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典故14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曾被一篇作文深深打动,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情感的波动以及对人生的理解。以下就是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典故:
1. 水滴石穿: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宣公十四年》:“子墨龙见赵简子曰:‘我能以十日击百人。’简子问曰:‘此何异于凿破石头以求水?’墨龙回答说:‘乃至于深山荒野,无处可钻;然而每天凿击数下,终究会穿透石头。”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达成我们的目标。
2. 鸡蛋碰石头: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源自中国明朝,讲述了鸡蛋和石头在碰撞的过程中如何互相抵消,而鸡蛋却被敲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勇敢面对挑战,才能克服困难。
3. 牛郎织女:这是一个关于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天仙配》,寓意着爱情的伟大和永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爱,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4. 老马识途:这是一个关于老马的经验故事,源自古代中国文学作品《韩非子·五蠹》,讲述了一匹老马在陌生的地方遇到了一只迷失的小羊,老马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小羊应该怎样去寻找回家的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经验和智慧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5. 狼王欲食鸡:这是一个关于狼王的故事,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讲述了一只被人类驱赶的老狼想要吃掉所有的小动物,最后却因为过于贪婪而自食其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婪和欲望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会知足常乐。
总的来说,这些历史典故都富含深刻的道理,它们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要有勇气去尝试,有智慧去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像这些历史典故中的角色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
历史典故 1
一提到“夸父”,我们就会想到那个执着追求光明的古代英雄——夸父。然而,这个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没有真的达到他所向往的地方,反而在途中因为极度劳累而离世。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夸父的形象,那就是“坚韧不拔”。无论他跑得多远,累得多惨,都没有放弃对太阳的追逐。这就是夸父的神韵,也是人类追求真理和理想的典范。
关于“夸父逐日”的故事,还有一个流传颇广的歇后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只因志在成功。”这充分体现了夸父的决心和毅力。
据说,夸父看到太阳渐渐落下,便决定追上它,摘取那轮大火球。虽然过程中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始终不放弃。直到他最终追到了禺谷,那里正是太阳落下的地方。那一刻,他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整个世界。
可是,夸父并未取得他想要的结果。尽管他已经走得那么远,走得那么疲惫,但还是未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他不懂得适时停下来,用他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像夸父一样,有决心,有勇气,有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历史典故 2
绰号之中见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绰号是“三旨宰相”,他执掌大权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树。王珪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公很会顾惜体面,其表现堪称标准的三部曲——“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独抒己见,绝对不是王珪的风格。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民国期间,谭延闿在主持当时行政院会议时,常闭目养神,对讨论的问题不置可否,人称“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
历史典故 3
一个名叫李汰的主考官,明朝时期的一位。一天,一位考生想通过贿赂来蒙蔽他的主考官,于是,这位考生直接拒绝了他的提议,并断然说道:“这次由我主办考试,金钱对我而言只是无法逾越的一个障碍,我希望你能把钱收起,转而投入到这场考试中去。”接着,李汰便命人悬赏一面巨大的牌匾,并在上面刻着“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这位主考官虽然对这些人心存疑虑,但他还是决心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考生。
然而,当他反思那些官员违反法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时,不禁让人深思:他们的行为背后是否真的只源于侥幸心理?他们所采用的手段是不是真的很高明?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些人很可能已经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他们的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这些看似聪明的行为背后的隐患,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而丧失底线。
历史典故 4
王羲之在挥毫泼墨的时候,却意外地暴食了一顿墨。这件事情让他的朋友震惊不已。他知道王羲之是个十分专注的人,写字时他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次事件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
那一天,王羲之正在家中练习书法。他的母亲已经准备好了午餐,可是王羲之却像没有听到一样,还在继续练习。他不断地换用不同的笔画,似乎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转移注意力。
当他的母亲进来时,看到王羲之满脸的黑泥,不禁疑惑地看着他。接着她看到了他手中仍在写字的馒头,以及那张纸上的一个个鬼斧神工般的字迹,更是惊讶不已。
他妈妈笑着告诉王羲之,这顿饭做得很好,让他吃得开心极了。然而王羲之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反而带着一丝嘲讽地说:“妈妈,今天的饭菜好得不得了!把我这个能写的丑东西都吞下去了。”他看上去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仿佛这一切都是他的错。
看到王羲之这样的反应,他的朋友们都无法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他们知道,王羲之虽然个性豪爽,但有时却会因为过度投入工作而忽视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事物。他需要学会平衡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保持最佳的状态。
从那天起,王羲之就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无论是在画画还是在写字,都不能忽视身边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如此,才能写出真正的艺术品,也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历史典故 5
要想赋予一个故事新的生命,改变原作者的观点或评论,你首先需要重新思考问题的本质,以及你所要阐述的主要观点。然后,根据这个新的观点,你可以尝试修改故事的前半部分,使其更符合你的目标。
他在工作上一直表现出色,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迎难而上,最终获得了公司的一致认可。
他在职场上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无论是面对挑战还是顺利发展,都能够从容应对,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使得每一步都能走得更加稳健和有效。
起初,他并没有得到公司的重视,甚至有些时候会被忽视。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在业界崭露头角,成为了公司的中坚力量。而这一切的成功,都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这样改动,虽然主题没有变,但是重点被转移了,表达方式也有所变化,这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吸引人的。同时,这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主题和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历史典故 6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逝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妇女。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怎么样?”
