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
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
-
不寻常的司机
有一次,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赶着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他担心时间不够,便催司机将车开快点。司机怕违章,拒绝了他的要求。戈尔巴乔夫只得命令他坐到后面去,自己亲自驾驶。轿车飞快行驶不到几公里,就被交通警察拦截住。警官命令他的下属将车上人员扣留下来。一会儿,下属回来报告说,车里坐着的是一位显赫的人物,恐怕不好查办。警官问:"那显赫人物是谁?""不知道."下属答,"不过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
-
用幽默塑造智慧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家里被窃,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因为:第一、窃贼只偷走了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一部分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任初期,有一次被枪击中,身负重伤,子弹穿入了胸部,情况危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里根面对赶来探视的太太所说的第一句话竟是:亲爱的,我忘记躲开了。美国民
-
罗斯福 一语定乾坤
此时,正当美、英、苏等国家共同抗击纳粹德国的关键时刻。英国处在欧洲反法西斯的最前线,由于黄金外汇已经枯竭,根本无力按照现购自运原则从美国手中获取军事装备。作为英国的重要盟友,罗斯福深知唇齿相依的道理。在反法西斯战争旷日持久的情况下,英国一旦被纳粹击溃,希特勒一朝得势,势必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利益。美国全力支持英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美国国会一些目光短浅的议员们只盯着眼前的利益,丝毫不关心反法西斯
-
缺边的牡丹
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有一次,某人慕名买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很高兴地挂在客厅里。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花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此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准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这个买主,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那人听了俞仲林的解释
-
把“名声”送给别人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年幼时,家境贫寒。父母从英国移民美国定居,刚落脚时供养不起卡耐基读书,卡耐基只能辍学在家。有一次,别人送给他一只母兔,很快,母兔又生下一窝小兔。这下,卡耐基犯了难:因为他买不起豆渣、胡萝卜等饲料来喂养这窝兔崽,他拍脑袋一想,计上心来请左邻右舍的小孩子都来参观这些活泼可爱的兔娃娃。小朋友大都喜欢小动物,卡耐基趁机宣布,谁愿意拿饲料喂养一只兔子,这只兔子就用这个小朋友的名字命名。小朋
-
马克•吐温与理发师
马克吐温一次外出做演讲,来到一个小城镇。晚饭前,他先去一家理发店刮胡子。你是外地人吧?理发师问。是的,马克吐温回答。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你来的正是时候,理发师继续说。今晚马克吐温要来做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票全都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真讨厌!马克吐温叹气着说。我的运气真不好,每次那个家伙演讲时我都不得不站着。
-
总统与小偷
这发生在美国前总统柯立芝掌权后不久。柯立芝醒来看见一个陌生人正在翻他的衣服,拿出了一个钱包和一条表链。柯立芝说:我希望你不要拿那个。小偷问:为什么?我不是指那条表链,那仅仅是小饰品,把它拿到窗边看看后面写的什么?总统说。小偷读了出来:赠给卡尔文?柯立芝。你是柯立芝总统吗?总统回答说:是的,众议院把那个小饰品赠送给我。我非常喜欢它。这东西对你没有用。你需要钱。咱们来谈谈。小偷举起钱包,低声说:我就拿
-
丁肇中的“不知道”
前不久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记者提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方说小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谁心里都明白,因为
-
苏轼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太尉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读者诸
-
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当时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更尧有关系吗?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
-
解缙与“万岁君王只钓龙 ”
明朝时,有一次,文臣解缙伴皇帝朱元璋在御花园游览。上一座拱桥时,皇帝问解缙:看我现在走路的情形,有个说法吗?解缙忙说:这是一步比一步高。从拱桥上走下时,皇帝又问:现在又是怎么个说法呢?解缙趋前答道:这叫后边比前边高。周围群臣都忍俊不禁。又一回,皇帝与臣下一同钓鱼。大臣们都钓了不少,惟独皇帝那里却始终没有动静。一时龙颜不悦,有些尴尬。解缙看在眼里,随口吟出四句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
-
郑板桥赶贼
清代的郑板桥罢官还家后,有个小偷以为他会存下很多钱财,就趁着月色来他家行窃。不料,郑板桥恰巧没有睡着。郑板桥没有大声叫喊,只低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山君子进我门。小偷一听,知道自己被发现,就停住了手脚。郑板桥继续吟诗: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说没钱,就要转身出门。郑板桥又吟: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有狗呀,我还是翻墙而去吧。这时又听郑板桥吟道: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仔细一看,果然墙上有
-
纪晓岚对对联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一次奉旨巡查,乘船过一个河道。走到一处很窄的地方,正好与一大船相遇,互不相让。纪晓岚就呵斥对方让路。没想到对方是当朝的一员战功赫赫的老武将。对方也不示弱,正在僵持着。那个老武将听说是纪晓岚大学士,就提出了对对联的要求,。武将出上联,纪晓岚对下联,如果对上了,老武将自己让路,对不上,他纪晓岚让路。纪晓岚一听连说行,没问题。武将的上联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橹速,暗含三国的文臣鲁
-
张大千胡子的故事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好友徐悲鸿(1895一1953年)与赵望云都擅长画马,而徐比赵的名声大,赵很不服气。一天,赵见徐不在,就问大千说:人家都说悲鸿画马比我画得好,你说说到底是谁的好?当然是他的好。大千直话直说。赵听了,大失所望,追问道:为什么?他画的马是赛跑的马和拉车的马,你画的是耕田的马。因为张大千留有一口长胡子,还闹出一个笑话。在一次吃饭时,一位朋友以他的长胡子为理由,连连不断地开玩笑,甚至消
-
徐悲鸿的一次笔误
徐悲鸿早年留学法国,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尤其精于素描。对于中国画,他是主张改革的: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中西技法的融合,形成了他的前无古人的现实主义画风。听某老人说,有一次,徐悲鸿正在画展上对画评议,一乡下土老倌忽然上前对他说:先生,你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你画的是麻鸭,麻鸭尾巴哪有恁(这样)长的?众人一看,原来是徐氏新作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内中有麻鸭尾羽卷曲如环。乡人说雄鸭羽毛鲜艳,尾巴
-
他是真心爱我的——林肯和他的继母
一位少妇同他的新婚丈夫坐在运货马车的高高的前座上,向美国北部一个人烟稀少的荒僻角落驰去。这正是12月里寒冷的一天。我想天气一定会好起来的。萨勒对丈夫汤姆说道。她无论看什么事情,总乐意往好的一面去想。就在前一天,汤姆骑着马风尘仆仆地来到肯塔基州伊丽莎白城,萨勒就住在这里。他是从北部荒原他的农场专程赶未的。两人一见面,汤姆就直截了当地对她表明了来意:萨勒,咱们从小就在一起长大,彼此非常了解,我想不用多
-
爱因斯坦与小提琴
第一小提琴手有一天,爱因斯担接到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教授:有一件急事,第二小提琴手的丈夫想和你谈一谈。这封信没有写地址,第二小提琴手又是谁呢?原来她就是比利时王后伊莉莎白,她在未出嫁之前是巴伐利亚公主,是爱因斯坦的老乡和好友。更确切地说她是爱因斯坦的音乐之友。爱因斯坦每次到比利时来都要拜访这位王后。王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她爱好科学、文学,更喜欢小提琴。她的生活朴素,思想开通,不摆架子,平
-
林肯——我不能丢掉良心道德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