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 百鸟朝凤听后有感集合

百鸟朝凤听后有感集合

时间:2025-06-28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百鸟朝凤听后有感 篇1

  “百鸟朝凤”没那么简单

  《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然而,它并不仅仅是一支曲子那么简单。据影片主演陶泽如介绍,《百鸟朝凤》原是欢快的曲子,常被用于乡间结婚喜事。然而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吴天明导演将其改成了哀曲,变得深沉庄重。一般情况下不吹此曲,“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得起为他吹《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承载的是对人生的评价。”

  正如黄建新导演所评价:“吴天明用‘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与‘一个生命的消亡’交叉来表现了一种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他的,又是全人类的。电影到了这个份儿上,才是真正的大师。”

  辗转两年,上映不易

  20xx年吴天明导演离世后,因为缺乏宣发费用等原因,《百鸟朝凤》被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吴天明导演的女儿吴妍妍四处奔波,直到遇见了著名制片人方励。“我让方励老师看了《百鸟朝凤》,他看完之后背过身去,半天没有说话,等他转过身来,满眼都是泪水。然后他问你缺什么,我说缺资金,我现在没有足够的钱来做这件事。方励老师说你缺多少钱我给你补多少,一定要把这部电影推出去,哪怕头破血流,也要为了这部电影跟市场打一仗。让观众都看到吴天明导演这么好的一部作品,这样我们才对得起这位艺术家。”

  对此方励表示,《百鸟朝凤》是“电影中的电影”,每次看片都被感动落泪,因此毅然决定亲自带领“志愿者”队伍,集结社会各方力量与业内同仁,为电影推广尽其所能。

  于是,在《百鸟朝凤》制作完成的两年之后,这部影片才终于得以跟观众见面。

  “大半个中国电影圈”自发力挺

  作为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在整个电影圈和业内得到了前所未见的支持。近百位志愿者不辞辛劳,为电影推广尽其所能。全国九大影业发布联合声明,为影片发行保驾护航。张艺谋、徐克、黄建新、陈凯歌、贾樟柯、张一白、韩寒、黄健中、谢飞、何平、张扬、管虎等多位著名导演齐声应援,义气相挺。

  著名导演贾樟柯认为:“《百鸟朝凤》表现出对文化本身的‘在意’,这个时代在意这样事情的人不多了。只要看五分钟,就会被这部电影打动。”著名导演黄建新看完《百鸟朝凤》后大力推荐:“这部电影包含着天明导演对生命的体会,对理想的坚持,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灵魂的拷问。影片大情大爱,至情至深……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这部电影富有魔力,你看了,会影响你的人生……”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倾力推荐

  曾执导《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无间道风云》等片的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对《百鸟朝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盛赞吴天明是“一位电影界真正的巨人”。

  马丁表示:“吴天明先生是一位非凡卓越,有胆识的人,他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对自由的信念。实际上,我认为他始终相信这两者是共通的,而我和他有着相同的信念。吴天明先生给予了所有的人,给予了全世界不寻常的宝贵的东西。如今,在这位艺术家离世的两年后,《百鸟朝凤》终于要在中国上映了,我强烈建议大家珍惜这次机会,到电影院观看这部优秀的电影。”

  国外巡展,获奖无数

  《百鸟朝凤》在国内公映之前,已经参展过许多国际电影节,并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大奖”、法国tours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东京电影节中成为官方展映影片,所到之处,皆获极高评价。

  匠心传承,时代风骨

  《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在当下民心浮躁的时代里,对匠人精神的传承,不被现实折服的任性,以及追求理想的执着。正如影片主演陶泽如所说:“《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德,是风骨气质,是坚守信念的精神。”方励也表示:“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意境。不管外界多么喧嚣浮华,心中一直有自己的坚持,这是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

  以上为百鸟朝凤听后有感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百鸟朝凤听后有感 篇2

  以前上小学时,最发愁的事情之一,就是每次看完电影后老师要求的观后感。

  而现在呢,虽然没人要求,但总是会在看完电影后自己想写一篇观后感。

  哎,不得不说,人之初,性本贱啊序

  本来今天休息,自个在住处闲来无事。后来灵机一动,突然想起来之前在网上搞得沸沸扬扬的制片人下跪求增加影院场次的那个电影《百鸟朝凤》。我倒是要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能让中国电影界有名的制片人方励下跪为其求情。

