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读后感 >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时间:2024-06-09

\"千锤百炼造就大境界\"这是一句形容人不断努力成长的经典古训。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阅读体验,无论是看一本书还是读一篇文章。在我们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也仿佛是在不断地锤炼自己,就像书中的人物一样,在困难中挣扎、学习,最终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那就是当我们读到《红楼梦》这本书时,我们要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作者曹雪芹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为我们揭示了一部世界名著中的深度哲理。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活,更好地认识自我,这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用心去阅读,用勇气去面对,才能真正领悟到书中的精髓。因此,我们在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决心和毅力去挑战困难,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总之,让我们以一颗虔诚的心,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从中汲取知识的力量,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让“千锤百炼造就大境界”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以此激励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精彩。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1

在中国的史书里,你只能看到对政治家们的赞赏或批评,但看不见那些真正做出贡献的地方精英。而这正是陈志武的看法,他虽然看到了\"官民对立\",但却忽视了韩毓海所说的\"官吏对立\"。他所提出的观点,往往会让底层小民感到财富的增长,而并未真正推动他们获得更多的福祉。

相比之下,像韩毓海这样的新左派则更加注重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他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调动民间力量,而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经济。这种观点不仅有助于打破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平衡,而且还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至于许倬云的历史学者身份,他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指出,尽管中国文化中存在一些很好的元素,但这并不是导致中国社会现状的原因,反而可能是历史背景共同塑造下的产物。

总而言之,《五百年来谁著史》和《从历史看时代转移》等书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问题。这些作者们的观点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广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2

《五百年来,谁能撰写史》是北京大学的一位青年学者所著,它以丰富的思想理论深度剖析了明清两朝的兴衰历程。有人赞誉他通过本书解读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他的研究成果被誉为深刻反映了近500年的世界变迁。但也有人质疑这种论述的科学性,甚至有人指出他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内容存在偏向性和夸大性。

我想,韩毓海在国内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他的著作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韩教授试图从金融和历史两个方面全面理解中国的过去,并将其引入到现代社会的研究之中。他的出发点是可以让我们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世界。

我对他的人物评价持有怀疑态度,认为他在历史研究上的看法可能有些过于偏颇。然而,至少他的研究成果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的思考和借鉴。

首先,我认为人类都需要学习历史。历史实际上就像一座宝藏,里面有很多有用的信息,如果不去发掘,那就永远找不到。无论你从事什么专业,只要你在历史中寻找,就能发现许多重要的事情。但是,历史是一个多面镜,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画面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我们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金融或经济知识。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足够的商业知识,那么就不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同样,作为企业管理者,了解金融和经济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韩教授让我明白,做学问必须敢于挑战权威,不怕别人的冷嘲热讽,说出自己的观点才能引起大众的关注。

此外,我还认为,做学问时要有创新精神,不怕被别人赶超。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够让人听到你的声音。同时,现代的学术环境要求学者必须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品质。

总的来说,《五百年来,谁能撰写史》是一本有价值且深思熟虑的著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和复杂,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3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引领着世界文明的进步,而现代时至今日,中国的强大更是让全球目光聚焦。在此背景下,韩毓海先生的《五百年来谁着史》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与互动。在这本书中,韩教授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了近500年来的世界历史变迁,通过对社会组织、财政金融等多个层面的细致研究,韩教授详细解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差异,特别是国家能力的形成,以及这一过程中中国是如何逐步走向世界中心的。

韩教授指出,近代欧美文明之所以能够兴起,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发达的金融实力所形成的经济霸权和文明霸权。然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更倾向于扮演“小人”的角色,而不是追求“大人”的身份。这似乎显示出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个人能力和责任的理解与重视。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了世界上经济强国之一。这个事实证明,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崛起,必须拥有真正的国家能力,即人民的能力和视野,这是中国人民自豪的原因所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秉持着和平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回顾过去,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一直努力走在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上,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去实现我们的伟大复兴目标,这就是中国正在走的道路,这也是我们应当去追寻的目标。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4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古人的话语向我们透露出读书是改变自身境遇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的话来讲即知识改变命运。

