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 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时间:2023-10-17

  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1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2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将军叫吕蒙。他带兵打仗非常勇敢,跟着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位英勇的战将自小没有读过书,所以,肚子里墨水很少,行事也比较粗鲁,又不怎么懂礼仪。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吴下阿蒙”。

  有一天,吴主孙权把吕蒙请来,对他说:“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又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知识呀,只讲武战是不够的,应该多读点书,增加一些见识,才能不负众望哟!”吕蒙说:“我整天在军营里忙忙碌碌的,有处理不完的军务,哪里还有空看书呢?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取得胜利吗?”

  “不对呀,”孙权耐心地开导他,“以军务忙为借口就不读书说不过去,我难道不忙吗?朝廷上下,哪一项不让我操心哪,但我还是抽出时间来读书。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当然我也不是叫你整天看书,不问军务,只是想让你看看前人留下的经验,扩大些眼界,充实一下自己,这样对你日后领导军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于是,孙权就给他拉了一串书名,让他有系统地读些书。吕蒙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将军,从那以后果然坚持天天读书,有时读到深夜。甚至还会利用战争停息的阶段,认真读书学习。书读得多了,见识也提高了许多。

  后来,都督周瑜去世了,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有天,鲁肃来看望吕蒙,跟他讨论起军事来。吕蒙问鲁肃:“您受朝廷重任,驻防陆口,跟关羽为邻,有什么策略以防不测呢?”鲁肃随便答道:“哦,到时候再说吧!”吕蒙站起身,一本正经地说:“关羽如同熊虎,厉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这里有五条妙计,愿意奉献给您……”

  鲁肃听完吕蒙的五条妙计,惊奇又高兴地说:“以前你只有武功,现在你又有广博的学识。你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阿蒙喽!”吕蒙答道:“读书人离别后三天,就应该另眼看待了呀!大哥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打这以后,鲁肃再也不敢小看吕蒙了,两人还成了好朋友。鲁肃去世前,向孙权推荐了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打败了一代名将关羽,夺回了荆州。

  由于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所以,后人就常常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3

  坐观成败zuò guān chéng bài

  【成语解释】:冷眼旁观人家的成功或失败。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

  【成语简拼】:zgcb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坐观成败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吾想西伯侯姬昌自在安然,违避旨意,按兵不动,坐观成败,真是可恨。(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

  【近义词】:作壁上观、隔岸观火、袖手旁观

  【反义词】:蹑足其闷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汉武帝晚年,身体很不好,人也开始昏庸起来。他宠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汉武帝怀疑有人要谋害他的心理,说武帝得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头人暗加诅咒的结果。于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调查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借机诬陷平时和自己作对的人,把他们一个个全杀了,前后竟杀了几万人。当时,太子刘据和江充也是对头。于是,江充向在甘泉宫养病的汉武帝诬告太子宫中也埋有大量的木头人,想置太子于死地。太子忍无可忍,发兵把江充杀了。

  江充的同党急忙去向汉武帝禀告,并欺骗武帝说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为真,便派丞相刘屈嫠带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军抵抗,双方激战了好几天,刘据兵败逃走,后来在湖县被杀。刘据在发兵抵抗丞相的部队时,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乱”、特来肃清权奸的名义,他曾亲自到当时负责守卫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寨中,授给他兵符,要他发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兵,闭寨不出。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双方谁是谁非。后来,汉武帝带病回京,他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起先认为任安只是假装接受了兵符,并没有依附太子,就没追究他。

  任安军队里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他以前曾受过任安的鞭打。怀恨在心,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答应太子出兵,听从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武帝看了这封告发信,说:“任安是个资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见战事发生,却脚踏两只船,坐观成败,准备哪一方打赢,就投靠那一方,如此怀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于是,武帝下令逮捕了任安,把他杀了。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4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 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 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 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 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 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 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 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 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 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 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 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 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 任何一个,便笑着说: “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 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5

  事情往往如此,不可能的事偏偏发生,梦想的迷雾凝聚为可以捉摸的`现实,我们却发现自己平平静静甚至安之若素,原以为这种情况会使咱们欣喜若狂或痛苦万分的啊!命运就爱这样捉弄人,激情自行其是,不请自来。但时机成熟,需要它上场时,却懒洋洋踌躇不前。

  【安之若素例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第四章:“汉口天气炎热……起居很不舒适,他却安之若素。”

  马南郓《燕山夜话.植物中的钢铁》:“竹子不像松树那样爱摆大架子,而是平易近人,只要房前屋后有点空隙,它都可以安之若素。”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有些同志听凭别人宣传主观主义,也安之若素。”

  【安之若素造句】

  邻家着火了,岂能安之若素!朝鲜处境危如累卵,而我国的安全自然而然也受到严重威胁。

  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因身处逆境而作配角时也能安之若素,认真工作,孜孜不倦,从不看轻自己。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6

  唐朝时期,书生崔护进京赶考的时侯在清明节一个人去长安城南郊游玩,他在城外看到一户人家住在树林里,便去敲了敲门,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出现在门缝里,崔护借口自已口很渴想讨点水喝,女子以茶相待,倚在桃树旁如小鸟依人一般,崔护不由产生了爱慕之心,这位女子对崔护也有好感,只是不好意思说罢了,自从这次萍水相逢以后崔护便对那位女子日思夜想。转眼第二年清明节又到了,当崔护再次来到这户人家的时侯大门却是锁着的,崔护心里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于是他在门扉上题下了赫赫有名的《游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几天后崔护又至,在门口听到阵阵哭声,忙敲门进院,得知女子因看了崔护题的诗后害了相思病,日夜思念崔护,竟茶饭不进欲绝食而死,崔护听后不禁放声痛哭,没想到崔护这一哭一喊竟把女子哭活了,原来她只是饿昏了过去,后来崔护便与女子结为相濡以沫的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

  【人面桃花例句】

  明.梅鼎《玉合记.言祖》:“蝉联岁华,怕游丝到处将春挂,闷孤眠帐额芙蓉,可重逢人面桃花。”

  柳永《满朝欢》:“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

  【人面桃花造句】

  成都的天是晴朗的天,美丽天府花骨朵儿光彩夺目,人面桃花,枝头树梢,满目姹紫嫣红。

  花节的时候平谷桃花空前绝后地盛开,数万亩桃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桃林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7

  【拼音】duàn jī huà zhōu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范仲淹小时家贫,他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经过苦读终于被录取为官员,他的至理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典故】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宋·魏泰《东轩笔录》

  【释义】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生活贫困

  【近义词】节衣缩食、断齑块粥

  【反义词】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示例】贫而力学,断齑画粥。  《书言故事·苦学·断齑画粥》

  关于范仲淹: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西元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早讲了七百四十年。

  折叠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8

  “乘人之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趁别人危难之时去要挟或打击。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以上为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全文内容,如《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