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灯塔的光》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1
前不久,我们刚刚学习了《灯塔》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了从前有一座灯塔,在大海上指引着船只。海鸥在它周围快乐的为它歌唱。有一天,风暴来临,海鸥们都躲了起来,只有灯塔仍然坚定地屹立着。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的,并不是在关键时刻就畏缩不前。读完后,我想起了那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上学期,我在嘉祥外国语学校读五年级。因为成绩比较出众,因此身边有许多所谓的“朋友”。开始,我以为他们是真心想跟我做朋友,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我错了。
那天,是美术的期末考试。当时,我猛然发现自己的水彩笔中,有一支弄丢了。而那支,偏偏是我经常要用的浅绿色。我心急如焚,怎么办?我眼珠子骨碌一转,对呀,我可以向朋友们错呀!我推了推朋友甲:“你能不能借我一下你的绿色水彩笔?”“不行啊,”朋友甲眉头紧锁,“我借给你了,那我用什么呢?”说完,还假惺惺地、满怀“歉意”地看了我一眼。我在心里不屑地冷哼:哼,你不借我就算了,反正我有的是朋友!可是,当我继续问下去时,却傻眼了:竟然没有一个人肯借给我!我泪如雨下,却也无可奈何。这时,坐在我后排的一位瘦小的男生轻轻地戳了戳我的后背:“我听到你在借绿色水彩笔,正巧我不太喜欢用,你就拿去吧!”说完,便又埋下头继续画画。我一边画着,一边在心里感慨道:“这样的朋友,才叫真正的朋友啊!”
这件事,又让我想起了《灯塔》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的朋友,是能够在关键的时刻出手相助的!
以上为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2
每一个都想成功,而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背后是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就像百合花一样,人们只看到它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娇艳的花朵下面深藏着的,则是生活中的磨砺和岁月的积淀。
《心灵岛上的灯塔》的五十一个故事就像五十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告诉了我一个人从小到老,从失败到成功,或从矮小到伟岸最重要的某一刻,它点燃了我们内心中的51盏心灵之灯,教会了我们许多人生道理。书里五十一个人物的故事,我尤其崇敬陈燕。她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她获得成功,更感动我的是陈燕坎坷的人生经历。陈燕三岁时患了白内障,父母抛弃了她,好心的奶奶收养了她,并鼓励陈燕说:“你没有眼睛,但还有耳朵。”陈燕经过艰苦的训练,终于成为中国最早学成盲人钢琴调律师,并完成奶奶生前的三个愿望,这些成功,陈燕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对于我来说,陈燕是个人格健全的人,她“身残而志不残”,没有向命运低头。父母离弃,身患眼疾,但这些困难阻挡不了她迈向成功的步伐,反而成了她前进的动力。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就自惭形秽。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只会一直抱怨上天没有给予机会,抱怨上天的不公平。其实上天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当你失去了,只要不放弃继续,你会找到的会比你失去的多得多。书中“张海迪姐姐的故事”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心灵岛上的灯塔》不仅让我认识到这么多的成功人物,更让我学会什么是顽强,让我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以上为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3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狼是黑暗、贪婪、阴毒的代名词,但它却是游牧民族的图腾。
不同于游牧民族,我们华夏民族是崇拜“龙图腾”的。我不禁产生疑惑——对“龙图腾”与“狼图腾”的崇拜有什么不同?