  近来,我认真阅读了《五百年来谁著史》一书。原本打算从网上搜一下浏览浏览,然而在看了几段之后便感到这是一本需要把它捧在手上详细阅读的书,于是便到书店买来详读。记得以前读过一篇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其中提到了“狼莽牛猫”四种读书方法,《五百年来谁著史》就是这样一本需要我们像猫吃东西一样,一点一点细细的咀嚼、品味其中的奥妙与精彩的书。作者在书中所引用的资料之丰富、看问题的角度之新颖、分析问题之透彻,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外延。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我们曾经拥有22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拥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然而,为什么到了近代发展慢了下来?为什么列强架几尊大炮便可随意要挟我们?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坠入了屈辱苦难的深渊?以前,我们总是归因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船坚炮利和中国封建政府的腐朽无能。久而久之思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问题有了标准答案,我们对近代挨打落后的原因便不再深入研究思考。

  然而,一位学者通过大量的史实和近年来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另一个角度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500年来中华民族衰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货币金融上受制于西方垄断。”作者通过大量的论证告诉我们,由于中国近代一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货币金融体系,且在白银储备非常短缺的情况下错误地实行了银本位制,从而使将国家的金融经济命脉为外国资本主义所把持;同时,明清两朝实行“无为而治”的\'“文化大一统”,中央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等仅满足于文化上的认同,而不是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力控制;国家对散布在基层城乡的亿万小农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和组织能力。因此,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处于领先低位的泱泱大国,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枪炮之下,走向分崩离析的局面。

  对于新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作者同样从金融货币体系和国家能力这个新颖的角度,再次验证了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亿万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正是由于新中国独立自主搞建设,在列强封锁的环境下建立起独立的金融经济体系,才取得了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而这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起了重要作用。

  五百年来谁著史?近代以来,主导世界价值标准的是西方列强,而中华民族如今却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拼命”地屈就西方确立的贸易标准、人权标准、全球化标准。作者在揭露西方依靠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与侵略,取得标准的制定权。作者预示:未来能够主导世界价值标准的,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中华文化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广博的包容力才是未来一系列全球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读罢全书,伏案沉思,历史的发展轨迹清晰的在脑海浮现。500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衰弱,再一步步艰难地走向着伟大的繁荣复兴,除了制度原因外,作者又为我们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迎面扑来一丝与过去不一样的清新空气,我们不能不为之精神一震。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需要做的事还很多,需要走的路还比较长,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士能够像韩毓海一样多角度的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引领社会发展潮流,并最终走在时代前列。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5

历史是公正的见证者,它揭示出无数的秘密和谜团。面对这样的历史挑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它的深远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名叫韩毓海的学者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韩毓海的著作《五百年来谁著史》是一部深刻剖析近500年中国与世界的书籍。他在书中不仅展现了中国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揭示了西方国家崛起的原因。这本书的副标题甚至被改成了“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暗示着他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深度关注。

韩毓海的作品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解释方式,更强调国家能力和组织水平对于历史的影响。他相信中国的发展得益于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即中国模式。

然而,韩毓海的这本著作并没有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一些人质疑他的分析是否基于严谨的证据,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而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模式。

总之,《五百年来谁著史》是一部重要的历史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书中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它无疑加深了我们对当前世界形势的认识。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6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持续千年的领先于世界,是无数外国人心往神驰的伟大国度。然而一个鸦片战争却将这个东方巨人迅速瓦解,从此陷入苦难的深渊。我常常在想,是英国人的船坚炮利和科技文明战胜了古老的中国吗?是所谓的闭关锁国,盲目自大,重农抑商而导致中华的积贫积弱吗?对历史的种种迷惑,在读完韩毓海所著的《500年来谁著史》后,我有了新的认识。

  遥想500多年前,郑和率领着2万多人组成的船队,开始环绕世界的大航海。当中国国力空前强盛、称霸海洋的时代,航海不是探险、不是掠夺,而是一种“以德治海”的中国式海洋观。明清两朝均以和平的.方式,推进着贸易和市场的跨国化,当时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科技、文化上,中国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并以和平的方式开创了一个世界经济的伟大时代。可是,中国主导的世界怎么就走向了瓦解呢?

