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

时间:2024-07-03

在平凡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各种优秀的传统典故,适时地运用这些典故能够极大地提升诗词的表现力,而在有限的词汇中尽可能地表现出其内在的丰富性,以此来增加诗歌的韵味和趣味性,并且还能使得诗词更加含蓄深沉,而避免过于直白。那么你知道有哪些经典的中国传统典故吗?以下就是小编精心搜集的一则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1

\"东汉末年,刘备胸怀天下大志,寻求贤能之人,广纳贤才。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才情出众,决定亲自前往拜访。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歌。他们的歌声悠扬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下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首歌是谁创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创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是松竹交翠,景致清幽。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2

有人向刘皇叔推荐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物——诸葛亮,他说他是一位当今世界的奇才。

于是,刘皇叔带着关羽和张飞来到了隆中拜访这位传奇人物。然而,正当他们在孔明府门前徘徊之际,诸葛亮却没有应门,也不知道何时归来。这令刘皇叔感到十分遗憾,只能带着失望离去。

过了几天,刘皇叔再次想要拜访诸葛亮,但关羽和张飞却建议他派人去通知诸葛亮。然而,在刘皇叔一顿斥责之后,三人便再次折返家中。

就这样,刘皇叔经过了好几天的煎熬,仍决定再次前往隆中。但他面对着冰冷刺骨的雪景,却又萌生了退意。但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他仍然坚持前行。

很快,一年过去了。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刘皇叔在桃园结义的那一天也选择前往隆中。此时,关羽已经不再顾虑,他觉得他已经满足于眼前的礼节;而张飞则希望尽快把诸葛亮抓住,并让他为刘皇叔效力。

然而,尽管刘皇叔三次亲自前往隆中,但是都没有见到诸葛亮的身影。这时,关羽更加坚定了要捉拿诸葛亮的决心。他对张飞说:“哥哥去了两次了,我们的礼仪已经足够了。或许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实力,所以躲起来了。”

张飞接受了这一提议,没有再劝阻刘皇叔。然后,诸葛亮在家里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在草堂里晒太阳的时候突然醒来,穿上了整齐的衣服,准备出门。

听到这个消息,刘皇叔立刻从草堂的台阶下下来,等待了两个小时。他知道,诸葛亮一定会出来迎接他的。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出现了,他惊讶地看着刘皇叔,然后再向他介绍了天下大势。

在这次交谈中,刘皇叔明白了自己应该以诚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从那以后,他就一直遵循这个原则,最终实现了自己辅佐汉朝的壮举。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3

  【出处】元代马致远《荐福碑》。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汉室衰微。皇族刘备痛感汉室没落,决心兴复汉室。听说隐居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是个旷世奇才,刘备决定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二次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仍然避而不见。当时,张飞十分生气,但是刘备仍然不泄气。第三次,刘备又一次远路而来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亲自出迎。在诸葛亮的茅草棚中他们畅谈当前时局,探讨夺取天下的策略。刘备对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深感钦佩。刘备于是拜孔明为军师,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复兴汉室,消灭曹操。

  诸葛亮出山不久后,曹操出兵伐刘备、孙权。诸葛亮献策联合孙权,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杀得曹操落荒而逃。不久后,诸葛亮又辅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北向中原,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来,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诸葛亮打算继续伐魏。在他出师前给刘禅写了一个《出师表》,其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茅庐”即源于此表。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4

  意思:比喻多次专诚拜访。又作“三请诸葛”。

  东汉末年,天下分裂,曹操据中原黄河、济、淮流域,刘备据益州、汉中地区,孙权据长江下游一带,互相攻伐,连年争持,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局面。

  刘备听说诸葛亮极有才能,便恭恭敬敬地亲自去寻访。这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原籍山东琅邪,当时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人称“卧龙先生”,并称住处一带的高冈为卧龙冈,他就住在冈前的茅庐(草屋)里。刘备经由徐庶介绍,曾前后三次专诚拜访他。头两次,他故意避而不见,最后一次才见了面。刘备请求了半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从此,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运筹帷幄,打了很多胜仗,奠立了蜀汉的国基。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做了丞相。(参看“如鱼得水”)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5