在广袤的草原上,游牧民族与狼群斗智斗勇,对它们有恨也有爱。是狼,锻炼了游牧民族的毅力;是狼,传授给游牧民族诡异的战术;是狼,赋予了游牧民族胆魄。在古代,突厥骑兵举着一面镶有金狼头的军旗、带着从草原狼那里学来的勇猛、凶悍和智慧横扫了欧亚大陆,从而开辟出了现在我国的辽阔疆域。
反过来看看我们华夏民族。我们的图腾——龙,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它集所有美好品质于一身,是华夏民族崇拜的对象。但是我们对龙的感情只是崇拜和敬畏,只是将它当做一种高不可攀的存在,而龙也并未能像狼一样教给人们什么。于是我们缺乏了一种胆气,成了像“羊”一样的民族。现在有一个成语是“狼烟四起”。狼烟的解释是用狼粪烧出来的烟。但当有人真的烧狼粪时,却发现那真实的“狼烟”还不如烧饭的炊烟。那这里的“狼烟”是指什么?也许是指奉行“狼图腾”的民族进攻华夏的象征吧。我们华夏民族也许就是因为恐惧才创造出了“狼烟四起”这个成语的。由此可见我们“龙的传人”的确有着先进的技术,但我们却缺少信奉“狼图腾”的民族的那份凶悍和智慧。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这代人应学习狼的品格,去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以上为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4
进入初中后,我们读的第一本书便是《爱的教育》。这本书通过对朴素生活的描写,使我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我认为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封父亲的信——《要学会爱人》,主要内容是讲:安利柯的父亲看见安利柯走路时不小心撞了一个妇人,连对不起也没说就走了,感到非常生气,并告诉他今后应该怎样尊敬别人、培养好的品质。
说实话,其实我有时也和安利柯差不多,每当有家长陪的时候,我都很有礼貌,但当家长不在时我就变懒了,见到谁就当没看见,头一低就过去了,连句话都懒得说。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学的路上碰见我家门口的阿姨,我连理都没理,低着头就往前走,装作没看见。也不知道人家会怎么想,是不是从此把我看成一个坏孩子呢?总之,我这样是非常不礼貌的。
一个人要培养好的品质必须从小事做起。小小事不注意,将来就成不了大事。
今后,我要学会关爱他人。如果看见有小同学摔倒了,就连忙扶来;看见有人遇到困难,要及时帮助。给老人让路、给盲人引路、见穷人施舍、见伤员施救,这都是文明的表现,这都是爱的表现。
我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满爱心。
以上为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5
幸福,是一个多么熟悉,多么美好的形容词啊!但我却找不到真正的它。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从小到现在我对“幸福”这个词的含义都没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因此,我今天带着浓厚的兴趣,怀着好奇的心情去阅读《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三个孩子亲自去寻找自己的真正幸福,十年后在约定的地方相见。
幸福这个词可以用许多东西来代表,例如:有吃喝玩乐,有钱。这不就是现代人们所拥有的“幸福”吗?这不就是现代人们所追求的“幸福”吗?这也不就是现代人们所谓知道,所谓明白的“幸福”吗?虽然是这样但那三个孩字十年后找到的幸福与现代人们所拥有追求的“幸福”完全不同。他们的幸福是:做医生的,帮病人把病治好就是幸福;做工人勤勤恳恳地工作,觉得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就是幸福;做农民,把农作物种植好,养活了人自己劳动没白费,就是幸福》……他们三个的幸福是那麽真,那麽充实。这不就是真正的幸福吗?可现代人们的幸福却是停留在追求物质享受上。两个相比来看对比度是相差多么大呀!我想这应该就是幸福的真与假的区别吧!
通过这三个孩子寻找自己的真正幸福这一事,让我重新去领会和感受幸福,让我重新去体会幸福的含义,再让我重新清析和明确地去认识幸福。
《幸福是什么》这一文真的令我受益良多。
以上为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6
每当合上青铜葵花这本书时,我的内心中总是会泛起一阵波澜。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眶,浙浙滴落下来。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温馨,团结但又贫穷的一家人的生活。浓浓的亲情中也夹杂着一股淡淡的忧伤,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为青铜一家而流泪。
青铜葵花这本书,讲了一个名叫葵花的女孩,她的父母都死了,青铜一家愿意领养葵花。并把家中的所有钱都拿出来,供葵花上学。一次,村里闹荒灾,家中都设食物了,奶奶病倒了,葵花得知后,缀学去外地打工,要赚钱治好奶奶的病,但虚弱的奶奶最终还是走了。我心中感叹,多么团结的一家人,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
令我印象最深的内容,是村里闹荒灾。那段时间,葵花因为没有食物吃而饿倒了,奶奶为了给家中节省粮食而回老家了,青铜抓了只鸭回来给葵花和爸爸妈妈吃。葵花的身体也跟着浙浙好了起来。看到这里我不禁落泪了,青铜与葵花的毅力,勇气和坚强,一家人的团结深深吸引住了我。
我又一次想起了孤儿院的那些孩子们。他们有的是家中太穷,父母没钱抚养;有的是来的不是时候;有的是生了个女孩而不是男孩。在我的眼里,这些都不是理由!没钱,可以靠双手赚;来的不是时候,可以先把他养着,毕竟,这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生出来的不是男孩,世界上"男女平等"已提倡了多少年!难道,这样的道理,还需要一个小学生和你们解释吗!
