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万事“开头”难,写《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更是如此。那么,一篇满意的《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该如何写呢?本篇就是你的捷径,帮你快速写好一篇《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不妨一起来看看。
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1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和这近似的成语有“色厉内荏”。“色”是脸上的神色;“厉”是凶猛;“荏”是软弱。这句成语是说外表强硬而内心胆怯。
以上为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2
西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学者名叫杜预。他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他有很高的谋略,被人称为“杜武库”。
他曾撰写过《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学术着作。其中《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的《左传》注解中最早的一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三国时期,魏国由司马氏执掌政权。魏国吞并蜀国后,司马炎索性夺了帝位,建立晋朝,他就是历著名的晋武帝。此时,杜预主张出兵灭吴,一统天下,他给晋武帝写了一道奏章。晋武帝看罢奏章后,觉得杜预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就不顾众臣的反对,下了伐吴的决心。
公元280年,杜预率领几路大军向吴国发动攻势。他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占领了长江上游许多城镇,沅、湘两江以南一带的州郡,也都投降晋军。吴军都督孙歆等二百多名官员被俘、被杀。
杜预想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一下子把吴国灭掉。可是有人却认为,吴国是个大国,实力非常雄厚,要把它一下子灭掉实在很困难,况且当时正是夏季,暑热难当,雨水丰盛,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暂时停止军事行动,等到冬季再发动进攻也不算晚。
杜预不同意这种意见,他坚定地说:“从前,燕国的乐毅靠着济西一战,一口气就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取胜的原因,除了乐毅指挥有方以外,就是靠士气旺盛。现在我方士气旺盛,如果及时进攻吴国,就好像用刀破竹子,劈破几节以后,剩下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不会受到什么阻碍了。”
杜预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与敌军作战。凡是他的旌旗所指之处,敌人没有不被打得大败的。很快,晋军攻下了建业,吴主孙皓被迫投降。晋朝终于统一了全国。征南军队班师回朝后,晋武帝封杜预为当阳县侯,以表彰他平定东吴的盖世功勋。
杜预认为天下虽然安定,但爆发战争的可能依然存在,绝不能掉以轻心。于是他仍然勤于军备。后来,他还利用军队兴修水利,为人民造福。他的这些功绩,都长久地留在人民的心中。
势如破竹:表示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有时也用来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
以上为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3
盲人摸象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以上为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4
坐观成败zuò guān chéng bài
【成语解释】:冷眼旁观人家的成功或失败。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
【成语简拼】:zgcb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坐观成败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吾想西伯侯姬昌自在安然,违避旨意,按兵不动,坐观成败,真是可恨。(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
【近义词】:作壁上观、隔岸观火、袖手旁观
【反义词】:蹑足其闷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汉武帝晚年,身体很不好,人也开始昏庸起来。他宠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汉武帝怀疑有人要谋害他的心理,说武帝得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头人暗加诅咒的结果。于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调查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借机诬陷平时和自己作对的人,把他们一个个全杀了,前后竟杀了几万人。当时,太子刘据和江充也是对头。于是,江充向在甘泉宫养病的汉武帝诬告太子宫中也埋有大量的木头人,想置太子于死地。太子忍无可忍,发兵把江充杀了。
江充的同党急忙去向汉武帝禀告,并欺骗武帝说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为真,便派丞相刘屈嫠带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军抵抗,双方激战了好几天,刘据兵败逃走,后来在湖县被杀。刘据在发兵抵抗丞相的部队时,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乱”、特来肃清权奸的名义,他曾亲自到当时负责守卫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寨中,授给他兵符,要他发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兵,闭寨不出。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双方谁是谁非。后来,汉武帝带病回京,他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起先认为任安只是假装接受了兵符,并没有依附太子,就没追究他。
任安军队里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他以前曾受过任安的鞭打。怀恨在心,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答应太子出兵,听从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武帝看了这封告发信,说:“任安是个资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见战事发生,却脚踏两只船,坐观成败,准备哪一方打赢,就投靠那一方,如此怀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于是,武帝下令逮捕了任安,把他杀了。
以上为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5
唐高宗当政时期,狄仁杰曾经担任大理丞,很多疑难案件都在他手上得以破解。他在担任豫州刺史的时侯查出一起误判案件,让两千多名无辜的百姓免去死刑,当地百姓因此都觉得他是个德高望重的人。在武则天即位后,赫赫有名的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使他遭受牢狱之灾。释放后被贬为彭泽令,由于狄仁杰的个人威望很高,几年后武则天任命他为宰相。狄仁杰在官场上不阿谀逢迎,对于武则天重用武氏家属以及张宗昌、张易之等沆瀣一气的奸臣,狄仁杰向武则天提出了任用贤能的`意见,并把自已的好友张柬之、桓彦范等人推荐给武则天。有一次武则天请他举荐一位能够胜任尚书郎的人,狄仁杰认为自已的儿子狄光嗣是个才气无双的人,他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务,武则天也马上同意了,后来狄光嗣的表现相当不错。由于狄仁杰求贤若渴的态度给社会带来了很好的反响,有人称赞他说:“你真是桃李满天下啊,朝廷里众多文武百官都是你推荐的,并且他们很多人都得到了重用。”
【桃李满天下例句】
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杨一清於时政最称为干练……爱乐贤士大夫,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以是桃李遍天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三章:“他想,黄、叶二人都是有名的朝臣,而黄更是当代大儒,海内人望,不惟桃李满天下,而且不少故旧门生身居显要。”
何为《第二次考试》:“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间不少是有国际声誉的。”
【桃李满天下造句】
一位学富五车的人才、才华横溢的作家、桃李满天下的教授,因为得意忘形糊涂犯错导致身败名裂。
他每天孜孜不倦地教育孩子学习音乐,很多学生因此名闻天下,而他也成了了桃李满天下的名师。
以上为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6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 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 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 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 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 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 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 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 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 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 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 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 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 任何一个,便笑着说: “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 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以上为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7
事情往往如此,不可能的事偏偏发生,梦想的迷雾凝聚为可以捉摸的`现实,我们却发现自己平平静静甚至安之若素,原以为这种情况会使咱们欣喜若狂或痛苦万分的啊!命运就爱这样捉弄人,激情自行其是,不请自来。但时机成熟,需要它上场时,却懒洋洋踌躇不前。
【安之若素例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第四章:“汉口天气炎热……起居很不舒适,他却安之若素。”
马南郓《燕山夜话.植物中的钢铁》:“竹子不像松树那样爱摆大架子,而是平易近人,只要房前屋后有点空隙,它都可以安之若素。”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有些同志听凭别人宣传主观主义,也安之若素。”
【安之若素造句】
邻家着火了,岂能安之若素!朝鲜处境危如累卵,而我国的安全自然而然也受到严重威胁。
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因身处逆境而作配角时也能安之若素,认真工作,孜孜不倦,从不看轻自己。
以上为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全文内容,如《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英语成语小故事一分钟》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