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观后感1000字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走心的观后感吧。
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 篇1
这部影片,场景宏大,具有史诗风格:炮火覆盖下的斯大林格勒到处是断壁残垣,由于炮火的炙烤和坦克的碾压而变得泥泞的土地,甚至苏军土黄色的厚重的军装,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得不承认,国外拍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在真实性方面比我们强多了。
有几个地方感觉与以往见过的战争题材的影片不同。
一是展示了无情的战场纪律。如影片一开始就是苏联军队领导让一群新兵冲上战场退后的全部枪毙,表现苏联领导人的野蛮。好象苏联红军领导人除了拿枪指着士兵往上冲就什么都不会了,有点对苏联红军的恶意描写。对跳水而逃的士兵军官们毫不犹豫地掏出枪予以击毙,对战败的高级将领逼迫其自杀等场景,在影片中大量出现。好象这是苏军的一贯做法。很有点恐怖红色的味道。
二是淡化了主人公的意识形态。在影片中,但凡涉及到党和领袖的话题时,瓦西里总是保持沉默,最多是报以一丝暧昧的微笑,这与政治上狂热的丹尼洛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把高宁少校描写成了一个贵族式的狩猎人。高宁少校优雅的吸烟姿势,精致的狙击步枪,每次伏击回来都要沙查帮他擦亮皮靴等等,无不显示出他贵族的一面。这与瓦西里的出身与做派形成了一定的对比。但同时,他利用沙查作诱饵,直至杀害沙查,又显示出他残忍卑劣的一面。人性在战争中扭曲了。
影片还让我们看到:面对德军的疯狂轰炸,同样有人恐慌和溃逃,然后死在自军的炮弹之下;小沙查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担当“堞中堞”,为苏军搜集重要情报,同样不是为了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仅仅是出于对华西理的信任;一个慈爱的母亲,在误以为自己的孩子背叛了祖国之后,仍然感到爱的欣慰;甚至影片着意刻画的华西理,他的理想也并不是崇高的共产主义,他只平凡地想成为一个工厂的管理者,他有自己的情爱牵挂、有自己的脆弱和无助……
对丹尼洛夫的描写有段非常经典,就是最后他准备用自己的生命作为靶子帮华西理找到敌人位置时说的那段台词:“我一直都很愚昧,我们努力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不需嫉妒别人。可是没有完全的平等啊……”从这里也描写出丹尼洛夫也是英雄,虽然他一开始有些做的不好,但起码在最后那一刻是一位英雄。
影片中的一个主要线索是瓦西里与坦妮娅的爱情。从瓦西里在火车上暗恋坦妮娅开始,直至两个人堕入热恋之中,这似乎是一个典型的英雄美女的故事。她刚毅勇敢,敢爱敢恨,不因为自己是莫斯科大学的毕业生就瞧不起文化水平较低的瓦西里,也不愿接受丹尼洛夫的帮助而调离作战一线,当然,最终丹尼洛夫还是用了一个很堂皇的理由把她调走了,也许导演是想讽刺部分共产党人利用自己手中权利的一个化身吧。
类似的暗讽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战争中指挥战斗的苏军军官们变形的脸,在赫鲁晓夫面前露出恐惧眼神的政治委员们,面露凶相的巨大的斯大林挂像,在庆功会上偷偷往自己口袋里塞糕点的官员……
另外本片中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情节没有交代清楚:丹尼洛夫最后时刻是怎么找到瓦西里并且没被高宁少校发现的,也是一个疑问。
但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以上为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 篇2
昨天看了一部很赞的影片,是JudeLaw在20××年主演的《兵临城下》。
片子讲述了二战时德军和苏军在争夺斯大林格勒的战争背景下,裘德洛扮演的一名神射手和敌军的狙击手殊死较量的惊险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枪林弹雨,尸横遍野的血腥场面。为了突出战争的悲剧气氛,故事从裘德洛扮演的瓦西里在前往战场的火车上对女大学生塔尼亚一见钟情开始,瓦西里站在距离塔尼亚一米远的窗边,看着阳光照在她打盹时美丽的脸庞上,静静的很美好,直到她醒来抬头的刹那瞬间慌乱地把眼光移到窗外,并尽量让自己看起来自然些,等到女孩重新阅读摊在膝上的书本时,又偷偷地盯着她看。女孩在旅途中的一站下了火车,随之有更多的士兵登上这列专门运送红军的列车。
