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写好一篇《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让人感觉到很重要。实际上,越重要,我们就会越重视,越重视,反而会让我们不知道从哪写起。对于《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拿捏不准、不知如何下手时,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1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位名人从这里走过,他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开始学习音乐。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音乐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他就是坚强的贝多芬。
小时候,贝多芬就开始与命运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总是把他当作神童一样四处炫耀。四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整天坐在洋琴前,或者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在一间屋子里。父亲总是用暴力迫使贝多芬学习。贝多芬就在父亲这样的迫使下,渐渐地开始加入了一些乐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不再有对音乐的厌恶……
1796年和1797年,贝多芬把弗雷特保的战争诗谱成了两首音乐作品:《行军曲》和《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就这样,贝多芬开始用自己的才华创作出了许多音乐作品。此时的贝多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志向所在,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身上蕴藏着一种无穷的力量。可是,也就是在贝多芬开始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时候,命运的魔爪已慢慢地伸向他。1796年至1800年,他的耳朵日夜地鸣响,听觉越来越衰退。在好几年内,他一直瞒着家人,对最好的朋友也不说。
就这样,残酷的魔手已经恨恨地爬上了他,夺走了他的听觉,让他抛弃音乐,走向无声的世界。经过几次艰苦的磨难,贝多芬始终没有放弃音乐,放弃自己的梦想。他每次都在失败的边缘站了起来,他坚强,他努力,他对自己的梦想抱着希望。然而,一位耳聋的残疾人走上了自己的舞台,他用自己的才华再一次次展现在他那美妙的音乐。魔爪能夺走他的听觉,但始终都永远夺走了他对音乐的激情,对人生的追求的那一颗坚强的心。
以上为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2
如果名师执教基础,新生的起点一定更高更稳。名师影响一生。
如果问:19××年,徐悲鸿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时,教几年级?你也许答不出。但要问:现在名校中的名师教几年级?你一定脱口而出——毕业班。且不说大学,就说一窝蜂扩招的名中学,师资匮乏,便让高二老师教高三,高一老师教高二,初三老师晋高一,依此拆低补高,最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初一。
但当年徐悲鸿反其道而行之。他亲授一年级课,教新生起稿、观察、修改、乃至铅笔、纸张、油彩等工具的用法,还到学生宿舍指导写生。二年级由吴作人等名家任课。三年级,待学生好规矩养成,才交给青年老师带班。新师应该得到尊重,可教育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新生刚起步,如果名师执教基础,新生的起点一定更高更稳。名师影响一生。
悲鸿大师用心良苦,大师何以如此?一是心有学生,尽力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二是教学理念崇高,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这也许是那时既不扩招收费、也不以“升学率”为考评标准的缘故。由名师开启智慧,乃三生有幸。当代人唯有羡慕的\'份了。
以上为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3
高斯是德国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高斯上小学后,对数学很感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白尔脱又有点不大高兴。他一走进教室,就板着脸对同学们说:“今天德课是你们自己算题,谁先算完,谁就先回家吃饭。”说着,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1+2+3+4+5+6+……+100=?
同学们立刻拿出练习本,低头认真地算起来。
白尔脱呢?则坐在一旁看起小说来了。
谁知他刚看了一页,小高斯就举手报告老师说:“老师,这道题我算完了。”
“算完了?”白尔脱没好气地挥挥手,“你算得这样快,准会算错,再算算看吧!”
“不会错的,我检查过了,还验算了一遍。”高斯理直气壮的说。
白尔脱走到高斯座位前,拿起他的练习本一看,答案是“5050”,显然一点不错。
“你是怎么算的?”白尔脱惊奇地问道。
高斯一板一眼地回答说:“我发现这个题目一头一尾挨次的两个数相加,都是101,总共50个101,所以答案就是50x101=5050。”
“真妙啊!”白尔脱兴奋地拍了一下桌子,接着大声地对全体同学说:“真没想到,你们当中竟会出现数学神童!”
