功考量是必须的,但作为诗词比赛,不该仅仅如此,甚至站在诗词普及的角度,我反对考生僻。但生僻可以作为个人追求。
诗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载体,相对其他文体来说,篇幅短小。可以把他当成古代微博来看。
还记得微博上,“我有一壶酒”的联句么?
流传下来的诗词,在唐宋以前几乎都是佼佼者。
明清以后开始有人收集平民微博,比如袁枚的《随园诗话》。
央视节目中也收录了一枚修自行车大爷。
当然,我不会昧着诗词标准说大爷的诗写得特好,但这个行为真的真的特别好,是在鼓励大家尝试着走近诗词。
以我华夏之大,难道找不出诗词好的人么?如果今天拿个什么文学博士硕士的诗词来秀,可能就真会让大家觉得,要文化特别高的人才能做诗词。
答案,当然不是的。
诗词言兴,歌以咏志。
我个人理解的话,诗词是一种全方位超次元ps。
比如说,我有次看到秋天开了枝紫藤,于是就随手写了句“秋雨无端开紫藤”(原谅我桀骜不羁犯孤平。)
实际上我一个冲刺跳把她摘下来了。
但是我这么一写就假装自己没有破坏绿化……(好孩子不要学_(:з」∠)_)
这也实在不需要什么文化,纯属有趣好玩。
诗词需要高度,但拔太高,我们如果只能停留在仰望追忆的阶段,那旧体诗词恐怕真要绝迹了。
还有拿中小学生课本范围说事的,教材的作用难道不是示范么?三曹李杜白居易的名篇作示范有啥问题么?
当年跟着老师学诗词时,老师说有功底了,才准去看龚自珍,怕我会跑偏,可怜文化低如我,当年根本不知道龚自珍是谁。
以上为感动中国观后观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感动中国观后观 篇3
2月7日晚,16岁的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夺冠。她最后的对手,曾获得第三届汉字听写大会第四现场年度总冠军、中国成语大会年度总冠军的彭敏难免遗憾。
“如果我能再拿下一个冠军,最后就是一个‘三冠王’了。我在报名的时候的确有这样的期待。”电话那头,彭敏对《新华每日电讯》说。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第4个“大会”。
“最早根据现代人提笔忘字的现象,为了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我们设计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后来我们想,既然汉字可以成功,那么一个词语、一首诗词呢?”阚兆江说。
《中国诗词大会》原本是频道总监阚兆江一开始最担心的一个“大会”。因为诗词和人人都要写的字,常跟日常生活的成语不同,自古为文人雅士所爱,容易曲高和寡。
“诗词有一定的难度,与普通公众还是有一段距离,不是每个人都能写。作为一个大众节目,不能太有距离感。”阚兆江说。
但《中国诗词大会》现在却成了最火的一个“大会”。有网友说,终于有了一款可以和爸爸一起看的综艺节目。针对这个现象,点评嘉宾康震的解释和阚兆江所见略同。
康震对《新华每日电讯》说:“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爱诗词的心从来没有消亡过。热爱诗词的群众基础从来没有消亡过,而是一直存在着,不但是存在着而且是一直兴旺发达着。节目只不过是借助中央电视台激活了藏在人们心中的热爱诗词的心。”
以上为感动中国观后观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感动中国观后观 篇4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感人的画面更易让人体会其中的智慧。《禹贡》让我看到禹划九州,华夏九州第一次让我能诵出。分别是:冀州,兖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荆州。
《牧野宣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治政理国的大智慧。戏剧演员们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读。
我们都知道典籍不易读懂,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这种创新使典籍人人可读,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传承。节目中主持人穿越历史,以拜见伏生为主线,讲述了尚书几经波折最后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薪火相传的故事。这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声声不息。这样的节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会作为铁杆粉丝继续关注下去,因为学习经典可以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以上为感动中国观后观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感动中国观后观》全文内容,如《感动中国观后观》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感动中国观后观》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感动中国观后观》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