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

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

时间:2022-12-21

  导语: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不可能有雄才大略。

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 篇1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6、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7、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8、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9、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以上为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 篇2

  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李白,一代诗仙,这位当年名誉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放行为,书写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谈。

  古代文人骚客懂得认知自我,值得我们称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认知自我的人,更令我们钦佩。

  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认知自我,知道自己能够让苗乡人民更健康地生活,于是在田垄里提着竹篮,用双手捧回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感动了全中国。

  【素材点拨】这则材料包含了三个中国名人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挂印而归甘于贫寒的乱世高人陶渊明;好任侠、喜纵横,不甘于只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的闲职,胸怀\"大济苍生\"的宏愿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被称为照亮苗乡的月亮的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赤脚医生李春燕。这三则材料年代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不同,身世经历不同,作者却敏锐的抓住三人身上不为时代所迷惑,准确的认知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的共同特性,加以引述,从古代到现在论证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所引人物诗句的套引使文句概括文采斐然,大量的\'排比段,给人以飞流直下,势不可挡之感,极好的论述了话题。

  以上为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 篇3

  提起岳飞这位南宋民族英雄,很少有人不知道的。传说,岳飞刚生下来的时候,恰巧有一只大鹏鸟从屋上飞过。父亲岳和、母亲姚氏,就给他起了个单名叫飞,字鹏举。“鹏举”,就是大鹏举翅高飞,表示希望儿子将来能“鹏程万里,远举高飞”的意思。

  然而,岳飞生下来不到一个月,黄河决口,使家乡汤阴成为一片汪洋。幸亏岳母急中生智,怀抱岳飞坐进一口大缸里,随波逐流,才算保住了性命。从此,岳家的日子就很艰难了。

  岳飞长到七八岁,就天天上山拾柴。劳动之余,便在地上铺上一层细沙,用树枝在沙上练写字。

  有一天,岳母挖野菜回来,发现沙地上写满了“举朋”二字,心想,我让他写“鹏举”,他偏偏写成“举朋”,这不是心不在焉吗?于是,她怒冲冲地把岳飞喊到身旁,厉声质问起来。

  岳飞不慌不忙地回答:“母亲要孩儿长大报国,可孩儿一人又能有多大能耐!所以,孩儿立志要广交朋友,举朋报国。”

  岳母恍然大悟,连声说:“我错怪孩儿了,你做得对!”

  后来,岳飞果然依靠牛皋、张显、王贵、汤怀等朋友的帮助,在抗金斗争中屡建奇功。

  以上为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 篇4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这不仅在当时,就是今日来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张衡能取得这些成就和他小时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开的。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兴奋地又问道:“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张衡从一个对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缚,兴趣为师,潜心科学,终成一代大家。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感兴趣的目标,一定不要轻易错失,而是要集中精力勇于追求,不断克服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一步步地攀登,最终会向目标不断靠近。这就是追求的魅力,这就是追求的动力,这就是追求的教益。

  以上为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 篇5

  哪一天是圣诞节

  从古至今,所有信奉基督教的民族和人们,都以十分隆重的方式,庆祝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节日—— 诞节,即耶稣的诞生纪念日。这一天,人们聚集在被装饰得熠熠生辉的圣诞树下,尽情欢笑,载歌载舞,接受圣诞老人的祝福,孩子们还会得到一份长辈们精心准备的圣诞礼物。

  耶稣是基督教徒们崇拜的偶像。据说,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公元”,是耶稣的降生年,也是新纪元的开始。然而历史学家对于他的确切出生年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耶稣生于公元元年,是 6 世纪时的一位罗马教士所倡导的,直至 10 世纪才为各国公认。后来,经人推算,断定他所指年份不甚准确,说是少了 4 年,耶稣应当生于公元前 4 年,即中国汉哀帝建平三年。