  作者认为,货币金融问题是近500年来中国最为关键的问题。财政铸币权是关乎国家财政和国家主权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亡。中国命运的大转折就发生在1567年前后,简单的说,中国是一个包括铜和白银在内的贵金属产量很低的国家,这造成了严重的货币短缺,进而威胁国家经济。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西方殖民者通过驱使奴隶在美洲进行白银开采,逐渐控制了作为货币的白银,这才通过与东方的贸易,积累起大量的资本,从而节约了自身发展所需的经济和环境成本,并为西方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独立自主的财政货币体系和金融体制,没有完成向现代国家体制的转换呢?根本原因是封建势力的变本加厉所导致的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鸦片战争之后,国家金融体系崩溃与军事失败接踵而至,使中国社会结构从内部持续解体,国家完全无财政之独立,根本没有资本投资于国防和军事自卫建设,以至于在鸦片战争中,区区7000长途奔袭的海盗就把一个帝国一举击溃。

  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帝国主义争霸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人反复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真理:金融问题永远与战争相联系,金融安全永远与国家安全相联系。新中国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第一次形成了立足基层、组织严密的社会动员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严格的国家预算体系、税收体系,确立了人民币的货币独立性和权威性,调动社会财富,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新中国成立后30年就建立起完善的国防、工业和交通体系,并开始农田水利建设,从而形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

  我们今天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我们通过运转有效地国家行政机制,高效的投资于国家和未来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社会就业提供门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结合,也是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优秀成分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走向成功、走向复兴的关键。这不是简单地口号,而是历史的结论。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当然不是无为而治,不是一团和气,更不是妥协退让。和谐是以协调生产与贸易,金融与武力,生态与软实力为互动的体系,是以协调中国的东西南北为互动的战略结构,是以协调世界格局为我有利的天下胸怀。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他也指示着现在,昭示着未来。如果把中国持续千年的领先与今天的重新崛起联系起来考虑,那么我们在19世纪后约100年的落伍不过是一个偶然的插曲。我们有着如此伟大的先人,继承着如此博大精深的文明,秉承着父辈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那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自己的能力。青年一代是这个时代的脊梁,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必须有所担当,必须肩负起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再次闪耀东方!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7

  学习历史,我们总会看到一个词“漫长的19世纪”,对于世界来说这主要是指19世纪初,英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开始向海外扩张,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走上了屈辱抗战的道路。那么为什么英国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导者,而中国一直以来的霸主地位却逐渐没落呢?

  答案就在《五百年来谁著史》里,这是韩毓海教授所著的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教授上看财政金融,下看基层组织,内看我国历史,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提出了“官无封建,吏有封建”、“国家组织能力”等著名论断,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

  韩先生的书,对于漫长的19世纪,有其精彩独特的说法。他认为,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金融资本,而这个金融资本其强盛的原因在于它背后是以国家为支撑的货币体制的建立。它们通过世界货币危机、金融危机来掌握世界货币体系,掠夺世界的经济,从而积累了自己发展的利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货币获取利润,把别的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养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处在人口和资源都贫困的孤岛,拥有货币资本的国家,来支配全世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这样一个贫困与富饶颠倒的关系。19世纪还有一个内涵就是世界资本市场的产生。尼采曾说过,资本体制的核心在于“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近代西方世界,可以说是通过债券体制为战争融资产生的,而东方各国从来没有发展过这种金融体系,这也是中国被列强超越、被压迫的主要原因。

  《五百年来谁著史》又叫“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形式上是借自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但在内容上还是以一个国家——中国为中心,具有浓重的中国问题意识,他意在以中国为本位去观察和描述最近500年的历史,最终目的是为了探讨深处大转折时代的当代中国的世界观。当然对于漫长的19世纪的研究离不开自1500年以来的漫长的16世纪的研究。因为19世纪中“欧美资本主义霸权的形成并横扫世界,中华民族在逐渐衰落之后走向伟大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有一个缓慢而且漫长的发展阶段。

