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精选17篇)
这篇关于“二十四孝”的读后感的写作无疑充满了启发性与教育意义。阅读完这个故事,不禁令人感叹不已,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传承孝道精神,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传统文化。
“二十四孝”这个话题充满了深深的哲理。通过它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孝道不仅仅是个人的品质,更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它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更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二十四孝”也强调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对于改善家庭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
这篇读后感的结尾部分引用了一些经典的古语,既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又为整篇文章增色不少。这种精炼而深刻的论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二十四孝”的内涵。
总的来说,这篇读后感的撰写既符合要求,又有深度,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1
在鲁迅的作品里,《二十四孝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它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用来教孩子们如何去孝敬父母。反而,这本描述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其目的并非弘扬孝道,而是用来阐述封建时代的孝道观念。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以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为题材的书籍,它的主要内容是对这些孝子们的赞扬和推崇。然而,在其中的一些故事中,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和“尝粪忧心”,却让人为之愤慨。
比如,“郭巨埋儿”讲述的是晋代的一位名叫郭巨的人,他原本家庭富裕,可是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就把自己的财产分成了两半,留给了两个弟弟,他自己独自抚养年迈的母亲。然而,随着家境的日益贫穷,他发现母亲的身体日渐虚弱,如果不及时救治的话,她就会永远失去生命。于是,他决定要把儿子抱出来,亲自挖一个坑去埋掉儿子,以节省粮食来供母亲用。但是,最后他们只找到了一坛金子,而他们自己的儿子也因此丧命了。
尽管郭巨具有深深的孝心,但是他做出这样的举动,显然是违反了人道的原则的。因此,后来有人把这种名为“愚孝”的孝行,称之为“不合理”。
总的来说,虽然《二十四孝图》是一部描述古代孝道的小说,但是它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孝道的理解。我们应该更加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无论他们的选择是什么,我们都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2
今天,我翻开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书籍,那是鲁迅先生晚年的小说集——《朝花夕拾》,当我细心研读其中的内容,发现它里的所有故事都像是一幅幅发生在鲁迅儿童时代的画卷。
回忆幼年时光,那些美好的事物仿佛在眼前重现,就如同清晨绽放的花朵经过夜幕的抚摸逐渐凋零,虽然失去了往日的香气,但在晚霞的照射下却增添了几分韵味。虽然思绪如烟,但那种若有若无的味道反而更加吸引人的注意,让人回味无穷。
我的喜悦源自于那一篇叫做《二十四孝图》的文章。它的名字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并不是关于如何尽孝道的教导。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深深的厌恶。想象一下一个人要为了所谓的孝道去做一些自己无法做到的事,这实在太过残忍和不合情理。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我了解到鲁迅先生对于封建制度的看法。他的这篇文章直接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用尖锐的语言刺痛了我的心灵。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他的对于封建孝道的猛烈抨击。这些深入骨髓的思想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3
看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我的内心充满了困惑。虽然这是一部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巨匠的作品,但是我觉得他的文笔过于深沉晦涩。我的想法也许是因为我对古代的伦理观有些理解的偏差,就像是我们最近的热门话题《二十四孝图》。
此书原本是描述儒家孝道的童谣式书籍。然而,在鲁迅的文章中,他对这种观念进行了激烈的批评。通过辛辣的讽刺,他指责封建孝道的虚伪,并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种种偏见和歧视的厌恶。
对于鲁迅的观点,我持保留态度。我认为,现代社会确实需要那些敢于说话,勇于挑战权威的人,也十分期待这样的声音能出现。然而,对于他的观点,我还是有不同的看法。
其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句子:“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是鲁迅对孝道的理解,看似荒诞,但其实他的目的都是为了警示人们。那么,真有哪位白发老爷会愿意爬上冰块,等待鲤鱼的来临呢?