  1 三顾茅庐的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 三顾茅庐资料

  【注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简介】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近义词】礼贤下士

  【成语举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6

  【汉字书写】:三顾茅庐

  【汉语注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顾茅庐的意思】:茅庐:草房;顾:拜访;东汉末年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已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请。比喻诚心诚意地一再登门邀请某个人。

  【三顾茅庐的近义词】:诚心诚意、草庐三顾、求贤若渴、爱才若渴、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的反义词】:拒人千里、虚情假意;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趁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的时侯扶持天子,控制了朝廷,并且以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发号施令。爱才若渴的刘备为了实现建国大业,乐此不疲地到处搜罗人才以积蓄力量。一次,刘备听说隆中有位叫诸葛亮的隐士是个才气无双的人,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想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打天下。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茅舍,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扫兴而归。时隔不久,刘备等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结果又扑了个空。刘备小心翼翼地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他出山的愿望。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被请进了屋里。刘备不辞劳苦几次拜访,使诸葛亮大为感动,终于答应做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以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屡建奇功,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执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是当它用在积极向上一面的时侯。

  【三顾茅庐例句】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莫言《蛙》一〇〇:“民国十九年,当年袍泽乡党韩复榘兄主席山东,三顾茅庐请高某出山,高某难却韩兄厚谊,赴鲁上任,先任省参议员,后任平原、曲阜县长,今春改任高密。”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回:“咱们目今正是惨败之余,人家肯屈驾前来,不用咱们三顾茅庐,难道我还不中途相迎,以表诚意!”

  【三顾茅庐造句】

  相传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孙权曾想先入为主差张昭请聘诸葛亮为臣,却被其婉言谢绝。

  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如果没有你我更不知道“悬梁刺股”的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7

  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建功立业的礼贤下士态度,写得有声有色,把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关公、张飞的居功不服,描绘得维妙维肖,趣味横生。这段三顾茅庐故事,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裴松之注的记载,而进一步创造的小说故事。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是否是“三顾茅庐”,学术界的看法是不相同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的记载是: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见刘备,很受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与他相见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可以登门去见此人,不能叫他屈驾来此。”于是,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教。凡三次前往,乃相见。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往,也没有写相见于茅庐之中。

  裴松之引《襄阳记》说;刘备向司马德操请教时事。司马德操说:“我乃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刘备问为谁,司马德操说。“诸葛孔明、废士元也。”这是说司马德操首先向刘备报荐的诸葛亮。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把这两种史料都吸收了进去。写司马德操推荐于前,但只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没有说出卧龙、凤雏是谁。徐庶推荐于后,才说出了诸葛亮的名字。

  刘备见诸葛亮的隆中,即现在的湖北襄阳市西十余里的地方。这里有“古隆中”牌坊、三顾堂等传说遗迹。三顾堂前,还有刘、关、张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树。一九五六年,董必武同志还题写了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河南省南阳市也有诸葛亮的躬耕遗迹。东汉时,令湖北襄阳市隆中属今河南省南阳市之南阳郡管辖。所以两地都有诸葛亮的遗迹。

  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中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是最有力的证据。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侃侃而谈的内容。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当作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刘备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急需人才,三顾茅庐从情理上看,完全是可能的。历代没有人对此事的真实性提出异议。后来的作家、诗人都把这个千古美谈引入自己的作品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写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凤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来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元代至治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扉页,即刊刻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画面,刘备在草门外与书童谈话,关公、张飞在一旁站立,诸葛亮在茅屋内席地而坐。明人还写有传奇《草庐记》,专门写这段故事。京剧、徽剧、青阳腔、川剧、汉剧、滇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同州梆子等,都有这段故事的剧目,有的叫《三请诸葛》,有的叫《三请贤》或《三顾茅庐》,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近来有人指出;三顾茅庐的记载并不可信。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调他出山,当然正合他的心意,他岂能大摆架子,使找上门来的机会可能失去。当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个二十七岁的青年,刘备则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对诸葛亮怎能那样低三下四?当时,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的威胁,《隆中对》对燃眉之急的`现实问题不提,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时,刘备初见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很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出师表》中的三顾茅庐之说而加以杜撰的。

