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看了许多有关《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的写作小技巧,下笔写起来总有一些不得心应手,那么本篇《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范文就是你的良师益友,比较适合你来阅读参考,不妨一起来看看本篇《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1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名人小时候努力学习的故事。其中,匡衡的《挖墙偷光》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汉代一个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勤奋好学的故事。因为家里很穷,所以他很爱读书。他白天工作,晚上有时间看书。但是他家买不起蜡烛,就对邻居说,我晚上想看书,但是买不起蜡烛。我能借用你家一寸地方吗?邻居一直看不起比自己家穷的人,就讽刺的说:既然穷到买不起蜡烛,为什么还要看书?匡衡听后非常生气,但他决心好好读这本书。
匡衡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的烛光透过洞射进来。借着这微弱的光线,他开始如饥似渴地看书,渐渐地把家里的书都看完了。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丰富的名人。
这则寓言赞扬了匡衡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勤奋学习的精神。为我们努力学习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如此优越,以至于我们比匡衡幸福多了。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学习的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让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
以上为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2
雷锋,一个多么伟大的人!虽然雷锋有着贫苦悲惨的家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雷锋对生活的希望。
雷锋是一名孤儿,从小就被亲人收养,儿时的他就非常懂事坚强,能为大人们分担家务,小小年纪就上山去砍柴,他被地主婆用柴刀在手背上连砍数刀也没有哭泣,回到家中,他倔强地对奶奶说:“奶奶,我忘不了这仇!”儿时坚毅的他长大以后对工作认真、负责,毫不马虎,对于上级的批评,雷锋总是虚心地接受,而且如果同事们有什么困难他总会“拔刀相助”,雷锋为人正直、善良,在大家眼里,他就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乐于助人,有一次,雷锋去参加沈阳部队工程兵军事体育训练队。他踏上了抚顺开往沈阳的列车,路上他主动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一位老人,又帮着收拾列车,替妇女抱孩子……有一位乘客见他忙前忙后的,便让出了自己的座位给雷锋坐,雷锋憨厚地笑了笑:“我不累。”到沈阳站换车时,他发现一位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正焦急万分地站在原地,原来是那位妇女把车票弄丢了!
见此情景,雷锋拿出自己的津贴费,替她补了一张票,那位妇女感动得热泪盈眶,问:“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单位?”雷锋朴实地说了一句:“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可以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读到这里,我感动极了,是啊,做好事本来就是举手之劳,而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雷锋那样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呢!可是,就在19××年8月15日,雷锋正在全神贯注地指挥着倒车,没有注意到一根粗木桩正砸向他的脑袋,就这样,雷锋永远地停止了呼吸……其实,雷锋在他这短短的22年人生成长历程中,从未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而就是这些平凡小事中,却充分体现出雷锋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格!
以上为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3
读了这本《名人故事》,让我了解了八十三位名人以及他们的八十八个名人故事。当我一翻开它,就好象走进了名人的世界里,阅读它时,就好象在跟名人们对话……
在这么多的故事里,让我最受感动的是:马寅初为了读书而宁愿放弃经营家业,工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这种不读书,宁愿死的精神让我感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更应该向他学习,长大对社会做出一些贡献。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更让人敬佩。大禹为了黎民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历尽艰辛,吃苦受累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让我铭记在心,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也要为国家出一份菲薄的力量。
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境地”,小故事能给人启发,明白道理,它如同一抹云彩,照亮了美好的人生。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名人故事,朋友,你如有兴趣不妨一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定能让你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以上为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4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礼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并说: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作文