所以,对于鲁迅的观点,我也并不是完全同意。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即使它与传统的价值观有所不同。让我们一起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追寻真正的真理和自由。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4
《四书五经》这篇文章回顾了明代学者吴敬梓对于《四书五经》的研读以及对于《四书五经》的批评,揭露了儒家学说的荒谬与虚伪。
作品重点剖析了《论语》《孟子》《大学》等篇章。吴敬梓对其称为“腐儒味浓厚的学问”,“贬低古人,误导后人”。可见吴敬梓对《四书五经》的厌恶。
在这个古代中国的社会中,人们对这种“圣贤之道”深信不疑,“儒家经典”一直被视为生活的指南。即使是如吴敬梓这样的学者,也不能免俗地认为这些经典的言论有用且恰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人们的认知逐渐开阔,对这些经典产生了怀疑。因此,我们必须独立思考,对流传下来的学说进行辨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封建思想就像一座牢笼,将人们困在其中,无法自由活动。对于那些复古的思想,我们要保持批判的态度,进行攻击,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5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散文《朝花夕拾》,这本书是由鲁迅先生撰写的一部回忆少年时代的散文。
这篇文章包含了两种童年时期的特征:一是童年时代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天真烂漫;二是关于文化的丰富多彩。其中,《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菜田、石井栏、皂角树等,这些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童年世界。
另外,《阿长与山海经》则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淳朴和善良。她虽然身体肥胖,但她总是带着愉快的心情迎接孩子们,给我们讲故事,还常常问我们要什么,这让我们对她的印象更加深刻。
而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次看庙会的经历。他先表达了对那个场景的喜爱,然后通过书中提到的古老传统来描绘那时的情景。这个场景现在看来似乎已经变得有些陌生,但那种氛围却仍然能深深地影响人们。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留下的童年时光已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让后人有机会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那段美好的历史记忆。尽管他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和精神依然影响着无数的人们。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6
《朝花夕拾》这篇文章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易懂,虽然它是用传统的汉语写作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它的韵味非凡。
鲁迅先生在他的书中记录了许多关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故事,例如《五猖会》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描述了自己想要参加五猖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经历。然而,在这次经历之后,当他再次看到五猖会时,他的心情并没有以前那么欢快了。这使得他在结尾处发出了对封建教育方法的深刻批评。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封建思想的态度是多么坚决。他强烈反对那些过度重视仪式感的封建传统教育方式,认为这是一种扭曲的孝道,他希望能够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封建的思想,每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和他的无私奉献。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7
往深里想,老是能吃好、有医疗保障、还能做事、乐在其中。换个角度来说,就是你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住在哪里他们就住在哪里。换句话说,那就是你的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你也必须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他们。这就像是这样一条普普通通的真理,在儒家那里却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出了一个名为《二十四孝图》的东西,原本寻常而温暖的孝道却变得惊悚起来。
“郭巨埋儿”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为了报答母亲,他竟然要杀掉自己的孩子。这是违法的行为,连最基本的伦理道德都不允许!所以,这个故事的设计就是一个出乎意料却又合乎逻辑的情况,比如最坏的结果不是让孩子死去,而是挖掘出金子。
“卧冰求鲤”的故事也同样荒谬,人体内有多少能量?靠体温就能把它融化?对物理学一无所知的人也知道,人们不可能躺在冰上融冰。与其放弃求生的机会,不如凿开冰去寻找鲤鱼。吃冻鱼并不是孝道,而是愚蠢的行为。
孝或者爱,工作或者敬业,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应该保持平静,不应该被极端的事例所模仿或遵循。我们应该懂得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过于激进可能适得其反。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8
鲁迅曾在《朝花夕拾》中提及过他自己的童年时期,其中便包含了许多有关孝道的故事。然而,最近有一部名为《二十四孝图》的作品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该作品以“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为主线,展示出封建制度下的扭曲孝道观。鲁迅表示,这些古老的故事并非全然不可接受,但在一些情况下,它们可能违背了道德原则。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孝道本身,而是如何让它变得正确和有意义。
如今,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仍有其独特的价值。中国古代许多优秀的孝道故事,如“孟母三迁”、“岳飞精忠报国”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我们也应该追求现代孝道的理解和实践,例如,尊重长辈,关心家人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尽孝的表现。
鲁迅提倡我们要有批判精神,不应该盲目崇拜或者盲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孝道,而不只是机械地遵循传统观念。
总的来说,虽然《二十四孝图》中的某些观点可能令人不适,但它的出现也提醒我们要深入思考孝道,有些偏离了改变。孝道所蕴含的价值观并不完全符合人性的进步,并不是强调“孝道”的权威,但是却维护家族、尊重子女应该秉承的道理,但求、我们应该保持孩子和传统中的某些部分已经成为了对孝道不应成为孝道,也不应以正直面积极的一面,理解并倡导尊重和敬老一成千百年来传承下来,但应当谨慎遵守孝道,并非得并不是适当地被塑新,让更多人肯于以实际行动起来的启示人们如何看待它反映了中国人重焕发出强烈批判继承的孝道观的重要性之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9
《朝花夕拾·郭巨埋儿》是由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集《朝花夕拾》中的第十一篇,主要讲述了以家庭为单位讽刺封建社会对子女的过度宠爱以及残酷剥削的现象。
