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 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时间:2023-01-20

  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1

  这个词先出现在元代戏曲作家石君宝的作品《曲江柳》第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 到了清代,又有一个小说家西周生写了一本《醒世姻缘传》,里面提了一句“当日说知心,绵里藏针。”

  先来看第一个,大家很明显都能看出来,这句话用了一个不讲究格律的对仗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绵”是绞丝旁的,而不是木字旁的“棉”。为什么我要和大家强调这个差别呢?一是为了防止写错字,二是因为这个字是这个词的一个关键。“棉”一般指的是棉花,在中国也不算太稀罕的东西;但“绵”指的是丝绵,在古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纺织材料,普通人家一般没什么机会用上。

  丝绵的质地非常柔软,而里面却藏着一根细细的针,肯定会让人很难察觉,容易受伤。而这样一把小小的针还能够剔髓挑筋,对应上面的那句“笑里刀剐皮割肉”,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这个词的第一个意思就是形容人外贸和善但是内心却非常恶毒。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第二个出处,能够和知心这个词对应,应该是一种还不错的状态。丝绵是柔软的,而针是刚硬的,这里的意思就是指人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这个词的两个意思,一个贬义一个褒义,非常矛盾,大家理解和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上下文关系。

  反义词:色厉内荏、心慈面软

  近义词:不露锋芒、笑里藏刀

  成语造句

  这个人在外总是一副好好先生的样子,实际上是绵里藏针。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2

  晋朝的孙绰年轻时隐居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游放山水十几年,后来写了篇《遂初赋》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在章安(在今浙江台州)做官时,孙绰写了篇《游天台山赋》,说置身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 的天台山, 便会“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辞致新奇,绘景如画。文章写成后,孙绰拿给朋友范荣期看,并开玩笑说:“你把它扔到地上,应当会发出金石之声。”荣期每读到佳句,总是说:“就应该这么写啊!”当时人都以得到孙绰的文章为荣。“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3

  【典故】唐朝着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4

  马首是瞻

  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5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释义:意思是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6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

  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7

  【解释】

  比喻达到某种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典故】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8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甚么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意,所以时时出去,想藉游玩散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的面前,有一个极小香炉,炉檀香烟袅袅上升。

  老和尚对省官说道:“这小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存下来的,现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你一世是唐玄宗时代的剑南安抚巡官;第二世是宪宗时候的西蜀书记,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他听了老和尚这番话,恍然有点觉悟,彷佛记忆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于是,再也不愿意在宦海里浮沈,对人生似乎恍然彻悟。

  又王中的诗句,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的感叹语。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事业上要是没有成就的话,通常都是拿一事无成来感叹。有时年纪不大的人,你问他事业做得怎样,他也会说“一事无成”呀!

  【拼音代码】: yswc

  【近义词】:一无所成、一窍不通、劳而无功

  【反义词】:功成名就、劳苦功高、一技之长

  【歇后语】:

  【灯谜】:十拿九稳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毫无成就

  【英文】: accomplied nothing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全文内容,如《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经典成语故事免费收听》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