也有人劝过青铜一家把葵花送给别人领养,但青铜一家不同意,既然选择了葵花,无论多么贫穷,都不能抛弃她。那些抛儿弃女的家长们,我希望你们读了这本书,能感到羞愧,早曰领养回自己的孩子。让他们重新拥有一个温暖快乐的家。
青铜一家,谁也不能离开,谁也不能缺少,因为,无论多么贫穷,他们总能想到办法克服!
以上为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7
善良是什么?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宝。马克·吐温说: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罗曼·罗兰说:善良是灵魂最美的音乐。善良并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善良可以是一次帮助;可以是一个拥抱;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相比于荀子的性恶论,我更偏向于孟子的性善论,我认为人性本善,这种善良是发自内心的纯粹的行为。
善良是宽容。作家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了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是啊,高尚的紫罗兰不把人心险恶放在首位,宽恕了无情的脚跟,用自己的芳香打动了麻木的脚跟。脚跟苏醒了,感谢紫罗兰的高风亮节,从此做到了脚下留温柔之情,空中扬文明之风。宽恕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善良是感恩。老子的《道德经》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总是相依相伴,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你从反面看,你会记仇;如果你从正面看,你就会感恩。感恩是回报,是给予。给,就是一种舍,我们在给别人的时候,就是在舍自己的.某些东西。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善良更是理解。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与理解。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会使人际关系变得更融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人际交往中需要理解,理解是相互的。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经说过:如果说成功有任何秘诀的话,那就是因为它存在这样的能力了了解他人的观点,从你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善良是我们都应该保持的品质,善良并不会让我们失去什么,相反,它会让我们感到愉悦及得到满足感,当然,善良值得自豪但没有必要炫耀。你的善良,不仅让你的品格得到提升,也让接受你善意的人感到舒服。善良是我们一直在追逐的,也是我们不曾失去的,在这条路上,也许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诱惑,但坚持到底不就是我们所想要得到的吗?也许你会感到迷茫,会不解,也可能会失望,但是你不曾失去那份善良!
保持善良,这也许很难,但最后你一定不会后悔!
以上为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8
最近,我读了德育报上《只有自己才是你真正的镜子》这
听了他的话,他的父亲没有责骂他,而是给他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父亲和邻居大叔去清扫工厂的烟囱,大叔走在前边,父亲在后边,等从烟囱中钻出来,走在前边的大叔满脸的烟灰污垢,而走在后面的父亲身上却很干净。出来后,父亲和大叔互相把对方当镜子,父亲以为自己脏如大叔,就彻底清洁自己,而大叔以为自己干净如父亲,就简单洗手了之,结果当大叔行走在大街上时招来了人们的嘲笑。
通过这个故事,父亲告诉爱因斯坦:“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如果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有可能会照成傻瓜。”爱因斯坦听了父亲的话,后来他时常把自己当作自己的镜子,来审视和指引自己的所作所为,终于成就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读了这
读了这
以上为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9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合上书本,我感慨万千。
这本书描述了一只来历不明的蓝熊,在13个半的生命片段中历尽艰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险境并不断击败困难的故事。书中的蓝熊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情绪,会害怕,会迷茫,会高兴,会难过,不由自主地引起了我的\'共鸣。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蓝熊离开夜校的那个片段:他一个人走在黑暗潮湿的迷宫内,不断摸索着寻找那似乎不存在的出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好友明胶王子,还碰到了骗子坑道鬼,后来明胶王子消失,他自己也被坑道鬼骗入更深的地方,蓝熊面对好友的走失,他人的欺骗,依然顶着巨大的压力,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目标前行,最终逃离了绝境。
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蓝熊面对如此危险和困境,精神徘徊在几近崩溃的边缘,究竟是靠着什么找到了出口?如果是我易地而处,遇到困难,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该怎么办?我想我也能迎难而上,冲出困境,因为我有着强大的精神动力,那就是我的父母亲人,我的老师同学,想到他们对我的殷殷期望,对我的爱,我就仿佛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支撑着我不断前行;我有着这些年学习积累的知识,我可以用它们去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闯;我还有着健康的身体,由于平时喜欢打篮球,注重体育锻炼,使我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面对困难而不会萎靡。