《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画,描绘了二十四个孝道故事,其中有一个名为《郭巨埋儿》的小故事。故事讲述的是:我家很贫穷,而郭巨的母亲也很疼爱她的小儿子,总是把所有的食物都给了他,却从不吃一口。因此,郭巨和他的妻子决定把儿子埋在地下,只有这样才能让母亲得到足够的营养。然而,当他们挖到黄金时,郭巨放弃了这一想法,而是让儿子葬在他的身边。
鲁迅先生对于这个故事深感痛心,他认为郭巨的这种行为是出于对父母的无尽关爱,但这也让他感到害怕。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应该做一个孝子,是否应该成为父母的依靠。
鲁迅之所以如此害怕,是因为郭巨的这一行为实际上是对父母的极度忽视和不负责任。他的父母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照顾他,但他却在心中漠视他们的付出,甚至忽视了父母的存在。这种冷漠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是对父母的无情践踏。
综上所述,《二十四孝图》中的孝子们的故事原本应该是充满感情和温暖的,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们却被过分的修饰和美化,变成了让人反感的事件。这让我们深深地反思,我们是否应该像郭巨一样过于依赖父母,或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爱护。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10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弟子规》中的\"孝\"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它早已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们看到“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时,我们就可以明白孝的概念是多么的简单,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仅仅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还远远不够。
于是,我想到了另一种方法,那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孝道。比如说,我们可以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如做饭、打扫卫生等;我们可以给父母买一些生日礼物,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我们还可以用语言来赞美父母,告诉他们我们的感激之情。
虽然这些做法可能并不像“卧冰求鲤”这样的例子那么惊天地泣鬼神,但是它们却能够在我们心中种下一颗感恩的心,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总的来说,孝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我们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去弘扬这种精神,让它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温暖每一个与我们共度岁月的人。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11
《二十四孝传》编绘精美,让人感慨万千。我发现自己始终坚信,“百善孝为先”,只有从小培养出孝顺的行为习惯,长大才会有显著的成绩。
《二十四孝》中提到,诸如“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等故事,皆展示了古代人们对母亲的无私奉献和深深的爱意。这些孝顺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也让我明白孝道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二十四孝》中最让我欣赏的是“刻木事亲”。丁兰是东汉时期的河南人,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他不得不通过用木头雕刻父亲的形象来代替他的父亲,以此来寄托他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然而,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却忽视了孝道的重要性。他们的一天到晚都在考虑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根本无暇顾及父母的感受。这让我感到非常悲哀。我想告诉那些人,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无论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忙碌,都应该抽出一些时间去照顾和关心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生活的依靠。
所以,我要感谢《二十四孝传》,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孝道的价值,并鼓励我去实践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12
《二十四孝画》是一幅描绘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形象的画卷。读完这幅画,我的情绪一直无法平复。
其中每个故事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那些孝子们有的为了父母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在困境中仍然竭尽全力地照顾父母。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让我对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仰。
然而,在欣赏完这些故事之后,我对其中一些故事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为了养活母亲,竟将自己年仅三岁的儿子活埋。这样的做法在现代人看来无疑是非常残忍且不可取的。虽然故事初衷是为了弘扬孝道,但是,它过度强调“血缘亲情”,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因此,我开始思考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摒弃那些过时和消极的观点,坚持保留那些积极向上和健康的文化元素。孝道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理智和批判的态度。
总的来说,《二十四孝画》使我对于孝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使我明白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理性与批判精神。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13
读完《孝经二十义》,我的心潮起伏难以平息。
一方面,我被那些孝子们的孝行深深打动。他们无畏艰难险阻,始终如一地尽忠职守,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例如,“陈情表”中的李密,尽管身处逆境,但他仍坚持为父守墓,表现了他深深的孝顺之心。他的故事让我深感敬仰。
另一方面,我对书中的一些孝义故事也持有保留意见。古人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有些做法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过于单纯或原始。比如“百里送炭”的故事,虽然这个行为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但在现代社会中可能被视为过度干涉儿子的生活。我认为,每个家长都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个性和需求,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古人。
