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内容
导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内容 篇1
[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释义]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语出] 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例句] 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毛泽东《质问国民党》)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了准备攻打楚国的决定。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就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之后才能作别的打算。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你们不要议论了,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当时朝堂上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侍从,退朝后心中仍旧无法安宁,他觉得吴王这样做是在是太草率了,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服吴王,使其放弃攻打楚国的想法。于是这个侍从在吴王的后花园内踱来踱去地想办法,就在此时,他的目光无意中落到了树上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天刚亮,这个青年侍从又来到了吴王休息的后花园,他手拿一把弹弓,在树底下转来转去。第三天早晨他又来到树下转悠,第四天、第五天早晨也是这样转来转去的。有人觉得他的行为很奇怪,就把这事告诉了吴王。
第六天早晨,青年侍从又来了,吴王也来了,便问他:“你一连几天早晨来这花园里干什么?瞧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浸湿了,你到底要做什么呢?”这个青年侍从手拿弹弓,对吴王轻声说道:“大王,您小声一点。您向树上看,那里有一只蝉只顾着在那里高兴地吸露水,却没有觉察到有一只螳螂躲在他身后,弯着前肢,想要捕捉它呢!”
吴王笑着说:“螳螂捕蝉,这有什么好稀奇的。”青年侍从说:“大王您再看,螳螂一心想捕蝉,但它不知道,还有一只黄雀在它身后,正伸长脖子,瞪着眼睛,想啄它呢.”
吴王说:“这又说明什么呢?”
青年侍从将手中的弹弓搭上泥丸对准黄雀,然后说:“那只黄雀只顾着看着蟑螂,却不知道我的弹弓已经对准它了。蝉、螳螂、黄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自己身后的危险啊!”
吴王听到这里,猛然醒悟了,他明白了青年侍从的用意,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以上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内容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内容 篇2
【汉语注音】: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正谏》:“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成语语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比喻目光短浅,利令智昏,顾前不顾后,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没有想到另外有人正在算计他。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近义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急功近利、坐收渔利、后发制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反义词】:瞻前顾后、深谋远虑、勇往直前;
以上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内容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内容 篇3
汉代.赵晔《吴王春秋》:“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琢之。”
《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毛泽东《质问国民党》:“那就让我们正式告诉你们吧: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
以上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内容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内容》全文内容,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内容》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内容》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内容》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