  整部电影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要讲述的故事定在百里秦川的农村里,然后是以天鸣这个角色为主线,讲述了一代唢呐人焦三爷和天鸣之间围绕着唢呐发生的事情和其中的情义。

  作为一部描写农村老手艺人传记式的叙事电影,自然会讲述大时代背景下新事物对老传统的冲击和影响:先是主人公天鸣的同学在办喜事请唢呐班演奏时没有行接师礼,然后是唢呐班内部人员的分崩离析,最后,当一支西洋乐队降唢呐班出现在同一场合下时,老手艺人和观众压抑了太长时间的情绪终于在那一刻爆发了。虽然影片中是唢呐班的手艺人和混混打了起来,焦三爷面对这混乱的场面,用力大吼却无济于事我想那应该是导演想要表达老手艺在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新鲜事物时,那种从心底里感受到的无奈和无力感吧。

  虽然我对制片人为了这部电影下跪的新闻并不感冒,但我还是对电影中老手艺人在新时代的环境下的复杂心情却是深有体会。至于其中原因嘛,那是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位和电影主人公类似的老手艺人。不同的是,电影中的老手艺人是唢呐匠,而我父亲是一位泥瓦匠。

  在我开始记事和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是老家小有名气的泥瓦匠了(老家的说法是泥匠)。虽然当时少不更事的我并不清楚我父亲的手艺是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每天回来的时候,他的身上和衣服上总是会有泥渍,但我知道,正是父亲用他的手艺和衣服的泥渍,让我能安心的上学接受教育,让我家能有正常的花销和更好的生活。

  至于父亲良好的名气和人缘,我是后来才慢慢明白的:那是因为当时只要是跟父亲在一块,不管是去地里干活,还是到县城赶集,都会有好多我不认识的人很客气的和父亲打称呼。甚至到了后来我去别的村子上学的时候,每次一到同学家里去,只要一提起我父亲,同学的家长都会说认识,而且还会不约而同的夸赞父亲的手艺和为人。那时我才明白,原来父亲的手艺不仅给我家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来源,也在老家附近的乡亲中间留下了很高的名声和人缘。

  至于我为什么会明白电影《百鸟朝凤》中主人公对老手艺即将失传的惋惜和无奈,那是因为我父亲泥瓦匠的手艺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因为受中国古人父业子继观念的影响,所以一般人会认为,我会继承下父亲泥瓦匠的手艺。可由于我天生体格不适合这门手艺,再加上父亲也打心底里不愿意让我重走他泥路子的辛苦,所以我是不可能承继父亲的这门手艺。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吃不了苦,更受不起罪,所以就算是让别人学这手艺,都没有人愿意。以至于到目前为止,父亲面临着和电影中主人公一样的尴尬境地:手艺再好,也无人愿学。技术再高,也高不过时代的新陈代谢。所以,父亲和电影主人公一样,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手艺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失传,而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悲凉和无奈的心情可想而知

  以上为百鸟朝凤听后有感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百鸟朝凤听后有感 篇3

  《百鸟朝凤》是流传于鲁、豫、皖等地的优秀民间唢呐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鸟鸣之声,所以得名。

  电影《百鸟朝凤》,讲的是一个逝去的故事,而终于公映的那天,来自一位逝去的导演。

  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生前最后一部电影,既是对这一中国民俗唱哀的挽歌,又是在自己生命历程的终点处画下的一个句号。

  电影中的唢呐,以“班”的形式游动着演奏,谁家有红白之事,唢呐班子便替他们吹奏一场,红事不多,白事为主。白事,便是替死者演奏,死者的身份越是高贵,吹奏的阵势就越是高级,二台,四台,八台,所谓《百鸟朝凤》,便是为最为尊贵的死者准备的曲目。排挤过他人的,即便是任职四十年的村长,也担不起这首曲子;为民献身的,哪怕是扛着病重的身躯,也要为他奏完此曲。

  老一辈质朴而又纯粹的价值观念,就这样融入了唢呐这一民俗音乐之中。

  因为提携过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第五代导演,吴天明在圈内还享有“中国队长”的称谓。当“中国队长”遭遇同日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3》,《百鸟朝凤》全国排片率仅略高于1%,三天票房才150万元。然而豆瓣评分从映前的7.9分一路升至8.4分,目前仍保持上涨趋势。同时,猫眼电影评分9.5,格瓦拉电影评分9.1,在目前所有上映电影中均排名第一。与此同时,许多影评人、电影类公众号纷纷自发撰文为影片宣传推广。

  事实上,《百鸟朝凤》在国内公映之前,已经参展过许多国际电影节,并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大奖”、法国tours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优秀作品奖、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东京电影节中成为官方展映影片,所到之处,皆获极高评价。

  所以文艺片毕竟不是商业电影,没有必要用票房来证明片子的价值和意义。让观众认识、了解、熟悉,并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吧!

