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

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

时间:2022-12-14

  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夕,红十师被马步芳的部队包围在甘肃旧城,侦察参谋曾绍山深夜出城搬救兵,一路险象环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以下是佳文为你整理收集的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供您参考与借鉴,希望《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此篇内容,可以帮助到有关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方面文案写作需求朋友。

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 篇1

  受命组建巡逻队

  19××年6月,曾绍山参加红军,被分配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九十七团当勤务兵,不久调到红三十二师师部当传令兵。19××年9月,曾绍山被调到红一军手枪营传令班当班长。其间,曾绍山参加过金寨、麻城、新集等战斗。因他作战机智勇敢,于19××年3月被提拔为红四方面军少共国际团副排长。19××年10月,曾绍山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入陕。19××年春,曾绍山调任红四军第十师司令部侦察参谋。19××年3月,红四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开始长征。作为侦察参谋的曾绍山,总是带领侦察人员,历尽艰险打头侦察探路。三过草地后,红四军第十师于19××年9月来到甘肃南部一个叫旧城的地方。

  红十师在这里一边休整、一边侦察敌情,为大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不承想,进驻旧城的第三天,马步芳的骑兵旅从临夏、夏河赶到旧城,把红十师团团包围在旧城内。

  红十师组织部队进行反击,打了三天三夜,突围始终未能成功。师长余家寿、政委叶道志、参谋长范朝利等师领导在城墙上从望远镜里清楚地看到,冲出城外反击的指战员,大部壮烈牺牲;一个长满络腮胡子的马家军,提着明晃晃的马刀,把负重伤的红军战士剥光衣服,推到碉楼顶层平台上,一个个活活地砍死。师领导气得发誓要为指战员们报仇,但苦于被数倍于己的马家军包围着,根本无法冲出去,而且马家军正组织力量进行攻城。

  固守待援!师领导下了一道特殊命令:“从师机关、直属队及交通侦察队中,选拔一批人员组成一支强有力的突击队,每人带一支驳壳枪,背一把最好的战刀,带上充足弹药,由曾绍山带领,不分昼夜在城墙上巡逻,发现哪里危急,就赶到哪里去支援守城部队。”

  当晚,曾绍山就组织了有侦察兵、传令兵、马夫和理发员参加的巡逻队在城墙上巡视。巡逻队给部队很大的鼓舞。忽然,城北传来消息,说马家军开始攻城了。曾绍山立即带着巡逻队赶往城北,看到马家军已经爬上城墙,下面还有许多马家军抬着梯子继续靠上城来,城外的一片房子被马家军点着了火,火光照亮了半边天。事后,曾绍山回忆说:“当时,我手一挥,喊了一声‘打’,巡逻队的人员全部扑上去,子弹打光了,我们就举起大刀砍,刀刃砍卷了,就搬起砖头砸。靠城墙有一排破旧房子,我们把砖头、梁柱拆下来,搬到城墙上,用它们来打击敌人,砖头、滚木像下雨般飞向敌人堆里。”

  经过十几分钟的血战,马家军终于被打下去了。

  这样的激烈血战,一直持续了五个昼夜。马家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红十师的处境越来越危急。战士们身上子弹所剩无几,粮食也吃完了,伤员不断增加。最令人焦虑的是早在战斗打响后的第二天,在旧城的红十师与上级红四军及红四方面军总部的电话联系就全部被切断了,红十师部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冒死出城搬救兵

  红十师师长余家寿决定派小部队突围,以期与总部取得联系。但是,第一次派出的部队,刚刚出城门,就被马家军密集的火力给压了回来。第二次突围部队冲到城东的大路上,便遭到马家军骑兵的包围,经过激战,全部壮烈牺牲。

  傍晚,曾绍山走进指挥所。师政委叶道志正在屋里焦急地来回踱步,师长余家寿左臂负了伤,脖子上挂着一条沾满血污的绷带,正伏在桌子上看地图。叶道志见曾绍山走进来,立即停下来,严肃地说:“曾绍山同志,你来得正好,我们决定再派几个干部带领一支部队突围,不论多么困难,一定要设法冲出去,与总部取得联系,你看谁去比较合适?”