  关于漫长的16世纪的内涵,在韩教授看来,有两个重大问题需要探讨:一是官无封建,吏有封建,二是国家组织能力。

  官无封建,吏有封建是指自唐代之后,役法和吏治就败坏了。一方面是官员无为和无能,另一方面是胥吏胡作非为,导致基层的共同体瓦解了。当然这是由于我国历朝历代以来一直都是封建社会,采取中央集权制,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韩教授认为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对于治水、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是需要建立在“人人参与、人人有份”的基层共同体“共治”之上的。若是基层共同体瓦解了,那么国家就失败了。

  而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比拼就是国家组织能力之间的战争。在韩教授看来,西方之所以兴起而中国之所以衰落,主要原因并非在于西方采用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得到好的发育,而是因为西方建立了“军事—金融—国家”相结合的特殊组织形式,以“军商合一、军政合一、资本和国家合一”的.体制培育了较高的国家能力;而中国在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孱弱,因此尽管经济上并不落后,但国家能力非常低下。社会组织能力孱弱的表现为,皇权无法直达基层百姓;货币供应委之于国外的货币市场,逐步丧失了财政金融上的自主权;豪民与外贸商人勾结,市场垄断和土地兼并加剧;小生产者和小农流离失所,最终税收无着落,财政崩溃,无以养兵,军队不堪一击。国家组织能力逐渐被落化甚至瓦解。韩教授借鉴了“世界体系理论”,重新解释了近500年来中国的兴衰史,指出在世界殖民史中,中国兴衰的关键在于国家能力的强弱,也即社会组织能力的强弱,对基层的组织程度和跟基层的联系紧密程度。

  《五百年来谁著史》一书,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合的宏大叙事,改变了以往史学著作“中国史是中国史”、“世界史是世界史”的状况。作者的兴趣不仅仅在于诠释中国,而在于解析当代中国道路的来路和去向。认为只有结合16世纪和19世界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近代西方欧美国家的强盛,东方古国的败落,近代作为古代和现代的分界线,这个分析历史的看法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而只有了解欧美资本主义霸权的形成并横扫世界和占人类1/4人口的中华民族在逐渐衰落的历史原因,我们才能更好的缅怀历史,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奠定基础。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8

\"初次阅读这本书时,我纯粹是为了书名而来。近来对明清时代的各个历史阶段有了点兴趣,但是那些比较久远的时代对于现在来说可能了解不多。我发现与最初的想法有所不同,但是在书中的一些观点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很认同。\"

在这段话中,读者的兴趣从最初的冲动转移到了对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之前曾计划阅读有关明清和近代中国的历史书籍,但由于某个原因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完成。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他发现了书中的观点有些偏离他的预期,但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在这段话中,读者提到了三个方面的解释:商业金融、国家组织模式和执行力以及国际大环境。他认为从张居正开始实行“一鞭法”开始了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银本位制,这促进了局部经济的繁荣。然而,这种银本位制也导致了国家的经济信誉丧失,使得国家经济脱离了政府的控制。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大量输入银子加剧了明朝经济的崩溃,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明朝被大多数学者视为资产阶级兴起时期,却因为外国势力的干预和扼杀而在摇篮中消亡。

在这段话中,读者提到明清时期被视为中国资产阶级萌芽时期的时期,但同时期的中国经济主要依靠私人资金来进行运输和盈利,这一点与其他地区的自由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另外,这段话还提到了明清时期资本的高度集中,其中商人在各地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他们无法用这些财富投入到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投资,这是因为他们的资本受到了限制。

在这段话中,读者对清代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观点是为什么清代会如此弱小?这个观点点明了近代中国积弱的原因。至于新中国如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取得成就,作者对此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