我珍惜父母的亲情、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友谊,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增强自己的体魄,培养坚强的意志,才能迈过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去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启示。
以上为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10
今日,能读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著作,我感到自己是庆幸的。此著作分章节阐述了五十位大师论教育,书中为我指点了教育实践中最为重要而敏感的问题,让我随着文字的流动,真切感受到大师们的教育生活的智慧、幸福与美,同时也给我了一些教育启示。
其中,陈鹤琴老师就谈到了我最关心的音乐教育问题,陈老师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在培养歌唱技术,更是一种从内心而发的精神活动,使儿童情感通过音乐的洗练而得到至精至纯的陶冶,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并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生活里去,以引导儿童用快活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我们知道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是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应该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发展。
而现在,一般学校的音乐教学大都以\"唱\"为主,着重技术的陶冶。其实,所谓唱歌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肌肉运动的歌唱技术;二是从内心而发的精神活动。
反观自己的音乐课堂,在演唱技巧这方面,我似乎也有渗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是:大家要体会我们是怎么读歌词的,你在读的时候口型是怎样的,唱歌的时候口型基本也是那样的,有的学生唱歌时只是上下嘴唇在动哦。很多时候我还经常夸张地张大嘴巴启发学生要他们张开嘴巴唱歌。但是给我的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今日,学习陈老师的教育观点,我的思想明朗了许多,原来是我太在意学生的声音,而忽略了歌曲本身所隐含的情感及学生本人对歌曲的情感表达。细细想来,如果孩子在用心演唱时,情是由内心而发的,尤其是学生遇见自己喜欢的歌曲时,他们在歌唱时不但嘴巴张开了,声音出来了、好听了,连表情也有了。这时的他们会特别开心、特别自信,台下的其他学生更是听得安静、听得用心。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内心是喜悦的,真切地感觉到孩子们的可爱,感觉到孩子们知道什么样的演唱才是美的,而自己在有些时候对学生的期待过于急切。
如果想让孩子们更好地歌唱,陈老师提到欣赏音乐。我们应注重儿童的欣赏音乐能力的指导,让孩子们由听觉所感到音乐的节奏、和声、旋律等,而引起孩子们对歌曲有自发的要求的教学过程,再由歌曲来表现儿童的情感,并使儿童的情感通过音乐来洗练。
这让我想到,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曲时,教师要细细安排几次聆听,这几次的聆听要有目标、有层次、这种方法可持续下去,需要改进的是教师的语言要真正地起到引领的作用,做到精准、幽默、真诚,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乐曲)在抒发什么情感,歌曲(乐曲)内在的美在哪里。
关于音乐的美,书中的丰子恺老师也有提到,他说:\"音乐是精神的食粮。\"音乐既是精神的食粮,其影响于人生的力当然很大,高尚的音乐把人心潜移默化,养成健全的人格;反之,不良的`音乐也会把心潜移默化,使他不知不觉地堕落,所以,我们必须谨慎选良好的音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说他特殊,在于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人的成长和人的幸福。因此,在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有责任为孩子们选择健康、活泼、立志的儿童音乐,并通过这些音乐引导学生从小爱自己、爱祖国、爱家庭、爱同学,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从小树立伟大、无私、美好的梦想;从小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等。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经典音乐、走近经典音乐、渗透经典音乐、传播经典音乐,如近段时间中央一套播出的节目\"经典永流传\"中的音乐,音乐人通过谱曲、演唱的形式来传颂古诗词的美,里面的一些歌曲同样适合小学生的演唱,让这些高尚的音乐像春雨一样浸润孩子们的心田,使其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远离那些不良的音乐,免遭其害。让我们共同努力,使音乐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益友良师。
通过阅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走近了一些大师的教育智慧,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汲取教育先贤思想营养的同时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实践教育先贤的教育智慧,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
以上为读《灯塔的光》有感 篇10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读《灯塔的光》有感》全文内容,如《读《灯塔的光》有感》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读《灯塔的光》有感》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读《灯塔的光》有感》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