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古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篇1
《华佗拜师学艺》(一)
华佗是东汉末年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全家人仅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可是当时,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他到城里“斗武营”(即当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华佗娘俩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徒,不管是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
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份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跟自己开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称奇。后来一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的结果,便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者,必华佗也!”此后,便开始专心地教华佗望闻问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李氏飞奔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象鼓,便叹气说:“孩子难救了。”李氏听了哭得死去活来。华佗过去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孩子可能还有救!”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头牛来,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再放平孩子,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动着,约摸一刻钟工夫,孩子渐渐喘气,睁开了眼。华佗又给开了剂汤药,把孩子治好了。华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风一样的传开了。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你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去吧!”华佗出了师,也不开业,却游学徐土一带,寻访名医,探求医理,给人治病。
据说华佗死后,亳县盖的华祖庵,就是李氏为纪念华佗救活自己的孩子而捐钱修盖的。
《鲁班学艺的故事》(二)
鲁班年轻的时候,决心要上终南山拜师学艺。他拜别了爹妈,骑上马直奔西方,越过一座座山岗,趟过一条条溪流,一连跑了30天,前面没有路了,只见一座大山,高耸入云。鲁班想,怕是终南山到了。山上弯弯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条,该从那一条上去呢鲁班正在为难,看见山脚下有一所小房子,门口坐?一位老大娘在纺线。鲁班牵马上前,作了个揖,问:“老奶奶,我要上终南山拜师学艺,该从哪条道上去”老大娘说:“这儿九百九十九条道,正中间一条就是。”鲁班连忙道谢。他左数四百九十九条,右数四百九十九条,选正中间那条小道,打马跑上山去。
鲁班到了山顶,只见树林子里露出一带屋脊,走近一看,是三间平房。他轻轻地推开门,屋子里破斧子,烂刨子摊了一地,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儿,伸?两条腿,躺在床上睡大觉,打呼噜像擂鼓一般。鲁班想,这位老师傅一定就是精通木匠手艺的神仙了。他把破斧子,烂刨子收拾在木箱里,然后规规矩矩地坐在?上等老师傅醒来。
直到太阳落山,老师傅才睁开眼睛坐起来。鲁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说:“师傅啊,您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师傅问:“你叫什麽名字从哪儿来的”鲁班回答:“我叫鲁班,从一万里外的鲁家湾来的。”老师傅说:“我要考考你,你答对了,我就把你收下;答错了,你怎样来还怎样回去。”鲁班不慌不忙地说:“我今天答不上,明天再答。哪天答上来了,师傅就哪天收我做徒弟。”
老师傅捋了捋胡子说:“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几根大柁几根二柁多少根檩子多少根椽子”鲁班张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檩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岁的时候我就数过,师傅看对不对”老师傅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老师傅接?问:“一件手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学三个月和学三年,有什么不同”鲁班想了想才回答:“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老师傅又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老师傅接?提出第三个问题:“两个徒弟学成了手艺下山去,师傅送给他们每人一把斧子。大徒弟用斧子挣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里刻下了一个名字。你愿意跟哪个徒弟学”鲁班马上回答:“愿意跟第二个学。”老师傅听了哈哈大笑。