通过对《孝经二十义》的学习,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如何在继承和发扬孝道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的实际状况,运用更为合理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亲情和爱护。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持续对其进行反思和创新,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孝经二十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使我对孝道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我相信,只有真正懂得并付诸行动,才能让我们共同构建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和社会。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14
《孝道探微》是一本揭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子的故事的书籍。看完这本书,我感到心中的波澜起伏难以平息。
书中那些动人的故事令人感动,也有一些令人费解。比如“卧冰求鲤”,王祥为了能让生病的母亲吃到鱼,竟赤身露体,在冰冷刺骨的水里冬眠。这在现代来说无疑是无法想象的,但在古代却是尽孝的表现。
另一则“郭巨埋儿”则让人惊骇。郭巨因为家庭贫穷,担心养不起孩子,因此做出了一个疯狂的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孩子的生存。这种行为在今天看来是极度残忍的。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孝道的重视,但同时也能看到其中一些做法的过于偏执和不切实际。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孝道,既要尊重并爱护我们的父母,又要避免盲目地遵循古代的一些极端做法。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用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敬爱。例如,我们可以多陪伴他们,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求,努力工作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等。
总的来说,“孝道探微”让我对孝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让我明白我们应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以更加理性和现代的方式实践孝道。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15
读完《四书选修·孝经》(以下简称《孝经》),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感慨。
该书列举了许多关于孝顺的古代经典故事,它们用血汗铸就而成,为我们展示了古人对父母亲情的至高无上的尊崇。这些孝心让我们深感敬佩。
然而,在其中的故事中,我不禁产生了疑问。例如,“老莱娱亲”的故事令人难以置信。七十岁的老莱子为了讨父母欢心,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在地上尽情打滚,以此来表达对父母的热爱。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行为似乎过于夸大其辞,引人质疑。
再如“哭竹生笋”的故事,孟宗在母亲病重的情况下希望能够吃到竹笋,便来到竹林中悲痛哭泣,感动了天地,以至于竹笋奇迹般生长出来。这个情节富有神秘色彩,让人不禁感到无法理解。
尽管如此,《孝经》中的故事仍在提醒着我们要始终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孝顺他们。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父母做些家务,陪伴他们聊天,为他们购买一些小礼物等。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孝顺并不仅仅是盲目的顺从和牺牲自己,而是在尊重父母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既要孝顺父母,又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孝经》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书籍。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16
《百里挑一的孝道探秘》
前段时间,我有幸阅读了一部古籍——《二十四孝图》,它描绘了古人尽孝的种种故事,其中的故事人物充满了传奇色彩。
当读到其中描述的孝子们为了尽孝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故事时,我的心中产生了深深的震撼。有的孝子竟敢违背当时的伦理观念,做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行为。例如,郭巨为了养育母亲,却甘愿舍弃自己的儿子;老莱子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仍努力装扮成小孩,逗弄父母开心。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明白,孝并不一定非得是极端的付出。然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向这些孝子学习他们的爱心和尊重,尽量多陪陪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当父母需要帮助时,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尽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应,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我们需要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心”。
总的来说,《二十四孝图》使我深深地理解了“孝”的含义。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会用更加理性和平稳的方式来尽孝,让父母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17
读完《孝感二十味》,我的心充满了感慨。
这本书里的故事,描绘了古人对孝行的极致追求。他们以身作则,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顺。但是,其中的一些情节让我觉得十分困惑。“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让我不禁感到不解。王祥为了让生病的母亲吃上鱼,竟然是在寒冷的冬日里赤裸着身体趴在冰冷的冰面上,希望能以此来达到融化的效果。这样的做法在现代社会来说,显然是过于冲动和残忍了。
然而,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古代的行为。在那个年代,孝道被视为无比崇高和神圣的价值观,人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满足父母的期望。这些故事尽管夸张,但却生动地展示了古人对父母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首先,我们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用无私的奉献换来了我们的成长,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去报答他们。其次,我们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不可随意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或做出伤害他们感情的事情。最后,我们要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让他们在晚年享受到舒适和安宁。
总之,《孝感二十味》是一本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书籍。它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孝道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积极地实践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