  曾绍山说:“干部们经过几天几夜苦战,都累垮了,还是让我去吧。城外的地形和城里的情况我比其他同志熟悉,一来出城比较有把握,二来也便于向总部汇报情况,再说新城又不太远,最多一昼夜就赶回来了。”

  叶道志沉默着,余家寿抬起头来,说:“我看让曾绍山同志出城可以!”

  曾绍山立即赶到交通侦察队挑选人员出城。他只选了两个人,一个叫魏生友,一个叫苟元书。当晚后半夜出城的时候,叶道志亲自来送行,一看就三个人,问曾绍山是不是人太少了!

  曾绍山说:“吸取前两次的教训,我才决定只带两个交通侦察员。我想,这样做,一来不影响城内的战斗力,二来人少目标小便于隐蔽。”

  守城门的战士,搬开堵城门的沙包,伏在门上听了一阵后,才轻轻地把门开了一条缝,曾绍山等三人迅速出了城门,顺着城墙根向东爬行了100多米,在一段土坎下伏下来。

  曾绍山带着苟元书和魏生友,朝着城外一间平房和一个碉堡之间的空隙慢慢摸过去。凭着身上的伪装掩护,曾绍山他们三人越过了城外第一道警戒线。他们把身体紧贴着地面,时而匍匐向前,时而低姿跃进,经过无数的洼地、田坎、刺丛,向第二道警戒线爬去……

  几经凶险,九死一生,他们三人终于来到新城。可是来到城下时,三人却大吃一惊,只见城墙上贴着国民党军的`告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出发前,师长、政委明明分析说新城驻着友邻部队啊!

  在城外一位老乡家,他们终于弄清了情况。原来新城的红军在上午撤走后,马家军的骑兵就进了城,又是烧又是杀,老乡的儿子因为给红军带过路,被马家军用马刀劈成了两段。

  听完老乡的话,曾绍山像是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心里凉了半截。三个人沉默了半晌,苟元书抬起头来,问道:“怎么办?我们不能再耽误时间了。”

  曾绍山站起来,一摔帽子说:“走!再往东走,一定要追上部队,他们一定还没走远!”

  绕开城墙,曾绍山他们又出发了。刚出城不到两公里,迎面来了一支骑兵队,眼前是一马平川,没有一块可以隐蔽的地方,骑兵队立即发现了他们三人,纵马奔来,马蹄扬起的灰尘,遮住了昏暗的天际。

  曾绍山他们三人立刻抽出了手榴弹,准备同遭遇的骑兵作最后的搏斗。骑兵队愈冲愈近,看来有30多个人,手里挥着雪亮的马刀。

  曾绍山心里想,搬救兵的任务完成不了了,只好拼死几个赚几个了!

  这时,骑兵队领头的一个大个子突然勒住马,挥手喊道:“不要开枪!你们是干什么的?”

  曾绍山的思绪被这满口的大别山方言拉了回来,心里怔了一下,正要答话,魏生友抢先操着大别山的六安腔开了口:“我们是旧城出来的,你们是哪一部分的?”

  领头的大个子听到了乡音,对曾绍山他们打量了半天,笑着跳下马来,说:“同志们,是自己人!我们是九军侦察排的,来增援你们的,你们辛苦了!”

  第二天拂晓,曾绍山三人带着救兵赶到旧城。红九军指战员催动战马,排山倒海地向马家军冲去,雪亮的马刀上下飞舞,杀声震天。

  在旧城内的红十师指战员听到城外的喊杀声,知道援兵来了,个个精神百倍,向城外冲杀出来。

  以上为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 篇2

  前不久,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70周年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发起在四川甘孜县举办的一个药品物资捐赠活动。从成都乘车大约17个小时,也就是说行车要日夜兼程一天一夜。然而,这段长途跋涉带给我们的却是极其意外的回报。美丽的甘孜,如果把她比作人间的天堂,一点都不过分。我甚至不敢相信,这里曾经就是红军长征的会师之地,一个充满了传奇的地方!不能想象,实在不能想象,这里就是亲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廖汉生将军曾经讲给我听的甘孜,那个令他一生梦魂牵绕的地方。

