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导语: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1
20××年8月16日凌晨,中国量子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标志着目前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领跑世界。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感动中国”给潘建伟院士的颁奖辞是: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看潘建伟院士领奖画面,作为致力于科普事业的小编,不时心潮澎湃,好激动呀~不过,这是带着儿子闺女领的奖吗?!小编顿时又生出这样的疑问:很好奇,这样的大科学家平时怎么带孩子的?
在普通人眼中,潘建伟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但是“潘神”在扮演著名科学家这一角色的同时,也是一名老师、一个父亲。作为“严师”的潘建伟如何培养学生?作为“慈父”的他究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在潘建伟看来,科研人应当具备有怎样的素质在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潘神”的学生培养之道
潘建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作为”一名导师,他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潘建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的把握,比如在实验室中,他就要求学生们一定要把实验仪器摆放整齐,实验环境应当是规整有序的。
潘建伟介绍说,这样严格的要求其实是受他本人在奥地利留学经历的影响,所以在他的团队中,“整齐”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此外,在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中,潘建伟的“苛刻”更是展露无遗。他会逐字逐句的审阅学生的论文,不仅在科学逻辑上把关,语句的通顺程度和表达内涵他也要仔细斟酌。虽然潘建伟的工作异常繁忙,但还是会花费大量的精力为学生修改论文。
不同于一般的导师,潘建伟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出国深造,有的长达五年甚至更久。潘建伟解释说,如果好的苗子仅仅只在我们团队这片泥土里生长,那么它只能汲取某一种营养,只有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才能够实现整个团队的进步。这种发展式的培养之道让潘建伟的团队始终充满活力,并且各种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让潘建伟的团队拥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完成世界上其他单独小组无法完成的任务。
科学家不为人知的温柔
对待科研一丝不苟,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潘建伟就显露出作为一个慈爱父亲的柔软。作为世界知名科学家,潘建伟在孩子面前却是一个爱编故事的和蔼父亲。
潘建伟在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时提到,自己平时工作繁忙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比较少,为此感到惭愧,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讲床头故事给孩子们听。虽然是物理学家,但是潘建伟给孩子们讲的故事却是武侠小说的“改版”。他会把不同的武侠小说中的情节揉到一起,甚至把孩子也作为一个角色融入到故事当中,有时还会把科幻小说的内容加进去,有的故事一讲就是一年两年,精彩程度堪比网络上连载的小说。
潘建伟说,他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孩子们喜欢读书,在他的教育理念中,阅读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而且给孩子们“瞎掰”故事其实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有创造性的贡献。
科学发展“有章可循”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潘建伟对于科学的发展规律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潘建伟认为,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实践中遇到难以解释的问题,于是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提出一些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理论;发展了完善的理论之后,人们再利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其他的现象。
潘建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热力学的理论其实是在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在实践中难以解释热转换等问题的机理,于是科学家们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热力学理论,拥有了完善的理论以后,人们再用来解释相变(比如水为什么会变成冰等)的原理。同样的,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人们首先时发现某些个别的现象无法用原有的理论来解释,于是就有科学家提出并建立了量子理论,然后就是通过不断地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研发出新的技术,不断支持新的研究领域。所以,在潘建伟看来,科学的发展其实是有章可循的,探索的过程也是充满乐趣的。
迄今,潘建伟已在包括Nature(11篇)、Nature Physics(8篇)、Nature Photonics(9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PNAS(3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69篇)在内的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被SCI引用13000余次。其20××年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20××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并名列榜首,这是中国的研究成果首次获此荣誉。
然而正如潘院士所说的:“我们虽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但也仅仅是某些方向上的成就,对于整个领域来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量子通信所引领的“绝对安全”的信息时代已经向人类敞开了大门,这只是一个开始,对于未来,我们充满期待。
以上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2
20××年8月16日凌晨,中国量子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标志着目前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领跑世界。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感动中国”给潘建伟院士的颁奖辞是: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看潘建伟院士领奖画面,作为致力于科普事业的小编,不时心潮澎湃,好激动呀~不过,这是带着儿子闺女领的奖吗?!小编顿时又生出这样的疑问:很好奇,这样的大科学家平时怎么带孩子的?
