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写好一篇《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让人感觉到很重要。实际上,越重要,我们就会越重视,越重视,反而会让我们不知道从哪写起。对于《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拿捏不准、不知如何下手时,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是怎么写的吧。
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1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爱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刻读书。但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但是来。匡衡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以上为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2
今天,妈妈从图书馆买来了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故事》的书,我一回到家就兴致勃勃的读了起来。来源:
哇!这本书的目录上有这么多名人呀!不光有中国的名人,就连外国的名人也不计其数,其中就有爱迪生、瓦特、达尔文、爱因斯坦……名人,这当中最吸引我的属爱迪生了。来源:
爱迪生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我想这也是恰如其分的,因为爱迪生一生中有20xx多种发明,其中有许多发明是我们这个时代很普通的东西,可是他们那个年代很罕见。爱迪生小的时候并不聪明,可是尽管这样他还是喜欢问一些问题,这也使他变得比常人更加聪明了。
《中外名人故事》中的名人都是靠着勤奋学习而成为名人的,所以我们就要学习他们勤奋学习的态度,长大后当一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以上为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3
我最喜欢看书,每个星期都要读一本。这个星期,我读的书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美国发明家 爱迪生。
看完了这本书,我对爱迪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847年的一天,美国俄亥俄州小小的米兰镇上,一个婴儿哇哇落地了。他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发明家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爱迪生发明了电话,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小朋友家里的电灯都是他发明的。但你知道吗,爱迪生小时候可 不听话 了,他看到鸡可以孵小鸡,他也去孵,结果半天都没孵出来;他看到煤会燃烧,他也去试,结果着火了 但爱迪生为什么可以成为这样
伟大的发明家呢?因为,爱迪生有很多很多的问号,很多 为什么 ,然而每次问 为什么 的时候,他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我喜欢爱迪生那勤奋、好学、爱思考、努力、坚持和勇敢的本领,我也很佩服他是那样聪明。看完这本书,我得出了一句话,这句话,我将一生都不会放过它,这句话就是: 不懂就要问!
以上为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4
公元1356年,朱元璋谋士建议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于是开始大规模地营建南京城墙。城墙所用的砖块,由长江中下游附近的5个省、28个府州、18个县烧制而成。为保证质量,在砖的侧面都要打印所属州、府、县、工匠和监造官员以及烧制人的姓名,如不合格退回重烧,再不合格就将治罪。据记载,交砖时,由检验官指使两名士兵,抱砖相击,如铿锵有声,清脆悦耳且不破碎,属于合格;如相击断裂,责其重新烧制。
几百年过去了,现有的南京明城墙有33多公里,比号称“世界第一大城”的著名的巴黎城墙还长,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
提示
责任。真金不怕火炼。
以上为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5
就在中央狠刹“吃喝风”,大陆人人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挂在嘴边的当下,“节俭帝”的美誉却颁给了香港影帝周润发。20××年4月2日,周润发花2.2块港币乘坐普通渡轮引发围观。其实这已不是发哥第一次被人发现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其“抠门”的名声早已妇孺皆知。可节俭并不意味着“守财”,用发哥自己的话来说,铺张浪费没有意义,把钱花在刀刃上,合理配置财富,过有品质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能赚会花。
母亲家传节俭之风
19××年5月18日,周润发出生于香港西南的南丫岛,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乡下人。由于做海员的父亲长年离家在外,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的母亲被生活折磨得疲于应付,她给在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三的周润发取名“细狗”,也就是小狗的意思。从很小开始,周润发就跟着哥哥、姐姐去山上放牛、到田间帮妈妈拔草,还替家里卖茶果和糕点,但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全家人经常靠几根咸菜和一块猪油就打发掉一餐。周润发亲眼看见母亲是怎样勤俭持家的:每次从菜场买菜回来,母亲都舍不得丢掉塑料袋,洗净折叠好后留着以后再用;甚至就连绑鱼的水草,她也整齐地码好,堆在床下,像宝贝似的不肯丢掉……这些都对他形成了很深的影响。
读中学三年级时,积劳成疾的父亲一病不起,家里再也无力供养周润发读书,不得不让他提早进入社会谋生。他曾先后做过电子厂的童工、商行的杂役、酒店服务员、邮差、照相器材店的导购等,可是因为收入微薄,除去交给母亲的家用之外,维持他的基本生活都有困难。这个时候,母亲积累多年的节俭之道很多次都帮他找到了应对的办法。
