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 经典成语故事200字以上

经典成语故事200字以上

时间:2023-01-21

  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1

  这个词先出现在元代戏曲作家石君宝的作品《曲江柳》第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 到了清代,又有一个小说家西周生写了一本《醒世姻缘传》,里面提了一句“当日说知心,绵里藏针。”

  先来看第一个,大家很明显都能看出来,这句话用了一个不讲究格律的对仗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绵”是绞丝旁的,而不是木字旁的“棉”。为什么我要和大家强调这个差别呢?一是为了防止写错字,二是因为这个字是这个词的一个关键。“棉”一般指的是棉花,在中国也不算太稀罕的东西;但“绵”指的是丝绵,在古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纺织材料,普通人家一般没什么机会用上。

  丝绵的质地非常柔软,而里面却藏着一根细细的针,肯定会让人很难察觉,容易受伤。而这样一把小小的针还能够剔髓挑筋,对应上面的那句“笑里刀剐皮割肉”,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这个词的第一个意思就是形容人外贸和善但是内心却非常恶毒。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第二个出处,能够和知心这个词对应,应该是一种还不错的状态。丝绵是柔软的,而针是刚硬的,这里的意思就是指人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这个词的两个意思,一个贬义一个褒义,非常矛盾,大家理解和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上下文关系。

  反义词:色厉内荏、心慈面软

  近义词:不露锋芒、笑里藏刀

  成语造句

  这个人在外总是一副好好先生的样子,实际上是绵里藏针。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2

  楚汉相争时,刘邦趁项羽北上攻打齐王田荣时从陕西临晋渡过黄河收服了魏王豹,接着占领洛阳城,新城县董公建议他找一个兵出有名的理由,说项羽当年杀害义帝,举哀三天,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刘邦。刘邦一举攻下楚国的都城彭城。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3

  【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4

  锲而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5

  【拼音】yǐ mào qǔ rén

  【典故】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释义】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表里如一、以容取人

  【相反词】量才录用

  【同韵词】束手就擒、不知所云、尊卑有伦、湛恩汪濊、王司敬民、杳不可闻、犀顶龟文、借尸还魂、千万买邻、送货上门。

  【年代】古代

  【谜语】面试;皇帝选美女

  【邂逅语】刘备轻看庞统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对他很冷淡,他只有离开孔子回去自修,后成为有名的学者。而学生宰予长得很好,但不学无术,不久就被齐王处死。孔子感慨地说:“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凭人说话来衡量别人。”

  【成语举例】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说,但也只怪我们以貌取人,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了。  郭沫若《涂家埠》

  【成语造句】

  ◎ 笔者暗暗庆幸,早年有眼识货,不"以貌取人",竟有口福尝鲜在先。

  ◎ 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对于人才,管理者还要注意"君子无以貌取人"(《抱朴子·去骄》),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看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6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

  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7

  【解释】

  比喻达到某种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典故】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8

  【拼音】:yí xīn shēng àn guǐ

  【典故】尝闻人说鬼怪者,以为必无此理,以为疑心生暗鬼,最是切要议论。  宋·吕本中《师友杂志》

  【释义】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乱猜疑

  【近义词】疑神疑鬼

  【成语故事】:

  从前生性愚笨、胆子很小的涓蜀梁在一个月色很好的夜晚从外面往家赶,途中他发现一个黑影老是跟随他前后,而且时大时小的,他以为是鬼在跟踪他,吓得撒腿往家跑,没想到他自己在月光下的影子把自己竟给吓死了。

  【造句】:

  1 你不要疑心生暗鬼,总觉得别人是在说你。

  2 如果不是因为我精神压力太大,疑心生暗鬼。

  3 这故事有什么好恐怖的`?只不过是你那干爹疑心生暗鬼吧,也有可能是编的故事专门唬你这种小姑娘的。

  4 平安无事,不要疑心生暗鬼,心存善念,可以免灾。

  5 再次走在这片区域,心里难免产生阴影,俗话说疑心生暗鬼,李晴越来越觉得哪里不对。

  6 大吉正想揶揄几句,取笑自己疑心生暗鬼,贴着后脑勺的地方传来一阵“咯咯”。

  7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疑心生暗鬼,从他感觉不对劲后,就一直觉得他们队伍后面,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们,但转头去看却什么也没发现。

  8 那么,也许只是他心虚,疑心生暗鬼了。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9

  【拼音】sūn kāng yìng xuě

  【成语故事】

  晋朝人孙康从小喜欢读书,但家境贫穷,为了维持生计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干活,孙康年纪虽小,但是也不例外。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家里没有灯所以不能读书。小时候,孙康问父亲:"为什么别人家里有油灯,而我们没有呢?"父亲回答说:"油灯很贵,咱们要买油灯全家都要饿肚子。"小孙康很懂事,从此就不再提此事。

  读的书都是借的`,又很讲信誉,到时间一定要还,常常因为没有时间看书而发愁。他曾经尝试在月光下读书,但是太暗,眼睛疲劳。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月光皎洁,他忽然发现,书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孙康非常高兴,忙坐雪地里看书,坐累了就躺在雪地里,映着雪的反射光线读书。此后,每遇到下雪,孙康不顾严寒,躺在雪地里读书,时间长了手脚都长满冻疮,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他读了很多的书。最后官拜御史大夫。 许多人知道这个故事之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出处】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艺文类聚》卷二

  【解释】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勤奋读书

  【相近词】囊萤映雪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10

  传说印度过去有一个国王养了很多象,他经常坐在象的身上出去玩。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几个瞎子,国王突然心里想道:这几个瞎子会知道象是什么样子吗?于是他叫人把这几个瞎子带过来,叫他们一个个去摸大象,然后再来告诉他象是什么样子的。几个瞎子围着象摸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来向国王报告。第一个摸到象腿的瞎子说:“大象像是一根柱子。”第二个摸到象耳朵的瞎子说:“大象跟簸箕差不多。”第三个摸到象尾巴的瞎子说:“大象跟绳子一样。”第四个摸到象牙的瞎子说:“大象有点象一根又长又粗的萝卜。”第五个摸到象背的瞎子说:“大象好像一张床啊。”国王听着几个瞎子对象的描述在一旁大笑,瞎子因为没有见过象所以他们把摸到的局部当作是象的整体了。

  【瞎子摸象例句】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相传几个盲人摸大象的.身躯,各人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是大象的整个形象。后以“瞎子摸象”比喻观察事物以偏概全。

  孙犁《文林谈屑》:“以为鲁迅借鉴外国,只是追求创作的‘现代化’,那是无稽的瞎子摸象之谈。”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十六章:“不弄清楚,而要判断这经济的总趋势,岂不等于瞎子摸象?”

  【瞎子摸象造句】

  刚入股市的时侯这群人什么都不懂,像瞎子摸象般摸着石头过河,到后来有的赚了有的赔了。

  互联网刚刚在中国起步的时侯,第一批站长虽说是瞎子摸象,但后来也成就了不少成功人士。

  以上为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 篇10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全文内容,如《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经典成语故事100篇200字以上》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