  看过电影的观众赞不绝口:“影片真的很不错,看了其他人的评论,有人说那么高的评分有可能吗,我觉得没什么不可能,进了影院去看它,绝对值得高分。”

  更有观众表示:“影片一开始我就想掉眼泪,看着看着到后面就情不自禁哭的稀里哗啦的,红肿着眼睛从影院出来。” “我觉得这是我这么多年以来看过最好看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完全出乎我的预期,从开头到结尾,每一段情节每一个镜头都在诉说这部电影的高超与珍贵。”

  从专业影评人到普通观众,所有平台和观影人群都对一部电影如此高度好评,实属罕见。

  这不免让我感觉,莫非又是一次以情怀为卖点的影片?

  电影20××年就拍摄完成,直到现在才得以上映,寥寥千人的评价也许并不够客观,但足以证明这部电影值得尊敬。

  电影没有偶像明星,没有自带IP的故事,也没有震撼的视觉效果。

  故事很老套。讲了一个旧东西,“唢呐”。一个父亲,从小时候就喜欢唢呐,却苦于没有天分,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儿子身上,于是千辛万苦送儿子去拜师。

  儿子跟着师傅练功,结果和父亲一样,没有天赋,偏偏这时候来了一个天才小学弟。小学弟学得快,学得好,但最后,却慢慢厌弃了唢呐这个老东西,反而是没天赋却真心爱着唢呐的小子坚持了下来。

  他学成出师,却发现世道变了。西洋乐队当道,他一生所学无法糊口。但他还在坚持。当初送他去学唢呐的父亲,却也不再以他为荣,反而嫌弃他无法赚钱。

  曾经深谙于心的信仰,逐渐倒塌。师傅也死了,他在师傅墓前吹百鸟朝凤,那个时代就这样不声不响,安静谢幕。

  不知道诸如此类的安静谢幕,融着多少人过去的青年热血,一生坚守,有多少故事多少生命和那些淡出我们记忆的老手艺一样,悄然流逝。

  豆瓣网友@山水烟花 说:

  传统的匠艺化作一纸冷冰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有太多的遗憾;

  失传的独门绝活成为历史书页上的记载蕴含了无尽的惋惜;

  不再有年轻人愿意继承衣钵扛住无双镇唢呐的最后一脉;

  这一刻,《百鸟朝凤》已成绝响,街坊巷陌再无回音。

  是否传统文化正在没落,是不是早已没有人记得?但仍有人坚守着,有人传承着,有人喜爱着,不会灭亡,因为它在很多人心里活着。

  这不是一部商业片,就像电影中焦三爷酒醉之后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这部电影,导演吴天明也不是拍给别人看的,是拍给自己,却也最终真的成为他人生的最终注脚。

  吴天明在《百鸟朝凤》拍摄片场

  很多人怕是都不认识吴天明,所以自然不懂,为什么一部\"土\"片子,会引来电影圈无数大咖站台。

  在电影首映礼上,谢飞、黄建中、和平、张扬和管虎,几代中国导演分别回忆了已经逝世的吴天明,有关于艺术价值的肯定,有关于慧眼伯乐的赞美,也有生前动人故事的追思。

  多年前,《天井》是张艺谋首次主演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让张艺谋屡获影帝,还让中国电影导演首次获得国外A类电影节奖项。

  最后放上豆瓣网友@阴灯 的一段评语:看电影,其实也是个寻根的过程,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太急于求成,以至于勾勒出的图景完全是一副光怪陆离的浮华表象,太轻,能给观众的充实感便不多。《百鸟朝凤》能给你什么呢?也许你对唢呐甚至是音乐都不感兴趣,也许你对民俗甚至是文化也无心过问,但至少,这部电影能让你强烈的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即便不是中国的、老一辈的,也必定存在着某样东西,值得你倾力去传承,去保护。