  但也有人认为耶稣的出生年月尚在其前 1 年或 3 年。总之,现在的公历纪元与耶稣的生卒年不符合,却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只是现在已相沿成习,无法也不必改动了。至于耶稣出生的具体日期,更是无从考察。有的民族定为 1月 7 日,也有的民族定为 2 月 2 日、3 月 25 日、4 月 19 日、 5 月 20 日、11月 17 日、12 月 25 日等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基督教徒们都按照自己的传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举行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至于现今各国通行的以 12 月 25 日作为圣诞日,大约始于公元 4 世纪,这只是基督教徒们移用农业上的一个节气,来开展纪念耶稣的活动罢了。从《新约》中记载的有关耶稣降生时的环境与景象看,耶稣诞生的时间,似乎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而是在一个和煦的春天或初夏。不过,现行的圣诞节,已成为西方人最大、最隆重、最快乐的节日。人们习以为常,也不必深究其所以然了。

  耶稣诞生的传说

  尽管耶稣诞生的年份众说不一,但总的看来,如果耶稣确是一个活生生的凡人,那至多也不过相差 4 年或 7 年。

  据传他的父亲叫约瑟,是个手艺精湛的木匠,原是大卫王的后裔。家庭声誉很高,品格高尚,然而家境清寒。他不愿出卖灵魂为罗马帝国效劳。约瑟和玛利亚订婚后,还未曾迎娶,玛利亚便感天而怀孕了。基督徒相信这是“道”的化生。

  那时,罗马帝国统治着阿拉伯沙漠西经北非到大西洋彼岸,横亘欧洲大森林,直达不列颠岛的\'广大地区。当时的帝国政府命令全国百姓,包括被征服地区所有被奴役的人民都要回原籍登记户口,于是约瑟便带着新婚的玛利亚从寄居的拿撒勒回伯利恒去办理登记手续。当时人员流动很大,旅栈客满,他们只得寄宿在一处马棚里,恰巧玛利亚临盆了,马槽便成了这个婴儿的摇篮。

  婴儿降生的当夜,月光分外明亮,伯利恒的郊野里牧羊人还在辛勤地劳作。他们忽然看见天使站在自己的身边,一 圈神奇的光环照亮了四周的大地,牧羊人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时,天使便对他们说:“别害怕,我告诉你们一个特大的喜讯,是所有百姓的喜讯。今天在大卫城里,降生了一位救世主,你们去看,那包着布躺在马槽里的便是圣婴。”这时还有一队天兵在天空中唱着庄严的赞歌。

  不一会儿,东方有 3 位聪明的术士来到城中朝见圣婴,向他奉献了黄金、乳香、没药等贵重的礼物。他们跋涉千里,是因为看见了东方夜空升起的一颗特大特亮的新星,知有圣人出现才来礼拜的。这消息的传布,曾引起伯利恒城的震动。当时,犹太傀儡政权残暴的大希律王听到圣婴降生的传闻后,杀死了城内所有两岁以内的婴儿。然而,约瑟却幸运地带着玛利亚母子逃走了。

  耶路撒冷圣殿里有位老圣者,在为婴儿祝福后,曾对玛利亚预言:“这孩子将要叫以色列人中许多人倒下,许多人兴起;又要作众矢之的,他自己的心也要被刺透。”

  据说耶稣的童年是在拿撒勒度过的。拿撒勒曾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神秘的地方。那里群山环抱,茂林遍野,溪流交错,喷泉飞溅。满是羊群的草场上,牧歌起伏,花香四溢,景色十分迷人。人杰地灵,这里自然流传着许多关于耶稣童年的传说。

  据说,他很小的时候就能领悟大自然的真谛。他看见百合花的迷人能悟出比所罗门的荣华更为可贵的美;看见飞鸟的自由翱翔,立刻想到上帝的慈爱施及世间的造物。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他常常在精神上与上帝默默沟通。

  有一次,他领导一群天真的孩子在屋顶平台上嬉戏,其中一个孩子失足跌落下去跌死。耶稣悲恸地走到尸体旁边,只是叫一声孩子的名字,尸体便复活了。还有的书上说他用一块木头做了只白鸽,一放开手便飞了。

  以上都是一些无从稽考的传说,当然不足以令人相信。然而,耶稣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喜爱读书,勤于思考,悟性过人,却是可以深信不疑的。

 

  以上为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全文内容,如《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坚强意志的名人故事启示》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