老师傅说:“好吧,你都答对了,我就得把你收下。可是向我学艺,就得使用我的家伙。可这家伙,我已经五百年没使唤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鲁班把木箱里的家伙拿出来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长满了,凿子又弯又秃,都该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来。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两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一道弯弯的月牙。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凿子也磨出刃来了,一件件都闪闪发亮。他一件一件送给老师傅看,老师傅看了不住地点头。
老师傅说:“试试你磨的这把斧子,你去把门前那棵大树砍倒。那棵大树已经长了五百年了。”
鲁班提斧子走到大树下。这棵大树可真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抬头一望,快要顶到天了。他抡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这棵大树砍倒。
鲁班提斧子进屋去见师傅。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这棵大树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儿,圆得像十五的月亮。”
鲁班转过身,拿斧子和刨子来到门前。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树的枝,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树干上的节疤,足足干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圆又光。
鲁班拿?斧子和刨子进屋去见师傅。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凿子,你在大柁上凿两千四百个眼儿: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楞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拿起凿子和斧子,来到大柁旁边就凿起来。他凿了一个眼儿又凿一个眼儿,只见一阵阵木屑乱飞。足足凿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两千四百个眼儿都凿好了: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楞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带凿子和斧子去见师傅。老师傅笑了,他夸奖鲁班说:“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艺都教给你!”说完就把鲁班领到西屋。原来西屋里摆好多模型,有楼有阁有桥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柜,各式各样,精致极了,鲁班把眼睛都看花了。老师傅笑?说:“你把这些模型拆下来再安上,每个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专心学,手艺就学好了。”
老师傅说完就走出去了。鲁班拿起这一件,看看那一件,一件也舍不得放下。他把模型一件件擎在手里,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每一件都认真拆三遍安三遍。每天饭也顾不得吃,觉也顾不得睡。老师傅早上来看他,他在琢磨;晚上来看他,他还在琢磨。老师傅催他睡觉,他随口答应,可是不放下手里的模型。
鲁班苦学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老师傅还要试试他,把模型全部毁掉,让他重新造。他凭记忆,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来的一模一样。老师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让他造。他一边琢磨一边做,结果都按师傅说的式样做出来了。老师傅非常满意。
一天,老师傅把鲁班叫到眼前,对他说:“徒弟,三年过去了,你的手艺也学成了,今天该下山了。”鲁班说:“不行,我的手艺还不精,我要再学三年!”老师傅笑?说:“以后你自己边做边学吧。你磨的斧子,刨子,凿子,就送给你了,你带去使吧!”
鲁班舍不得离开师傅,可是知道师傅不肯留他了。他哭?说:“我给师傅留点什么东西呢”老师傅又笑了,他说:“师傅什么也用不了,只要你不丢师傅的脸,不坏师傅的名声就足够了。”
鲁班只好拜别了师傅,含眼泪下山了。他永远记师傅的话,用师傅给他的斧子,刨子,凿子,给人们造了许多桥梁,机械,房屋,家具,还教了不少徒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所以后世的人尊他为木工的祖师。
《丰子恺拜师学艺的故事》(三)
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晨,正是早自习的时间。几个用功的同学已静静地在自习教室里温课了。丰子恺匆匆走进教室,迅速取上了放在桌内的曲谱,又匆匆地离去,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一头扎进了细雨之中,快步向琴房走去。
这天轮到丰子恺还琴,这也是丰子恺最害怕的一件事。他没有吃饱饭,想利用还琴之前的十几分钟去抱一抱佛脚。当他推开琴房的门时,不禁一怔,但见李叔同先生早已静静地端坐在琴边。大风琴上的谱表与音栓都已安排妥贴,露出一排雪白的键板,犹如一件怪物,张着阔大的口,露着一口雪白的牙齿而蹲踞在那里。
丰子恺连忙向李先生鞠了一躬。
“你来了!”
李叔同用右手指着谱表说:“来,来,子恺,弹给我听听。”
丰子恺顺从地走近风琴,不安地坐了下来。而李叔同并不逼近他,也不正面督视他的手指,只是斜立在离他数步的桌旁。
琴声响了,节奏紊乱的曲调显然说明丰子恺内心十分紧张。他不敢抬头看先生,只顾低头注视着自己的手指,从双眼的余光中,他仿佛窥见李先生的眼睛不时地流露出不满的.神气。
“键板按错了一个!重来……”
“手指用错了一个!重来……”
丰子恺越弹越急,心头就象是压了一块大石头,一首中速的乐曲,竟弹奏成了一首“跑马曲”。“坏了,今天要砸锅了!”丰子恺已经意识到今天必定失败。还不待他细想,只听见李叔同先生用平缓而又严肃的语调低声说:“去吧,下次再还!”
