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时间:2022-12-29

  千万不能认为《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随便应付就可以,这里有一篇教大家写《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的范文,不妨感受一下《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是怎么写的吧。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篇1

  西汉时候,有个十分好学的青年叫匡衡,但因家境贫寒无钱点灯,一到夜晚他家屋内一片漆黑,没法读书。怎么办呢?一天晚上,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每天晚上都借邻居的灯光读书,直到邻居熄灯为止。

  匡衡就是这样在学习条件很差的客观环境中,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学到了知识,后来成为西汉有名的学者。这说明,外界环境和条件,是人们学习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一个人要取得成绩,关键在于自己的刻苦努力。

  以上为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篇2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以上为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篇3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以上为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篇4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编著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总结归纳“二十四字”阅读法,该法是由“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须教有疑”24个字组成的方法。

  除此之外,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进而求得扎实的学问。

  以上为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篇5

  毛泽东读书真正做到了活到老,读到老。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毛泽东讲这个话不光是鼓励别人读书,而且他自己也做到了,而且活到老,读到老,读到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19××年9月9日凌晨10分逝世。那他9月8号在干什么?当时他是全身插满了管子,一会儿昏迷,一会儿清醒,但一清醒过来就要书,要文件看,看了多少次呢?看了11次,也就是说他苏醒了11次,要书要文件要了11次,总共的时间加起来就是两小时50分钟,就是9月8号那一天他清醒的时间是2小时50分钟,而这2小时50分钟都在看书,而最后一次读书、看文件是什么时候呢,就是9月8号下午4点37分,过了7个小时以后,他就去世了。

  以上为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全文内容,如《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例如孔子韦编三绝》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