从此,白尔脱完全改变了对农村孩子高斯地看法。他尤其喜欢高斯灵活聪明、刻苦学习地态度,在学习中,他经常对高斯进行个别辅导。
在白尔脱地精心培养下,高斯对数学地兴趣越来越浓,造诣越来越深,十七岁时,他就发现了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
以上为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4
假期,我看了《名人故事》这本书,我觉得有关诺贝尔的故事令我记忆深刻。我从书中了解到,诺贝尔用整个生命在研究更好、威力更大的炸药,在一次失败的实验中,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残,可是他丝毫没有气馁,重振精神,继续研究炸药,直至成功,解决难题。
我被诺贝尔那努力奋斗,坚忍不拔的决心所打动。我觉得,学习也一样,只有朝着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就像学习书法的过程:刚开始跟爷爷学习书法,我连毛笔都不会拿,经过学习,好不容易才学会了握笔,可是写出来的笔划却歪歪扭扭,更不要说写字了。练了好久,还是老样子。有好几次,我都恼怒地不想学了,但是当我想起阅读中那些像诺贝尔那样为了目标不懈努力、不言放弃的名人们,我这点小困难、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于是,我又重拾信心,一直坚持学习,有时一练就是三、四个钟头。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我的书法作品先后获得了学样书画比赛一等奖、全国中小学书画大赛银奖……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仍会继续努力。我也懂得了坚持、不放弃,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
以上为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5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作曲家,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却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面对着命运的挑战,他呼喊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确,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在有限的生命中,从不放弃任何作曲的机会,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产生在这个时期,直到完全聋了,他还不愿停下他手中的笔,继续作曲。他以顽强的精神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以上为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6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礼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并说: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作文
以上为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7
在人们的印象中,名人都是非常自信的,如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其实不然,许多名人早期都曾经自卑过,或很长时间在自卑的泥潭中挣扎。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年轻时曾非常自卑。他从一个北方小镇考进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邻桌的女同学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镇,就意味着没见过世面。就因为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他一个学期都不敢和女同学说话!很长一段时间,自卑的阴影占据着他的心灵,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识地戴上一个大墨镜,以掩饰自己的自卑。
著名歌星王菲说,她也曾自卑过,因为她觉得自己不聪明,18岁时勉强考上一个不出名的大学,没有去上,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正经学历。她觉得自己没有毅力,减肥通常不超过一周就打退堂鼓,明知抽烟不好,却总也戒不掉。她觉得自己不擅长交际,尤其不会讲话,不善于和媒体沟通,因此总给人耍大牌的感觉。
德国天才哲学家尼采出生于一个牧师之家,自幼性情孤僻,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他曾狂热地追求过一个美丽的姑娘,但因为表达感情时太笨拙,最终没有成功,这使他更加自卑。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
但是,后来他们都大获成功了。白岩松成了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经常对着全国几亿电视观众侃侃而谈。
因为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走出自卑,超越自卑,战胜自卑,因为自卑而产生的压力和动力使他们比别人更努力,更发奋,付出更多,也收获更多。所以,曾经有过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以上为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8