  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中,所写刘备初见诸葛亮的情况,也不是“三顾茅庐”。《魏略》说:刘备屯兵于樊城。这时,曹操方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到曹操就要攻击荆州。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乃北行见刘备。备与亮初次相见,又以其年小,以诸生对待之。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时政局的对策,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最后,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

  从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的性格看,《魏略》、《九州春秋》所记载的诸葛亮登门见刘备是可信的。《魏略》是当时人间当代的历史,真实性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清代洪颐煊认为三顾茅庐与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的。他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再次相见,始情好日密。并指出:初见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以后见为感激,因而记入了《出师表》中。清代严可均《全三国文》载诸葛亮的著作《算计》,即是从《魏略》中选取的一段诸葛亮的话。

  已故陆侃如教授认为,樊城与新野两次相见也是可能的,因而《三国志·诸葛亮传》与《魏略》记事互不相同。不过两次相见都是在建安十二年。(见《中古文学系年》)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8

  今天,我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

  书中讲的是:东汉未年,刘备去为了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就去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却外出郊游,不在家,刘备只好失望的回去了。

  后来,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张飞本不想再来,见诸葛亮不在,便气呼呼地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又失望的.回去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食,准备三度造访诸葛亮。

  于是便动身再次拜访诸葛亮,到了草庐外,只见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便一直在屋外耐心的等待。

  刘备的诚意,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愿意出马辅佐他,打败敌军。

  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之后,让我明白了:去拜访别人,必须有一颗诚恳之心。这样,才会有回报。我们学习也是一样,只有我们认认真真的听好每一堂课,把所学的知识要点充分掌握住,按时完成布置得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最好自己能独立完成,检查自己真正学会了多少知识内容,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水分,到了考试的时候,才能考出好的成绩。如果,平时学习马马虎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就会靠的成绩很差。所以,我们要用《三顾茅庐》的态度去学习。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9

  【原文】

  臣本布衣(1),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2)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猥自枉屈(4),三顾(5)臣于草庐之中,谘(6)臣以当世之事,由是(7)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8)。(诸葛亮·《前出师表》)

  【注解】

  (1)布衣:平民。

  (2)不求闻达:无意追求名誉显贵。闻,音“问”。

  (3)卑鄙:地位卑微低贱。自谦之词。

  (4)猥自枉屈:委曲贬低自己的身分。猥,音“伟”。

  (5)顾:拜访、探望。

  (6)谘:音“资”,通“咨”,商量、询问。

  (7)由是:因此,自此以后。

  (8)驱驰:奔走效力。

  【故事阐述】

  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在南阳隆中耕种,为的是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生命,并无意追求名誉显贵。先帝不因为我出身卑微低贱,反而委屈贬低自己的.身份,一连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谢、非常激动,于是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三顾茅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

  【讨论】

  (1)身为堂堂一国之君的刘备,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找隐居山林的诸

  葛亮呢?

  (2)平民身份的诸葛亮为什么值得让人接二连三的来拜访?

  (3)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是不是也能象刘备一样有开阔的心胸,放下身段去

  虚心求教?

  【造句练习】

  例:老陈不忍心拒绝王经理三顾茅庐的诚意,最后决定到他的公司任职。

  例: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刘先生出马协助。

  【相似成语】

  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握发吐哺;礼贤下士

  【课后时间】

  请找出三个以“三”开头的成语。

  三( );三( );三( )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10

  成语名称:三顾茅庐

  成语拼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真心诚意邀请。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顾:拜访;茅庐:茅屋。比喻真心诚意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成语来源: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成语造句: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三字开头的成语

  三月不知 三思而后 三十六计 三十六策 三年不窥 三过其门 三生有幸 三令五申 三顾茅庐 三人成虎

  包含有三字的成语

  余音绕梁 此地无银 二桃三士 二桃杀三 冯谖三窟 三日打鱼 三十六策 士别三日 一饭三遗 一沐三捉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11

