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15个
在各种形式的学习、工作或生活里,我们无疑不会少看到寓言类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简短且缺乏完整的情节,并不需要描绘个性鲜明的拟人化的角色。您是否知道经典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激励。
1.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努力。”
2. 毛泽东曾说:“人心齐,泰山移。”
3. 贝多芬说过:“我不知什么是音乐,只知道它是我的生命。”
4. 刘备曾经提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 鲁迅先生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成语,但它们背后蕴含的道理却各有不同。例如,“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努力”强调的是努力是成功的基础;“人心齐,泰山移”则强调了团队的力量;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则是鼓励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总的来说,无论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寓言故事还是现代的名人故事,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生活的启示和智慧。让我们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更好地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1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生活十分放纵,但只有在他二十七岁时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此便投身于读书之中,尽力抓住一切可能的学习机会。某一年的端午节,苏轼从早上起床就开始沉浸在书海中。他的妻子端来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到书房,但是很快她却发现粽子已经被吃完,剩下的白糖还静静地躺在旁边的砚台旁边。
原来,苏轼在专心致志地阅读书籍时,误以为砚台就像平时一样是用来盛白糖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认真的精神,苏轼才逐渐成为了一个文学领域的巨匠。
然而,无论古今,只要一个人年龄渐长,都有权利进行终身学习。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应该始终保持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以便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综上所述,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坚持学习,否则就可能被时代淘汰。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这样的学习态度,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2
梁灏,这位宋代时期的状元郎,却是在五代末期至北宋初年的短暂统治下出人头地的。自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开始他就一直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历经了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王朝。尽管他在考试过程中多次未能获得理想的成绩,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的态度,笑着说:“每次考试都让我更接近状元一步。”终于,在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成功获得了进士的身份,并被朝廷封为了状元。
他在这四十七年间共参加了四十七次科举考试,其中会试就有四十四次,最终在五十岁时,当他身披华丽的服饰步入殿庭时,他已经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了。在这个重要场合,宋太宗询问了他的年纪,他回答道:“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他还解释说,他是八十二岁高龄才中榜的,只差两年就要达到这一成就。
这段话包含了丰富的考场生活经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许多人来说,八十二岁成为状元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因为正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人生的道路充满了艰辛。然而,梁灏却没有因此而沮丧,反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是那些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坚持不懈学习、不断成长的人。只有这样,即使最终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视野。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叫做“大器晚成”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并不仅仅关乎年龄,而是关于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挫折,如何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谦逊和感恩的心,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3
有一段说过,古人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想登上成功的高峰,就必须踏足知识的海洋,付出辛勤的努力。
这是一个关于一位名叫匡衡的小孩的故事。他从小就很聪明,但是由于家境贫寒,无法购买足够的灯油来进行夜间的学习。有一天晚上,他在床上读《诗经》,突然发现邻居的窗户亮堂堂的。原来,那是一位穷困潦倒的老人,他的灯光可以透过墙壁照进自己家中。
虽然他觉得有些奇怪,但是他还是鼓起勇气去敲门,并借走了那位老人的灯光。然后他开始在家里静静地阅读,尽管环境极其艰苦,但他并没有放弃。
几天过去了,他对那盏灯光充满了感激之情。当他意识到自己能够利用这盏灯光来阅读时,他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的决心。于是,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最终成为了知识渊博的一代学者。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首先,我们要明白,外部条件并不是决定我们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其次,我们要学会面对困难,不能轻易放弃。最后,我们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执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取得成功。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4