在这段话中,读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分析,看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变革的复杂性。虽然起初他对读政治教科书感到不适应,但在阅读过程中,他也逐渐融入了对历史的理解,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和思考。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9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也许同韩博士以前研究文学有关,虽是一本讲历史的书,但文字和叙述并不枯燥;也许同韩教授还从事教学有关,虽然也引经据典,但学究的书斋气也不很重。孔庆东教授把韩毓海的这本书与摩罗的《中国站起来》放在一起不是没有道理。我在摩罗《中国站起来》一书的封底有一段话,其中写道:“中国5000年历史应该重新书写,摩罗先生的《中国站起来》走出了第一步。”事实上,韩毓海的《五百年来谁著史》的确也是重新书写中国历史这一努力的成果。从时间上说,摩罗的书出版早一点,韩的书晚一点,算是我没说错。

  重新书写历史,并不是说又发现多少新的史料,也不是说以前的历史都是故意搞错,从而被隐瞒了真相。历史的事实,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实际上都一直存在,我们今天并没有比过去的人们掌握更多的历史素材。重新书写历史的关键是我们的立场,是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是我们评价历史的基础理论思想体系和价值倾向。之所以把摩罗的书和韩毓海的书放在一起,是因为摩罗告诉人们,一百年来,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出现了严重偏差,这种偏差不改变,对历史、对现实的结论就容易错误,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就很难发挥积极的意义。而韩毓海的书,不是像摩罗先生一样力图纠正这种偏差,而是已经抛弃了以前形成的定见,索性自己找了一个新角度,重新解读已经发生的历史,从而得出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并不完全一样的结论。

  书的副标题是“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先说说副标题里的“1500年以来”。这个“1500年”不是指由今天倒推1500年,而是指西元1500年,换句话说,这个“1500年”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元1500年以后西方崛起的500年历史,大致就是哥伦布航海以后到今天的历史。与自然界相比,人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当我们说恐龙称霸地球后是人类主宰世界,人类百万年的历史就这样用一个词概括了。与个体生命相比,人类的历史又是很漫长的。“恐龙时代”四个字包含了大约一亿年,其中又分成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等历史分期。人类历史也一样,为了方便了解历史,人们也把漫长的人类历史分为各种阶段。例如,中国历史以朝代来做分期,这是一种相对客观的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来分期的方式。还有把人类历史分为现代、近代、中世纪、古代、远古等,这种方式包含了对于每个分期概念的人为解释,例如,现代与近代究竟是时间上的差别还是本质上的差别?显然,每一种历史分期都有不同的理论依据。用西元1500年来划分历史,也是一个历史分期的方法。这个历史分期法首先由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它的依据很简单:西元1500年前,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们大致都在相对隔绝的状态中各自生活发展,即便有来往,来往的程度也很有限;西元1500后,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们来往和联系日益频繁,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终于形成。因此,不管韩毓海这本书是否借鉴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分期观念,至少在历史时间表上,是与之一致的。

  我在以前探讨郑和下西洋的文章里,提到过以西元1500年来划分历史,在它之前,是最伟大的郑和航海,它彷佛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它之后,是以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等一批西方航海家的探险历史,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为什么要说以西元1500年来划分历史的方法?因为,这个历史分期法很简单,人类历史只是在这里一分为二,它与其他的历史分期不同,因而也会得出与其他历史分期不同的结论。例如,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历史分期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也称为历史进步论,这种分期的主观性比现代、近代的分期法更强。韩毓海的书分为上篇和下篇,分别讲述明朝和清朝的兴亡。由此我们要讲到副标题中的“中国与世界”。

