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成语相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那么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吗?
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1
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以上为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2
秦昭王十五年,秦军攻打赵国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楚王不肯答应。最后平原君手下一向被人瞧不起的门客毛遂仗剑上殿,开诚布公地为楚王分析时局,说明利害之所在,终于说服了楚王。毛遂因此立了汗马功劳。平原君开诚相见地称赞毛遂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段话的意思是:“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提高到像九鼎大吕般的重要。毛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比百万军队的力量还要强大。”
【一言九鼎例句】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二位老师,一言九鼎。”
朱自清《很好》:“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一言九鼎,那自当别论。”
姬晓东《记者》二十二:“领导一言九鼎,半年后他便如愿以偿地成为镇党委委员,当上了正科级的镇农协主席。”
【一言九鼎造句】
他在当地是个德高望重的人物,即便是在周边也是赫赫有名,所以自然说话一言九鼎从不食言。
身为初出茅庐的创业者,正是因为投资人一言九鼎的追加投次,他想在新的领域里牛刀小试一番。
以上为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3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却始终无功而返,在第六次北伐的时侯诸葛亮积劳成疾最终病入膏肓死于军营之中。诸葛亮在死前向姜维秘密的传授了退兵的计策以防止蜀军部队在撤兵时免遭损失。诸葛亮死后姜维依计秘不发丧不让消息外泻,然后命令部队带着诸葛亮的灵枢班师回朝。司马懿的部队一路追击蜀军,姜维让工匠按照诸葛亮的样子雕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木人,命令杨仪推着木人带着小股部队大张旗鼓地跟魏军进行对抗。司马懿的部队见蜀军阵容强大,诸葛亮又镇定自若的稳坐军中指挥,不知道蜀军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他怕蜀军退兵乃诱敌之计,见此情景也不敢轻举妄动,他叫将士们按兵不动,注意观察蜀军的动态,以静观其变。姜维乘着魏军止步不前的机会命令主力部队全速撤退,等到司马懿确认诸葛亮死亡的消息以后再追击已经为时已晚了。
【金蝉脱壳例句】
元.施君美《幽闺记.文武同盟》:“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不免将身上红锦战袍挂在这枯桩上;翻身跳过墙去。”
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三宝老爷说道:‘这等一个小丫头,原来-肚子都是些金蝉脱壳。’天师道:‘今番是个柘树盘根,动不得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清.笔炼阁主人《笔炼阁小说十种.败类》:“从来惧内的半夜里私偷小鬟,其举足动步都有个名号:初时伏在枕上听妻子的鼻息,叫做‘老狐听冰’;及听得妻子睡熟,从被窝中轻轻脱身而出,叫做‘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造句】
面对婀娜多姿前女友不依不饶的百般纠缠,他胸有成竹地认为自已能够顺利的金蝉脱壳摆脱她。
乘着同伙们还没有发现一丘之貉的他才是卧底,狡兔三窟的他使用金蝉脱壳的计策快速的离开了。
以上为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4
【拼音】:zhān zhān zì xǐ
【出处】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解释】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自鸣得意
【近义词】自鸣得意、沾沾自满
【反义词】垂头丧气、灰心丧气
【灯谜】心头乐滋滋
【歇后语】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成语故事】:
西汉汉武帝的母亲窦太后排挤窦婴,窦婴称病回家。吴、楚七国叛乱,汉景帝拜窦婴为大将军去平定叛乱。窦婴对皇帝所赐的金银很不在意,平定叛乱后,窦婴被封为魏其侯。窦太后改变陈见想让他出任丞相,汉景帝认为他在沾沾自喜就作罢。
【造句】:
1、成功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任何地方,所以不要沾沾自喜。
2、文江学海,浩瀚无边,同学们不要稍有成就,就沾沾自喜。
3、每个人都有遇到顺境和逆境,不要为暂时的荣耀沾沾自喜,也不要为一时的挫折而悲观失望,人生可以是喜剧,也可以是悲剧,导演就是你自己。
4、学习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这会妨碍进步的。
5、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的人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人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路遥
6、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即使取得一些成绩也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7、学问、功夫永无止境,稍有进步便沾沾自喜,那将会一事无成。
8、人类对自己的愿望总是沾沾自喜,有时往往会忘乎所以,即使处于极其幸福的瞬间,也往往不能自拔。
9、文江学海,浩瀚无边,同学们千万不要稍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
10、沾沾自喜事故来,时时警惕安全在。
以上为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5
拼音: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释义: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1] 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
例句:我方打了胜仗,敌人被吓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直接逃向“老家”。
【成语故事】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里。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此字可解作鸟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鸟儿鸣啼。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以上为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6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
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武阳。临行时,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易水寒》。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武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武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以上为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7
分道扬镳这则成语的扬镳是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以上为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8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
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勾践就是凭借着卧薪尝胆的磨砺,励精图治,与百姓同甘共苦,越国国力与日俱强,最后灭掉了吴国,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以上为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全文内容,如《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