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时间:2022-12-23

  杨献珍,19××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以下是佳文整理收集的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本文有助于您打开《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写作的思路,助您写好《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篇1

  老红军王承登身材并不高大,但举手投足间却有一种久经沙场的军人所特有的\'威严、坚毅和果敢。他曾无数次置身枪林弹雨,无数次直面生死考验,身上还两度负伤,但他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却总是保持着乐观与豁达。

  王承登是孤儿,辛酸、苦难是他童年、少年的代名词。自19××年在老家吉安县参加红军后,他才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了。

  在红军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王承登迅速成长。他先任通讯员,到长征时,他已是优秀的重机枪射手了。

  王承登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三条河流让他终生难忘。

  第一条河当然是于都河。他所属的红三军团是从于都踏上长征之途的。王承登清楚地记得,当时部队是在傍晚出发的,通过浮桥渡过了于都河。当时大家心情都很沉重,老百姓心情也很沉重。部队经过时,沿途的老百姓都点起煤油灯、火把依依不舍地看到自己的队伍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第二条河是湘江。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最惨烈的战争。由于敌人判明了红军的前进方向,便提前部署了优势兵力,并修好了工事,湘江两边都是敌人的碉堡,天上敌机不间断轰炸,这让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湘江战役期间,王承登所部常常都要早早起来,隐蔽在山中,以免被敌机发现。部队后来接到任务,拿下江边一座碉堡。这个雕堡周围是开阔地,红军攻了几次都没有攻下来。后来,红军调了一门炮来,对准敌人碉堡平射了一炮,那发炮弹没有爆炸,只是把碉堡穿了一个洞,但敌人已魂飞魄散,很快逃之夭夭了。说到这里,王老不禁笑了,他说,红军战士是看不起胆小鬼的。

  红军付出重大伤亡后,终于冲破敌人的湘江防线。但敌人还在后紧追不舍。有一次王承登所在的机枪班奉命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把机枪架在路口,向敌人猛烈扫射,很快把敌人火力吸引过来。大部队安全撤退了,但王承登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王承登也负了伤,但最终还是摆脱了敌人,追上了大部队。几十年来,王承登一直深深怀念那些曾与自己生死与共的牺牲的战友。

  不久,部队就到了乌江。这便是王承登长征记忆中难忘的第三条河。乌江守敌是王家烈部队。乌江不宽,但水深流急。江两岸都有敌人防守,船早被敌人毁了。王承登所部接到命令,在乌江附近砍竹子,每个人扛一根,在江边用打土豪时缴获的布匹扎竹筏架浮桥渡江。但扎好的竹筏一下水就被冲散了。后来,红军选了18名勇士,带着短枪,冒死潜水过江。上岸后,他们藏在敌人碉堡附近的崖洞里,从后面向守敌发起进攻,敌人从没见过这么英勇的部队,很快被吓得拼命逃窜,红军得以安全渡过乌江。

  经过这么多艰苦卓绝的考验,以后王承登他们遇到的困难就显得渺小了。在红军战士这个英雄群体面前,任何凶恶的敌人、任何艰难险阻都只是陪衬……

  以上为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篇2

  从繁华喧闹的城市经过绿阴小道和风景秀丽的`八里河,初秋时节,我们来到颍上县半岗镇,见到了今年89岁高龄的女红军杨献珍老人。老人身体依然健朗,只是年事已高,又在行军途中负过伤,因此腿脚有些不便,听力也不是很好。在她四世同堂家里的正堂内,挂着由政府颁发的“红军战士光荣”匾牌,格外引人注目。坐在老人的面前,我们倾听她讲述有关长征的那段血与火的故事。

  参加妇女独立营

  杨献珍兄妹两人,在穷苦人家长大,没有上过私塾。一家人全靠父亲祖传的打铁手艺为生,日子过得很窘迫。

  1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等领导率领下,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到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一带的大巴山区,并随之建立了川陕苏区。

  “穷人债难还,卖女当丫环;丫环多磨难,血汗都流干;红军来了砸枷锁,丫环走出鬼门关。”这是我们从杨献珍口中得知的《丫环走出鬼门关》歌词。红军到来之前,川陕边的广大妇女处于社会最底层。红军到来之后,把解放妇女、发展妇女组织作为重要内容。川陕省委和红军在通江、巴中先后3次召开妇女代表大会,红军各级宣传部门还运用唱歌、演戏等形式,揭露旧社会对妇女的迫害。