  按照历史进步论,明朝属于封建社会,与之对应的欧洲属于资本主义早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群各有归类,清朝也类似。在历史进步论的预定理论框架下,明朝与欧洲的关系,已经不言而喻地摆明了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位置。但是,韩毓海的书没有按照历史进步论的既定观念将历史事先归类,而是用西元1500年前后“隔绝的世界”与“整体的世界”这样的分期法来看待明朝与欧洲与世界,因此,韩毓海较大限度地摆脱了历史进步论业已形成的固有观念。由此,我们在他的书中发现,明朝与欧洲相比,并不是像历史进步论描述的那样,一个是落后的封建社会,一个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反而,在一种平等和系统的状态下,我们看到了明朝的文明与先进,欧洲的落后与野蛮;但同样也在平等比较之中,看到了两者日后发展命运不同的原因。而这种原因的探究和发掘,在历史进步论中是很难客观完成的。比方说,用历史进步论解读清朝灭亡很简单——因为清朝是封建社会,比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落后,所以它必定灭亡。这种解读等于是用历史进步论的结论代替了真正的原因探究,它并不能给我们提供清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这就是我所说的“重新书写历史”。五四以后的100年来,中国的学术思想已经深受西方学术理论的影响,把西方一些并不成熟的学术理论当作我们的金科玉律。对于历史来说,我们抛弃了司马迁、司马光等先辈形成的中国历史学术传统,完全接受了西方的历史学术思想。事实上,斯塔夫里阿诺斯以西元1500年简单分期的观点也算是西方学术观念,但是,这个分期法有明显的好处:一是它与中国历史上以历史事件的自然发生时间来分期很接近,只不过从中国扩展到了世界;二是它抛弃了欧洲中心论。历史进步论之所以能够把历史分为一个个台阶,实际上它是对欧洲历史的总结归纳,并不适合欧洲之外的其他社会。然而,由于欧洲的武力强大,欧洲文化伴随着武力输出,使得欧洲的一切标准成为了全世界的标准,由此形成了欧洲中心论。其中,历史进步论就是欧洲中心论的一个重要体现,它用从欧洲历史得出的结论,强行套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历史头上,就好比用非洲羚羊的生存规律来解释澳大利亚袋鼠的生活形态,往往只能导致错误百出的结论。

  因此,摆脱欧洲中心论,是本书最值得称赞的一点。据我所见,在中国国内以最大的努力摆脱欧洲中心论来讲述中国历史的,并不多见,或者说很少见。除了某些很少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老学究,在同龄人中,韩毓海的新书到目前为止无疑是我看到的最出色的一本。韩毓海比老学究的长处在于,他并没有拘于中国自身,而是以世界的眼光,在一个整体中,重新看待被歪曲了100年的中国历史。与之相比,更多讲述历史的中国人,首先应该做摩罗的学生,学习如何才能摆脱欧洲中心论,学习如何摆脱自己的思想被西方思想控制,才有可能达到韩毓海的境界。如果说摩罗提供了一种正常思想方法的途径,那么,韩毓海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先走了一步。然而,历史浩瀚,摆脱欧洲中心论重写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无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韩毓海也只走出了一小步,但它是令人欣喜的一小步。

  该书的编辑向我介绍这本书时说,韩毓海的新书是同我的一些观点的挑战、叫板,其实这位责任编辑说的不太对。在抛弃欧洲中心论的大方向上,韩毓海与我是一致的。在抛弃欧洲中心论重写历史的努力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才是重要的。因为,抛弃欧洲中心论等于抛弃了一百年来一大批既定的观念和结论,要重新审视历史、得出结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说抛弃了欧洲中心论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正确。因此,韩毓海的书对于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鞭策。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10

《五千载之中谁书传》是一篇充满智慧的文章。作者从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讲述了五千年的历史变迁与中国在这历史中的地位。阅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震撼,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作者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让我对历史事件和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对东西方历史的比较,突破了传统的一元化视角,使我对全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他也对中国过去五百年中的兴衰荣辱和中国文化与制度的独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书中也揭示了国家能力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的治理体系和组织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繁荣或衰落的关键因素。这个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治理体系和组织能力。同时,我也对中国当前的发展和改革有了更深的思考。

此外,作者的历史叙述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故事生动有趣,描绘出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更能沉浸在这个历史的世界里,感受历史的魅力。

总的来说,《五千载之中谁书传》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好书。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提供了一种思考现实问题的新视角。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的观点所打动,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一个读者都有深远的影响。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