  以上为百鸟朝凤听后有感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百鸟朝凤听后有感 篇4

  整部影片以主人公的回忆视角,展现了主人公童年时期跟着师父学唢呐,期间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开始推崇西方文化,唢呐被人们忽视与遗忘,大部分人都放弃了唢呐,只有他与师父依然坚守传统文化的故事。

  百鸟朝凤,此曲一出,百鸟称王,此曲的有深刻的渊源,只有像凤凰一样奉献的人才有资格享有此曲。影片中把三个人与百鸟朝凤联系在一起,查老爷子,师父与窦村长。三人中有人配得上,有人配不上,配的上的人不允许给自己吹,配不上的人却求别人吹,彼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师父在别人加钱的情况下也拒绝给查老爷子吹奏百鸟朝凤,因为在师父的心里,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配得上这曲子,而师父临死时却不允许徒弟给自己吹百鸟朝凤。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师父表面上严肃无情但内心善良坚忍,他把生命献给唢呐,他的形象在银幕上展现得如此真实感人,另观众难以忘怀。

  影片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天鸣与蓝玉的对比,一个天赋不足,却视唢呐超过自己的生命,另一个天赋异禀,却不珍视唢呐。与其余师兄弟比较,他们都放弃了,天鸣仍然在坚持,世人都在变,他们师徒却不曾改变。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人性的伟大。正印证了师父的那句话:吹唢呐不在于吹得有多好,而在于是否把唢呐吹到骨子里,最重要的是那颗对唢呐虔诚的心。直击主题,发人深省。父亲始终作为一个旁观者,自己年轻时不能吹唢呐,就将希望托付给天鸣,儿子被选为接班人,自己比谁也高兴,跑遍了整个村子传递消息,当唢呐衰落时,自己也曾经嫌弃过唢呐,可最终选择了坚持把文化传承下去。柳三作为一个喜剧类型人物,给影片沉重的情感氛围上增添了诙谐成分,虽然是一个配角,性格单一却典型,轻描淡写却不流于呆板,使人耳目一新。作为双方争执的导火线,引燃了双方的争斗,促进了影片的高潮的产生,衬托了主角的特征,暗示了当代人在面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态度,他是当代社会人的一个缩影。

  此外,该影片的摄像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优美如诗的画面,芦苇丛与大河相依,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使每一帧镜头都充满诗意。在师徒三人于芦苇地与鸟儿互相应和的一场戏中,长镜头的使用,配合追随人物运动的跟镜头和主观视点镜头,使观众跟随人物穿梭在芦苇丛中,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与纵深感,更好地展现了空间环境,画外音配合画内音,一唱一和,互相映衬,由此使观众对画外空间产生无限遐想,将芦苇丛美好的景象与人物的淳朴自然显露无遗,观众如同进入了故事中的世界,同入此镜,同生此感,领会到那种质朴纯粹的情感。影片在展现广阔的芦苇地时多采用远景,展现人物活动时以芦苇作为画框,使人物如同活在画里,体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特点,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的永不放弃。在表现吹唢呐的艺人独自在古城楼下吹奏的场景时,运用远景体现出纵深空间,使道路通向无尽的一端,人物只占画面一小部分,表现出艺人的渺小,暗含了社会对唢呐的忽视与遗忘,这时行人入画,扔下硬币,渐行渐远,只留下艺人一个,背景音乐是凄凉的唢呐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观众久久沉思。在师父与天鸣喝酒的一场戏中,摄像师手持摄像机,随着唢呐的节奏晃动镜头,并采用旋转镜头以师父为中心,使师娘与天鸣的特写分别入画,烘托欢乐的氛围,表现师父喝醉酒后似孩童班的天真烂漫与对唢呐赤诚的心。这时音乐由欢快突然转到悲伤,师父倒下,跟天鸣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直点影片主题。情感的前后对比,以喜衬悲悲更悲,表现人物心境,也与社会遗忘唢呐、文化从此断了根互相映衬。师父把唢呐传给了自己的徒弟,一代又一代,眼看快要走到尽头了,内心无限凄凉。

  天鸣不告而别的一场戏中,天鸣与师父师娘三人在画中,背景是生机勃勃的绿色田野,天鸣远远望了他们一眼,然后转身出画,紧接着是山野的远景,画中是奔跑的天鸣,一动一静,配合优美的音乐,过渡自然而富有美感。在影片结尾天鸣站在师父墓前吹唢呐时,当镜头转到师父时,画面从虚变实,从近景推到特写,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人物内心活动,这时师父起身,转身走向远方,渐行渐远,画面右上方是飘荡的纸钱,师父的背影越来越小,直到音乐停止,影片结束。