  今天,我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曹操趁机夹持天子,控制朝延。

  一次,刘备听说有位叫诸葛亮很有才干,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请教,想请诸葛亮上山,帮自己打天下,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地方,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只好扫兴而归,等了几天,刘备的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又扑了一个空。刘备只好给他留下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让他出山的愿望,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的时候,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进了屋里,刘备不辞苦劳苦,几次拜访时,诸葛亮大为感动,于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执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当它用在积极向上一面的时候。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12

意思:形容多次拜访,也比喻用一种诚恳的态度去寻求建议。引申义可指以决心请教别人。

原文意思:比方屡次特地拜访。又作“三请诸葛”。

原句成语:知遇之恩,毕生难忘

原句内容:天下决裂,曹操据中原黄河、济、淮流域,刘备据益州、汉中地域,孙权据长江下游一带,相互攻伐,连年争吵,逐步构成魏、蜀、吴三国局势。

原句内容:刘备据说诸葛亮极有才干,便恭恭顺顺地亲身去寻访。这诸葛亮姓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寄籍山东琅琊,当时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邻近),人称“卧龙先生”,并称住处一带的高岗为卧龙冈,他就住在冈前的茅庐(草屋)里。

原句内容:刘备经过徐嫡先容,曾前后三次专诚造访他。头两次,他成心避而不见,最后一次才见了面。刘备恳求了半天,诸葛亮许可出山相助。从此,诸葛亮当了刘备的智囊,指挥若定,打了良多胜仗,奠定了一种将曹魏打败的基础。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13

东汉末年之际,朝野纷乱异常,各路诸侯豪杰纷纷挑起战争,以求吞并疆土,统一天下。正是在这危难之际,刘备与曹操成为历史舞台上最耀眼的两位人物。

原先是曹操被刘备打败过多次,这让曹操怒不可遏。他下令把徐庶的母亲抓起来,强迫她离开刘备。无奈之下,徐庶被迫离别故主,投靠曹操。然而,在临行之际,徐庶不忘刘备的恩情,向刘备极力推荐了一个天才般的谋士——诸葛亮。

刘备闻讯大喜,决定拜托关羽、张飞,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而诸葛亮因家中无人,不便前来,于是刘备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感到怏怏不乐。然而,过了几天,刘备得知诸葛亮已返回,又带上了关羽、张飞再次前去。可是这一次,诸葛亮还是不出山。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时,见到了诸葛亮。二人在交谈之中,诸葛亮对当时战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刘备深感敬佩。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诚心诚意之心请出了诸葛亮,他的策略、勇气和智慧使得诸葛亮欣然同意加入他的事业。

从此,“三顾茅庐”的成语便流传开来,用来形容真心诚意地多次寻求他人帮助。从刘备身上,我们不禁感悟到:只要心怀目标,矢志不渝地付出,必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14

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被邀请来创作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他的作品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因为其中充满了深情厚意,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读者的热情关怀。这是一篇讲述\"三顾茅庐\"历史典故的文章。

在古代,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就如同一片乌云笼罩在我们的头上。但是,有一位名为刘备的人物,他怀揣着梦想,坚韧不拔地寻找着能够帮助他实现理想的道路。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位伟大的领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或放弃。

一次又一次地,他都试图向当时的智者——如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物寻求帮助。直到有一天,他的好友关羽和张飞邀请他再次前往草庐进行探访。然而,这一次的诸葛亮并不在家。刘备对此感到失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决定以一封信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诸葛亮的尊敬以及希望他能出来帮忙的故事。

在之后的日子里,刘备因饮食不洁,没有足够的精神去再次去见诸葛亮。但刘备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让朋友费德率领军队去请诸葛亮。到了那一天,诸葛亮正在休息,他在听到刘备再次来请自己的时候,立刻起床出来迎接。这次见面,标志着他们之间深厚的信任和友谊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他曾多次遇到困难,但他从未放弃过寻找和利用他可以利用的机会。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勇于面对挑战,就能够创造出奇迹。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事件,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充满激情和决心的英雄形象。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通过坚持和毅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让我们明白,只要有决心和勇气,任何人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顾茅庐成语经典故事15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原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