  记得在我采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同志时,他曾经对我谈到过长征,其中曾谈到过甘孜。今天,只有到了今天,当我们亲临过当年牺牲过无数烈士的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地甘孜城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发现一座座当年红军行军途中留下的居住遗迹的时候,对于革命前辈廖老那言语铿锵、充满感情的回忆,才有了真切并且深刻的理解。是啊,那一段段雪山草地艰难困苦的岁月,在他们那一代人心中,永永远远都不可能忘怀······

  廖汉生同志的谈话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是:长征留给后来人的应该是不朽的精神,是长征精神。今天,我想把深埋在廖老心中的长征告诉给读者,让我们共同缅怀那段无法忘却也是不该忘却的历史吧。

  永难偿还的感情债

  19××年11月,当时刚刚24岁的廖汉生在家乡桑植县刘家坪出席师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决定:为粉碎30万敌军以堡垒为依托的步步逼近,红军二、六军团实施战略转移。

  苏区群众从苏维埃政府动员坚壁清野中知道红军要走了,很多人赶来看望自己的子弟。6师师部驻在刘家坪旁边的一户姓朱的人家,这家老婆婆的儿子也在师里当兵。6师还有很多家属都是廖汉生的熟人,乡亲们从洪家关等地来了很多,直接到师部找廖汉生,言辞恳切地说:“汉生,我这个儿子交给你了······”“汉生,我的丈夫交给你了······”其言其情,感人至深。

  作为红军的指挥员,年轻的廖汉生不能不承诺下来:“放心吧,我会照顾好的。有我廖汉生在,就有你们的儿子、丈夫在!”同时廖汉生也对来队家属做工作:“红军走了,白军来了,苏区人民要吃苦的,请多保重,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一定会回来的!”廖汉生的家距离师部不算太远,在送别的人群中,他没有看到自己的家人,他紧紧地勒住了马的缰绳,向着家乡的方向深情地望了一眼,掉转马头,走了。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几十年,一走就是几万里······

  19××年11月18日,廖汉生政委和郭鹏师长率领红六师,作为红二、六军团前卫,踏上征程。俗话说,一诺千金啊。廖汉生对乡亲们的一句承诺,竟然使他从此背上了永远难以偿还的感情债。众所周知,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乡亲们的儿子、丈夫有许多都在长征中牺牲了,甚至有些人连牺牲在什么地方廖汉生都很难说得清楚。这笔沉重的感情债,在廖汉生的心头一压就是几十年。

  廖老说,战争的残酷和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形成强烈的对比。19××年元旦刚过,二、六军团来到湘黔交界的晃县、玉屏,按预定设想在这里建立新的根据地。但敌人紧随过来,众兵扑向晃县。二、六军团立即沿河的左右两岸迎敌。

  6师赶到作战位置后,4师代理师长金承忠率部正从廖汉生所在指挥所前经过。金承忠和师长郭鹏都是从六军团调来的,他在4师当过参谋长,廖汉生曾两次在4师代理过政委,因此大家都很熟悉。郭鹏和廖汉生看到金承忠从面前经过,就跟他开玩笑:“喂!我们打了胜仗以后,请你喝酒!注意,你老兄可不要打死呦。”

  过去打仗经常这样开玩笑,打的仗多了,生死大事自然都在笑谈之中,谁都不会在意。金承忠对郭鹏和廖汉生笑了笑,答应说:“好哇!”便带领4师向敌先头部队发起突击。

  没想到,这个玩笑开过仅仅十几分钟,金承忠就牺牲了。廖汉生和战友们真后悔和他开了那么个玩笑。自打这儿以后,廖汉生再也不开这样的玩笑了。

  全国解放后的30年间,不少长征的老战士纷纷回乡,但是廖汉生却迟迟没有回去看望久别的故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一想到那些牺牲了的同志,一想到那些红军家属们,廖汉生的内心就会时时地感到不安,他已经无法向乡亲们兑现长征出发时的承诺。

  对此他曾多次感慨道:“别的老苏区都有一两个将军县,出了几十、上百个将军。我们桑植县19××年就建立了工农革命军,19××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上万人参加了红军,长征出发时又有大批人跟着走,但是授衔时只有一个元帅,一个中将、一个少将,其他人差不多都死了······”

  19××年,也就是距离长征出发44年后,作为南京军区第一政委的廖汉生第一次回到家乡。作为幸存者,他来到桑植县烈士陵园,向矗立着红军战士雕像的烈士纪念塔,深深地鞠躬,在场的父老乡亲无不为之动容。