丰子恺只好默默地站起身来,深深地向先生鞠了一躬,随即便闷闷不乐地离开了琴房。他知道,这会儿得再回去加上刻苦练习的功夫了。
下午,天色阴沉得厉害,不到六点,天就暗了下来。在从食堂到自习教室的路上,丰子恺仍在为早晨还琴的事懊丧。他低着头,缓缓地行走,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不停地摸弄黑色制服的第三颗钮扣。“真是倒了大霉!第一次还琴就未通过,李先生准要把我看成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傻瓜了。”丰子恺这么想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感占据着他的全个身心。
“子恺、子恺!”丰子恺正走着、走着,突然有人在离他很远的地方叫他。他漫不经心地回头一看,原来是刘质平一边喊着,一边朝他奔来。
且说丰子恺在那次与刘质平为了谁先了解李叔同而发生争执以后,他俩反而更加亲近了。加上刘质平比丰子恺高两级,又有音乐的才气,很受李叔同的赏识,他平时的为人也不错,丰子恺倒也愿意与他交往。此时,刘质平叫喊着追赶他,丰子恺也就停住了脚步。他举头望了望阴沉沉的天空,又做了一次深呼吸,想以此来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刘质平气喘嘘嘘地跑到丰子恺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子……子恺……!你让我找……找得好苦!”
“有事吗?”丰子恺淡然地问,一只脚顺势踢飞了一块碎石子。
“当然有事!你猜猜看!”
丰子恺真有点不耐烦了:“谁猜,我没有心事!”
“唉,子恺,别这样。来来来,我们坐下。”刘质平一把将丰子恺拉到路边的一块青石板上,两人坐了下来。
“究竟啥事体?你就说吧!”
“好,好,我说。可我说了,你可要请我去吃花生米哟!”
“去,去,去!老让我请你吃东西。”丰子恺更耐不住了,正要起身离开,刘质平这才把实情说了出来。
原来,刘质平在下午去接受李叔同的个别辅导——尽管刘质平这一级已不开音乐课,但由于刘质平的音乐成绩十分优异,李叔同希望他继续进修音乐,并拟介绍他留学日本,所以这样的个别辅导已成了惯例。这天下午的个别辅导课,李叔同照例对刘质平那娴熟的钢琴技巧表示了肯定,但在这同时,李叔同却意外地对他谈起了丰子恺。李叔同说:“我现在教的班级中有位叫丰子恺的同学,他的学习态度十分认真,这对做事业是头等重要的。他的图画成绩很不错,你们今后是否可以多交往?今天早晨子恺来还琴,尽管没有通过,不过这是由于初次还琴,过分紧张罢了。我倒很愿意收下他……”
刘质平边摆弄着手势边比划地一口气把李先生的话告诉了丰子恺。丰子恺听了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与他一天的苦恼太不相容了。
“我说质平兄,你这话当真?”
“当然!骗你小狗!”刘质平瞪大一双眼睛,一本正经起来,那憨头憨脑的样子,使丰子恺再也没有理由怀疑他说话的真实性。
“啊!太好了!我还以为李先生从此会看不上我了呢!”
丰子恺仿佛从苦海里挣脱了出来,正轻松地躺在松软的沙滩上一样。整整一天的烦恼、惆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吹得烟消云散。
“你高兴了,那么花生米呢?”刘质平还没有忘记那花生米。
“花生米?好!别说花生米,再加上些五香豆腐干也行!星期天我请客!”说完,两位少年伙伴飞也似地向自修教室跑去……
且说丰子恺与刘质平各自的未来作了一番美妙的设计之后,他俩果真那样去实行了。与刘质平相比,丰子恺更多的把时间放在了图画课上,其它的课程得过且过。未过多久,丰子恺便成了浙一师里绘画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了。
图画教室设在学校的西侧。这是经李叔同先生亲自设计后改建的。它宽敞明亮,教室内同时可放置二三十个画架,还有一个很大的天窗。
自从跟李叔同先生学习音乐、绘画后,丰子恺的学习兴趣明显发生了变化。以往,丰子恺是一位各门功课都优秀的模范生,可现在,他除了坚持认真学习国文、外语课外,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艺术学科上,其它功课得过且过,有些科目在考试时甚至还得过倒数第一名。诚然,对于一个要在艺术上干一番事业的人来说,这样做未必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丰子恺能如此果断地抉择自己的奋斗方向,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首先来自李叔同的艺术魅力,当然也少不了当初杨伯豪对他的影响。
还是老师最理解自己的学生。丰子恺在艺术上的每一个进步,都引起了李叔同的注意。一个初夏的晚上,白天被烈日沐浴过的路面还在蒸发着余热,闷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丰子恺整理了一下作业,趁离就寝还有大约一小时的光景,为画会活动的事去向李叔同汇报。当他汇报完毕正要退出时,李叔同突然叫住了他。只见李叔同用手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丰子恺的肩膀,和蔼地对他说:“你的绘画进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象你这样
进步迅速的了。你以后可以……”
李叔同没有再说下去,目的是想看看丰子恺的反映如何?聪明的丰子恺明白了老师的意图,而且也正是他长期亟盼的。
“谢谢!谢谢先生!我一定不辜负先生的期望!”
