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篇
教学随笔即教师在听课或者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简短随手笔录。
教学随笔篇 篇1
一、学生的听
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音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和不受视觉影响的审美特征,是以“听”引起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注意。故而“听”这个词在音乐中就具有了更加复杂和广泛的意义。学生不仅仅要会“听”音高,还要学会“听”音色的变化、节奏节拍的变化,去“听”旋律线条的进行……。就像学习绘画的人要训练几十种相近的颜色中,能够体味它们的不同一样。听觉是行动的指导,无论是音乐的律动,旋律线条的进行,音色的多种变化等都需要用我们的耳朵去分辨,听得见它们细微的变化才有可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处。学会听,是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听觉习惯,学习音乐重要的条件。
二、老师的听
倾听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沟通中认识了解的第一步。可是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有时学生的发言还没有说完,自己便到旁边拿奖励的小卡片没能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欣赏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真情表白,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只有全身心地倾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发现和创意等,才能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在动态中挺进,使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与创新,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的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会给学生树立可感的榜样,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以上为教学随笔篇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教学随笔篇 篇2
听了程老师的一席话,我也深有感触,小班制条件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它的优势的确很突出。
我们都清楚学习不是知道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小班制条件下,便于教师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正确地选择,组织和设计教学的内容,并以开放、对话的方式呈现。
例如《影子》一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但学生对太阳和影子的位置关系搞不清,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40位小朋友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课堂上做起了游戏,我们搬开桌椅,在腾出的空地中间,小朋友们围着灯站好:“今天,老师把太阳公公也请来了,想不想和太阳公公玩一玩,看看自己的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40个小朋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在教室里试着活动,他们边跑边互相持着对方的影子。“噢!影子甩不掉。”这就是书上说的`“影子像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因为学生围成的是一个大圆,所以处在灯光的任何一个位置的影子学生都能很直观地看到,根本不需要教师对身体与影子的位置变化关系作任何解释。
这样,在实际活动中,本课难点迎刃而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初衷。
以上为教学随笔篇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教学随笔篇 篇3
古诗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总是觉得枯燥无味,备课时无从下手,上课时又觉得没有内容可讲,每次的古诗课上都是老师的一言堂,总是觉得这种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内容又单调,自己给学生说说,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了。在我读了《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做小主人》中“古诗教学”这一章以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该文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总结提高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解了古诗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文章中经典的理论、生动的案例、具体的指导,犹如一盏指路灯,使我豁然开朗。重新审视古诗教学我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
一、学习古诗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1.提倡不求甚解
古诗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小学生学习古诗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在学习中重在读,而不在于“懂”,教师在课堂上重于指导,而不在于“讲”。学生会背不一定理解得准确,但在脑子里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终生受益。
2.开展多种活动
古诗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教学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根据诗意,组织学生表演、绘画、改写等,把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还可以定期开展背诗比赛,通过活动,增进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仿写
这里的“仿写”并不是让学生写古诗,而是让学生跃跃欲试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尝试着写诗。古诗讲究格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好奇心强,乐意模仿。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模仿诗人的样子写下来,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古诗是语文教学的好教材
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从新品味诗句深深地体会到古诗经典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因此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无疑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写作范例。
1.学观察
如《题西林墙=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是诗人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大岭;“侧看”庐山又成了高大挺拔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对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从不同的观察点不仅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还从哲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要了解、掌握事物的真相、本质,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在以后的学中我可以让学生通过品味这些诗句体会到观察事物不仅应细致,而且要边看边想,在写作中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2.学想象
创新源于想象。学习古诗中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突出了瀑布之高之长,气势磅礴,读后憾人心魄,如临其境。学习这样的古诗,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立意的新奇、构思的巧妙、想象的丰富、意境的深远,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学语言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范本,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历来受到赞叹,把这个字换成“来”、“到”、“入”、“过”、“满”等字也通顺合理,但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写出了春风有色,它染绿了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让人仿佛看到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看到万物争春的生动场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对用字的精心选择和设计,对他们作文的遣词造句,无疑有很大帮助和启迪。
三、古诗是品德教育的切入点
1.通过学习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首首精练的古诗,不仅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也是他志向高远的体现,在我们熟知的唐宋诗人中,有立志为国驰骋沙场的辛弃疾、王维;有忧国忧民的杜甫、陆游;有藐视权贵的李白、苏轼……他们的作品处处体现着高尚的情操和爱国的情怀。生活中的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示儿》这首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短短的八个字,道出了诗人对抗战事业的满怀必胜信心,其殷殷的爱国之情怀,读了无不使人动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现代小学生品德教育中需要加强的。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诗词,无疑是在学生心目中,植下了爱国之根,注入了民族之魂。
2.通过学习古诗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古诗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品位,培养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向来崇尚清高雅洁之美,古诗中也注入了这种尚清意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托物言志,表现了坚定的志向,歌颂了高尚的品格。引导学生读这样的诗,为他们提供了摆脱低俗文化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审美水平。
总之,我要在以后古诗教学中充分借鉴“古诗教学”中的教法与学法,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写作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古诗教学生动有趣,异彩纷呈。
以上为教学随笔篇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教学随笔篇》全文内容,如《教学随笔篇》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教学随笔篇》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教学随笔篇》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