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 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时间:2023-05-10

  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1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

  【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字词解释】避:回避难所;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词语解释】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英文翻译】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行军打仗理直气壮方能获胜,如今我们主动后退,楚国便输了理。他们再主动进攻,我们的士兵反击时,必定心中有气,士气高涨,何愁打不赢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长心语】

  进与退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如果面前是一条康庄坦途,你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勇往直前;但如果面前是一条荆棘小道,你大可不必硬闯,在踏上征途之前,先后退一步,也许反而会海阔天空。正如列宁说的:“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退避三舍便体现了这种智慧,这里的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后发制人应相机而动,不可拘泥于一法。所以,适度退让不仅能够让自己在道义上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而且能够挫败敌人的锐气,从而取得胜利。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2

  我想,许多人都看过《成语故事》吧!《成语故事》里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等着我们去学习,比如说《拔苗助长》,它告诉我们不能不顾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比如《百步穿杨》,它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还比如说《井底之蛙》,它告诉我们不能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盲目自大。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囊萤夜读》,这个故事中的车胤因为刻苦读书,努力学习,之后成为了有名的大问学家。回想起此刻的我们,真是惭愧不已!我们有良好的环境,却要在大人的监督下才看书、读书,尽管这样,我们读书时还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女生,爱打扮,心思全在穿的、吃的上面。男生,爱打架,整天玩,大人怎样教也教不会。富裕点的孩子那个不要,这个不要,娇气得不得了,你说和车胤比我们相差多少?所以,我以后必须要向车胤学习,做个勤奋好学的人。

  自从读了《成语故事》之后我深有感触,不禁对文中的诗人、文学家肃然起敬。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3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多年,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19××年7月,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春节溯源

  现场写春联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 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在诸多称谓中“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史记》记载: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命令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年。

  “春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2.春节的来历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过年”等。19××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3.还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4.另外还有一种说法: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4

  【读 音】fù shuǐ nán shōu

  【出 自】《后汉书·何进传》:"国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

  【示 例】如此才人,足以快婚,尔女已是~,何不宛转成就了他。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通闺闼坚心灯火》

  【用 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

  【结 构】主谓式

  【近义词】木已成舟、驷马难追

  【反义词】破镜重圆

  【押韵词】万事俱休、零落山丘、李郭仙舟、内顾之忧

  【灯 谜】滩

  【英文翻译】1. Spilt water can't be gathered up. 2. What is done can't be undone. 3.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小贴士:覆水难收不一定是要用来约束别人的严厉词语,也可能是一个面对困境的决绝态度,面对覆水难收的境况时,破釜沉舟努力一把,不行就算了。

  典故一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典故二

  苍翠茂盛的烂柯山下,住着一位读书人朱买臣和他的妻子崔氏。朱买臣为人老实厚道,每日苦读诗书,但运气不佳,屡屡受挫。他家境贫寒,无以为生,只得到烂柯山上砍柴度日。

  多年以来,崔氏跟着丈夫过着清苦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些不耐烦了,脾气越来越坏,她从心里看不起丈夫那副穷酸的样子,说话尖酸刻薄。朱买臣有口难言,只得默默忍耐。

  一日,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朱买臣饥肠辘辘,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为多砍些柴草卖掉,买回米面,妻子就会高兴起来。谁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让媒婆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道殷实的张木匠。朱买臣一进家门,崔氏就提出要他写下休书。朱买臣痛苦地请求妻子再忍耐一时,等他时来运转,日子就会好起来。崔氏却坚定地表示,即使朱买臣将来做了高 官,自己沦为乞丐,也不会去求他。朱买臣见她全然不顾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写下了休书。

  不久,朱买臣因才能惊动了汉武帝。在汉武帝得知朱买臣闲赋在家之后,封朱买臣为太守。崔氏得知心慌意乱,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荣华富贵呀!她决定去找朱买臣,不要现任的丈夫了。崔氏蓬头垢面,赤着双足,跑到朱买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许自己回到朱家。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买臣若有所思,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马前,告诉崔氏,若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应她回来。崔氏闻言,知道缘份已尽。她羞愧难当,精神失常。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5

