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咱们时不时会写一些《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东西,你写过类似的《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吗?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 篇1
【注音】jí guā ér dài
【典故】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左传·庄公八年》
【释义】及:到。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任职期满由他人接替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意在言外、祭神如神在、恢恑憰怪、拍掌称快、成妖作怪、出于无奈、里里外外、曲尽其态、矢口抵赖、趋利避害。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襄公会同宋等四国伐卫,鲁庄公出兵援卫,打败了齐襄公。齐襄公派大将连称、管至父去葵丘驻守。他们迫于压力去了,问什么时候派人去接替。齐襄公随口说声及瓜而代。第二年瓜熟时连称派人给齐襄公送瓜提醒。齐襄公大怒,逼得他们造反。
【成语示例】及瓜而代,主公所亲许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以上为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 篇2
人物介绍
范仲淹(989-10××),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故事一:划粥断齑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故事二:窖金苦读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以上为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 篇3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接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想着有大天鹅飞来。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
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以上为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 篇4
【拼音】ǒu xīn lì xuè
【成语故事】唐朝诗人李贺不愿暴露他的皇室远亲身分,只身参加科举做了小官。他在诗歌上却花费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他经常命书童背一个袋子装他路上偶得的诗句,他的“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堪称他治学的写照,他母亲认为他是在吐心。
【典故】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唐·韩愈《归彭城》诗
【释义】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教师等
【近义词】煞费苦心、挖空心思
【反义词】无所用心、粗制滥造
【英语】exert one's utmost effort work one'sheart out
【成语例句】
◎ 我们这些老头子呕心沥血,拼上老命搞四化,还不是为了民富国强?"一见副总理发了脾气,大家都不作声了。
◎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她和有关同志呕心沥血,解决了一连串的技术难点,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成功之花。
◎ 有时梅兰芳在室内试唱,有的成员就在室外审听,然后经过反复修改才确定下来,梅腔的创造是众人呕心沥血的产物。
◎ 为豫鄂边区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
◎ 历代民间艺术家呕心沥血,在里面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成语知识:
呕心沥血的意思在字面上讲就是把心都吐出来,血都滴出来。这个成语故事是关于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刻苦钻研某个领域到了几乎要耗尽心血的地步,多用来表示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的艰辛。但有的时候也可以用来形容工作努力,比如我们可以用这个词形容一位老教师连续多年兢兢业业从事教学工作,取得了让人尊敬的成绩。
刚才说了,成语呕心沥血的.主人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他从小就很聪明,七岁即能诗善文,到十多岁时,在文坛上已经很有名气。为了试一试李贺的才学,当时的大文学家韩愈当场出题,要李贺做一首诗。李贺挥笔立成,而且写出的诗很有文采。韩愈因此对他非常敬佩,认为李贺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据传,李贺非常注重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他每次出去总是骑一匹瘦马,带一个背锦囊的书童,一边走路,一边思考,想到好的诗句,就马上写出来,放入锦囊中。回去后,他母亲会检查他的锦囊,如果看到儿子写了好多诗句,就会非常心疼地对他说:“你这孩子,难道要把心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吗?”后人将其与韩愈写的《归彭城》一诗里“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中的“沥血”同用,成为成语呕心沥血的意思就是形容李贺对于写诗的顽强而执着的精神。正是因为李贺如此刻苦,使得他身体很差,二十七岁时便去世了,但却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句。后人也常用“李贺诗囊”来赞扬文人深入实际的作法。貌似很多有才华的人都不长命,他是其中一个,大概是天妒英才吧。
呕心沥血这个成语是个大大的褒义词,可以用来形容作家、科学家、教师、医生……总之一切在各行各业由于努力钻研而取得卓越成果并获得人们尊重的人。比如撰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写了红楼梦的曹雪芹等等。
以上为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全文内容,如《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七巧板摆成语小故事》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