  长征途中红军的官兵关系

  有几件事,廖汉生始终记得:

  19××年1月中旬,经过在石阡的七天休整,6师接到贺龙总指挥的命令:“传18团跑步前进!”追赶上国民党军第23师,6师做后卫。

  成本兴团长、余秋里政委立即带着18团跑步上前,一下子消灭了敌23师的一个营,并在敌人设置的堡垒群中打开了一条通路,缴获敌人新装备的一支20响驳壳枪。这之前,驳壳枪都是打单发的,这次缴获的20响驳壳枪在当时就像机关枪一样。这是我们的部队第一次缴获到20响驳壳枪,郭鹏师长高兴得爱不释手,成本兴团长和余秋里政委把这只枪送给了郭鹏师长。二、六军团沿着18团打开的通路,顺利通过了封锁线。

  在此后的战斗中,二、六军团与围追堵截的敌军展开一场气势磅礴的千里回旋战。在赫章县的则章坝战斗中,廖汉生和成本兴团长、余秋里政委在一个山包上指挥部队出击。成团长正要冲下山去,敌人的一串“花机关枪”子弹打来,余政委喊了一声:“危险!”伸手把团长拉了回来,他自己的左手骨头被打断。他只包扎了一下,坚持不下火线,左臂再次负伤,直到黄昏后部队撤离则章坝,才被送进军团卫生部。由于无药可医,生活又非常艰苦,他的伤迟迟不能痊愈。行军中,廖汉生常看到余秋里政委用一块凉水手巾敷在伤处镇痛,直到长征后期才作手术,截掉了左手。

  19××年4月,在抢渡金沙江的战斗中,作为后卫的廖汉生所在部队6师接到贺老总命令,立即原路返回,阻止敌人的追击,掩护整个部队行动。

  廖汉生和郭鹏师长研究后决定,全师后卫转前卫,以强行军向六甲开进。在16、17、18团的相互侧应下,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战斗。这场战斗整整持续了一整天。敌人在飞机、大炮火力掩护下的数次集团冲锋都被打败了。6师全师伤亡220余人。18团政委杨秀山、参谋长陈刚负伤,三个营长伤亡两个,九个连长伤亡八个。16团参谋长牺牲,两个营长牺牲,六个连长负伤。师长郭鹏也在指挥17团掩护部队撤出时负了伤。但是,尽管伤亡这么大,指战员们却打得顽强,打得英勇。上一级倒下了,下一级马上代理;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石头拼杀;敌人爬上了阵地,就抱住他肉搏。

  敌人靠的是火炮壮胆,督战队威逼,红军顽强阻击,靠的是灵活有效的战术技术,靠的是深入有力的\'战场鼓动,靠的是旺盛高昂的战斗意志。就这样,红军硬是把敌人死死顶住了,又在5师增援部队的配合下把敌人打退了,为使全军摆脱被敌前堵后追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赢得了十分宝贵的时间,为实现抢渡金沙江北上的战略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贺老总疼爱地说:“你们这一仗打得苦啊,打得好啊!”

  廖老记忆里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在现在人的心目中是一个既神奇又美丽的令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在红军将士们的记忆中简直就像一场噩梦。

  尤其对于廖汉生所在的6师,作为后卫部队,在大部队经过之后,草地上已经看不见绿草了,很多牺牲在草地上的战士,嘴里还含着没有吞完的草根,因此,粮食对于6师来说就是生命的代名词。

  在从甘孜到草地中心的阿坝这段路上,有一段令廖汉生常常提起的故事。这段路途估计要走10天左右,结果却走了17天,而部队只筹带了一天半的青稞粉子。随着一天天地向草地深入,本来就不多的粉子渐渐地消减得很快。于是廖汉生所在师领导研究决定,为了节省粮食,师首长带头遵守如下决定:1、各级首长要亲自到连队帮助分发粉子。2、每人每顿只准吃一把粉子;3、不到开饭时间不准自由吃粉子。

  就在这时,17团有一个连队指导员在给全连分发粉子的时候,悄悄为自己多拿了一把。此事迅速反映到师部,引起了师领导的重视。就因为这么一把粉子,这个指导员被撤消了职务。