  楚汉争霸时期,项羽被包围,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他带着八百多名勇士想趁着夜色突围,当他们到达东城的时侯,项羽的士兵只剩下二十八名,而此时汉军的几千兵马正向他们包围过来。项羽此时命领大家分头走,并约好了会合的.地点,然后项羽挥刀杀向汉军,一连杀死几百汉兵。当项羽来到乌江边上时,乌江亭长为他务了一艘船,并跟他说道:“大王暂且先到江东,那里方圆几千里,有几十万的人口,大王可以在那里招兵买马,以求东山再起,现在您只要一过河汉军便无能为力了。”项羽听完亭长的话,静默不语,他向茫茫乌江望去,仰起头叹道:“我带着八千江东兄弟南征北战,现在却无一人生还,即便是江东的乡亲父老们怜悯我,使我能够重振旗鼓,但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说完他把战马牵了过来,对亭长说道:“这匹战马跟随我五年,日行千里,是一匹难得的好马,要杀他我于心不忍,你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我现在把它送给你吧。”说完以后项羽挥刀又向汉军杀去,最后寡不敌众只好自刎身亡了。

  【无颜见江东父老例句】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程宰兄弟两人是做折了本钱,怕归来受人笑话,羞惭渗沮,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不思量还乡去了。”

  【无颜见江东父老造句】

  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应该发愤图强的在外努力,如果混的不好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

  学富五车的他在家乡曾经备受瞩目,后来因为病入膏肓仕途受挫让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6

  余音绕梁

  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却对韩娥很不礼貌,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当人们听说韩娥已经出城离去时,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韩娥不便违拗百姓的要求,便回来为大家继续演唱了一次。听众很高兴,几天来的悲伤情绪一扫而空。 《列子·汤问》在描写这一情节时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此,人们称赞歌声或音乐的美妙,余音不绝,就常用“绕梁三日”来比喻。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释读】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7

  唐.权审《绝句》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悲多恨谩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元.王晔《桃花女》第一折:“常言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当。你到后日再看如何,且管今日吃个醉去也。”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他是他,我是我。他水深火热与我何干?我心情悲苦无病呻吟又与他何干?从今后,我要丢开手,咱们互不相干。今朝有酒今朝醉,管它冬夏与春秋。”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8

  【注音】:lǎo shēng cháng tán 【英译】:cut and dried, cliché

  【解释】:老生:老书生。老书生经常发表的平凡的.议论。比喻被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意的老话。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谈。”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没有新意的话。常用作谦词。

  【示例】:清·田兰芳《叙袁仲方(袁可立孙)甲子秋冬诗》:“余曰:‘此蔽于老生常谈耳。’”

  夏衍《心防》第二幕:“我懒得应酬,说来说去,全是听腻了的老生常谈。”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机,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原作】老生常谭。《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谭。”

  【近义词】:陈词滥调、老调重弹

  【反义词】:标新立异、真知灼见、远见卓识、奇谋高论、珠玉之论

  【灯谜】:新同学不发言

  【歇后语】:孔明练琴;八十老翁练琵琶

  【英文】:standing dish

  【日文】:ありふれた平凡(へいぼん)な话

  【法文】:banalité

  【德文】:aufgewǎrmter Kohl

  【成语故事】: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名气。 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飏耳里。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儿,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 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啊!” 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 邓飏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 没什么意思。”(“此老生之常谈。”)晏脸上铁青,一语不发。 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晏、邓飏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夫老生者见不生,常谭者见不谭。”)

  出处《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9

  《四大名著中的\'人性之痛》:唐僧虽然缺乏能力、脑子糊涂、意志薄弱,没有高僧的风度和耐性,却担当了取经队伍的领队,原因只有一个:唐僧是佛祖如来的二弟子,高层有达官贵人提拔。三个徒弟,有人当保镖,有人挑行李,有人化斋,唐僧自己只需信马游缰即可。即使这样,唐僧还是觉得这趟“差”出得太辛苦了。整个取经路上,唐僧的抱怨比八戒还多,“苦”字不离口,唉声叹气不住。虽然是个身高体壮的七尺男儿,唐僧却像林黛玉一样,泪腺超级发达。

  【唉声叹气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唉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六十三回:“善卿无路可人,姑转述于淑人。淑人更加一急,唉声叹气,没个摆布。善卿探问双珠,毕竟双玉是何主见。”

  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十三回:“何况他是借此出气的,骂得不在理上,便有两个借此推辞,另投别人的了。苟才也无可如何,回到上房,无非是唉声叹气。”

  赵树理《刘二和与王继盛》第二回:“二和他娘唉声叹气道:‘咱能跟人家说个什么理?’”

  【唉声叹气造句】

  家里买房以后就不能过着高枕无忧的生活了,他作为一家之主感觉压力太大每天都唉声叹气的。

  创业者在面对困难或失败的时侯应该勇于承受,唉声叹气是无济于事的,努力发愤图强才是要做的事情。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全文内容,如《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成语小故事手抄报 简单》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