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万事“开头”难,写《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更是如此。那么,一篇满意的《寓言故事中的成语》该如何写呢?本篇就是你的捷径,帮你快速写好一篇《寓言故事中的成语》,不妨一起来看看。
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1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以上为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2
导语: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家。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孟子7个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
1、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孟子休妻
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
孟子说:“她叉开腿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
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3、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4、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5、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6、断机教子
根据孟子相关资料介绍,孟子一开始对学习非常有兴趣,可时间长了就开始厌烦了,常常逃学。被孟母发现后特别生气,当着孟子的面拿起剪刀将织布机上的经线全部剪断,并道:我织布供你读书不易,这织布机上的布全部都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今割断后无法再织。而学问亦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你的学习与我织布是同样的道理,你常常逃学如何可以成为有用之材呢”?
这就是著名的“断机教子”传说。后来再经过孟母三迁、断机以教的事,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与启发,至此以后勤奋学习,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众所皆知的儒学大师。
7、仁者无敌
话说还在战国时期,某日梁惠王与孟子一同闲聊。
梁惠王说:“晋国是天底下最强的城邑。但是到了我这代,不仅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死于战争;且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如今南面又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非常耻辱,想要为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但是如何才可以办到呢?”
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
浩然之气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比较难说。它作为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它们,它就没有力量了。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使内心感到愧疚,它就没有力量了。”
以上为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3
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思想家墨翟反对战争,提倡兼爱,对达官贵人们奢侈的生活提出谴责。而思想家杨朱却主张对个人生命的保护,主张贵生重己,反对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墨翟的一名学生禽滑厘开诚布公地问杨朱:“在你身上拔一根汗毛,使天下所有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吗?”杨朱道:“我的一根汗毛可解决不了这么多问题。”禽滑厘又道:“如果可以的话你愿意吗?”杨朱便默不作声了。后来有人请孟子对墨翟跟杨朱的不同观点作评价,孟子实事求是地说道:“墨翟主张爱世上所有的人,哪怕自已失点利也心甘情愿,这种思想难能可贵但是很难做得到;杨朱的主张却又太自私,丢一点小利做有利于大家的事都不肯,这是一毛不拔的表现。鲁国的子莫曾经提倡中道,我觉得中道的思想比较符合常理,但凡事还是学会融会贯通,这样为人处事会容易一些。”
【一毛不拔例句】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二回:“ 董超骂道:‘你这财主们,间常一毛不拔,今日天开眼,报应得快!’”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他从徵州请了我出来,住了半年,我说:‘你要为我的情,就一总送我二三千银子。’他竟一毛不拔。”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沈姑娘,你也太拿老了!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象你这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一回:“不过他天生就是另外一种脾气,朋友遇有急难,向他借钱,他是一毛不拔的。”
【一毛不拔造句】
别看他在外面整天得意忘形一掷千金,在家里却一毛不拔,要是向他拿点钱那就是难上加难。
我可以胸有成竹地说我绝对不是那种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是我也不是一个挥金如土的慈善家。
以上为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4
在股票二级交易市场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这两个犯罪嫌疑人在挖地道准备洗劫金店,却不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警察早就盯上他们了。
以上为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5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例句】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林之洋道:‘海外都说“杞人忧天,伯虑愁眠”。九公所说口号,莫非就是这两句?’”
张爱玲《十八春》十九:“他虽然有这份心,却不愿意拿空话去安慰他母亲,所以只机械地劝慰了几句,说:“我们不要杞人忧天。””
唐人《北洋军阀演义》第一四回:“杨度道:‘…方今天下之患在乱党,世界大战离得很远,不必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造句】
我们实事求是的说这种担心也并非杞人忧天,过去的实践确实出现过如此的现象。
总的来说虽然是有一点点儿预兆,但是这些警告已被科学家们胸有成竹地证明是杞人忧天的。
以上为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6
【拼 音】 jí gōng jìn lì
【解 释】 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 处】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辨形】 利;不能写作“力”;近;不能写作“进”。
【用法】 多形容急于求成;贪图眼前利益。也作“急功好利”。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近义词】 贪功求名、急于求成、鼠目寸光
【反义词】 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歇后语】 旱天掏井
【英 译】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
【示 例】 搞学术研究需要刻苦钻研;长期努力;~是不行的。
【成语故事】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恨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急功近利遭兵败:
公元1409年6月,明成祖朱棣命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精骑10万,讨伐谋叛的鞑靼主本雅失里。
大军出发前,明成祖朱棣考虑到丘福平素爱轻敌,特意告诫说:出兵要谨慎,到达鞑靼地区虽然有时看不到敌人,也应该做好时时临敌的准备。他还进一步指出:不要丧失战机,不要轻举妄动,不要被敌人假象所欺骗。等到丘福率师北进后,朱棣又连下诏令,反复叫丘福要谨慎出战,不能轻信那些关于敌军容易打败的言论。
8月,丘福的军队来到了鞑靼地区。他自己亲率10××多骑兵先行,当行进到胪朐河一带时,与鞑靼军的散兵游勇遭遇。丘福挥师迎战,将他们打败,接着乘胜渡河,又俘虏了一名鞑靼小官。丘福向他询问鞑靼主本雅失里的去向,因为这个人是鞑靼人派出侦察明军情况的奸细,便编造说:本雅失里闻大军南来,便惶恐北逃,离这里不过30里地。丘福听了便信以为真,就决定率先头部队去攻杀。各位将领都不同意丘福的这一决定,建议等部队到齐了,把敌情侦察清楚再出兵。但是,丘福却坚持己见,拒不采纳。他率部直袭敌营,连战两日,鞑靼军每战总是假装败走。这就更加助长了他的轻敌思想。丘福一心想要生擒本雅失里,于是孤军猛追。这时,他的部将纷纷劝丘福不可轻敌冒进,并提出或战或守的具体措施。但是,丘福根本听不进去,一意孤行,并下令说:“不从命者斩!”随即率军攻在前面,诸将不得不跟着前进。不久,鞑靼大军突然杀过来,将丘福所率领的先头部队重重包围了。丘福等军士拚命抵抗,无济于事,最后在突围时战死。丘福死后,明朝后续部队不战而还。
以上为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7
东郭先生: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东郭先生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拼音】dōng guō xiān shēng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举行狩猎,遇到一只狼就拼命追赶。狼遇到东郭先生说:“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让我苟延残喘躲一会,躲过这场灾难,我会报答你的大恩的。”东郭先生帮助了狼。后来狼安全跳出布袋扑向东郭先生咬去。
【典故】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讲东郭先生救助中山狼,反而几乎被狼所害的\'故事
【释义】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比喻不分善恶的人
【相近词】好好先生
【其它使用】
◎ 同时人物的动态也和其他配景(及动物)有相互影响和配合的(如《鸡毛信》中的羊,《东郭先生》中的狼等)。
◎ 就狼要吃东郭先生这一情节,就有许多层次,描写了东郭先生的迂腐,也刻画了狼的狡猾凶残,影射着人间的残暴无情。
◎ 问到老人,老人不信狼能藏在箱中,叫狼重演一次,等狼重又钻入箱中时,老人叫东郭先生杀狼,东郭还说我"济人爱物"不忍杀它。
以上为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全文内容,如《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