  这样的处分在今天的环境看来,也许是过于严厉了,但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情况下,红军不能不这样做,尤其是一个政治工作干部,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参加红军多年的老战士,他只有带领同志向饥饿作斗争的责任,绝没有为个人谋取一点私利的权力,哪怕是一把粉子。

  廖汉生宣布了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的处分决定,同时对这个指导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个指导员流着痛悔的眼泪向全连做了检讨,表示接受教训,当好普通一兵,跟大家一起向饥饿做顽强的斗争。

  以后,这个同志由于体力不支掉了队,廖汉生再也没有见到他。后来,廖汉生对此感慨地说,其实,在红军长征的英名录上,应该记上这样一位曾经为一把粉子被撤职的政治指导员,一位被饥饿和草地吞噬了生命的红色士兵。

  19××年7月27日,6师来到了号称“草地上海”的阿坝。但是,当部队到达的时候,这里的人都跑光了,前边部队相继经过这里时,连附近的野菜都给扯光了。

  为了指导部队采食野菜,部队根据上级下发的材料向战士介绍哪些可以吃,哪些有毒不能吃。有时碰到谁也没见过的野菜,廖汉生等师领导先尝尝,等证明确实可以吃了,再向全师推广。

  干部关心战士,战士也在关心着干部。一天,廖汉生什么吃的东西都没有了,师部的几个警卫员不知道怎么保存下来的一小块草鞋上的牛皮,把两面烤得焦黄焦黄后,用小刀刮得干干净净地,拿来给廖汉生吃,战士说:“政委,你饿不?快吃吧!”

  廖汉生一听就火了:“我饿,你们就不饿?为什么就该我吃?真是莫名其妙!”

  “你是首长嘛。”他们不服气地嘟囔道。

  廖汉生狠狠地把他们几个批了一通,吓得他们低着头一声不敢吭。其实,廖汉生嘴上虽然在发火,心里却难受得什么似的,想想他们比自己也小不了几岁,都是二十来岁的人,谁不知道饿呀?可是他们为了照顾好首长,宁愿自己饿肚子,这种感情实在是深啊!

  想到这,廖汉生极力控制住眼眶里的泪水,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反过来劝他们吃了那一小块牛皮。结果是,一小块牛皮在几个人的手里推来让去的,谁也没有吃,送到了最困难的同志手里。每当廖汉生回忆起长征,一定会想起这件事情并且感慨不已。

  红军长征必然取得胜利

  回忆起长征,廖汉生感慨地说,红军长征取得胜利是必然的。

  他说:“同今天相比,红军政治工作人员和共产党员,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还比较低,识字不多,读书不多,讲不出好多深奥的道理,工作方法也不够多。这是我们的一个缺憾,也是我们力求不断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也有一个长处,这就是身体力行,为人表率,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贯彻党的指示,推进工作,带动和影响部队。因而,广大政治工作干部和共产党员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说出的话大家信服,布置的事情能够很快落实,我们的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他举自己为例:“我当师政治委员,给自己总结了三条经验:第一、打仗勇敢不怕死,即做英勇战斗的模范;第二、多扩大一些人,少减员一些人,即做扩大与巩固部队的模范;第三、遵守纪律,按政策办事,不脱离群众,即做联系群众的模范。这三条虽然不那么全面,却是我从我自己做政治工作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也是许多政治工作干部的共同经验。”

  回忆红二、六军团,廖汉生这样说:“我师18团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团队,长征中屡屡担负重要任务,完成得都相当出色。这与该团历任政治委员是密不可分的。18团长征中首任政治委员是余秋里,在则章坝战斗中为掩护团长失去了左手;第二任政治委员杨秀山,在六甲战斗中负伤;第三任政委董瑞林在西康为给部队筹粮牺牲了生命;第四任政委周盛宏在成县战斗中率领部队反冲击,中弹阵亡。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鲜血和生命,忠实地履行了政治委员的崇高职责,为部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的确,无数资料表明,在长征中,共产党组织切实起到了先锋堡垒的作用,党员切实起到了先锋和模范作用。下级组织执行上级组织的决议,党员执行组织的决议,是一点不打折扣的。因此,吃苦最多的是共产党员,负伤最多的是共产党员,牺牲最多的仍然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也是如此。

