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和意思
导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和意思 篇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则成语是说城门着了火,由于护城河里的水被用于救火,鱼受连累而死,用来比喻无辜者受到连累。
这则成语出自《全北齐文·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南北朝时,东魏大将侯景坐镇河南,拥有十万大军。后来背叛东魏,投降西魏,又转而投降南方的梁朝。
梁武帝不听大臣劝谏,封侯景为河南王。这年八月,萧渊明奉梁武帝之命讨伐东魏。九月,其军队逼近彭城(今江苏徐州)。十一月,东魏高澄派高岳和慕容绍宗率军救援彭城,派杜弼担任救援大军的军司。结果,东魏军活捉萧渊明,梁军伤亡逃走的有几万人。
大胜之后,杜弼写了一篇檄文给梁朝,指责梁朝不该接受侯景的投降,以致断绝了与邻邦的友好关系。文中说:“侯景这样的\'卑鄙小人,一有机会还会兴风作浪。怕只怕楚国的猴子逃亡,灾祸延及林中树木,宋国城门失火,连累池中鱼儿遭殃,将来会使长江、淮河流域以及荆州、扬州一带的官员百姓无辜遭受战争之苦。”
果然,第二年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造成梁朝多年政局动荡,人民备受战乱的苦难。
以上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和意思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和意思 篇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里的水救火,水干了,鱼受连累而死。(一说春秋时宋国有个池仲鱼,住在城门附近。一次城门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鱼被烧死。)比喻无辜受连累。
这个成语来源于《全北齐文.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援,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横使江、淮士子,荆、杨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雾露之中。
南北朝时,北方的东魏有一员大将,叫侯景,坐镇河南,拥有十万军队。因为与大丞相高欢之子高澄不和,在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背叛东魏,投降西魏。高澄派韩轨讨伐侯景,侯景担心与西魏的联系被切断,又投降南方的梁朝。
梁朝许多大臣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不能接受他的投降,损害和东魏的友好关系;但是八十四岁的梁武帝却相信这是统一国家的预兆,接受侯景投降,封他为河南王。
这年八月,梁武帝派萧渊明率领军队讨伐东魏。九月,萧渊明的军队逼近彭城(今江苏徐州)。十一月,高澄派高岳和慕容绍宗率军救援彭城,派杜弼担任救援大军的军司。慕容绍宗用诱敌之计,引诱萧渊明深入追击,然后以伏兵夹击,活捉萧渊明,梁军伤亡逃走的有几万人。
大胜之后,军司杜弼写了一篇给梁朝的檄文。文中说:“东魏皇帝和大丞相有心平息战争,所以多年和南朝通和。现在侯景生了背逆之心,先投靠西魏,后来又说尽好话投靠梁朝,企图容身。而梁朝君臣竟然幸灾乐祸,忘了道义,连结奸人,断绝了与邻邦的友好关系。侯景这样的卑鄙小人,一有机会还会兴风作浪。怕只怕楚国的猴子逃亡,灾祸延及林中树木,宋国城门失火,连累池中鱼儿遭殃,将来会无辜地使长江淮河流域、荆州扬州一带的官员百姓遭受战争之苦。......”
正如杜弼文中所说的一样,第二年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造成梁朝多年政局动荡,使人民遭受战乱的苦难。
以上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和意思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和意思 篇3
旧说: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又云: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伤良瑾也。
翻译
城门着火,灾祸降临护城河中的鱼。
有一种旧的传说:池仲鱼,是一个人的姓名。他居住在宋国城门旁。城门突然着火,火蔓延到他的家里,池仲鱼被烧死了。
又有一种说法:宋国城门起火,救火的人汲取护城河中的水,去浇灭大火,结果护城河里的水干了,所有的鱼都死了。
以上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和意思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和意思》全文内容,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和意思》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和意思》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和意思》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