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时间:2023-01-11

  看了许多有关《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的写作小技巧,下笔写起来总有一些不得心应手,那么本篇《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范文就是你的良师益友,比较适合你来阅读参考,不妨一起来看看本篇《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是怎么写的吧。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1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解读

  译文: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孔子赞扬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有诗颂曰: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

  故事

  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俸禄非常优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评说: 子路不仅是一个孝子,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敬重老师的人,但他个性刚猛,比较急躁,所以孔子给他以特别的教诲。有一次子路将要出使他国,向孔子辞行,孔子就以五种禁诫之事赠予子路,为政时要注意:不强不达、不忠无亲、不恭失礼、不信无复、不劳无功,希望他能好好地以五种禁诫来警示自己。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以上为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2

  曾参(shēn),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曾参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

  这就是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曾参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

  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对母亲传出的资讯有着很强的感知力。后人也以诗颂之:“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以上为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3

  原文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

  翻译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以上为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4

  原文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翻译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以上为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5

  习近平专机抵达莫斯科机场和夫人走下舷梯。

  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访问俄罗斯。彭丽媛走出机舱时,拎着皮包、修身大衣的装扮,被网友称为丽媛style。据了解,该皮包及风衣都来自广州本土的一个服装品牌例外。昨日,记者走访武汉各大商场获悉,受丽媛style影响,该品牌设在武汉的专柜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顾客,皮包及服装的销量也随之上涨。

  例外服饰顾客激增

  昨日中午11时许,在武汉国际广场二楼拐角处,例外服装店门庭若市。100多平方米的店内挂满了新款的春装和夏装。虽临近午饭时间,店内依然有十几位顾客,店长和导购一同在为顾客介绍春装和夏装。三位25岁左右的上班族正在聊彭丽媛的大衣和皮包。据了解,她们都是慕名前来淘同款大衣和皮包的。

  据店员介绍,从前日开始,店内的顾客数量激增,是平时的两倍甚至更多。

  据了解,两天来,询问同款大衣、皮包的顾客特别多,就在记者采访的40余分钟时间里,就有七八位顾客询问同款。店长称,该款大衣应是去年的冬款,换季后就卖断货了,价格数千元;包包也是限量款,早已卖完,价格5000多元,其材质与店内几款皮包相同,只是工艺更复杂,因而价格更贵。

  国产品牌知名度得到提高

  例外服装的主色调是灰、白、酒红等色,且价格不低,折扣力度也不大,只有九折。棉质的短袖和吊带等,价格在600元左右,而毛衣开衫、棉麻长衬衣的价格从上千元到两千多元不等,这样的价格几乎可以和国际一线服饰品牌相提并论。例外的衣服面料主要是棉、苎麻、桑蚕丝、羊毛等,即使贴身穿也很舒适。这个品牌的衣服很有个性,适合追求衣服品质又讲究穿衣风格的女性。这里的老会员杨女士主动向记者介绍。适合自己的品牌才是最好的,国际品牌不见得跟自己的气质相符。经商多年的黄女士说。

  昨日,武汉市汉派服装商会秘书长李群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彭丽媛当天所穿的服装以及所拎的皮包不但得体,而且非常符合她本人的气质。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迷恋国外品牌,彭丽媛身着国产品牌出访,无疑将在国际上大大提升中国国产品牌的知名度,让武汉本土的服装品牌也更有信心。

  以上为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6

  小编语: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今天是顾城去世20周年的纪念日,他已死于异国他乡。听从那里来的人讲,他的孤坟在一座岛上无人光顾,永远孤零零的,可悲而又荒凉。

  顾城,生于19××年,祖籍上海,在北京长大,颇有诗名,为“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黑眼睛》、《顾城新诗自选集》等。19××年10月8日在新西兰希基岛自杀。

  他已死于异国他乡。听从那里来的人讲,他的孤坟在一座岛上无人光顾,永远孤零零的,可悲而又荒凉。

  说什么都已经晚了。心想他若不是心狠手黑举斧去杀妻子谢烨的话,而是自己一头扎进漆黑的大海(假如他仅是自己选择了自杀),那他——诗人顾城好歹也能留下一个美名,甚至百年流芳。

  说什么,又有何意义?但顾城其人确实曾是我的朋友。我们有过多年的交往,这让我还不得不去说些什么。

  我和顾城头一次见面是在19××年初。那一天他姐姐顾乡把他带到了《今天》编辑部,地址是东四十四条76号,一座大杂院里的一间简陋平房,便是当时编辑部的所在地。

  那天我和北岛等人正在埋头印刷杂志。顾城进屋后像个胆小的孩子躲在他姐姐的身后,他一句话不说,两眼怯生生地盯着我。我心说这里又没人打你,你这是干什么呀?!