鲁迅小时候是一位十分淘气的小男孩,他非常喜欢观看戏曲表演。有一天,镇上的戏台正在排演一出精彩的戏,鲁迅听到外面传来的锣鼓声,好奇心驱使着他离开了家。他躲到了戏台附近,好奇地看着台上发生的事情。
戏台周围的观众越来越多,突然间热闹的锣鼓声停止了,从后台走出来一位身穿官服的人,对他微微一笑,并问道:“哪个小兄弟想要登台表演?让我们这个小男孩客串一下阎王殿里的小鬼吧。”
一些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们被邀请上了台,他们一会儿互相推挤,一会儿又紧紧相拥,但是他们都表示谦虚,请求给一次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那个刚刚出场的小男孩则是非常自信,他手持钢叉,身穿五彩斑斓的衣服,大步向前走,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鲁迅12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了一所名为“三味书屋”的私塾接受教育。刚开始,他对那里的环境非常好奇,特别是那些看似荒芜的田野和曲折的小径,更是激发了他的探索欲望。他在课余时间总会想起古人东方朔关于怪哉虫的故事,心中充满了疑问。
然而,当有人问他这个问题时,先生并不热情洋溢地回答,而是板着脸孔,显得非常冷淡。鲁迅因此感到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读书,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内容。
在先生严格的管教之下,鲁迅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他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忆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尝试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他还制作了一个小小的书签,上面刻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每当他阅读时,都会用它来提醒自己专注并思考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和其他同学也开始尝试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他们认识到,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每个人都开始珍惜并坚持使用这种书签。
通过这段经历,鲁迅深刻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他明白了,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还要善于思考和取舍。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5
法国名画家纪雷参加一次宴会时,遇到了一位身型矮小的残疾者。这个人请求纪雷收他为徒,但是纪雷却拒绝了他,并告诉他,自己恐怕无法通过接受这位残疾人作为徒弟来学习画画。然而,那个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强调自己的能力,然后请求纪雷让他展示一下如何用手来画画。纪雷看到他用脚趾头夹着笔画出了美丽的画面,感到非常感动。于是,纪雷立即接受了那位残疾者的请求,并成为了他的老师。这位残疾者后来也因出色的绘画技艺而闻名于世,他就是著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即使没有双手也可以实现伟大的成就。这就像那位双腿残疾但仍然能够创作出美丽画卷的人一样,他们的故事证明了一个事实——只要有勇气去尝试,去挑战,就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6
1997年,他曾毕业于湖南广播影视学院。初入湖南卫视,一切几乎从零开始。当时担任他第一个工作的,便是去帮忙搬椅子。所谓的“搬运工”其实是一种简陋且繁琐的工作——那就是负责放置“高背椅子”,看似轻松其实无比辛苦。
但每当他搬运了几十把椅子之后,疲惫感便会油然而生。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无人言及。他就像一台机器,持续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从未有过一丝怨言。因为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属于他的辛劳。
某一天,现场来了256名观众,台内除了准备了大量礼品外,还在每个观众身上安置了价值50多元的零食袋。这些物资堆积如山,令人心花怒放。可是,就在这么多堆杂物面前,一个平凡的剧务可能会产生出惊人的想法。
他甚至提醒自己的同事们,这些礼品可能会出现在谁的手中,然后拿走。看到大家对此感到不满,他幽默地说:“这可能就是毛宁坐过的椅子。”他的言语似乎带有一丝调侃,但实际上却是他在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压力。
当别人建议休息一下时,机会突然降临在他身边。当天晚上,湖南卫视正在举办一场大型活动。身为现场导演,无论任务再艰巨,他都不得不亲自留下,确保现场秩序万无一失。
虽然整天忙碌,但他并未忘记为自己安排晚餐。并且,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直至深夜。当台领导巡查夜班时,发现他的桌子上有盒方便面,心里不禁感叹道:“你是谁?”
他坦诚相告了自己的身份。台领导非常喜欢他,于是提拔他为“现场导演”。
作为一名现场导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观众如何互动,如何融入节目节奏。由于现场人数众多,难免会出现混乱和失误。在这种情况下,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给观众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表演。
在整个过程中,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有时候,他会热血沸腾,充满激情地参与表演;有时,他又会在舞台上平静下来,用心指导观众的行为。
自那时以来,他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主持人,成功地引领了湖南卫视《真情对对碰》等一系列节目中,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
如今,他已经淡出了舞台,不再承担主角的角色。但是,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和完美。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敢于接受挑战,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收获成长和成功。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7
1900年,二十岁出头的美国青年约翰·伦敦凭借他的第一部小说集《狼子》的成功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一夜之间成为了知名作家的翘楚。同时,他也得到了一份丰厚的稿酬。这笔稿费使他在经济困苦中稍微得以解脱。
由于家境贫穷,约翰从小就开始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即使现在他已经获得了丰厚的稿酬,但在写作过程中仍然保持着同样的节俭态度:在打印稿纸的一面之后,再将其翻转打印另一面。他从不会浪费一丝空间。
一天,一位朋友来访到约翰的家中做客。那时约翰正在撰写小说。他歉意地告诉朋友暂时需要等待一会儿,以便完成1000字的任务并随后离开以便陪伴客人。
约瑟夫十五分钟后完成了这篇短篇小说。他微笑着向朋友问道:“你在创作小说方面花费了多少时间呢?”
