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合集7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部书资料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述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明白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细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并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以往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十分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期望经过自我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上为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三国演义》的译本了,那是译本注音的绘本读物。里面的人物个个都很鲜明,故事情节是那么的吸引人,充满了计谋和策略。“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经典故事真是百看不厌,我感叹诸葛亮的忠诚和聪明才智,崇拜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勇猛,也喜欢让人们褒贬不一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欢“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刘备、张飞和关羽。刘备虽然是汉朝中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从不仗势欺人。张飞虽以杀猪买酒为业,却心怀一颗报国之心。再说关羽他是一个对朋友有情有义的人,这就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他们结义三兄弟是为了心中同一个梦想——平定大乱,消灭黄巾军,打败曹操,让百姓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而走在一起的。因为同一个梦想,同样的雄心壮志,他们彼此结识,彼此欣赏,从而结义为生死兄弟,福祸共享。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暗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刘备、张飞和关羽他们一样,报效国家,为我的祖国做出贡献。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三国演义》这本书帮了我不少忙呢!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加班还没回来,爸爸突然接到电话要出去接人,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了,原来以为没什么好怕的,可是爸爸走后,家里静悄悄的,我越来越害怕,脑海里闪现出各种画面,如果坏人来了怎么办呢?看着旁边的《三国演义》,我计上心来——“空城计”!于是,我把家里的灯全打开了,接着觉得不安全,又把电视机开起来,把音量调高,造成家里有很多人的感觉,这样即使有坏人来了也不敢进来。爸爸回来后还表扬我聪明呢!
看起来阅读的好处真不少,我一定要坚持阅读!
以上为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时期读它我就有不同的感受。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在读三年级时,去书店,我看见有一本连环画的《三国演义》,就让爸妈给我买,爸妈一看是名著,不错,可以多读读历史名著,于是我有了第一本《三国演义》。
在我第一次看过《三国演义》后,里面的人物就给我留下来了深刻印象: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阴险狡诈的曹操、侠胆仁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老当益壮的黄忠、比肩卧龙的庞统……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作者对于历史的合理改写也更加凸显了人物的特性,也符合了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写作风格。
这次暑假读《三国演义》,我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三国演义》里最重要的战争之一赤壁之战。其实在历史中并不存在这一场战斗,是作者想象出来的,里面也有不少对人物的改写,比如:周瑜在历史上并不小气,反而十分大度,更不用说气死了。还有草船借箭并非由诸葛亮想出,而是吴国的主公孙权想出的。是孙权让黄盖借的箭……而这些的改写多半从反面写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可见历史上诸葛亮确实有着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不然白让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去描写他了。再说说赤壁之战中用的计谋,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黄盖的苦肉计,说的是黄盖与周瑜在暗地商量黄盖假装去投降,周瑜大发脾气,叫人来抽打黄盖让曹操认为黄盖是真心想投降,便放下了戒心,这才有了后来的“巧借东风”、“火烧连环船”。这一场仗让曹操损失惨重,险些被捕,多亏了关羽讲义气放了他一马。作者这么写为了让三国势力达到鼎力局面,方便后面的创作。
刚开始我本以为结局蜀国必胜,因为它们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如同一支威武之师,所向披靡,可到头来,关羽、张飞惨死;刘备病死;阿斗(刘禅)无能,这都让蜀国走向了灭亡。不久只有魏国笑到了最后,趁其不备让司马氏长驱直入,被司马氏的人统一了天下。
故事我只猜对了开始,却没有猜中结尾,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能成为名著的理由。等我知识再长进一些,我一定要再去好好品读罗贯中先生的原著!
以上为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几度夕阳红!