导语:关于清代两个名人的故事,尤侗与俞樾,有真学问,是真名人,让人敬佩!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尤侗: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尤侗,字同人、展成,晚号西堂老人,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今江苏苏州人。他曾六入科场皆名落孙山。顺治九年他以拔贡身份赴吏部应选,授永平(今河北卢龙)推官,但没几年即因杖责鱼肉乡里的“旗丁”被革职调用,他愤而辞官。康熙十八年应诏入选博学鸿词科,以二等十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撰《明史》。三年后致仕返乡,归隐苏州亦园,号书斋名“西堂”。
尤侗才思敏捷,早有文名,曾以《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以及《读离骚》杂剧流传禁中,受顺治帝赏识。“制义”又称制艺,即通常所说的八股文,是明、清时科举考试规定文体。尤侗《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是一篇游戏八股文,题目出自王实甫《西厢记》。《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这样的情节:张生在佛殿初见莺莺,惊为天人。莺莺离去时,有意无意间回头看了他一眼。没想到这一眼竟把张生给看惊呆了,以为这是莺莺特意抛给自己的一个媚眼。他痴痴地站在那里,半晌没回过神来。之后他唱道:“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临去秋波那一转”,生生地将张生的魂给勾去了,其魔力之大,竟至于让张生的“魂灵儿飞在半天”。这一段唱词形象地勾画出了张生的“惊艳”之状。
大概是因为读《西厢记》时对“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这句唱词有着特别的体验与感悟,尤侗便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有趣的八股文。这篇文章最后写道:“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文中的“双文”指崔莺莺。“四壁画西厢”,典出明末张岱《快园道古》卷四:“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曰:'空门安得有此?’僧曰:'老僧从此悟禅。’问:'从何处悟?’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转语”是佛教用语,禅宗把能拨转心机,使人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称为转语,又引申为解释的话。
尤侗以科举考试八股文的“正经”之体来议论儿女情长缠绵悱恻的“不正经”事,不仅文体形式与文章内容之间形成严重的不协调,而且文章仿张君瑞口气的作法几乎完全消解了八股文“代圣人立言”的庄严性,给人一种佛头着粪之感。但是从作品的艺术趣味来看,这篇旧体新材写成的文章反倒更加生动巧妙、出人意料,尽扫八股文的迂腐相、头巾气,称得上是一篇八股文产生以来不曾有过的构思奇巧、极具创意的文章。难怪清人梁章钜将它收入自己所编的八股文选集《制艺丛话》,作为他人仿效的范文,当代学者启功先生也将它称为“最著名的游戏八股文”。
尤侗这篇文章的遭遇更为奇特。据他自己《西堂文集》卷首记载,顺治十五年秋,学士王熙侍讲经筵,顺治帝与他谈及老僧四壁画《西厢》,因“临去秋波”一语悟禅的公案时,王熙告诉他,尤侗有一篇制义也写到了这件事,很有趣。顺治帝马上让他找来,说自己想看。王熙立即找来一个抄本奉上,顺治帝又让他去找刻本送来。看完文章后,顺治帝在上面亲加批语,称尤侗为“才子”。皇上对这篇游戏八股的欣赏以及对尤侗才情的赞许,让尤侗颇为自得,以为这是一个读书人难得的“殊荣”。另据史料记载,顺治帝很喜欢读尤侗的《西堂杂俎》,而且读后常有“真才子”之叹。他在读了尤侗的《讨蚤檄》后,对身边的侍从学士说:“此奇文也。”
顺治十七年,顺治皇帝游南海子,一日之内三次向尤侗的学生,时为文学侍从的徐元学问及尤侗情况,徐元学随即写信告诉自己的老师,并说:“上爱吾师至矣,亟来当有奇遇。”尤侗为此激动不已。但他很快想到,皇上不过随便问问而已,未必真有“奇遇”等着他,而且因为这几句问话上京城也师出无名。不出尤侗所料,顺治皇帝并没有正式召见他的意思,他所谓“关心”尤侗,不过是曾读过他的游戏文字,觉得新奇有趣而已。实际上顺治帝除了喜欢尤侗的杂文,还喜欢他的乐府,曾命宫廷教坊演奏过他的杂剧《读离骚》。由此大体可知,在顺治帝眼中,尤侗不过是个供茶余饭后消遣的“俳优”,而非“正经”人才。
尤侗的这篇游戏八股不仅顺治皇帝爱看,康熙皇帝见了也很喜欢。有一天,当康熙皇帝读到这篇文章最后一句“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时,对身边的国师宏觉和尚说:“请老和尚下。”宏觉说:“这不是山僧的境界。”当时另一位首座和尚也在旁,康熙又问他如何。首座说:“不风流处也风流。”康熙听了哈哈大笑。首座的意思是,眼睛并不是女人的风流之处,但因为莺莺的这一眼对张生具有勾魂摄魄的诱惑力,因此也就风流无比。
康熙十八年,清廷特开博学鸿词科考试,康熙帝亲自阅卷,共录取包括尤侗在内的五十人,分别授职。据传康熙阅卷期间,相国冯溥曾与他谈及“临去秋波”一事,“上大笑久之”,可见尤侗的录取与此事不无关系。当时尤侗已年过六十,在五十人中年纪最大,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三年后,即康熙二十一年,尤侗长子尤珍高中进士,完成了尤侗一生未了的“科名”夙愿,于是便慨然引退。他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年逾六十,子幸成名,可以休矣!”