约翰微笑着说:“我设定的目标是每天写出1000字左右,每周工作六天。剩下的一天,我会重新审查前一天的作品并对其进行修订。我绝对不会在文章中留有任何闲话。”
朋友深知约翰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为何不能更多地投入创作,每日写上几千乃至上万字呢?也许他会认为这样可以换取更多的稿费。毕竟,作为一名知名作家,他是不用担心编辑是否会拒绝他的稿件的。
约翰认真地回应说:“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填饱肚子,那么我们的作品肯定不会有太大的进步。一个好的作品并不是出自墨水之中,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创作。写作就像是砌砖,每一块砖都需要经过精心挑选,才能建设出宏伟壮丽、稳固无比的城堡。”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8
梁思成为了中国的建筑大师和教育家,他在建筑设计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并在教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28年,他毕业后回到中国,在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和教授。
梁思成十分重视启蒙教育。他的第一个课程就引入了一只小狗的形象,以此引发学生们对不同事物的理解。接着,他又在小狗的旁边画了一个与小狗相当的小屋,并引导学生们理解这就是“尺度”的意义。
此外,梁思成还谈论了更抽象的概念——比例。他使用一个小婴儿和成人作比喻,强调建筑应该具有相似的比例关系,否则会让人觉得像是拔高或者缩小的对象。这个比喻深深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记忆之中,成为他们对中国建筑的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梁思成是一位非常全面且深思熟虑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和人生哲学都在无数的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9
某位哲学家曾经十分要好地跟一位名叫梁漱溟的人交往。当时梁漱溟曾向这位哲学家讲述过《印度哲学》的相关知识。当梁漱溟在美国外留学时,他曾给这位哲学家写了一封长达3000字的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友谊出现了裂缝。1973年,这位哲学家发表了一些否定儒家学说的文章。而梁漱溟则因为这些看法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认为这位哲学家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并没有立场。
1985年,当他过了90岁生日时,他的女儿宗璞为了表达对这位朋友的敬意,决定请他来家中拜访。梁漱溟回应道,他已经不再支持批判孔子的观点,所以他拒绝了这次邀请。
对于这件事,冯友兰并没有感到愤怒,反而被梁漱溟的直率所打动。他在1985年返回家中时,为梁漱溟送上了自己的作品《三公堂自序》,并附上一封道歉信:“您的坦诚之情让我深受感动,我理解您虽然曾经是反对‘批孔’的,但也是出于真诚。”
梁漱溟收到这封信后,他认识到自己过去的行为确实有失风度,于是他也主动联系冯友兰,并表达了希望能够再次见面的愿望。1985年的12月24日,冯友兰来到了梁漱溟的住所,并与其进行了愉快的交谈。
此次会面,两位哲学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梁漱溟还将自己的一部著作《人心与人生》送给冯友兰,并在其著作的旁边写下了一句赠言:“我相信我们的友谊还会继续下去。”这位哲学家的心态和做法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争吵来处理分歧。这也反映出了他们的一种明智的交际方式和处世哲学。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10
唐朝名儒陆羽曾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寺庙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尽管身处于庙堂之中,但他对诗歌的热爱并未因此消减,反而越发旺盛。他向往外面的世界,所以决定离家出去探索知识。
但他的愿望并未得到禅师的支持,禅师希望他能终日诵经念佛以示虔诚。对此,陆羽选择了坚持自我,他坚信只有深入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真理。
无奈之下,禅师选择了考验陆羽的方式:教他如何冲泡好茶。在这个过程中,陆羽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这位老婆婆耐心地教他冲泡茶叶的方法,并且还将一些生活的智慧传授给了陆羽。从这以后,陆羽开始尝试制作各种口味的茶饮,并从中领悟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最后,陆羽用一壶清香四溢的绿茶打动了禅师的心,使得禅师终于允许他离开寺庙,去上大学深造。自此之后,陆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编成了一部举世闻名的《茶经》。这本书不仅揭示了我国丰富的茶文化,还弘扬了诸如孝道、仁爱等中国传统美德,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11
包拯包青天,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超凡出众的智慧和才华。从小就展现出对探案和推理的兴趣,尤其热衷于破解烧毁寺庙、杀死僧人的案件。经过父亲的熏陶和与县令的接触,他在亲身经历和推理的基础上,掌握了大量断案技能,并在其中展现了非凡的推理能力。