以上为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5
妈妈给我买了本《名人故事》作为生日礼物。拿到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
《名人故事》里面介绍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我觉得他们都是从小就对自然界感到好奇,从而开始探索、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最后发现了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规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爱因斯坦小时候拆指南针的一个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好奇心很强。在他四五岁时,他爸爸买了一个指南针送给他。小爱因斯坦立即被这个东西吸引住了。“为什么小小的针不管怎么转动总是指着一个方向呢?”爱因斯坦跑去问他的父亲。父亲说是磁力作用。他不明白,又跑去问叔叔。可叔叔也说不出所以然来。爱因斯坦就把指南针拆开,寻求答案。虽然小小的爱因斯坦不明白什么是磁力,但这个指南针却使他产生了探索自然的强烈欲望。爱因斯坦正因为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才走进了物理学的殿堂。
读着读着,我不由想起我名字的由来。爸爸妈妈告诉我,我的名字取自于名言“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想爸爸妈妈一定希望我能像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那样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乐此不疲地研究事物规律。我决心从此以后,在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认真钻研,将来也像爱因斯坦一样成为物理学家。
以上为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6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注音读物,叫《中国名人小故事集》。
其中有一个故事叫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
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个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
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
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
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
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
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
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
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以上为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7
接过男旦衣钵
上海思南路的梅宅,洋房梧桐依旧却不见故人踪影,但能够与梅兰芳大师比邻却成了周边新近开发的花园洋房的卖点。80年前,梅大师的幼子梅葆玖就出生在这里,入读教会学校,习洋文、学旧礼,10岁那年被认为最像父亲,一出《三娘教子》注定了他一生痴缠梅派。
19××年的春天,梅葆玖出生于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梅兰芳与福芝芳的第九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孩子。
作为唯一接过父亲男旦衣钵的孩子,梅葆玖10岁开始学艺,开蒙老师是王幼卿,又从陶玉芝、朱传茗、朱琴心等前辈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
18岁,梅葆玖和父亲同台演出,至今还记得父亲在艺术上的谆谆教诲。那是在3月20日的一次京昆剧目的活动中,父亲跟他说,“要学好了昆曲,京剧才能演得有味儿。”梅葆玖说“大家都管昆曲叫‘困曲’,我虽然学习时也犯困,可是有父亲在一旁监督着,那是一点儿都不敢偷懒。”
虽然10岁开始正式学戏,但同戏班的孩子不同的是,梅兰芳要求梅葆玖白天学习、晚上回家学戏。“那段时间正是抗日时期,父亲每日在家里作画、不演出,我从19××年开始学戏时,父亲就为我请了王幼卿等很多基本功老师。我当时很天真,一门心思就想学《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父亲的代表剧目,可是他却让我学一些最基础的老戏,而且要求我必须按老师教的唱,理由是先把基本功打好再学梅派戏,就会按规范进步。”于是,梅葆玖的小学和中学都在上海震旦学校完成,那时的“震旦”是英法双语教学,不过到今天,梅葆玖谦逊地自称,“英语能对付,法语全忘光了。”父亲的话至今他仍然记得,“戏要学,但与社会接触的基本知识也得有。富连成这样的老科班就是吃了这个亏,能出好角儿,但文化上薄弱。”
梅葆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颇有乃父风范父。在青衣、花衫、刀马旦等诸行当技艺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常演剧目有京剧《贵妃醉酒》《苏三起解》《玉堂春》《二进宫》《木兰从军》《天女散花》《彩楼配》《武家坡》《三娘教子》,以及昆曲《断桥》《游园惊梦》《思凡》等梅派京昆剧目。
乾旦坤生、天各一边——舞台前后的阴阳颠倒曾是梨园一景,如今男旦式微却难掩曾经辉煌。20xx年适逢父亲梅兰芳双甲诞辰,梅葆玖从去年最炎热的夏季于祖籍泰州启程,携弟子及北京京剧院辗转香港、台湾、纽约、华盛顿、莫斯科、圣彼得堡、东京以及津沪等国内京剧重镇,重走梅大师当年足迹。虽然戏称众多兄弟姐妹中只剩他一人“唱独角戏”了,但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对父辈以及梅派的致敬与承袭,梅葆玖说,“虽然如今我的44个弟子中胡文阁是硕果仅存的男旦,但这是时代使然,我并不怨天尤人,我培养了40多个弟子,父亲的艺术没有断层,将来上天跟我们老头儿我也好交代了,我敢说对得起父亲。”
所谓梅派
梅葆玖本身是以维护梅派的正宗、正腔、正韵为己任。恰如梅葆玖自己当年担当起梅剧团时所说的那样,“父亲在台上是怎样的,我一定还是要维持他这样子去演,一点都不敢乱动。”可同时梅葆玖又是一个不断革新的艺术家,例如梅葆玖前两年录制出版的.交响乐伴奏版《贵妃醉酒》,还有将梅葆玖父亲的《太真外传》改编成轰动一时的《大唐贵妃》,也包括梅葆玖顶着各方压力,全力支持陈凯歌拍电影《梅兰芳》等等。可见梅葆玖也是并不反对创新的。那么梅葆玖觉得继承传统和改革发展的关系是不是就像梅兰芳先生所说的那样——“移步不换形”?