在普通人眼中,潘建伟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但是“潘神”在扮演著名科学家这一角色的同时,也是一名老师、一个父亲。作为“严师”的潘建伟如何培养学生?作为“慈父”的他究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在潘建伟看来,科研人应当具备有怎样的素质在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潘神”的学生培养之道
潘建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作为”一名导师,他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潘建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的把握,比如在实验室中,他就要求学生们一定要把实验仪器摆放整齐,实验环境应当是规整有序的。
潘建伟介绍说,这样严格的要求其实是受他本人在奥地利留学经历的影响,所以在他的团队中,“整齐”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此外,在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中,潘建伟的“苛刻”更是展露无遗。他会逐字逐句的审阅学生的论文,不仅在科学逻辑上把关,语句的通顺程度和表达内涵他也要仔细斟酌。虽然潘建伟的工作异常繁忙,但还是会花费大量的精力为学生修改论文。
不同于一般的导师,潘建伟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出国深造,有的长达五年甚至更久。潘建伟解释说,如果好的苗子仅仅只在我们团队这片泥土里生长,那么它只能汲取某一种营养,只有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才能够实现整个团队的进步。这种发展式的培养之道让潘建伟的团队始终充满活力,并且各种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让潘建伟的团队拥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完成世界上其他单独小组无法完成的任务。
科学家不为人知的温柔
对待科研一丝不苟,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潘建伟就显露出作为一个慈爱父亲的柔软。作为世界知名科学家,潘建伟在孩子面前却是一个爱编故事的.和蔼父亲。
潘建伟在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时提到,自己平时工作繁忙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比较少,为此感到惭愧,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讲床头故事给孩子们听。虽然是物理学家,但是潘建伟给孩子们讲的故事却是武侠小说的“改版”。他会把不同的武侠小说中的情节揉到一起,甚至把孩子也作为一个角色融入到故事当中,有时还会把科幻小说的内容加进去,有的故事一讲就是一年两年,精彩程度堪比网络上连载的小说。
潘建伟说,他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孩子们喜欢读书,在他的教育理念中,阅读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而且给孩子们“瞎掰”故事其实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有创造性的贡献。
科学发展“有章可循”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潘建伟对于科学的发展规律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潘建伟认为,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实践中遇到难以解释的问题,于是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提出一些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理论;发展了完善的理论之后,人们再利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其他的现象。
潘建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热力学的理论其实是在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在实践中难以解释热转换等问题的机理,于是科学家们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热力学理论,拥有了完善的理论以后,人们再用来解释相变(比如水为什么会变成冰等)的原理。同样的,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人们首先时发现某些个别的现象无法用原有的理论来解释,于是就有科学家提出并建立了量子理论,然后就是通过不断地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研发出新的技术,不断支持新的研究领域。所以,在潘建伟看来,科学的发展其实是有章可循的,探索的过程也是充满乐趣的。
迄今,潘建伟已在包括Nature(11篇)、Nature Physics(8篇)、Nature Photonics(9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PNAS(3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69篇)在内的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被SCI引用13000余次。其20××年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20××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并名列榜首,这是中国的研究成果首次获此荣誉。
然而正如潘院士所说的:“我们虽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但也仅仅是某些方向上的成就,对于整个领域来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量子通信所引领的“绝对安全”的信息时代已经向人类敞开了大门,这只是一个开始,对于未来,我们充满期待。
以上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3
感动中国20××年度十大人物之一的刘盛兰是一个92岁依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
在山东省招远市一个小村庄里,有位年届90的贫穷老人刘盛兰,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正是这个倔老头,却在贫苦交加的这些年里,慷慨地将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他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刘盛兰的亲友如是说。
19××年,刘盛兰在给一家公司看大门,每个月只有三百多元的工资,一有时间就出去拾荒卖钱。一天,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一位13岁的中学生,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而面临辍学。因为家庭贫穷,刘盛兰自己只上了三四年学,深知不能读书的苦楚,于是他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50元钱寄给了这个学生。从此以后,刘盛兰一发而不可收,他一边从捡来的废旧报纸上获得家庭困难孩子的信息,一边把自己捡破烂挣来的钱全都寄给那些孩子。十余年来,刘盛兰总计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只能从集市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土豆、茄子等蔬菜以供日常生活。“那些东西其实都能吃; 要是看到有被丢了的鞋子,我就捡来缝缝再穿。”邻居告诉记者,从给学生捐钱开始,老人就几乎没尝过肉味。刘盛兰对自己很“抠门”,但在给学生捐钱这方面,却很大方。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微薄的工资也让他在资助学生时力不从心。“300块钱的工资没办法分给50个人,我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的轮着给。”
曾经,烟台一家公司的老总了解到刘盛兰的情况后,直接派人给他送了六千块钱,“推不掉,我收了,但在收条上按了手印,然后就全捐出去了。”
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一度不愿意去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可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补贴。“我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捐了好,捐了帮学生念书。”
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干的是积德行善的事,过的是乞丐一样的生活”,但刘盛兰自己却感觉非常心安。他常说:“钱再多也没有什么用,人才是无价宝。只要能帮助那些孩子读书上学,捐得越多我越高兴。”以前看门的公司曾欠他一万多元钱的工资,历经多年波折,刘盛兰拿到了一万多元的欠款。但是钱刚到手不久,刘盛兰就又全捐给了学生。刘盛兰家徒四壁。在昏暗的房间里,刘盛兰精心收藏着一百多张捐资助学的汇款单、学生给他的回信以及“感动烟台”年度人物等荣誉证书,这也是他认为最有价值的家当。
“我哪有那么大能耐,还感动中国。从小我就没过过好日子,能帮助别人就帮,我有一碗饭,分给他们半碗,叫他们有饭吃。”昨晚,刘盛兰老人在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时,激动的重复着说,“将心比心,谁都有困难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过苦日子,也要帮助他们,我要实现我的诺言。”
刘盛兰说:“只要能帮孩子读书,捐得越多我越高兴!”
这就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刘盛兰。
以上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4
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龚全珍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妻子,支持着甘将军的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
19××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高度赞扬。
龚全珍颁奖词: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这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龚全珍,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将军夫人致敬,她的事迹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学习!
以上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5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以上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6
【孙家栋 功勋科学家】
20××感动中国孙家栋颁奖词及事迹介绍: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87岁的孙家栋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第一”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领导发射的卫星占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他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孙家栋颁奖词: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孙家栋事迹介绍:孙家栋, 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以上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7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以上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8
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沈格桑德吉是悬崖边上的护梦人,她是一名西藏墨脱山区的教师。
2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格桑德吉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这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格桑德吉,让我们向这位护梦人,这位辛勤的园丁表达我们的敬意。
以上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全文内容,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潘》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