康熙十九年,清军平定四川,尤侗等数十人同时进献《平蜀赋》。皇帝曾指着他的名字对身边的文学侍从说:“此老名士也。”当时“天下羡其荣遇”,尤侗本人更感到荣耀异常,于是他在自家的堂前屋柱上题了一副对联:“真才子,章皇(顺治帝)天语;老名士,今上(康熙帝)玉音。”以表达他对“受知两朝,恩礼始终”的感恩戴德,同时也借此以自我炫耀。康熙三十八年皇上南巡,尤侗年近八旬仍亲迎于道,三月十八日恰逢康熙帝寿辰,他作《万寿词》祝寿,“上嘉焉,赐御书'鹤栖堂’匾额”。四十二年康熙再次南巡,晋尤侗为侍讲。
尤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遍传人口。所撰《西堂杂俎》盛行于世,但辞赋、铭赞、应俗、游戏之作,十之八九格调不高。他的文章不以思想深度见长,而以才情趣味取胜。他在《自序》中说:“雕虫之技,悔已难追;鸡肋之余,弃复可惜”,故名“杂俎”而不以“文集”标目。他还精通南曲(昆曲)北曲,以一腔忧愤创作了许多剧本。
纵观尤侗一生,早年游戏八股中的“临去秋波那一转”,或可看作是这位颇有才气的读书人抛给当道的一个“媚眼”,可惜当道不解“风情”,僵化刻板的科举制也使他难以施展才能,尽管他颇为“靓丽”,但在当道眼中充其量不过是一位烟花女子,不堪正式“聘娶”,以至于终生与科名无缘。不过,尤侗还是以他的文学才华把自己的“芳名”留给了后世。
俞樾:花落春仍在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学者,经学大师,当代红学家俞平伯曾祖父,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放河南学政,期间因“试题割裂经义”,被御史曹登庸劾奏罢官。此后移居苏州,先后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与杭州诂经精舍等处,在诂经精舍时间长达三十一年。他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研究,潜心学术四十余载,被尊之为朴学大师,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国学人才,日本学者称颂他“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
道光三十年,俞樾中京城春闱第六十四名,成为俞氏一门首位进士,在尔后不久的礼部覆试中,他获得第一,这虽不能与状元相比,但仍是十分荣耀的。覆试的题目是“淡烟疏雨落花天”,面对这样的题目,俞樾写下了一首使他声名远播,且影响其一生的诗。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花落春仍在”。事后,俞樾了解到自己的卷子是经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审阅后定夺的。曾国藩在阅批了俞樾的考卷后,认为诗文俱佳,尤其是卷首那首五言诗的首两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可称破题绝句。他随即传示给主考官杜受田(咸丰帝师傅),以及其他阅卷考官,并执意要将俞樾举为第一。同僚们聚而观之,在反复咀嚼了这份考卷后以为:“文则佳矣,然则仓促间安能出此佳构,定然是以旧作塞责罢了。”但曾国藩仍执著己见,拈须说道:“不然,其诗与文十分相称,难道诗也是宿构的吗?”他接着说道:“'花落春仍在’与小宋(北宋宋祁)的\''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的佳句有暗合之处,咏落花而无衰飒之意,此生他日成就,未可量也。”经曾的一番解释,其他考官无法再驳,议遂定。三十年后,俞樾在《俞楼杂篡·玉堂旧课》中回忆道:“此庚戌进士覆试题也,诗甚不工,然'花落春仍在’句,为吾师曾文正公所赏,其后余遂以'春在’名堂,因此名集,至今海内皆知有《春在堂全书》,则此诗其缘起也。”
外放学政不足两年即被罢官且永不叙用,十年寒窗苦读博得的功名一朝付之流水,这实在是一位读书人的大不幸。然而,罢官后的俞樾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抱定以学术为依归的宗旨,以“春在”作为自己的堂名,用经史著述和培育人才来扶植世教,弘扬国粹。他仿佛已经体悟到自己的生命之春将延续在著述与课士上。
同治七年,曾国藩到苏州阅兵,特地来到大仓前的俞樾家中看望,并应俞樾之请为其题写了“春在堂”堂名,并补注道:“荫甫仁弟馆丈以'春在’名其堂,盖追忆昔日廷试'落花’之句,即君与仆相知之始也,廿载重逢,书以识之。”光绪元年,俞樾苏州的曲园落成,李鸿章为其题写了“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榜额。
同治九年,俞樾到福建探望与兄长同住的母亲,遇闽浙总督英桂。英桂告诉他,咸丰帝在俞樾罢官一年多后曾向他问及有关情况,并有“俞樾人颇聪明,写作俱佳”赞语,俞樾听后感动得涕泪横集,不能自已。同治十一年,曾国藩病逝于南京两江总督任上,俞樾得知后至为伤心,撰联挽道:“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联中念念不忘曾的知遇之恩。
俞樾与李鸿章、丁日昌同为曾国藩高足,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丁日昌官至江苏巡抚,后又任福州船政大臣,都官高位显,而俞樾自被贬官后,终生未仕,但他自得其乐。曾国藩看到弟子著述硕果累累时,大加褒奖,对众人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不久,他又将俞樾与门生丁日昌相媲美,说道:“俞荫甫真读书人,丁禹生真作官人。”看来,在曾国藩眼中,俞樾是完全可以与两位中兴名臣相提并论的。
在仕途不畅及遭遇人生不幸重复打击的逆境中,俞樾不仅没有表现出失意落魄的凄凉,反而不断砥砺自己,以顽强的意志与毅力,数十年如一日潜心著述与教学,撰成《春在堂全书》五百卷,培养出以黄以周、陆润庠、章太炎、缪荃荪、吴昌硕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声名显赫的学者,终成一位睿智的强者。
