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 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时间:2024-02-17

  写《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一定需要一些得心应手的方法,才能更顺利高效地写好《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不做无用功。本篇是一篇教大家写《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的范文,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1

  【词目】 感恩图报

  【拼音】 gǎn ēn tú bào

  【解释】 感:感激;恩:恩惠;图:图谋;报:报答。感激别人的恩惠而设法报答。

  【出处】

  1,宋·曾巩《上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吴楚材等注“即感恩图报意顿住,下乃发出绝大议论。”

  2,明·瞿佑《剪灯新话·泰山御史传》:“过蒙原宥,特赐保全,所宜竭力宣忠,感恩图报。

  3,《三国志·吴书·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4,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且说,安老爷当日,原因为十三妹在黑风岗能仁古刹救了公子的性命……受她许多恩情,正在一心感恩图报。”

  5,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二章:“一旦豢养,便感恩图报,助桀为恶……置国家民族的前途于不顾!”

  6,孙中山《敬告同乡书》:“今二子之逋逃外国而倡保皇会也,其~之未遑,岂尚有他哉?”

  7,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如果能培植他出镇方面,则~,声气相应,岂不是平添了一条臂膀。”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 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如果谁能够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够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相关人物】

  伍子胥(?~前484年),春秋时吴国大夫。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辅佐阖闾,使吴国强大。并攻入楚国。取得大胜。吴太子夫差继位后,因在对越国政策上与夫差发主分歧。而被夫差疏远,后被迫自杀。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以上为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2

  【基本内容 】

  后起之秀 ( hòu qǐ zhī xiù )

  解 释 秀:特异,优秀,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典故】

  出处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以上为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3

  春秋时期,齐景公的三员大将公孙接、古治子、田开疆英勇无敌,在齐国举足轻重。他们三个人目不识丁素质较低,平时都我行我素,因此宰相晏婴对齐景公说:“辅佐有道君主的官员,应该懂礼节有规矩,公孙接、古治子、田开疆三人对君无仪对下无礼,他们这样会危害到我们的`国家,应该尽快的让他们消失以绝后患。”齐景公听了感觉也不是滋味,他说:“但这三人武艺不凡,如何才是呢?”晏婴道:“我给大王出个主意,给他们三个人两只桃子,让他们论功劳,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子。”齐景公听了以后照办了。公孙接拿起一个桃子说:“我可以抓住野猪老虎,以我的功劳吃桃子是天经地义的。”田开疆也拿走一个桃子说:“我带着军队八面威风,可以打败三军敌人,我也可以吃桃子。”古治子生气的说:“我也为君主的事累得汗流浃背,保护过君主的安全,我应该吃桃子。”古治子拔出剑要跟公孙接和田开疆一比高下。他二人心里觉得古治子比他们更英勇,便说:“我们不如你,却先拿了桃子不让给你,这是我们过于贪婪了,我们只有一死谢罪。”二人拔出剑当场自刎。这时古治子看到二人死了心里也非常后悔难过,觉得自已也没有脸活着,便也拔剑自刎了。

  【两桃杀三士例句】

  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唐.李白《惧谗》:“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众女妒蛾眉,双花竞春芳。魏姝信郑袖,掩袂对怀王。一惑巧言子,朱颜成死伤。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

  【两桃杀三士造句】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常常上演着两桃杀三士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利益而导致的两败俱伤。

  以上为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4

  这句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句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以上为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5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 《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以上为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6

  唐朝时期,高宗李治由于体弱多病,没有太多精力管理朝廷大事,这样一来国家大事便如同一堆乱麻,大臣们递上来的奏章也堆积如山。武则天皇后是个办事雷厉风行的人,她认为国家大事不可以放任不管,于是她开始批阅大臣们的奏章,朝廷内外的事物便由她来断决。上官仪曾经担任过弘文馆学士以及西台侍郎等职务,武则天一贯对他就感到憎恶,后来又有人上贴子告发上官仪与被废的太子忠狼狈为奸,武则天利用这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将上官仪打进大牢,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最终还把他弄死了。上官仪的死为武则天顺理成章的听政清除了障碍,从此以后唐高宗上朝的`时侯武则天便名正言顺地在唐高宗的后面坐着,朝廷的各项事务都由她来处理,这样武则天跟唐高宗被大臣们戏称为“二圣”。

  【垂帘听政例句】

  宋.佚名《宣和遗事》后集:“群巨复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

  宋.王偁《东都事略》:“英宗暴得疾,太后垂帘听政。帝疾甚,举措或改常度,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悦者,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

  赵辉《同治皇帝》二:“他为咱姐妹能够得以垂帘听政立下汗马功劳,咱姐妹可不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对恭亲王也客气一些。”

  【垂帘听政造句】

  身为董事长的夫人,她总是喜欢搞垂帘听政,还乐此不疲地干涉企业的日常事务。

  他通过拍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金瓶梅》等宫廷居成为赫赫有名的导演。

  以上为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7

  导语: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冰山一角,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拼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

  【词目】管中窥豹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冰山一角,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或比喻可以从观察的部分推测到全貌,常和“可见一斑”连用。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片面看问题。又是也指从微小的方面推知全篇。与“见微知著”近似。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见微知著

  【反义词】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同韵词】砥砺名号、哑然失笑、大喊大叫

  【灯谜】眼中唯有金钱

  【成语故事】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看不到全面,也比喻见识狭小。

  这则成语的典故来自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从小就开始学习写字、绘画,深得父亲喜爱。一次他父亲的朋友及门生玩一种游戏,王献之在旁观看,虽然他对这种游戏不精通,但却在旁边评论,被门生嘲笑他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天赋聪慧的王献之,也有不擅长的事情,管中窥豹,看到的只能是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所以造成了王献之因为不懂装懂,被别人奚落。因此对待未知的事物,我们只有真正全面了解并掌握,才能够避免片面,就像孔子曾经说过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过管中窥豹这个成语,也让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到孔子想告诉我们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这句话深刻的含义。

  以上为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全文内容,如《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珍惜时间的成语小故事》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