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 篇1
最近我拜读了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年轻的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撰写的教育研究专著《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深感获益匪浅。就我自己的感觉,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的那种艺术技巧,现在就这一点略谈一下我的浅见。
从黄老师自己的介绍和作品中专家的评论,我都能感觉到黄老师的数学课堂非常的有特色。譬如说,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在课堂中总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要做到这些的确很难很难。
首先,我想对于教学的准备必须要十分的充分,尤其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得十分周全。其中的每一步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从学生这方面着想,顺着学生的思路又要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地立障设疑,不断地创设“不平衡”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总能做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成为主人,给了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更多的活动余地以及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更多成功的喜悦。
其次,要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一个因素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黄老师十分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正如在他的课例当中提到的酒的度数、足球比赛中的射门角度问题、股票的涨跌问题等等,可以说都密切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感觉就像在闲聊家常一般,说的都是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就“陷”进了主动的学习中去。这种闲聊式的导入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当然,说到闲聊式导入教学的问题,能做到这一点,一个很关键的条件就是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虽然难度并不算太高,但这也是当前我们很多教师所无法做到的。究其原因,大概是很多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及时地转变过来,对自身的`定位还停留在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师就应该高于学生、主宰学生的理论上。看来是过多地接受了韩愈在《师说》中所提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观点吧,殊不知“师未必贤于生,生不必不如师”。
在现今的教育形势下,如果不能很好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在同等的地位上平等地对话,还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大概是很难吸引学生的。一旦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丧失了兴趣,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的“填鸭”,后果我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倾注真挚的爱,在民主、和谐而愉悦的课堂中做到知情交融、教学相长。
最后要说的是,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要懂得随机应变。有时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学生与自己“合作”出现问题,教学方向跟自己预想的有所偏差甚至背道而驰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还是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强行继续自己的教学思路,只会是“强扭的瓜不甜”,最多也就只能得到一个“教学原则性强”的“美名”罢了。
在《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这本书中,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当然,从中能得到多少帮助还在于自己的消化和教学中的进一步实践和不断的思考。所谓“学人者生,似人者死”,也许耗尽我的余生也未必能达到黄老师的几分之几,但我还是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反复琢磨,努力地提高自己,争取成为一个“黄爱华式”的教师。
以上为《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 篇2
《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这本书是我在学校图书室偶然间看到的,一看内容写的是活的数学课堂,我就把这本书借了出来,认真的翻阅它,我感觉到它真是一本好书,书页间飘散的墨香中,每每嗅出它那深藏的思想,也触发自己心底的思绪。读了黄爱华老师的书后,他的嗜书如命、执著追求以及精彩智慧的课堂深深打动了我,吸引着我,鼓舞着我。
黄爱华老师“活”的数学课堂艺术特色是“趣”、“实”、“活”。“趣”,让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实”,在知识点教学的关键下真功夫,重点特出;“活”,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应变自如、驾轻就熟、左右逢源。
《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一书告诉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树立尊重个性的教育观;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致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数学知识,在经历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知、情、意诸方面和谐发展;数学课堂让儿童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同化和顺应,以此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这样的课堂才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黄爱华老师是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学习背景的高手,善于根据实际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探究性的、开放的和新奇的及喻理的问题情境。这些良好的问题情境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揣摩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案例,几乎每节课都有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黄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独立思考,在自主探索中产生交流的需要;他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既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效地增进合作交流的“涵养”;班级交流中,往往会呈现多样的学生思考方法和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新的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营造和谐、灵动的课堂,毫无疑问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这样美妙的数学课堂离我们一线教师不会太远!
以上为《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 篇3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数学组这个学期一直在共读这本书-《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说在了我的心上,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是多么需要一本指导我们教学的书啊。
本书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数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小学阶段能够渗透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哪些、怎么教?学生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怎样研究学生?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题、细节,还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诠释。它们都是真实的,都是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
面对这样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
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5-2=3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总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与课堂快乐地一起飞翔是我们教育界永恒的话题。我希望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的课堂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以上为《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 篇4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理解,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探究学习,数学与训练,数学与思维,数学与文化等十章内容。本书采用了呈现案例或问题、诊断探讨、提供相关阅读素材的结构框架。
分享与体会
1、关于教育的责任感:教育的责任感是建立在人性、道德与良心的基础上,失去了这一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就失去了支撑,就成为非教育和反教育的东西。教育育的责任感应始终闪烁着人性、良心、道德和美丽,违背教育的道德与人性,越负责越糟糕,越负责越反教育。
2、关于教育的严格: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的基础上,没有这种尊重就没有教育;无论如何严格,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都是教育严格的\'应有之义,甚至是先决条件。同时严格要求还需要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相伴随。三毛的故事告诉我们,缺少教育的爱心、宽容和智慧,严格要求会走向严厉、严酷、严惩,会演变为一种教育的野蛮和粗暴。
3、熟也可能生笨!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细地讲解例题后,学生能很快掌握一类题的解题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操练后,学生的解题技能进一步提高,但遇到稍有变化的习题或具体的问题情境时,学生或变得不愿思考,机械照搬;或不会思考,一筹莫展。这可能就是机械的接受学习带来的弊端,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笨"现象吧。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是片面强调解题方法的"机械械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是过于追求解题方法的"最优化",限制了学生的探索能力。第三是主观突出解题模式的"类型化",限制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4、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波利亚主张:与其穷于庆付烦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少做题目而会解题,使数学训练出实效。如何进行数学训练是有窍门的。要使学生越变越聪明,就需要一个好问题,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策略,()学生的数学素质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冲破每一问题都只有惟妙惟肖一标准解法和惟一的标准答案的传统观念,才能使数学解题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问题应具有发展性。问题并不一定在找到满意答案时就结束,所寻求到的解答可能暗示着可以对原问题的各部分作种种变化,并把问题的答案引向一般,以获得更多的东西,同时也预示着能引出一些新的问题。问题应具有生成性。教师创设一种情境,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由学生提出,由学生自主生成问题,解答问题,做出解释,形成结构体系。
温故而知故。当我从书架翻出这本书时,本以为肯定是被我遗忘在角落未曾看过的书,不想翻开书,才发现,这本书居然从头到尾都看过,满是画过的痕迹,偶有批注,我愣神许久才想起确实曾认真看过这本书。但当我再次读此书时,发现不少故知已模糊仿如新知。我想温故不仅为了知新,更为知故。好书就得常常读, 或细读或略读,总有所得。
以上为《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全文内容,如《《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读后感论文》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