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i合集集锦
如今信息化社会里,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木兰诗i文案写作需求,对于《木兰诗i》不熟悉、不懂如何下手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木兰诗i》是怎么写的吧。
木兰诗i 篇1
妈妈在我心中, 是一个明亮的太阳;
每当我有困难的时候,她总有办法使我豁然开朗;
她经常对我讲些道理,使我明白了做人的本质;
妈妈在我心中,也是一把遮阳伞;那阳光如同自然界的危害,但我并不害怕它的侵蚀;
因为我有妈妈,妈妈总会无时无刻地替我遮挡那刺眼的阳光,使我无忧无虑地成长;
在生活中,我有很多疏忽的地方,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这时,妈妈总会在我身旁耐心地提醒,使我挽回了不该丢掉的“财富”;
“妈妈”这个字眼,在人们的心中,有可能不大在意,因为每个人都有妈妈,但是我对“妈妈”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妈妈无私/妈妈坚强/妈妈爱我
以上为木兰诗i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木兰诗i 篇2
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二万五千里路
红军用脚板一寸寸丈量全程
翻越十八座山脉,有的终年积雪
山,离天三尺三
跨越二十四条河流,有的是反复强渡
水,金沙水拍云崖暖
鸟飞不过的山,红军爬过了
野兽鲜迹的地方,红军踩出了路
水粉身碎骨的河,红军胜利到了彼岸
从江西到陕北,途经十四个省份
从井冈山到延安,跨越大半个中国
封锁线一道又一道,铜墙铁壁般
没有粮食,草根、树皮、皮带充饥
居无定所、蓝天当被、大地当床
红军战士将人的坚韧发挥到极限
长征让雪山、草地见证了红军的毅力
长征让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看到了希望
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
以上为木兰诗i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木兰诗i 篇3
,芙蓉它们比小羊的眼睛更害羞
并惧怕每一次的暴雨
当我想睡去的时候
常春藤可以闭上我的眼睛
并对着那上面的你
再见,再见
【关于
以上为木兰诗i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木兰诗i 篇4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地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中国古代,讲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做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诗歌的特点
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其类别也有所不同,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分类.
(一) 按内容和表达方式分,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1、抒情诗.以抒发感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内在感受和体验.一般不具体叙述生活过事物的全过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对一些生活片段或事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如方玮德的《追伤徐志摩》写在徐志摩死后三年,追忆怀想,表现了怀念友人,感怀身世的惆怅与伤感.“我现在只能空空地记起了你,/正同你也只能空空地记起了我们;/你身后的寂寞原是件寻常的是那,伤心的是我们身前全有颗寂寞的心./当你走的时候,你走了再不回头,/人们都喊着说你变成神,变成了星;/变成泰山上的彩霞,你死是奇迹,/我知道你心上说:我死了,完了,你们再不用费神./如今你真走得远了,不见你半个踪影,每份记忆里早疏远了你,你如同秋天树叶落地;/你听,在这深深的夜里,可曾有一丝声音?/‘志摩,你走了,你走了整三年了,我记着你!’”抒情诗又有直接抒情和见解抒情.前者直抒胸臆,后者,依附于人、事、物、理的抒情,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理、托物言志、因事缘情等.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叙事诗.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书写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情感.它介于诗与小说之间.但不像小说那样做细致的描述,而是以诗的形式作精练的概括,注重表现诗人其中的情感.如《孔雀东南飞》、了《木兰辞》、《王贵与李香香》等.
(二) 按表现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民歌、散文诗.
1、格律诗.按一定的格律写成,体式整饬,格律严谨,每句的字数、平仄、对仗、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可谓诗有定行,行有定字,字有定韵.如古代的律诗、绝句、词、曲等.
2、自由诗.相对诗歌的格律限制而言,就是诗歌的句式、章法、押韵都比较随意,作者可以根据抒情的需要自幼组织排列字句.但也不是“绝对的自由”,仍然要有语言和节奏形成的韵律.如胡适的《乌鸦》:“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欢喜!”