“李先生当晚的这几句话,便确定了我的一生。可惜我不记得年、月、日、时。又不相信算命,如果记得而又迷信算命的话,这一晚一定是我一生的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便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
这是丰子恺于19××年所写《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中的一段话,他把自己从事艺术的启蒙归功于李叔同了!
以上为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篇2
今天,我在小名堂写作班图书柜上拿了一本书看,书名叫《中外名人故事》。其中有篇文章《发明留声机的爱迪生》深深吸引了我。文章中写道,爱迪生在调试电话时注意到声音的强弱与传话器模板的颤动程度有关,经过多次实验后,便发明了留声机。
爱迪生从生活的实践中发现声音强弱与颤动程度的关系后,便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既然说话能使模板振动,那这种振动也可以发出原来的声音。于是,他产生了发明一种留住声音的机器。在他的努力钻研下,一种会说话的机器——留声机问世了,这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
生活中的一个细节,让爱迪生萌生了发明留声机的想法,从这里可以看出,爱迪生善于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起创作的兴趣,最终发明留声机,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其实,我们生活中用到的许多东西,都是人们仔细观察并刻苦钻研的结果。如鲁班被长满了锋利的齿的一种草割破手指,经过多次试验后发明了锯子;瓦特通过煮饭蒸汽顶开锅盖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发明和发现,都来源于实际生活,这说明知识都藏在万物中,就看我们有没有用心去观察和思考。正是因为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从一些现象总结规律,并想办法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才有了这些发明和发现。反过来讲,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不仔细看,不认真想,不动手做,人类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发明和发现呢?
爱迪生等人的事例告诉我们,知识的源泉就是生活。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的纷繁差异,自然界的神奇不可思议,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解开。
我觉得,我们要向爱迪生学习。学习他这种对万物充满好奇的心,对事物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怕苦不怕累,不断探寻知识的海洋。
以上为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篇3
今天,我在看新闻时,无意中发现了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于是就开始读他的资料。张亚勤博士19××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2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他是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方面的世界级专家。张亚勤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负责微软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他同时作为微软大中华区战略决策委员会的成员,与其他成员一起,领导微软在大中华区统一战略的制定,推进微软在这一地区的业务发展、市场策略及本土自主创新。
以上为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篇4
就在贝多芬一心准备投身音乐大干一场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当时的贝多芬还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献给她的。然而幼稚风流的朱丽叶塔辜负了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来竟与一位男爵订了婚。
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使顽强的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即现在被称之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信中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误解贝多芬的人,如果仔细总结了他的遗嘱,都能发现其中真实的原因,从而原谅他的种种缺点。
不过他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他那坚强的个性不可能屈服于命运摆布。还是那篇遗嘱中,贝多芬说道:“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
以上为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篇5
海伦。凯勒是闻名中外的女作家。在她小时候,得了猩红热,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他的爸爸妈妈给她请了一位老师,教她认字、说话。一次,老师在她的手掌心里写了一个“水”字,又走到喷泉跟前,让她感受水,就这样海伦。凯勒学会了第一个字。经过很多年的刻苦努力,海伦。凯勒终于成功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震撼,想一想,如果你也看不到多彩的世界,听不到美妙的声音,你又会怎样?海伦。凯勒的成功是多么的艰难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学习的能力,只要肯花功夫,一切都是可能的。
以上为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篇6
董建华19××出生于上海,10多岁时移居香港。因不会讲广东话,同学们又听不懂他的上海话,常常被取笑。董建华人小志气大,主动与同学们交谈,一字一句地学习广东话,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消除了语言障碍。17岁时又到英国读书,父亲寄给他的钱仅够学费及生活支出,所以到了暑假,他还得去打工,如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等。董建华在回忆学生时代这段经历时说:“不会说广东话要学,不会说英语要去英国,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我喜欢为自己定下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提示
挑战自己,走向成功。
以上为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全文内容,如《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