齐国使者一听就生气了,说:“我们受齐王的邀请来问候你,你怎么连最基本的礼貌都没有?要知道,齐国有全国最好的收成,怎么会在问收成的同时,还要问百姓的安危呢?”赵威后听后笑了起来,她说:“没有收成就没有人民,没有人民也就不会有君主。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表面的成绩,更要关注问题的根本。”
齐国使者被赵威后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质折服,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
于是,这段关于赵威后询问齐国收成的对话,被后人引申成了成语“安然无恙”,用来形容事物状况稳定或无损。
历史典故 7
有一回,春秋时期的人物重耳逃亡到了楚国。当时,楚成王认为重耳将来会有作为,便以最高的礼遇来迎接他,就像对待贵宾一样。然而,在一次宴会上,楚王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他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该如何回报楚国给他这样的厚待呢?
重耳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美女侍从,珠宝丝绸,这些都是您所拥有的;珍贵的禽鸟羽毛和象牙兽皮,更是楚国的特产。晋国哪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送给您?”听到这句话,楚王哈哈一笑,并没有责怪重耳。
重耳笑着说:“如果你有幸回国执政的话,我会愿意把晋国当做我的家。但如果有那一天,晋楚两国发生冲突,我会下令军队后撤九十里,队伍会暂且停驻在城濮(pú)。楚军看到我们的退却,可能以为我们害怕了,所以立即追击。晋军则利用他们的骄傲和轻敌心态,巧妙地击败了楚军,最终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后来常常被用作一个动词,“退避三舍”的意思就是指不与人发生冲突,或者主动避开危险。这就是历史上的“退避三舍”典故。
历史典故 8
在一个遥远的北国,有一片荒芜的土地,名为天池。这片海域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它们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身体庞大如山,几乎让人无法想象它的长度。然而,这只是夸张的说法,实际上,它的背部就如同一座巍峨的泰山,耸立于广阔无垠的海洋之上。而且,它的双翼宛如厚厚的云层,宽阔而深远,给人一种无法抵挡的力量感。
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中,大鹏成为了一个传奇的象征。每年,它都会借助一股强大的旋风,翱翔在天空之中,翻滚的翅膀犹如雨后的彩虹,气势磅礴。它能借助这股力量,瞬间跃升数千米,直插云霄,然后再猛烈地坠落下来,带着巨大的冲击力,直扑大地。
这就是大鹏的飞翔方式,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那么,它为何还要飞这么高呢?答案并不复杂:因为它要完成一次长途跋涉,从天涯海角飞往遥远的故乡。这一路的艰辛困苦,只有经过大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辛勤努力,才能达到彼岸。
在广阔的沼泽区里,有一个小鸟,看到大鹏展翅翱翔,觉得十分羡慕。它感叹地说:“大鹏,你那雄伟壮观的景象让我惊讶不已。但你知道吗?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小鸟,每天只能跳跃几步,自由自在地在地上游玩。”
听到这个消息,大鹏并未沮丧,反而笑了笑,说:“不错,我也只是个平凡的小鸟,但我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总有一天我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从此以后,人们常常用“鹏程万里”来形容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同时,我们也会引用李白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宋代女词人的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以此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历史典故 9
宋朝有个叫贾黄中的人,他是个十分有学问的人,年纪只有五岁就已经跟着爸爸读书。虽然他的爸爸对他非常严格,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学习,直到十五岁时才顺利考上了进士,并在后来担任过校书郎。
贾黄中在宣州任职期间,遇到了一次严重的饥荒。当时有很多百姓饿死了,但贾黄中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他用自己的家里的米来煮饭,救活了许多饥饿的百姓。当他把情况向上级报告时,宋太宗对此感到非常的惊讶,称赞他是一个清廉正直的人,如果他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品质,那么这堆前朝的宝物绝对不会丢失。于是,他任命贾黄中为钦差大臣,去接收并妥善处理那些宝贵的财富。
然而,贾黄中做事却过于谨慎和固执。当发生重大事件时,他常常无法迅速做出决定。虽然他是皇帝的御膳房官员,但是他却表现出了一种过于害怕失败的性格。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担任这个职务的时候,经常陷入了困境。
不幸的是,贾黄中最终因为过度谨慎和固执,而在他即将离职的时候去世了。在他的葬礼上,皇帝特别给予了他丰厚的赏赐,除了赠送他三十万元之外,还给了他的老母亲银三百两,以此来表彰他对清廉公正无私的品德。
尽管贾黄中有着惊人的才华和伟大的贡献,但他在面对重要的事情时,总是表现得过于谨慎和固执,这是他在为人处世上的一个很大的缺点。这也是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的一个教训,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太过谨慎和固执,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去成功的机会。
历史典故 10
文帝文正公的一次巡游中,询问上林尉飞禽走兽的数量有多少。不料那上林尉犯了个大错误,竟然对答如流,将几百上千的动物说出来,把文帝乐得前仰后合,差点封他为上林令。
正当人们以为上林尉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得意忘形的时候,廷尉张释之站出来规劝道:“看看这些能行吗?周勃和张相如两位丞相,能力都足够胜任。”然而文帝却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将他们一起贬为了庶人,并且不再提拔任何官职。这是为何呢?