  该影片很好地运用了唢呐与其它乐器共同作为背景音乐,表现出时代感与民族特色。例如二徒割麦的场景,配合富有节奏感的唢呐声,增添了活泼的气氛,音乐节奏与割麦节奏互相映衬,天鸣稳重不乱,蓝玉鲁莽心急,二人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来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成为师父选择天鸣的原因。在婚宴那场戏中,西洋乐器与唢呐交杂,极不和谐的音乐突出讽刺的意味,进行曲与南山松,一个中国文化,一个西方文化,双方在厮打时以进行曲作为背景音乐,配合以快节奏的镜头切换,既迎合了影片中情绪的浮动与动作变化的节奏,又使原本血腥的打斗变得富有趣味,增强了戏剧效果与感染力。

  该影片剪接自然,不仅从技术上实现了转场,而且在艺术上利用了摄像、音乐与旁白等其它技巧实现了完美的剪接。例如在影片结尾处,从唢呐艺人转到师父的墓碑,先由天鸣的脸部特写化到山野远景,画面再化到墓碑,剪接跨度小,使影片节奏更加柔和,符合此时的情感节奏。音乐实现了声画组接,由艺人的镜头转到天鸣的镜头,从而产生整体感,实现了背景音乐的流畅不中断,使转场更加自然。影片后部分的转场多采用黄昏时丛山的剪影,夕阳西下也预示着师父即将离世,凄凉的氛围烘托出悲伤的情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影片中多次运用旁白式蒙太奇,一是交代剧情,使叙事节奏紧凑;二是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观众了解人物的思想,补充缺乏的信息,吸引观众的视线;三是作为一个时空转换手段,使影片在时空上可大幅度跳跃而不失自然流畅。此外,影片运用全知视点的叙事方式来设计整个故事,能让观众与人物建立起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使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移情于主人公。人物站在现在回望过去,表现出时代的变迁,具有历史悠远的意味,即使是现在,主人公依然坚持着将唢呐传下去,将师父的遗愿坚持下去。

  这是全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师父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他用自己的生命坚守着百鸟朝凤,自己吹不动了,让徒弟继续吹完,而他在一旁敲着鼓,无论如何,他也要为这首曲子出一份力,看着天鸣努力地吹着百鸟朝凤,他笑了,他静静地看着徒弟,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文化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去传承下去,我们接过上一辈的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嘱托与希望,就应该用赤诚的心把它传递下去。生命虽逝,时代已变,可文化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对文化的虔诚也是永无止境的。

  以上为百鸟朝凤听后有感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百鸟朝凤听后有感 篇5

  这个观后不知道写了多长时间了,博客却好久不写了,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可能微信已经代替了一切吧?

  只为了被炒的沸沸扬扬的制片人那屈辱的一跪,我难得走进了影院,去看【百鸟朝凤】。看完,心中满是无奈的愤懑与无奈……先深深感谢制片人那屈辱的一跪吧,不怨人家不肯放映发行这个电影,40岁以下的人几乎看不懂,40岁以上的人,能看懂的也很难统计,除了赔钱,看不出第二个结果,就如影片中那个得了师傅真传的叫做天鸣的徒弟,不也是在当今的社会里,没有生计,吃不上饭,找不上媳妇,众叛亲离,最后在师父的坟前,孤独无助、满怀心酸,双目含泪的吹着最高规格、凡人不予、世代单传掌门的曲子【百鸟朝凤】……而地下的师父,在导演的安排下,是怔怔的听着,未完,就怅怅的离去,不曾回头……这一刻离去的不是师父,是导演心中的悲沧和对现实的不接受,以及离去的决心,因此成为这个导演一生中的绝唱,而那个读懂了戏里戏外故事的人,只好无奈地憋屈地对现实跪下,为了一场阳春白雪的落下......

  谁能读懂师父的凄凉?谁能知道传承的艰辛?谁能感受身怀和氏璧却被砍去手脚的悲哀?

  以上为百鸟朝凤听后有感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百鸟朝凤听后有感》全文内容,如《百鸟朝凤听后有感》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百鸟朝凤听后有感》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百鸟朝凤听后有感》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