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
导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 篇1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释义]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语出]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近义] 宁死不屈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句] 咱们~。能突围就突围,万一出不去,他们拚到底吧。(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
[成语故事]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
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
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他们头上。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三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过18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以上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 篇2
刘绍棠《花街》:“宁可玉碎,不为瓦全,无耻苟活,生不如死。”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咱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突围就突围,万一出不去,跟他们拼到底吧。”
以上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 篇3
1.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2.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
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3.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6.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7.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以上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 篇4
【春风得意】
唐朝诗人孟郊年轻时隐居嵩山,过着清贫闲淡的生活,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多次进京赶考却没有考中,直到41岁时才考取进士,此后他写下《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后来常用“春风得意”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
【草长莺飞】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羣莺乱飞。
后来多用“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的美好的景色。
清代高鼎《村居》也写道: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树暮云】
唐代的李白、杜甫是好朋友。李白去江东漫游,杜甫在长安思念朋友,就写下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第三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浓缩为成语“春树暮云”,用来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万紫千红】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写过《春日》一诗: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人面桃花】
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怅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以后,人们便用“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流水落花】
南唐后主李煜被囚汴京期间,写下《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后世用“流水落花”形容春残的景象,也比喻好时光的消逝。
以上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 篇5
【成语】:铁杵成针
【拼音】:tiě chǔ chéng zhēn
【解释】: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成语故事】
话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
有一天,李白又没去上学,而是在街上闲逛,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和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李白看到一个茅草屋的门口 ,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她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细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好奇的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着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啊。”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老婆婆回答道:“当然啦!”
李白更糊涂了,说道:“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这时,老婆婆放下手里的铁杵,回答道:“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全文内容,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历史故事》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