父亲梅兰芳是一个喜欢改革、创新的艺术家。他并没有一味强调味儿要是那个老味,韵还是那老韵……那个时候跟现在,观众欣赏的眼光变了,不能说老先生不好,但是跟着时代的变化,也一定得跟着时代走。梅兰芳身上的很多戏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所以即使他改了之后,也还都是有根有源的。梅葆玖也是这样的想法,《大唐贵妃》这戏,原来《太真外传》里的主腔主调都没有动!包括《贵妃醉酒》,一个谱位都没动,加上交响乐为的是丰富一些,在戏剧气氛上增加一点韵味。但是,不能说加上以后这就不是京剧了,因为还得靠胡琴、二胡、鼓这几大件。那个指挥,也是听胡琴,他看那弓一下去的时候,才开始指挥,而非胡琴、二胡听指挥的。包括梅葆玖录的那张爱乐乐团伴奏的CD,好多人都说爱听。当初在找梅葆玖录的时候,梅葆玖就要求别离开梅派的韵味。如果是梅派加disco,那就麻烦了!一定要还是原汁原味的,但是可以比原来更丰富一些,加上和弦、配器,使得声腔更优美,更有气氛。
梅葆玖的父亲有很多表演是吸收了昆曲、话剧的成分。可现在的京剧似乎在唱功方面特别强调而忽略了表演,忽略了戏曲艺术整体性的美。梅葆玖觉得做演员来说,如何把戏唱好,把人物演好,实际上还是属于一个文化问题。因为梅葆玖父亲虽然小时候是在科班里学习,但是他大了以后跟画家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吴湖帆等等,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写字、画画、诗词歌赋等等,他都进修。所以他演出来的很多题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有记载的,或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传奇等等,无论是他的昆曲还是京剧,他都能从文学角度出发,在舞台上再把它升华提高。应该说梅葆玖父亲的戏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
另外,梅兰芳到世界各地走访,与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有所接触,眼光的广阔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京剧必须有一个大文化的包含,这样演出人物来就有血有肉了。梅葆玖常常对学生说这个道理,让他们对此都要有清楚的认知。成功不成功,就看观众来不来看你的戏,这是最标准的。
生活中的梅葆玖
20世纪初,京剧是男旦的天下,也是因为有一批优秀的男旦,把京剧发扬光大,发展得红红火火。那时人们看待男人演女人,大概不会觉得太特别吧?因为当初四大名旦在舞台上展现女人的千姿百态,台下却都是飒爽潇洒的男人,似乎没有人质问过他们是否有性格倒错的问题。而今的时代,女人上台演戏不再受限制,男旦也就越来越稀罕,见得少,难免有人产生出某种好奇的窥视心理。
梅葆玖对此倒是不以为意,他说,男旦比起女旦,其实在体力、嗓子和演技上更有优势,因为不是女人,所以更加比女人用心揣摩,下的功夫更多。说起当初为什么学起唱戏,他说没什么特别的,大概就是从小在父亲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看他在扮相和嗓子上有条件,便请人给他教戏,培养他做了传人。
生活中的梅葆玖真有股子说不出的爽快麻利劲儿,说起自己在舞台和生活中给人的强烈反差,他讲起一件趣事。他说因为自己从小喜欢汽车,但父母一直不让他考车本,怕他出事,待到父母都离世了,没人管了,他就在上世纪80年代去考车本。考的是卡车本子,练车是在大兴郊区,因为天气很热,他就光着膀子练车。一位老太太看见了,认得他是梅葆玖,就问:“昨儿还看见你在电视里演穆桂英呢,今儿怎么就光着膀子开车了?”他回答:“啊,昨儿是小媳妇,今儿是大老爷们了!”
梅葆玖是汽车、音响以及和电有关的机器的发烧友,他自己打趣说:“我是不务正业。什么都喜欢,除了汽车、音响,什么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都做得很好,还喜欢运动,什么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只是没去参加比赛。生活很充实,不是除了唱戏,回家喝喝茶就完了。”从小他就喜欢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电子管收音机什么的,他说最高兴的就是听见自己装的收音机一响那一刻。据说传奇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梅葆玖就自己鼓捣出一台立体声音响,相当的前卫。而看梅葆玖那一双大手,不唱戏,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
梅葆玖说,从小,父亲就注意让他们好好受教育,这样即使不唱戏,也可以做别的。加上父亲本身是个开明而兼容并蓄、爱好相当广泛又相当聪明的人,使得他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兴趣也相当广泛,所以才有今天的“不务正业”。说不完的梅府传奇父亲,也是梅葆玖谈不完的话题。有那样一位出色、开明又可亲的父亲,有谁能不骄傲呢?
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价值几十个亿的收藏和家产,他的藏品中很多是无价之宝。梅葆玖说,母亲很聪明,把这些全部献给国家了。把这些东西留给子女,时间长了难免散失,不如给国家,还能永久地保存起来。梅葆玖说,那些东西若是给子女,是不得了的财富,但难保他们不会成为“画贩子”,今天这个人找,就东卖一幅,明天那个人找又西卖一幅,然后换宝马,换别墅,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他们都理解妈妈的决定,没有争议。他说,除了父亲戏曲方面的一些东西,有一顶父亲在美国得到的博士帽也留给了他,那是他永久的纪念,但是终有一天他也会交给国家,他开着玩笑说:“绝不能让人说梅葆玖把他爸爸的帽子给卖了!”
梅派的衣钵在梅葆玖他们的下一代没有传人,他说:“‘文革’耽误了一代人,我们的子女应该学戏的年代正赶上八个样板戏,那时男旦靠边站,老戏不让唱。”本来他哥哥梅绍武的儿子很有条件,但是那个年代不让学,最终他选择出国了。但让梅葆玖感到欣慰的是,大哥的孙子梅玮能唱上几段,梅玮正上着北大中文系,业余跟着梅葆玖学学戏。梅葆玖说:“这也算梅家隔代的传承吧。”
以上为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全文内容,如《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失策的达尔文名人故事》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