这段平静的气氛很快被前线战场的.惨烈所杀戮。士兵们一下列车便要面临战争的第一轮淘汰,前往战场押送士兵的渡轮是德军飞机炮弹的靶子,没死没伤的是上帝眷恋的孩子,渡到对岸的幸存者擦擦脸上的血迹立马去领枪,但是只有一半的人能拿枪,其余的只能领到子弹,拿枪的人倒下后面的就捡起枪继续冲。装备不足的苏军面对有着长枪大炮的德军真是拿人肉堵枪口,一开始拿着枪,在军官念着鼓舞士气的文章下,一大批身强力壮的男人都卯足了劲往前冲,等前面的人都被德军的子弹都扫下来后,就有不少人喊着“这里没希望了,快撤”,这样的结果就是后面的自己人就开枪扫你。
不过这部影片最压抑的部分当属瓦西里和追杀他的德军狙击手尼格少校的对手戏。两人的第一场较量是尼格在大楼里设下圈套,以假人冒充德军士兵并故意让瓦西里打中,在瓦西里和另一个红军上去欲拿战利品时,发现这是一个圈套,三人都躲在角落里隐蔽着,不让对方知道他们的位置,然而空袭的到来让瓦西里的战友自乱阵脚,一暴露在尼格的视野里就被击中头部,尼格精准的枪法让瓦西里第一次意识到劲敌的存在。
这部影片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会是经典的悲剧英雄是式的结局,然而最后却是圆满的幸福结局。虽然是好莱坞式的套路,不过这部戏整体给人压抑的气氛,几场紧张较量的心理场面让我不忍看下去,不过片中俊男美女的爱情故事总是在适当的时候给观众纾解一下压力也没把人逼上崩溃的境地。不过每次看完战争片心理总会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那些平时遇到的小情绪小忧伤也不再纠结,所以有些时候看事情看不清的时候不妨去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清理一下杂乱的大脑,等重新平静下来就能在不一样的角度、高度看事情,转换思维,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不过这部电影还有另一个收获就是喜欢上英伦大帅哥裘德洛,哈哈……
最后,大力推荐对生活麻木的童鞋去看看这部影片,重新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不说这么高尚的话,就当娱乐一下,看看帅哥美女也是不错的,呵呵……
以上为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 篇3
今天,我在家观看了一部叫做《兵临城下》的二战电影,引得我感慨无限啊!
《兵临城下》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非常著名的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片中一位年轻的苏联狙击手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德国狙击学校校长的巅峰对决。
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人是那个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你一定会怀疑自己的眼睛看错了吧!没错,就是那个连枪都抬不起来的丹尼洛夫!
如果你用心想一想的话,还才是会发现他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呢!比如说他遇到事情非常沉着冷静。开始的战争中,当他的战友们都倒下了,只剩下他的时候,他知道躺在死人堆里装死,保全自己,等待时机为战友报仇。要是换做我的话,肯定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办!
再次,他在军事谋略方面很厉害,他通过自己强大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无孔不入的宣传能力,使主角瓦西里一举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还鼓舞了全苏联人民的士气。让全国上下产生了对纳粹法西斯的必胜信心。扭转了苏联当时士气低迷,节节败退的局面。
最后,他有很大的奉献精神。在最后一场瓦西里与德国狙击手康尼的巅峰对决中,他为了使瓦西里取得最后的胜利,通过牺牲自己的生命暴露了康尼的位置,让瓦西里成功狙击到了康尼,使苏联在这场信心大战中取得了最终胜利。
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比如像丹尼洛夫一样永不放弃,无私奉献,但最重要的是“任何错误都是致命的,无论它多么微小!”