在俞樾的众多弟子中,章太炎对后世学术、政治影响最大,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位。但这位弟子并不安心于学术却非常热心于政治,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他非常气愤,马上参加了康有为主持的强学会;戊戌政变后,他又剪掉自己的辫子,开始革命排满。俞樾对此非常愤怒,叱责章太炎“不孝不忠”,但章太炎不但对此不加理会,反而发表了《谢本师》一文,断绝了与俞樾的师生之谊。俞樾并不是一位思想顽固的学问家,但他的开明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不能超越忠君爱国,即忠于清王朝。他可以容忍甚至欢迎弟子在学术上创新,却不能容忍他们在政治上反对朝廷,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俞樾与章太炎分道扬镳了。
虽然在政治上俞章两人不欢而散,但章太炎对俞樾的学问人品还是十分崇仰的。章太炎自视甚高,喜欢褒贬人物,并且赞许者极少,但对俞樾却极其尊敬佩服,如果有谁在他面前说俞樾坏话,他就会不分皂白,挥以老拳。有一次他在西湖跟梁启超等人聊天,梁讥讽一副挂在面前的俞樾所撰的楹联,章听后顿时大怒,马上与梁动起武来。晚年的章太炎曾特意到杭州去祭拜俞樾故居,有对自己年轻时言词过激表示懊悔之意。为此他郑重其事地穿起马褂,带上香烛与水果。但他并不知道此时的俞楼已经数易其主。到了俞楼门前,因语言不通,为管门的老妪所阻,为等房主,他在门外足足等了两个时辰,他对同行的人说,祭拜老师,应该立雪,多等几个时辰没有关系。房主到来后为此十分感动。章太炎进屋后一一瞻仰了旧时之物,然后在写有“春在堂”三字的大厅中点起香烛,行三跪九叩首大礼,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俞樾很早就为自己写过一副挽联:“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这副自挽联除几个数字外,用来总结俞樾的一生是颇为确切的,但更为确切地还是他那句“花落春仍在”的诗。这句诗可以看作是俞樾一生的写照:早年考中进士,又放河南学政,但因“试题割裂经义”而被罢官,可谓是宦途“花落”;而自此著述课士,一生著书五百卷,培养学子数以千计,成为海内外崇仰的大师,可谓是“春仍在”。“花落春仍在”一语,又可以看作是俞樾的一种坚定的自信,一种给自己的精神力量,一种毕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官虽然丢了,但著述课士的事业之春却始终不曾离去。
以上为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9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有脊髓病,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手术后她只能一动不动躺在床上,可她仍然刻苦学习知识,她从镜子里面看书。就这样,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之后又开始自学英语。她对自我要求严格,所以提高很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部门翻译英语资料。有一次,她翻译了《海边诊所》。当张海迪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修改被她深深地感动了。
张海迪给自我立下一个规定:每一天背熟10个单词,如果背不全,就狠狠地咬几下自我的手指。
古人曰:今日事,今日毕。这可见古人是多么注重今日的事情今日完成,可是此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今日的事情总是拖到明天去做,甚至托到后天。有些人遇到一些挫折,就闷闷不乐的,他们不明白,仅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并且对自我充满信心,才能走向成功。
以上为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10
俗话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今天,我读了《名人故事》这本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齐白石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代著名的画家;李白通过毕生的苦读,成为了一代“诗仙”;伽利略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代科学巨人;匡衡通过几十年的寒窗苦读,成为了我国西汉时期的一个著名的经学专家……
孔子是世界杰出的文化名人,被后人称为“至圣”。他从小家境贫寒,没钱上学。但尽管如此,他仍发奋读书,不耻下问,老人小孩都是他询问的对象。他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别人便送给他“百事问”的雅号。
成年之后,他的求知欲更强了。一次,他得到了一部《易经》,就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高兴地把它抱回家,逐字逐句地读起来。他读一遍不懂,就读第二遍;读第二遍不懂,就读第三遍……这样读来翻去,连穿在竹木简上的牛皮带都断了。就这样,他换了三次带子,这就是“韦编三绝”这个成语的来历。
读完《名人故事》这本书,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明白了只要我们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望。
以上为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 篇10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全文内容,如《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名人传贝多芬的故事》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