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精选12篇)
老师一直都很受欢迎,关于赞美老师的名言佳话你知道多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历史上那些令人惊叹的赞美老师的故事吧!首先,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赞美老师是一门艺术。比如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他的诗句中就曾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此外,古人对老师的赞誉还有很多。例如唐代文学家杜甫在《春望》一诗中称赞自己的老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中的春天景色,展现了老师的治学态度及其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
宋朝学者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也常常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她在《夏日绝句》中提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话饱含着诗人对于老师的崇高理想和道德品质的歌颂。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因老师而发出赞美之词。例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没有比教师更值得尊敬的人了”。这句话体现了他对老师的深深感激和尊重。
总的来说,古人对老师的赞美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之中,更表现在他们的行动上。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教诲,给学生带来了知识和智慧,这正是我们应该效仿和学习的地方。
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 1
楷模:喻指模范人物。
“楷模”一词,出自清代汪灏受康熙命所编的《广群芳谱》。楷树,即黄连树,这种树枝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相传它生于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坟头。孔子死后,其弟子三千在坟墓边守灵三年。惟独子贡在孔子生病时因外出经商而未能探视,他则祭守六年。子贡在奔丧时曾折树枝为哭丧棒,并将其插入墓旁,后来此树枝便萌发长成叶茂枝疏、干直质良的大树。模树,据说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的周公坟上。此树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其叶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泽纯正。因为这两种树都生长在圣贤的墓旁,其形状与质地又为人们所喜爱、钦敬,所以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师表的模范人物称为“楷模”。
西席桃李满桑梓,东坦龙蛇尽楷模,这副对联只有14个字,却巧妙地运用了六个典故,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语意丰赡,饶有情趣。为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联意,本文对其中所用的典故略作如下分析:
西席:尊称老师。
古人何以尊称老师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此事有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因为汉代室内的座次以“西席”(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的老师都尊称为“西席”了。
桃李:喻指学生。
典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此话原来是谁对谁说的呢?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在北方,他遇到个叫子简的人,就大发牢骚,抱怨那些受自己培养、保举的人不肯为他出力。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才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接着子简又说:“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你选拔的人本来就是不应该选拔的.啊!”这里,子简以“种树”来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后来,人们就把老师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喻称为“桃李”,并渐渐地把所教育的学生、栽培的后辈都称作“桃李”了。
桑梓:代称家乡。
典出《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这四句诗的大意是:我见到了桑树和梓树,便想起家园四周父母也种了它们,引起了我对父母的怀念,于是便恭恭敬敬地对着它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基于这样的诗意,《后汉书》中也有“松柏桑梓,犹宜恭肃”(面对松柏桑梓,就应该表现出恭敬肃穆的样子)的句子。因为桑树、梓树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它们生长于家乡,所以后人便用它们来代指家乡;又由于简洁顺口的需要,人们便把这两种树名合称为“桑梓”,因而“桑梓”也就渐渐地成为“家乡”的代称了。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闻黄鹂》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的感伤之句。
东坦:指代女婿。