  根据统计,6师仅从出发到中甸这一段路程,牺牲了的党员人数达到360名、共青团员256名,这还没有加上最为艰难的雪山草地。

  在廖汉生的记忆中,6师团以上干部党员牺牲、负伤的就不在10人以下。同时,他们还在长征中不断地发展党团员,注意吸收那些表现积极、勇敢、吃苦耐劳的新同志加入到党团队伍中,使党团员在牺牲很大的情况下及时地得到补充。长征出发时,6师有党员801名,团员144名,合占全师人数不足28%;到甘孜时有党员761名,团员615名,与全师人员总数的比例上升到45%,班长以上的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党团员。正是因为我们拥有这样一支党团员队伍,使党在红军中的政治工作做得普遍而深入,使红军长征的政治任务、军事任务能够胜利完成。

  长征时期,是红军历史上一个充满艰苦、充满困难的时期,是共产党在红军中政治工作做得大有成效的时期。它保证了党制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在红军中得到坚决地贯彻和执行,使我们的长征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它在指战员的心中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保持着坚定的信念,激发出高昂的斗志,使我们的长征冲破了敌军重兵的围追堵截,战胜了世间罕见的艰难困苦;它维护和增强了红军内部的团结,使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统一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走向抗日前哨。

  总之一句话,廖汉生肯定地说:“党在红军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红军长征路上的生命线。”

  在廖汉生同志的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把它抄录下来,从中你也许可以感悟出老将军内心深处的感受:“在长征中,我在红2军团第6师担任政治委员。凭借马灯、篝火、月光,我曾逐日记下了那一段段艰苦的历程。遗憾的是,这些日记在后来的战争岁月中全部失掉了。但是,正如长征这块用红军的血与肉铸就的革命基石和历史丰碑永远铺垫在共和国的大厦里,永远矗立在亿万人的心目中一样,长征的伟业及其精神也始终铭刻在我的心里。长征路上,那长眠的战友身影,那鏖战的枪雨剑幕,那跨越的万水千山,那激荡的革命正气,时时扑面而来”。

  在甘孜,当我们一行人经过一座静静的掩埋着九位无名女红军的烈士墓的时候,我的心似乎要跳出来了,那墓地上稀疏地开放着洁白的小花,被风轻轻地摇曳着,仿佛似在和我们打着招呼。她们是谁?她们当时有多大年龄?她们发生了什么······

  如果人真的有灵魂的话,我相信,她们一定有很多很多的话要告诉我。

  以上为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 篇3

  第一次过草地时,他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任思忠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他走在最前面,小心地穿过反动军队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大约10厘米长的竹签穿过了他的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任思忠当时脸就变白了,疼得直冒汗,可是,他始终没有说一声痛。

  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思忠可被伤脚折腾苦了。队伍连续行军,任思忠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他就咬紧牙关坚持跟上队伍。不幸的是,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蘸了水穿过他脚上的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任思忠都觉得像脚板里有个锯在割自己的肉,没有麻药,那种疼痛在钻他的心,但是没有任何办法,那是缺医少药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唯一办法。靠着坚强的意志,任思忠挺了过来。

  在战友的帮助下,任思忠的脚伤渐渐好转,最后,脚背中央永远留下了一块大约3厘米见方的凹陷。

  第二次过草地更是死里逃生,任思忠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

  19××年下半年,当时任思忠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教导团一连指导员。大军从阿坝向绥靖方向进发。来到黑水河时,木桥已被毁掉,南岸则被土匪占领。为了保证主力部队顺利过河,任思忠和另外30名干部和战士趁黑夜游水渡河。

  当时正是隆冬,数九寒天,水流湍急,冰冷刺骨,站在岸边都冻得瑟瑟发抖,更别说游泳到对岸了。不过,越是危急时刻,战士们的勇气越是大增,最后成功游到对岸的有8名,任思忠就是其中一名。接下来就是一次令南岸敌军魂飞魄散的突袭,大部分敌军还没弄清楚是什么状况呢,就在睡梦中被击毙了,8名勇士很快便占领了桥头堡,大部队顺利地搭起了便桥。