以上为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 篇4
瓦西里·泽索夫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好比是开片的一位猎人,为以后成为神枪手埋下伏笔。
在一个战争年代,特别是当时在19××年纳碎德国横行欧洲时期。苏联红军处在士气低落,在这个机遇下,瓦西里·泽索夫与丹尼洛夫宣传官员相遇。赫鲁晓夫把瓦西里作为红军的英雄典范。
斯大林格勒也随时二战的转折点,那是成千上万的士兵用性命换来的胜利,好比就是百团大战一样,鼓舞世界人名。世界的和平来之不易。
丹尼洛夫说:人类是没有平等的,即便是苏联追求共产主义,也处在着权利的高低,生活的富贫,爱情的得失。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甚至在得知塔妮娅与瓦西里相爱的时候,自己就开始诋毁瓦西里。
塔妮娅一位犹太裔的女大学生,在兵临城下的女一号是用来唯一的一条爱情主线。真真的女汉子为父母而战斗,想着为犹太复国的巴勒斯坦地区建国,但父母已亡。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选择与瓦西里邂逅。
其实战士也有柔情也有血有肉。丹尼洛夫把瓦西里塑造成一位狙击无敌之人,但是瓦西里想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演的哪位英雄。
以上为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 篇5
战争告诉我们,战争是由鲜血和死亡堆砌的,胜利最多只是死的多少、失去了多少而已。而英雄只是减少尸体的重要保障。战争是残酷的,但我并反对战争,尤其那种有失正义的,违背道义的战争。但是我又十分理解战争,二战后的世界进步,尤其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基本上与战争有很密切的联系,像原子弹,计算机等都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战争有时候可以粉碎旧的枷锁,打破旧的框框,构建一个新的,更加进步的制度,文明。老毛就是提倡枪杆子出政权,武装取得革命的胜利。鸦片战争极大的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抗日战争使得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了,至少是使分裂减少了,不管存在什么样的政治集团。美国南北战争不是有了《奴隶宣言》,解放了黑奴。这只是战争的消极现象中的一点积极的进步。
从《兵临城下》,也可以看出团结的军队中也有存在黑暗,我们撇开什么战争策略,兵道的诡异,我想说军队是把来自不同的地方的人,组织成可以生死相依的战友,往往是你战友的牺牲换来的大家的生!很多人的死才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在战争中有什么比一个忠诚的战友更宝贵的东西吗!我想现在高校的军训为什么好多学生讨厌,不喜欢,为什么啊,这与学生本身的怕吃苦有关。但是大部分坚持住了,但还在抱怨为什么,部队教官心态不正,应该在训练上严格要他们,在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他们,有时候也因该讲道理。雷锋有句话,我只记得一部分,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对待战友要像春天般温暖(是很好的意思),我想战争是大凶,而军队中的战友之情,恋人间的爱情,人们的博爱则是人间的大爱。为上者,失去人间的大爱则是暴君。片中的赫晓鲁夫则是个没有爱的冷血者!我想古时候,讲一个有名的将军吴起的故事,说的是他对部队里的士兵很好,同吃同穿,关心士兵的疾苦,以致有个士兵的母亲说她死去丈夫和现在的孩子一样死心塌地的跟着吴起,我想吴起有博爱之心。而历史的那些卑鄙人(可能包括你和我)就利用博爱欺骗人民,为了他们一己之利命,历史现象很多,就拿日本早年来说吧。当时的日本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用虚假的博爱欺骗善良的百姓,以致于当时人们认为那是圣战,想想打到别人家里,杀光,烧光,抢光,还是为了他们好!还有我觉的现在有太多题材的电影反映的是那些伟人的故事,伟人是伟大的,但士兵是最可爱的。那也是为什么观众喜欢伟人的平凡,士兵的可爱的电影的原因吧。
以上为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全文内容,如《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兵临城下观后感10××字》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