据《辞源》“东坦”条注,“东坦”为“东床坦腹”的略语。“东坦”何以指代女婿呢?这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婚姻有关。晋代太傅郗鉴想在丞相王导家物色个女婿,便派他的门生到王家代自己挑选。门生来到东厢房王家子弟齐集的地方一个个相看了一番,回去向郗鉴报告说:“王家的小伙子都很好,难分上下。不过,听说您要选女婿,他们个个都打扮得衣冠楚楚,举止文雅,希望能被选中,只有一个后生躺在东边的床上,敞开衣襟,露着肚皮,满不在乎,好像根本不知道您要选女婿似的。”郗鉴听了,高兴地说:“这个人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于是郗太傅就把女儿许配给了这个人。这个躺在床上袒露肚子的人,就是后来成为大书法家的王羲之。此故事作为美谈流传了下来,渐渐地人们就把好女婿称为“东床佳婿”、“东床坦腹”、“东床”和“东坦”等。
龙蛇:比喻非常人物。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意思是说:幽深的大山,广阔的水域,确实是生长龙蛇的地方。据《辞海》中援引杜预的注释“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可见,原来的意思是说,不寻常的地域环境,往往会生长出不寻常的事物,即有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意。唐朝大诗人李白有诗《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其中“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两句也可以作为佐证。此外,“龙蛇”一词还常常用来:比喻隐匿、退隐,比喻矛戟等武器,形容盘曲的树枝,形容书法雄健洒脱、笔势豪放等等。但就上面对联的内容来看,这里的“龙蛇”应该是喻指“非常的人物”,即有才干的杰出人物。
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 2
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杨时,他的学问非常高。有一天,他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想问老师,但是由于距离太远,所以他选择了步行前往。
那天是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天空乌云密布,仿佛马上就会下雨。杨时带着他的朋友游酢,在雨中寻找老师。门口有人告诉他,程颐正在休息,所以他们没有打扰到他。他们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到外面下起大雪的时候,他们仍然在那里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程颐醒来,发现杨时和游酢还在门外。于是,他赶快叫他们进来,并告诉他们外面的雪已经有很深了。他们的坚持和耐心让程颐非常感动,从此以后,他就更加尊重和敬仰杨时了。
杨时这种尊敬师长的精神一直被人们赞扬,因为他总是能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老师,因此他的学问进步也非常快。后来,杨时因为他在学术上的贡献,被誉为“龟山先生”。
四面八方的人都慕名而来,希望能得到杨时的帮助和指导。每当这时,杨时总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他们,他说:“我的学问是我不愿意去传授给别人的,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我的学术研究。”这就是杨时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 3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 4
汉光武帝为太子刘庄选老师,想选求一位品德高尚、通晓经籍之人,虎贲中郎将何汤推荐了自己的老师桓荣。桓荣常在江淮一带教学,学识渊博,为人正直。
何汤在老师入朝第一天便提醒他说:“治学与为官是截然不同的。治学讲究严谨、认真,而为官却在乎通融、应变,老师有此机遇,当不可太固执了。皇上虽为明君,却也喜欢奉承喜言,太子更不可得罪,老师不要对他过于严厉。”桓荣听了不高兴地说:“你为我的学生,难道还不了解为师吗?为师一生治学,爱君子之道,本无意为官。今见天下大治,天子圣明,这才应召的。你为官不久,竟学会了官 场的权术谄媚之道,还以此教我,我真为你感到痛惜啊!”桓荣于是辞官,光武帝不准,和桓荣交谈后,光武帝连连称赞他讲得好。
太子刘庄向桓荣学习《尚书》等,对老师一直很尊敬。九年后,由于桓荣的悉心教导,刘庄成了当时出色的经学家之一。桓荣见太子经学有成,学业精进,喜在心头,却要求辞去太子师傅的职位,几次上疏说:“臣有幸得在帷幄,讲经几年,但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现在太子凭着聪明的资质,通明经义,这真是国家的福,天下的幸运。臣理当辞归。”有人劝他不该请辞,且说:“为太子之师,此乃荣耀之本,他日太子登基,其荣更不可估量。他人求之不来,你何以轻轻弃之?”桓荣回答说:“似你多思,我又何以能任太子之师呢?正因此职荣宠,我才不敢恋据。”
太子刘庄后来即位,为汉明帝。明帝深敬桓荣,“犹尊桓荣以师礼”,尊敬老师一如既往。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请桓荣面向东面而坐,因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尊,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此即“西席”的`由来,因此后来人们亦将老师尊称为“西席”。明帝为老师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在老师坐定后,为他设几杖,明帝亲自手捧经书,带着百官及学生侍立在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听桓荣讲解经义。在学习中,有人向明帝请教,他总是很谦逊地说:“太师在这里。”
明帝每次去登门探望老师,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辇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闾中人们看到这种情景都肃然起敬。遇到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使者慰问或亲自到他家问安,进门后,有时拉着老师的手,流下眼泪,安慰老师要静养,争取早日康复,并赐给他床茵、帷帐、衣被等,好久才离开。诸侯、将军、大夫等问病者,不敢乘车到门,皆拜于桓荣床前。桓荣去世时,明帝穿上孝服,亲自临丧送葬。(选自《后汉书》《资治通鉴》)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不敬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古之先哲圣贤以身作则,虚怀若谷,其尊师重道的风范堪为后世楷模,令人敬仰。
