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 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3-01-30

  导语:入木三分,汉语成语,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1

  王羲之从小就很爱书,他的基础好,实践丰富。十二岁的时侯在父亲那得到一本关于书法的书,他天天抱着这本书钻研着,爱不释手。他的书法本来不错,经过这本书的研究,练起来更加有心得了。一个月后王羲之的.书法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看了很惊讶,在他的父亲面前称赞道:“王羲之的书法最近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大概是那本用笔技巧的书起的作用吧。”王羲之保持着这种刻苦勤奋的状态研究着各种学术,最后终于成了一代宗师。后来晋帝请王羲之在木板上写祝词,众人看了他精妙绝伦的字体和酣畅淋漓的线条后无不惊呼称奇。到了第二年再看这块板的时侯,无论怎样都没办法把上面的墨字擦掉,后来用小刀削的时侯才发现那些墨汁渗透到木板的深度有三分之深。

  【入木三分例句】

  秦牧《手莫伸》:“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受。”

  徐铸成《张恨水与刘云若》:“(刘云若)刻画人物极生动,特别是描写天津下层社会的生活,真可说是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造句】

  很多领域的专家因为知识丰富并实事求是,因此他们对一些行业的评论分析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艺人们在演艺生涯中不能把每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么他们想成为一线明星只能是南柯一梦。

  以上为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2

  【词目】入木三分

  【出处】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诗句: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释义】相传 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 深。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成语故事】

  传说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祭祀的文字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人雕刻。刻字者雕刻时惊奇地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刻字者足足削进去三分才见到底,不禁对王羲之雄劲的笔力惊叹不已。

  王羲之的笔力能够达到这个程度,肯定不是凭空而来或者只凭天赋,每日的刻苦练习是必须的。事实也是如此,史料记载,王羲之很重视练习,每日从不间断,即使在休息和走路时,也在思考写字的事情,由此可见他所下功夫之深。所以,我们在羡慕名人的成就时,更需要关注他所走过的路,关注他所付出的`努力与辛苦。虽然有可能我们学习了王羲之的勤奋与专注,还是无法达到他的高度,但是相对于之前的我们自己,进步也会是巨大的。

  其实,不只写书法想达到入木三分需要付出辛苦与努力,如果我们想在文章或者见解上做到入木三分,同样需要勤奋与刻苦,多思考、多总结、多积累,都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为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3

  【原文】

  晋(1)帝时,祭北郊,更(2)祝版(3)。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南朝宋·羊欣《笔阵图》)

  【注解】

  (1)晋:此处所指应为东晋。

  (2)更:改。

  (3)祝版:古代祭祀所使用,写有祭文的木板。

  【故事阐述】

  东晋时,皇帝在北郊举行祭祀的仪式,必须更换原本已写有祝祭文的木板,工人们在削去王羲之写过的木板时,发现他的笔迹竟然透入木板有三分之深!由此可见王羲之雄厚强劲的笔力。

  此事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王羲之在三十三岁时写的“兰亭集序”,以及三十七岁时写的“黄庭经”,一向被誉为书法艺术中最好的小楷范本,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而羊欣用来形容王羲之笔力的“入木三分”,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描写生动逼真。

  【讨论】

  (1)东晋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更换一块新的木板来举行祭祀,而命人将原本已写

  有祝祭文的木板上的字迹削去重写?

  (2)王羲之的书法能够写得很好,而且笔力雄厚强劲的原因是什么?

  【造句练习】

  例:书法名家一出手的确是不同凡响,这个“吮字写得是笔力浑厚,入木三分。

  例:她把戏中的悲剧人物演得入木三分,难怪会得大奖。

  【相似成语】

  力透纸背;鞭辟入里

  【课后时间】

  请写出有关“出”、“入”的成语。

  1.出( )入( )

  2.出( )入( )

  3.入( )( )出

  以上为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4

  【出处】

  《书断》。

  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他取众家之长,创造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流派,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自幼就很有书法天赋,七岁时已崭露头角,写得一手好字。王羲之十二岁那年,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讲解书法的好书,就偷偷拿出来阅读。从此他手不释卷地日夜攻读,一丝不苟地按书中讲的方法运笔练字,书法水平飞速进步。羲之每天练完了字,就到后花园的池塘边清洗笔砚,天长日久,整池水都被墨汁染黑了,可见羲之练字是何等的勤奋刻苦啊!

  一日早上,羲之独自一人在山下散步。忽然,他看见一位年老体迈的老妇人拿着十几把纸扇,要到集市上去卖。每把纸扇只能卖二十钱,羲之见老妇人贫苦可怜,就借来笔墨,在每把扇子上题了字,老妇人哪里认识王羲之呀,见他在白白净净的纸扇上写了字,心中叫苦不迭。

  王羲之见状笑道:“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字,保你每把卖一百钱!”老妇人接过纸扇,半信半疑地来到市场上,照着他的话叫卖了一番。人们听了,马上争先恐后地掏钱购买,不一会儿工夫,十几把扇子都被抢购一空,老妇人这才高兴地笑了。相传王羲之曾给朝廷写过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祝版”。晋成帝即位后,就命祝版工人更换祝版上的题词。谁知工人们在那块木板上削了好半天,也没能把王羲之原来的字迹刮掉。工人们拿起祝版仔细一看,都大吃一惊,连声赞叹。原来,王羲之写的每个字都入木三分,好像刀刻一般,怎能轻易刮除得掉呢?

  释义

  本来形容笔力强劲。后用来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以上为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5

  【出处】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指深刻

  【相近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相反词】略见一斑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以上为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6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

  他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丽的字会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得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

  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用毛笔写字在木板上,而笔迹还能透进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怀绝技的人还有谁会有这种能力呢?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见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

  以后只要说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节说得生动逼真,我们也可以夸赞他说故事说得“入木三分”。

  

  以上为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全文内容,如《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