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关于鉴真东渡的故事

关于鉴真东渡的故事

时间:2024-09-21

  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鉴真东渡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鉴真东渡的故事 1

唐朝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盛况极其可观,吸引了诸多邻国前来学习并派遣使者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其中,荣睿和普照两位僧人便是日本政府派出的一组使者,同时也肩负着一项特殊任务——邀请对中国禅宗有着深入理解的中国高僧前往日本传授佛法。

公元742年的秋天,中国高僧鉴真在日本扬州的大明寺进行了精彩的佛法讲解,荣睿和普照欣然前往,以确保能够顺利接收高僧们的教诲。当时,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友好交流持续不断,鉴真则是两国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之一。

鉴真出生于扬州,14岁那年便出家做和尚,20岁时起便远赴洛阳、长安等地研习佛法,深受多位杰出佛教大师的影响。在其教导下,勤奋好学的鉴真很快就掌握了佛教技艺,并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高僧。他的弟子中有许多人都在当时出了名,鉴真还在建了很多寺庙和佛塔,撰写了三部《大藏经》,声名远播。

鉴真坚信日本是一个有缘之地,他想知道哪位弟子是否愿意前往。然而,所有弟子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气氛显得有些压抑。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弟子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大唐与日本之间相隔辽阔的海洋,道路又遥远,真的太危险了。”

听到这一番话,鉴真立刻给出了回应:“弘扬佛法,何至于舍生忘死!你们不去,我自己也去!”当时他已经五十五岁,身体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但他为了完成传法的任务,毫不犹豫地踏上了东渡之旅。后来的五年里,尽管朝廷对海上交通有所限制,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鉴真和他的弟子们时常会遭遇风暴,但这并未阻止他们继续前行的步伐。最终,在第五年中,鉴真和他的弟子们成功地完成了东渡,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鉴真东渡之后,立即开始筹备船只和干粮等物资。第二年春天,鉴真带领弟子们启航东渡。然而,在接下来的五年里,由于当时唐朝政府对外贸易的严格管制,以及海上环境的恶劣,鉴真和他的弟子们曾多次因受阻而不得不折返原处。有一次,鉴真甚至还因为涉嫌与海盗勾结而被当局逮捕,但最终还是逃脱了官方的指控,并返回了他的家乡。

  鉴真东渡的故事 2

公元748年,76岁的鉴真第五次东渡启航,此时他已经将近花甲之年。他们在扬州崇福寺启程,刚航行到东海便遭遇飓风。船只经过一番颠簸后,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漂泊了两个月才得以继续前行。谁知第二天又遭遇海啸的侵袭,船只在巨浪翻滚中飘摇不定,完全失去了方向。他们在这漫无边际的海洋中漂流了十四天,耗尽了全部的粮食和淡水,鉴真和弟子们面临着饥饿和疲惫,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传扬佛法的决心。

历尽艰险,面对无数苦难,他们最终在海南岛振州登陆。在那里,鉴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款待,天皇甚至下令给鉴真颁布特赦令,让他可以在这座岛上建立自己的讲坛,教授戒律,并授予他传灯大法师的称号。而此后,鉴真更是遍游日本各地,向民众传播佛法和中国文化,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和艺术作品。

公元753年,鉴真年事已高,但仍然怀揣着东渡日本的梦想,搭乘遣唐使的船只踏上了归途。这次航行比前几次更为顺利,当年他就抵达了日本九州岛,这标志着鉴真六次东渡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到达日本后,鉴真被封为大唐国教义大律师,也在玄武门附近建设了一座禅林——即现在的奈良唐招提寺。在这里,鉴真教授中国书法、建筑和医学等知识,同时也传播了他的佛法理念。不仅如此,鉴真还将中国的佛教艺术带到日本,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文化的繁荣。

日本政府为了纪念鉴真,还在奈良唐招提寺内塑下了鉴真的雕像,并尊称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这些尊崇和赞美都表达了日本人对鉴真的深深敬仰和怀念。

自鉴真东渡以来,中日文化交流的活跃程度显著提升。一方面,鉴真通过远赴日本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日本也通过派遣遣唐使、留学生等方式,持续地向中国输送文化和科技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鉴真东渡的故事 3

日本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鉴真东渡时期。在此之前,中日之间的交流一直非常频繁。公元743年,鉴真大师被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历经艰辛,最终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东渡对日本的文化、宗教、艺术、医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日本茶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在日本的各个角落。电视节目、寺庙以及各种文书中都可以看到关于禅与饮茶关系的信息。明代乐纯在《雪庵清史》中提到:“‘茶佛一味’的说法确实正确。”和尚们长期饮用茶,这种饮茶的习惯也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中。

在中国,长久地喝茶可以让人羽化成仙。据唐朝卢金所说,喝6碗茶就能清灵充沛,只有喝得越多,身体就越轻盈。然而,如果食用韭菜的话,可能会使人的身体变得沉重。据壶居上的自称推测,他是从佛门中出来的,因此,他的作品《茶经》更多的是反映了他在茶区的生活经验和佛法思想。

僧人们为何嗜好茶呢?他们的茶道来源于茶叶的品质和修行之道。佛教认为茶有三种美德,比如通夜不眠可以帮助休息;满腹的时候可以帮助消化;茶可以抑制,这些都是经验之谈。他们通过坐禅的方式来修炼自己,达到身心“轻安”,观察“明净”。

此外,僧人们的另一个显著贡献是种植茶树,培养优质茶叶。茶来自山谷,而僧人占据了这些名山,因为这些名山有着很好的茶叶生长环境。最早的茶园大多是在寺庙旁边,稍后才出现民间茶园。

总的来说,中国的茶道和禅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饮茶与禅在历史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体现。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