  然而,任思忠却因此染上了重伤寒,红军缺医少药,食物的供应也已经断绝,他的`病一步步恶化,常常昏迷不醒,战友们便抬着他行军。20天后,部队终于走出了草地,来到绥靖。此时的任思忠长时间休克,脸色苍白,呼吸时有时无。有一次,战友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绥靖滩石崖下的山洞里。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慢慢苏醒过来,感到口渴无比,轻轻地翻了个身子,浑身疼痛难忍,想站起来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力气,只有挣扎着爬向河边去喝水。十几米的距离任思忠竟然爬了整整三个小时。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他快到河边的时候,当地居民郝老汉发现了他,听他说了情况后,立刻将他救回了家。

  郝老汉对待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汉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便想收他为儿子。但任思忠却一心想要回到队伍里,他每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门口,希望看到队伍上的同志。

  两个月后,任思忠的病基本痊愈了,他挥泪告别了郝老汉老两口,找到了在该地区活动的金川省委,重新回到革命队伍。
 

  以上为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 篇4

  人物档案

  索心忠,19××年6月出生,四川省旺苍县人。19××年6月参加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随部队参加长征。全面抗战期间,随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在太行山一带抗击日寇,后来进八路军总政电影团(延安电影团),从此长期从事电影放映工作。19××年4月下旬,参与接管南京,任南京文化电影局军管放映团第三电影队队长。后任大华电影院总务股长,其后历任南京市电影剧场公司电影科科长、经理等职。19××年离职休养。

  看到红军“对小孩子特别好”,12岁就参加红军

  索心忠12岁在家乡看到红军队伍“不打人不骂人,对小孩子特别好”,怀着这种朴素的好感,他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投身革命后,他了解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真正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从此跟着红军越走越远。

  参加红军后,索心忠当过政治部通讯员,也做过医院护理员,给伤病员端饭、倒尿盆。当时四川地方军阀田颂尧、刘湘、邓锡侯等人,为阻止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向红军发动了围攻,索心忠随大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15岁的他被敌人的子弹擦伤头顶,由于伤处不能受寒,从此他一直戴着帽子。

  行军途中,只能倒一点炒面在手心里舔着吃

  回忆起漫漫长征路,索心忠最难忘的还是爬雪山、过草地的经历。他们翻越的夹金山,一年到头都是雪,人烟稀少,筹集食物很困难。

  过草地之前,红军给每名战士发了一斤多的炒面,大家称之为“救命炒面”。行军途中,尽管大家饥饿难耐,但也只能在每次休息时吃上一小口。为了防止不注意一口气吃没了,当时吃面都是倒一点在手心里,用舌头舔着吃。

  草地实际上是长满水草的大片沼泽,“到处都是水汪汪的”。长途行军时,仅能坐到“草墩子”上休息一下。大的“草墩子”可以坐五六个人,小的“草墩子”只能坐一两个人。沼泽里还有很多被草盖住的水坑,有些同志一不小心就踩到水坑里掉了下去,草又会继续覆盖住水坑,人就再也找不到了。过草地时,一路上都没有干燥的泥土,因饥饿或疾病牺牲的同志也很难掩埋。

  红一、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大家抱在一起痛哭

  由于伤员本身抵抗力差,再加上草地上气候多变等原因,最后能过草地的伤员不多。在艰难的行军转战之中,很多年轻战士牺牲时都没有留下名字。索老感慨地说,19××年他回老家四川,看到巴中的纪念碑上很多烈士连姓名都没有,只好刻上小名。这些无名的烈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铸就了长征的胜利,是今天的人们永远也不能忘怀的。

  尽管长征路上充满艰辛和困苦,但革命的理想却从未动摇过。索老记忆最深刻的.是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情景,他一再说:“最感动的就是那个时候,大家抱在一起痛哭”。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深深定格在了索老的脑海中,在他回忆长征的伟大征途时常常浮现在眼前。

  1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9日,索老随大部队抵达南京,参与了电影院的接管工作,从此开始在南京工作生活。回顾自己的长征经历,索老寄语今天的年轻人,要发扬长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上为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 篇5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

  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嗯……”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

  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 “好!我不看。” 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 “拿来!我给你缝缝。” 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 “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

  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 不,不,谢谢大家……”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

  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

  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以上为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全文内容,如《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曾绍山将军的长征故事概括》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