-罗贯中
曹操并非乱世英雄
自黄巾乱民,董卓造逆,汉室分崩,天下大乱,个州牧争权夺地各据一隅,独霸一方,而唯独曹操招兵买马,兴仁义之师,举兵讨贼,官渡招贤集才胜袁绍。许昌曹操挟帝还都,号令诸侯,无非是减少战争发生。统归汉室,然而赤壁之战失势,退居北方,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夸江击刘表,北战马超,无非是使汉室重归统一,天下归心。为何罗贯中《三国》认为乃乱世之奸雄,非治世能臣?至今我们每提及乱世奸雄,曹操首席挂名。追溯历史,
自秦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历朝都以儒家思想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而罗贯中乃明清之际的人,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于“正统”与“非正统”很是明白,再看曹操乃何人呢?宦官之后,既非士族之后,也非贵族,更不是汉室后裔。而刘备乃汉室帝王之后,所以被认为汉室正统。曹操非正统,相对于刘备就是汉贼。所以罗贯中在《三国》中一直以“褒刘贬曹”的基调贯穿全文。曹操乃乱世奸雄,这种非辩证唯物主义评论历史人物是不可取的,所以曹操并非乱世奸雄。
亡蜀并非刘禅一人
晋臣李特说:“刘禅有如些要险,乃面积降人。以致亡蜀岂非庸才?然而陈青《三国志》也认为亡蜀乃刘禅。贻误蜀国事并非刘禅一人,也与诸葛亮有很大关系。
章武元年,刘备兵败虎亭:退守白帝城,是年刘备驾崩永宁宫,托孤诸葛亮,次年刘禅继任(后主)拜诸葛亮为丞相,总理全国军政大事,以报先帝知遇之恩。诸葛亮夙兴夜寐,事无大小,都一一过问,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因为诸葛亮为刘禅遮风挡雨,使刘禅有更多的时间玩耍,而荒于政务。正因为诸葛亮为刘禅营造了安逸的条件,使得刘禅玩物丧志,不休政道,以致诸葛亮死后不到二十年便亡国。亡国最大的原因就是刘禅缺少机会锻炼参政,学习治国方略。缺少机会是因为诸葛亮不给,诸葛亮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尽心为刘禅处理国内外各种矛盾,扫除各种阻碍使得蜀国顺利发展,然而诸葛亮并不知感情的亲疏会导致错误的认识,怎说诸葛亮未误国呢?
由洛阳看三国
三国时期,洛阳一直作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和军事重心。自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开始,这是东汉朝廷已崩溃可知。
洛阳地处中国的中心,挟持峣山、渑池的险阻,正当弥川陇地的咽喉,又是通往赵魏两地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国家安宁也就罢了,一旦发生战乱,那么洛阳一定首遭兵祸,可以说洛阳的兴盛和衰败就代表着拥有国的发展状况。
以上为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以上为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读《三国演义》一书,说实话,头是晕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有着一颗肯吃苦的心。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回赶。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仍算是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三国猛将张飞,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且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真不知该如何评价。
最开始我自然而然地把曹操当成了多疑的坏人,可能是书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国,且这书以刘备开头,读者很自然的就把他当成主人翁,加上现在对刘备的仁慈之类的赞美太多,当然就把曹操发动的战争说成不仁不义的侵略。这也是作者的一大妙笔呀。
以上为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今年寒假,我再次翻阅了《三国演义》一书,每一次看我都有新的收获。
《三国演义》一书主要讲述了汉朝末年,朝廷昏庸,曹操、刘备、孙权先后产国魏、蜀、吴,三分天下,经过几十年的相互吞食,魏司马氏夺权,先后吞来蜀、吴、最终统一天下。
总观全书,作者书中的主角明显是蜀国,读都自然喜欢蜀国一点,一般是蜀军败,则伤;曹军败,则喜。我也在这列大军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隆中人,刘备三出茅庐后进入蜀国政坛,以超高的智慧协助蜀国站稳脚跟,开疆扩土,赤壁之战他功不可没,三气周瑜他削弱敌国,七借荆州他兵不备刃增蜀疆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刘备临死前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以。”他的忠心耿耿深深刻进了我的心中。
可这位“智绝”,本来可以有更大的功劳,统一天下也不为过,但刘备去逝,刘禅继位,蜀国大势已去,七擒孟获,七出祁山,是他在兑现对刘备对蜀国的承诺,就连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军营中劳作。时隔千年,杜甫也在诗在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是这样一位智绝,用忠心,智慧而流传千古,怎不令人敬佩而印象深刻呢?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诸葛亮七出祁山有点儿循规蹈矩,去攻克魏国也不止只有祁山一条路,再说了祁山很贫瘠,就算得到了也没什么用。如果诸葛亮当时会仔细想想,蜀国也许也不会这么快就被灭了呢。
《三国演义》一书,重现了当时战火纷飞的时代,让读者也能在感叹之余,思考一切可能。
三国成立了诸葛亮也应该不会后悔了吧。
以上为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全文内容,如《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