  他姐姐顾乡说明来意,原来顾城是到这儿给《今天》投稿的。我随即把手伸出,顾城便把一大摞诗稿递在我的手里。我翻了翻后又递给北岛。我们对他的诗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留下了。等顾城和他姐姐离开后,我们又忙着印刷。惟有北岛笑着对我说了一句,“看你把人家给吓的!”

  后来我们在《今天》杂志诗歌专号那一期,选了顾城的两首诗发表,并给他换了个名字叫古城。

  顾城再一次发表诗作是在当时由西城区文化馆办的一份小报上,他曾拿给我看过,是哪几首诗我忘了。从此他开始渐渐小有名气,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成为“朦胧诗”的主要一员。

  从性格上来讲,我这个人和顾城是很难交成好朋友的。我当初认为他这人生性怯懦,并且烟酒不沾。只是后来听杨炼讲,才知他也够狠,他在新西兰时曾一口气杀掉上百只鸡,血流成河,绝不是闹着玩的。

  到了19××年,我们有机会在荷兰一见,并共同参加了“鹿特丹国际诗歌节”。那届诗歌节以中国诗人为主,我记得还有北岛、杨炼、多多、翟永明和王家新等人参加了,我们还见到了张枣。

  顾城总是头戴一顶用牛仔裤裤腿制做的帽子出现在各种场合。我多次说过让他把这破帽子扔了,我觉得晦气,可他却说这帽子是他的烟筒,他有气就能从那里冒跑了。

  一天会后我们走在街上,他头上的那顶帽子引来了几个好奇的醉醺醺的黑人酒鬼。那几个酒鬼年轻力壮人高马大,他们一把抢下顾城的帽子,互相扔着,开心地戏耍。而顾城则被吓得抱头鼠窜,扎进了人堆里。我真觉得他太丢人了,上前帮他要回帽子,而后又劝他把那顶招事的破玩艺扔掉算了,但他却难以割舍。

  19××年2月我们又在德国一同参加“柏林艺术节”。顾城当时就住在柏林,他是被德国一个基金会邀请去住一年的中国作家。组委会的人希望我能住在顾城那里,这样我的那笔用在饭店的钱就可以省下来帮助顾城。我没意见,顾城也愿意,我就在他家住了几天。可这几天却打乱了顾城平日的生活习惯。听谢烨讲,顾城最烦有客人来他家了。他当着客人的面儿还挺客气,可只要客人一走,他总要不满地唠叨几句。我住在他家他也没办法。那几天每天都有一大堆朋友登门拜访,我总不能把他们都拒之门外吧?再说这些朋友个个跟顾城也熟,顾城和谢烨只能热情款待。

  我们喝酒聊天常常到很晚,顾城总是站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他不喝酒也很少言语,倒也没显出不开心的样子。有时,我劝他喝上一口,他便接过杯子抿一抿。我想这也许是顾城一生中在他家里度过的最热闹的日子了。

  最热闹之后,等待他的便是最永远的寂寞。因为没过多久,他和谢烨就出事了,俩人死在了新西兰,各自分葬于激流岛。

  还有许多事和有关的细节我就不想再说了。我只是遗憾又很无奈。多么活生生的两个人啊,这又是何必呢!

  以上为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7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于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莫斯科南部的一个地主庄园里。1862年9月,托尔斯泰和莫斯科宫廷事务所医生的女儿结了婚。婚后,他曾一度把身心灌注在对田产的照料管理上,但不久他就把主要精力仍集中于创作,1862年他写出了中篇小说《哥萨克》。

  1863-1868年,托尔斯泰经7次易稿写成了他的第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间,经过12次的精心修改,托尔斯泰写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881年,托尔斯泰全家迁往莫斯科。在莫斯科的生活促使作家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长篇杰作《复活》就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代表作,是这位伟大作家在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上的总结,也是作家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以上为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8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明代贾仲明编著的较为可信的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有《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等。

  以上为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9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又名《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以上为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全文内容,如《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百里负米》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