3、民歌.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能口碑相传.情感真挚,有浓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格调清新刚健,形式活泼自由,语言朴实,常用比兴和夸张来创造诗歌意象.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如残机,何悟(误)不成匹.”刘大白《卖布谣》:“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卖布买米,有饭落肚.”还有些如“打油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又如十七字诗:“发配在郧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
4、散文诗.近、现代发展起来的,兼有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的特点.是诗的某些表现性元素与散文的某些再现性元素的巧妙融合.它采用散文自幼灵活的形式来传达精练内蕴的诗歌意象,它虽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排列和押韵,但它的语言仍然是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它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暗喻和象征,在几百字的短小篇幅中,把诗情、画意、哲理融为情景交融的诗境.泰戈尔的《新月诗》、鲁迅的《野草》、郭风的《叶笛》都是优秀的散文诗.
(三)按艺术表现手法还可分为朦胧诗、讽刺诗、朗诵诗、街头诗等等.
以上为木兰诗i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木兰诗i 篇5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以上为木兰诗i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木兰诗i 篇6
11月11日至13日,这三天都在上《古代诗歌四首》。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再比较两种版本的《秋思》,分析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特点。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后反思: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以上为木兰诗i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木兰诗i 篇7
《小草颂》
你躲在墙角入梦
春天唤醒了你甜美的眠
你伸展稚嫩的双手
举起了满园的风情
《小草的梦》
三月的春风,
荡漾起了春暖花开。
三月的春雨,
点燃了小草的梦。
幽幽的山川,
热情的长江;
美丽的黄河,
感动的长城。
神州的大地,
一幅万紫千红的画卷。
小草,
一棵柔弱的小草;
春雨中,
流下了忧伤的泪水。
莫忘那雨中的弃儿,
莫忘那反剪的双手。
我在等待,
还是要等待。
《小草》
象一株小草
我默默地开花
默默地芳香
并默默地死亡
然而,我绝不忧伤
生命赐予我欢乐
远方留给我向往
只要春风拂过大地
只要春雨滋润心房
还有什么值得痛苦
还有什么不能遗忘
普天下无数的生灵
我知道——他们
其实都跟我一样
平凡不需要凄凉
高贵也只是假象
死后留下的声明
那才是你一生的珍藏
以上为木兰诗i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木兰诗i 篇8
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下面是迎新年诗歌,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迎新年诗歌》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起
鞭炮声响
家家户户合家欢
齐聚一起享安康
我虔诚地希望
在新的一年里
家庭幸福
心想事成
除旧迎新
我们应当
把过去一年里不愉快的事忘掉
就让它成为历史
面对新的一年
我们必须
脚踏实地
戒骄戒躁
为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
创造新的辉煌
坚信
只要付出了
就必定有收获
新年到
就请你我
许下第一个愿望
在以后的日子里
坚贞不瑜地为之奋斗
一千零一个愿望
愿我们在新一年的天空中
自由翱翔!~
《迎新年诗歌》
元旦到,元旦好。
对联倒福新换老。
二零零九属耕牛,
辛勤劳动一生好。
新年要有新气象,
作息计划制定好。
认真学习成绩棒,
三个一百回家报!
《迎新年诗歌》
新年是一粒种子,
越过情感的村庄,
用胸脯贴近土地。
在温暖的季节里,
点燃了春天那燥动的火焰,
照耀母亲的银发。
小小的身体装着一个盛大的春天呵!
此起彼伏的拔节声,延伸开来就是一串春意盎然的音符。
新的钟声还没有敲响,
母亲就一直守候在窗前,
为儿女祈祷祝福。
阳光像含而不露的花朵,
能把美丽的心悬成一盏归程的灯吗?惟有新春的渴望仍刻在母亲的心中……
新年的快乐是从庄前鹊巢开始的。
一首低声哼起的童谣向四周辐射,
毛绒绒的羽毛温暖了游子的双眸。
在梦中触摸故乡,
我的十指蓊蓊郁郁如一片返青的麦苗。
以上为木兰诗i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木兰诗i 篇9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旋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以上为木兰诗i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木兰诗i》全文内容,如《木兰诗i》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木兰诗i》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木兰诗i》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