  随着川陕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一些劳动妇女也纷纷走出家门,报名参加红军,杨献珍就是其中一员,当年只有16岁。老人还记得参军当时的情景,一贫如洗的父亲把家里养的一只鸡送到连队,并看望了杨献珍,自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见上家人一面。

  19××年3月,红四方面军从川陕省委机关和众多报名的优秀妇女中,挑选出400多人,在四川省通江县隆重组建成立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下辖4个连。由于杨献珍工作积极,思想进步,被挑选出来参加妇女独立营。(长征故事)

  妇女独立营成立后就开始练兵,跑步爬山,射击投弹。训练中,一些缠过脚的女战士鲜血把鞋子都浸湿了,还坚持不掉队。“那时候也不知道苦,也不怕苦。”老人回忆说,经过必要的战时训练后,独立营除结合当地民俗从事宣传鼓动工作外,还配合红军主力直接参战。战斗中,她们主要是运送看护伤员,生产军需产品。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打胜仗,红军队伍不断扩大。19××年3月,妇女独立营扩编为妇女独立1团,辖3个营近1200人。同年,又扩编建立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2团,一直到19××年2月长征前夕,根据当时部队行军作战需要,合编为妇女独立师,当时有1万多人。

  难忘生死长征路

  杨献珍一生曾参加、支援过无数次战斗,全身多处受伤。

  然而,令杨献珍老人终身难忘的,还是她参加红军长征途中遭遇的一个个生死时刻。

  19××年3月,杨献珍随部队长征。8月的一天,军队在行军途中休息烧水时,炊烟让敌人发现了目标,敌机突然在红军上空低空盘旋,来回投弹轰炸。第一轮炸弹投下来,当场炸死炊事班8人。第二轮炸弹离她仅3米多远,好在没有爆炸。当第三轮投弹时,不知咋的,一位姐妹突然站起身来,情急之下,杨献珍猛扑过去将其压倒在身下,后来,她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当她醒来时,战友们告诉她,她已整整昏迷了一天。原来她在救那名战友时,弹片把她的右腿给炸伤了,身上也多处负伤。受伤后,她在简陋的医院里疗养了近半个月。

  长征途中,雪山陡峭寒冷空气稀薄,草地一望无际,让红军历尽千难万险。在翻越夹金山时,为鼓舞士气,杨献珍和女子宣传队员们一起,站在十字路口、半山腰上打快板、唱军歌,为指战员呐喊助威,加油鼓劲。站在风口上的杨献珍,脸被吹变形了,嘴唇也裂开了口子。姐妹们劝她休息一下,她摆摆手,依然不停地为大家打气。

  杨献珍所在的妇女独立师曾两越雪山三过草地,最后随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在强敌围攻并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长眠于祁连山下。想起当年并肩作战的姐妹,杨献珍流下思念的泪水。她说:“我是幸运的,我们独立师一万多妇女姐妹最后活着的没几个;我是幸福的,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

  以上为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篇3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拜访朋友威廉。彼特斯。动身前,他写信给彼特斯,将于3月2日上午11时到达。

  康德是3月1日到达珀芬的,第二天早上,他租了一辆马车。

  朋友住在离小镇18公里远的一个农场,小镇和农场隔了一条河。马车来到河边,车夫说:“先生,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

  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发现中间己经经断裂。河虽然不宽,但是,水很深,而且结了冰。

  “附近还有别的\'桥吗?”他焦虑地问。

  “有,先生。”车夫说,“在上游9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桥。”

  康德看了一下怀表,巳经是上午10时。

  “如果走那座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

  “估计要到12时30分。”

  “如果我们经过面前的这座桥,最快能在什么时间到?”

  “不到40分钟。”

  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向主人打听,“请问,你的那间破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为什么?”农夫一惊。”

  “您愿意不愿意?”

  “给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钱,说“如果您马上从破屋拆下几根长的木条,在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破屋还给您。”

  农夫把两个儿子叫来,按时完成了任务。

  马车快速地过了桥,在乡间公路上飞奔,10时50分,赶到了农场。

  在门口迎候的彼德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真守时。”

  以上为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篇4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

  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嗯……”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

  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 “好!我不看。” 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 “拿来!我给你缝缝。” 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 “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

  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 不,不,谢谢大家……”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

  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

  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以上为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篇5

  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

  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

  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

  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

  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

  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

  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

  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

  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

  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

  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

  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以上为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全文内容,如《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难忘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