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 5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也是第一个打破贵族教育垄断,开创私学的人。他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名的弟子有七十二个,子贡便是其中之一。
子贡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一次,鲁国有个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刚好被子贡听到了,他非常气愤,丝毫不因为那人在夸自己而给他留情面,当即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如果说每个人的才能就是一所房子,那么老师的房子围墙就有十多丈那么高,屋子里富丽堂皇,一般人没法翻过围墙看得到里边的摆设;而子贡我的房子呢,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接着,他又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可是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呀!大夫听了这一席话,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十分惭愧。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整整守墓六年。竭力维护老师的尊严和名声,守护老师的遗冢,是子贡尊重老师的方法。
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 6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 7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 8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 9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遭遇困厄,连续几天没有得到食物。孔老夫子实在难以忍受,只好整日躺在床上休息,以打发饥饿的时间。然而,他的弟子颜回看着老师饱受饥饿的样子,心里充满了忧郁,心想:“老师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岂能经得起这样的折磨?”因此,他决定寻找其他的解决办法。
颜回并没有别的出路可寻,只能向他人求助。他走进一家小酒店,向老板要了一些白米。颜回小心翼翼地接过米,并立即准备煮饭。不久,饭菜就被煮好了。正在这个时候,孔子正好醒过来。他闻到了阵阵香气,顿时被吸引了过去。他打开房门,看到颜回手里拿着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然后走到孔子面前,微笑着说:“幸亏遇到了好心人赠送粮食,今天我已经准备好了饭。”然而,孔子却突然站起身来,坚定地说:“刚才我在梦中看到了我的父亲,所以我打算先用这碗米饭祭祀他老人家。因为我在煮饭的时候,不小心烧掉了几块炭灰,我很纠结,不知道该把它扔掉还是留着。”颜回听了之后,赶忙制止住孔子的说法:“不行!不行!”他坚决地说:“虽然我烧掉了炭灰的饭看起来并不干净,但我仍然坚持要用它来祭祀我的父亲。”孔子听后,恍然大悟,原来颜回并不是有意为之,他是一个非常贤德的人。
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 10
宋朝时代,有两位学生叫宋晓亭和杨智仁,他们跟著当时的著名学者程颐老夫子一同学习。这两个学生非常尊敬老师,每逢冬季寒冷的时期,他们会陪著老师一起研习学问。在程颐老夫子刚一闭目休息的时候,他们两个人不再讲话,只是默默地站著等他醒来。
当他睁开眼睛看到他们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就告诉他:“你们还没有走啊!”他们俩回答:“我们之所以站着不动,是因为我们是因为先生休息,没有获得命令,所以不敢动。”然后他们再度问到一些有关学问的问题,最后他们才向程颐老夫子表达敬意,告辞出去。那天晚上,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
这两位学生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物,这也是因为他们明白向老师寻求教诲,以及对老师的恭敬侍奉的道理。知道父母们把自己养大成人,老师们的教导和关怀,其实就像母亲们对自己一样重要。同时,一位能够尊重老师的人,也会更加重视学业;反之,如果一个人也能尊敬自己的老师,那么他就同样会重视自己。
游酢和杨智仁两位学生的良好态度,应该受到大家的赞赏和学习。
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 11
东汉年间,有一个名叫魏昭的人,在他年幼时期读书时,曾见郭林宗先生,心中暗自琢磨,此乃一位极难得的良师益友,便向旁人夸耀道:“拜尊师求学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要请到一位能启迪人心并培养人材的导师却并非易事。”于是,他诚恳地拜郭林宗先生为师,并派家仆悉心侍奉,以便郭林宗先生身体健康时还能在身边教导。
然而,郭林宗身体虚弱,好几次他曾亲自下厨为魏昭煮粥,但是每次魏昭都端着一锅热气腾腾的粥走进来,而郭林宗则大声斥责他做得不够好。这让魏昭感到非常生气,于是他又试了一次,仍然没有满意的神情出现。第四次,当魏昭再次端起粥走出门时,郭林宗才笑着对他说:“之前我只是看到你外表的严肃,今天终于看清楚了你内心的真诚!”因此,他对魏昭感激涕零,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魏昭,而魏昭最终也成就了一番伟业。
赞美老师的历史典故 12
明朝时期,四川灌县有一位名叫何云发的银匠,他极其尊敬自己的师父,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师傅在他面前出现,他必定双膝跪地,真心诚意地向师傅问候。因为他在路上遇到了师傅,他就一定会伸出双手,深深地鞠躬,以示对师傅的尊敬和感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何云发的家庭逐渐富裕起来。然而,尽管他家中财富充裕,但是他却没有儿子。直到有一天,何云发的妻子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来到了她的梦境中,告诉他:“你是命中注定没有孩子,但是因为你尊师重道,所以上天允许你再生一个孩子。”
这个梦让何云发夫妇非常惊喜。果然,他们的孩子出生后十分孝顺,受到了全家人的喜爱。因此,何云发夫妻的生活虽然贫寒,但却非常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