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 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时间:2023-11-12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一篇《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范文,如果按照这样写,想不达要求都难,拿捏稳稳地。写好《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其实不难,我们不妨一起来参考一下《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篇1

  含义: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典故: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的道理: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都忘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都强调胡乱模仿别人,“邯郸学步”强调学习别人的忘掉自己的;“东施效颦”强调生搬硬套。

  以上为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篇2

  三国的时候,孙权手下有一位名将叫吕蒙。因为小时候家里贫穷,没有机会上学,读的书很少,所以学识浅薄,见识也不广。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担任的官职很重要,应该多读点书,增长自己的见识,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吕蒙听了,很为难地说道:“军中事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了”

  孙权听了,开导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吗?只不过希望你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就够了。你说军务繁多,没有时间,谁能比得上我(事务多)?我还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此他开始抓紧时间读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以前我以为你只不过有些军事方面的知识罢了,跟你谈话后才知道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笑笑,说道:“君子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兄长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以后,鲁肃便常常和吕蒙一起商讨国家大事,他非常重视吕蒙给他提的一些建议,对吕蒙的学识和才能也非常赏识,非常佩服。

  后来,孙权赞扬吕蒙时说道:“天下有几个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蒙那样坚持读书学习,自强不息呢?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看重节义,认真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不能沉溺于财富之中,这样就不容易堕落。吕蒙的这种行为真是我们的榜样啊!”

  这就是“孙权劝学”的故事。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由此故事而来。“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成语中“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非复吴下阿蒙”,指应该刮目相待、用新眼光来看待事物。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也作“刮目相看”。

  以上为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篇3

  汉武帝晚年,对佞臣江充非常宠爱。江充非常歹毒,总想铲除异己,被他杀戮的.无辜之人竟多达数万。

  有一次,汉武帝到甘泉视察,江充居然对太子不怀好意,想诬告东宫中埋有诅咒皇帝的木人,借机害死太子。太子实在不能忍受,率领军队把江充杀了。

  江充的同党急忙向汉武帝禀告,并说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赶下台去。武帝信以为真,派丞相刘屈统领军队,去捉拿太子。太子见丞相带兵来捉他,就进行抵抗。双方打了好几天,最后,太子吃了败仗,逃到湖县,终于被人杀死。

  太子发兵对抗丞相时,没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号,用的是肃清权奸的名义,他曾亲自到镇守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中,给他兵符,要他发兵对抗丞相。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动人马相助,而是紧闭营寨不出,坐观事态的发展。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的双方谁能获胜。

  汉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后,觉得任安没有发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没有帮助太子之意,就没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曾经遭到任安鞭打,怀恨在心,就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说:“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锐军队。”这一下,任安坐观太子与皇帝成败的态度,便昭然若揭。

  汉武帝勃然大怒,说道:“任安的资历相当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见战争发生,却脚踏两只船,想依附得胜的一方。这说明他怀有二心。如此奸猾之人,焉能留在朝中!”

  于是,武帝传下旨意,将任安捉住杀掉。

  ◎成语释义

  坐在一旁冷眼观看别人的成败。多用来形容袖手旁观。

  ◎故事出处

  《史记·田叔列传》:“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

  ◎出处译文

  眼见战争发生,就想坐观事态的发展,想依附得胜的一方。这说明他怀有二心。

  以上为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篇4

  【出处】

  《后汉书》。

  东汉时期,有一位长史官名叫盖勋,为人正直,讲信义。他所在的郡属于凉州,刺史梁鹄既是他的.上司,又是他的好朋友。

  那时凉州境内有个武威太守,他勾结权贵,横行霸道,常常置国法国纪于不顾,作威作福,危害一方。

  老百姓对这个武威太守恨之入骨,当地的官员因慑于武威太守的势力强大,敢怒而不敢言。

  凉州的辖区内还有一位官员,名叫苏正和。他性格刚直,为官清廉,但和盖勋关系不好,两人素来有些嫌怨。苏正和对武威太守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他不顾强权势力的威胁,决心将武威太守依法严惩,为老百姓讨个公道。

  梁鹄担心武威太守势力太大,苏正和扳不倒他反而会累及自己。所以梁鹄左右为难,想找盖勋商量。

  盖勋虽然和苏正和有矛盾,但他很欣赏苏正和敢于打击恶势力的勇气。有人悄悄向盖勋透露了梁鹄的想法,并建议他趁此机会劝梁鹄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

  盖勋断然拒绝了他说:“为了个人的私怨而杀害一个好的官员,这是不忠的行为;趁别人处于危难的时候加害于人,这是不义的行为。”

  后来,梁鹄果然来与盖勋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对梁鹄说:“喂养鹰鸢,就是要让它凶猛,这样它才能为您捕获猎物。

  如今它真的很凶猛了,您却要杀了它。如果是这样的话,您养了它又有什么用处呢?”

  释义

  乘人之危形容趁别人有危难时去要挟或打击。

  以上为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篇5

  战国时期,孟子的徒弟万章问孟子:“孔子为什么如此厌恶好好先生,要骂他们是道德败坏的人?”孟子解释说:“像这样的好好先生为人处事圆滑,方方面面阿谀逢迎,都是一些八面玲珑的人,看起来忠厚老实为人清廉,你说他有什么大错呢又没有,但是他却经常言行不一,总是用一副友善的样子欺骗他人,实质上就是伪君子,这些人同流合污在一起不值得人们称道。”万章听完以后又说道:“我记得孔子曾经说过,他因为狗尾草冒充禾苗而不喜欢它;因为三教九流的思想会把仁义破坏而厌恶;因为夸夸其谈的人会破坏信用而不屑;甚至因为紫色会影响红色他也不喜欢…”孟子接过万章的话说:“孔子正是因为好好先生会把圣德搞成歪门邪道所以他才会厌恶,从一个君子的角度来看,应该尽量把事情往正道上引导,这样才能做到拒绝虚伪的善意以及邪恶的东西。”

  【同流合污例句】

  宋.朱熹《答胡季随书》:“细看来书,似已无可得説…如此则更说甚讲学,不如同流合污,着衣吃饭,无所用心之省事。”

  明.高攀龙 《今日第一要务疏》:“夫天下固有沽名钓誉之小人,而必无同流合污之君子。”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此数贼者,同流合污,败坏国政。陛下新登宝位,宜信任贤良,远斥奸佞,庶可宗社危而复安。”

  曹靖华《飞花集永生的人》:“当然,世上所谓洁身自好,在某种情况下,不同流合污,是一个人的风骨,是好的。”

  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二章:“这也只是他在房间里私人谈话中的态度,出去之后,他还不是同流合污了,加入反民主者的行列中一同摇旗呐喊?”

  【同流合污造句】

  单位里那帮人总是绞尽脑汁把公家的东西弄走,像他们这样同流合污的社鼠猛狗据说哪里都有。

  中小学生时代应该多跟专心致志学习的同学交朋友,而不要跟爱打架不读书好逸恶劳的孩子同流合污。

  以上为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全文内容,如《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英语成语小故事大全》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