后来,他凭借精湛的判断力,在一个关于火烧庙宇并杀死僧人的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深入调查和细致观察,他发现了一些明显的线索,然后一点一点地挖掘这些线索,最终找到了嫌疑人,并成功帮助知县将其逮捕,为人民挽回了损失。
在此之后,他更加致力于学习法律和刑理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了一名能胜任各种案件的侦探。他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他从小就培养出来的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出色的推理技巧,也表明了他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因此,可以说包拯包青天是一位真正能够以公正之心执法,以勇往直前的精神担当起公民责任的英雄。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12
\"囊萤照雪\"这个成语的故事要从一个名叫孙康的人说起。
孙康从小就非常勤奋好学,他的家里并不富裕,他的父母都是农夫。为了能够有足够的食物来维持生活,他们的家中并没有多余的钱去买蜡烛或煤油来照亮他们的灯光。
但是孙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的学习。他知道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努力才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所以,他在夏夜的时候就会跑到附近的树荫下,拿出一本书来,利用这些萤火虫做为光源,然后坐在那里默默地读起书来。
不久,他发现那些荧火虫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它们虽然不够明亮,但却给人带来了温暖的感觉。孙康觉得如果把这些萤火虫聚集起来,那么岂不是就能形成一盏明亮的灯光了吗?
于是,孙康找了一个白布口袋,并且尽可能地将一些萤火虫装进袋子里。然后再用绳子绑紧袋子,使它吊了起来。虽然这个袋子并不明亮,但它仍然可以用来照明。从此以后,只要有萤火虫,孙康就会悄悄地去捉它们,将其作为他学习的伙伴。
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孙康最终凭借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成为了晋朝的一位官员。这就是\"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故事的由来,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形容人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可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13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14
诸葛亮少年时代,在当地颇有声誉的水镜先生司马徽门下求学。诸葛亮勤奋好学,用心专一,尤其擅长思考,这种精神深深地赢得了司马徽夫妇的喜爱。
当时由于缺少计时工具,时间管理是一项挑战。为了让时间更准确地掌控,司马徽提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通过训练家中的公鸡来达到这个目的。首先,他让人养了一只公鸡,并给它安排了一个定时的任务——当公鸡准时鸣叫的时候,人们就会给予它食物。这便形成了一种规律,公鸡只要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自动开始觅食。
诸葛亮见此情况,决定提高自己听课时间,以便更好地吸收知识。他时常带着干粮去上课,当他觉得公鸡快要鸣叫的时候,便将其喂食,这样一来,公鸡自然不会提前醒来。
这位年轻有为的人以他的智慧和毅力在学问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尽管他在学术上有许多杰出的贡献,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希望用自己的才智为社会带来福祉。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 15
苏轼是中国宋代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和他的人生经历备受世人关注。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在年轻时期对学习抱有极大的热情,然而在他二十七岁时才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这使得他在之后的时间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就在端午节这一天,苏轼早早就起床开始投入到书海之中。他的妻子在他身边忙碌着,为他准备了粽子和白糖。然而当他妻子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发现粽子已经吃完,而糖碟却被留在了旁边。他惊讶地发现,那些糯米粒原来都是砚台上落下的。
原来,苏轼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他把砚台误认为是糖碟,所以没有注意到糖果已经被吃了。正是因为这种专注、勤奋的精神,苏轼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这也让我们明白了,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就一定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