原来,文帝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做到公正无私,就必须随时提防那些可能带来误导或者欺骗的话语。只有我们真正能够辨别出哪些是真诚的赞美,哪些是虚情假意,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清明公平。
所以,我们要善于明辨是非,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甜言蜜语。尤其是一些具有目的性或者别有用心的人的奉承、吹捧和赞誉,一定要保持警觉,不能轻易被他们的话语所迷惑。在心中建立一道坚实防线,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安全和宁静。
历史典故 11
明朝有位老人,他有一群猴子。他对猴子很好,每天都会分给他们四颗板栗。过了几年,他的经济变得更困难了,但是猴子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他想改变他们每天的板栗数量,也就是增加两颗板栗。于是他找到了猴子们,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板栗,晚上去的时候还是一样给你四颗。”猴子们都表示同意。
然而,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时,感到很困惑,为什么白天少了一个人。然后,猴子们开始大声尖叫,并且到处乱窜,好像很不喜欢。老人看到这种情况,立刻改变了说法,他说:“那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去的时候还是给你三颗,这样应该就可以了。”猴子们听后,认为前一天的板栗数量已由三颗变成了四颗,就像过去一样,于是很高兴地在草地上翻滚起来。
历史典故 12
三国时代的东吴将领吕蒙,在周瑜去世之后接替了他的职务。然而,由于他的生活懒散,没有从事正当的工作,因此没有什么学术背景。此时的吕蒙并非昔日那个英勇善战、充满智慧的阿蒙。
鲁肃曾经见过吕蒙,发现他不同于以前。以往,他是一个懒散且不愿努力工作的普通人。直到有一天,鲁肃再次见到他,看到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已经大为不同。他惊讶地对吕蒙说道:“你离开已经有三个月了,怎么就变得如此有学问,又像一个将领一样勇猛呢?”
吕蒙回答道:“时间就像一把锐利的剑,虽然我们已经分别三个月,但你应该能看到我们的差异。”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若不能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距离改变之前,就会产生巨大的鸿沟。
从那以后,人们常用这个比喻来形容人在一段时间后取得显著改变的情况。这个短语被用来赞扬那些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进步的人或事物。
历史典故 13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其中,强大的秦国多次侵犯其他国家。在一年里,秦惠文王派出了一位使者去见楚威王,试图说服他归顺秦国。
然而,楚威王对此感到极为愤怒,他命令驱逐了这位使者,并对秦国有无更大的军事行动表示担忧。然而,他也意识到自己力量的不足,担心若真的面临敌人的侵略,将会无所适从。
在此之际,说客苏秦及时赶到,向楚威王推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
听到这个消息,楚威王欣喜不已,他说:“多谢您的妙计!我现在正愁着这个问题呢,‘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您的一番好意我已经心领神会了。”
从此以后,楚威王按照苏秦的建议,与其他国家一起联手对抗强大的秦国,最终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国家不受威胁。
历史典故 14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习击鼓,然后把刚刚熟睡的农夫们唤醒去耕田劳作。日积月累,农夫们对这种声音如此响亮产生了疑虑。
小农农宝为了让众人理解这一现象,在一个黑夜中,他偷偷躲藏在一辆大车上观察院子的动静。不久之后,他看见周扒皮悄无声息地来到那只吵闹的大公鸡旁边,用力将自己的脖子伸得长长的就像一只真正的公鸡一样叫唤,然后他又用棍子戳击这只大公鸡,直至它开始啼鸣为止。
农宝把这个所见所闻全都告诉了其他农民们,大家都感到愤怒。于是他们都跑到田里睡觉去了。到了第二天早晨,周扒皮到田里一看,发现农人们都在睡觉,于是他就拿起棍子重重地打了农人们一顿。这些农人们不愿意受到欺压,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在一个夜晚,当周扒皮正在为那只大公鸡练习叫唤时,躲在暗处的农宝突然大声说:“抓贼!”
原先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农民们纷纷冲向周扒皮,对他一顿乱打。地主婆听到这个消息后赶来了,发现自己被打的人是自己的老东家,大家都住了手,并假装惊讶地看着他。地主婆无奈之下只能扶着疲惫不堪的周扒皮回到了屋里,而那些农民们见到这种情况都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