为了节省租房费用,周润发工作后曾多次搬家。而每次搬家,母亲都叮嘱他一定不要随意丢弃东西,“破家值万贯”,省下来的,就是赚到的。有一年周润发被邮局炒了鱿鱼,不得不找一个租金更加便宜的房子。打包行李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常用的那床蚊帐破了一个洞,本来打算扔掉算了,可又突然想起母亲的嘱咐,最后还是留下了蚊帐。偏巧他新搬的地方附近有一个池塘,蚊蝇特别多,那床蚊帐经过简单修补后,马上就派上了大用场。躺在床上,周润发庆幸自己又节省下了一笔开支,这让他更加认同母亲的勤俭家风。
19××年,酷爱表演的周润发报考了香港无线电视台的演员训练班,并获得无线高层的赏识,演艺事业干得风生水起。经济条件改善后,他给母亲购置了新房,还雇佣了专职的保姆和司机,想让劳苦半生的母亲过上衣食无忧的舒心生活。可保姆来到家中的第一天,母亲就给周润发打去了电话:“儿子,咱们把佣人辞掉吧?”周润发不解地问:“怎么?她犯了什么错吗?”母亲连忙解释:“没有,没有。我还没老得走不动,干吗吃饭睡觉都用别人服侍呢?我不习惯,再说也白白浪费钱呀。明天就让人家回去吧。”
周润发知道母亲一生节俭,也习惯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如果再让保姆在家里待下去,说不定保姆会整天坐着享受,而母亲会反过来伺候保姆呢。周润发后来辞掉了保姆,但为了尽一份孝心,他仍会经常给母亲买一些家贫时连想都不敢想的食物和用品。只是每一次他都不敢把真正的价格告诉母亲,否则老人家一定会半宿睡不着觉的。
受母亲的影响,周润发在出道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给自己雇请佣人和助理,大事小事都亲自打理,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成名不改抠门本色
在香港演艺圈,大凡有点名气的明星都十分注重排场:吃穿玩用要够得上档次,抢眼吸睛;台前幕后也前呼后拥着一票保镖,场面壮观,可周润发却绝对不在这个行列中。他说自己对吃穿很少挑剔,并自嘲“非常好养活”。
19××年,周润发成功拍摄了《英雄本色》,并以“小马哥”的经典形象成为港台和东南亚地区的至尊偶像。他主演的影片部部叫好叫座,财富也越积越多,可其自小养成的节俭作风,却丝毫没有发生改变。
19××年5月,32岁的周润发与情投意合的\'新加坡富商之女陈荟莲开始谈婚论嫁。尽管也想给心上人一个风光热闹的婚礼,可他觉得为了一天的光鲜体面便大肆挥霍钱财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值得,他向陈荟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不想把婚礼办得太过铺张,婚礼当天好不好看,和婚后的幸福完全没有关系。”
周润发原本以为爱人会感到委屈,没想到毕业于英国工商管理学院、既懂理财又通情达理的陈荟莲非但没生气,反而毫无二话地站到了他的一边,这让周润发更加确认自己没有看走眼,找到了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只是后来因为有钱的岳父太爱惜女儿,坚持要送给女儿一个堂皇体面的婚礼,周润发才不得不花掉15万港币筹办婚礼,那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违背勤俭有节的生活原则。
婚后,周润发凭借精准的选角眼光和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进一步确立了自己“香港影帝”的地位。19××年,他所创造的票房总价值便高达1亿3000万港币,就连世界知名的《时代周刊》都认为周润发是亚洲最具吸金能力的演艺明星,可他的生活却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月入百万港币的富人模样。
19××年8月的一天夜里,周润发来到九龙城街的一家卤味店购买夜宵。老板见小店来了大明星,马上喜笑颜开地过来招呼。周润发一边热情地回应,一边挑选自己和发嫂都很爱吃的烧鹅。不过结账的时候,他的一句话却让老板吃惊不小:“时间不早了,早卖完,早关店,老板便宜一点吧?吃得好,我还会再来的。”
原本以为名人光顾会出手大方一些,之前有明星到店里买卤味后不用找零的情况,老板也遇到过,可是跟他讨价还价的大牌,今天还是第一次见识。早听说发哥私下里非常善于精打细算,这一次算是亲眼看到了。因为老板平时就是周润发的粉丝,所以最后不但以最低价把烧鹅卖给周润发,还抹去了零头。此后,周润发成为了这家店铺的熟客,可每次来这里买卤味,他仍旧不忘和老板砍砍价,母亲那句“省下就是赚到”的话,已经深深印刻在了他的血液里。
19××年完成《和平饭店》的拍摄之后,周润发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往好莱坞,并通过19××年的《安娜与国王》实现了个人演艺事业的华丽转身。而20××年随着《卧虎藏龙》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的风光无限,他不但在西方影坛实现成功立足,而且片酬也升至了1300万美元。按理说,这时的周润发再怎么吃香喝辣、享受人生也毫不过分,可人们见到的,却仍是那个当年从南丫岛乡下走出来的普通人。
以上为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6
我读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不光学习了很多成语,还知道它们分别对应的故事,特别有意思。其中,我最喜欢幽默诙谐的叫《空中楼阁》的故事。 故事讲了一个财主从没出过远门,一天他看到邻村的一栋楼房很羡慕,心想:“我有钱,也可以造呀!”财主一回家,就找了几个工匠来造楼房,工匠们很快就买来材料,开始打地基造房子了。有一天财主来看,很不满意地说:“我要的是三楼,谁让你们从一楼开始的。”工匠们哭笑不得赶紧放下东西走人,只留下财主一个人在地基上发愣。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金钱是永远抵不过智慧的,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学习那无知的财主哦!
以上为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7
一天,我买了一本《名人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是徐克。
我先读了一篇《能工巧匠鲁班》。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做什么事情,只要认真努力去做,就一定会成功的。
然后我又读了一篇《科学家钱伟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艰苦努力地去做一件事,不管有多么艰辛,都是会成功的。
我想“只要不断地努力,不管有多么地艰辛,都是可以成功的”。
以上为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8
我读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不光学习了很多成语,还知道它们分别对应的故事,特别有意思。其中,我最喜欢幽默诙谐的叫《空中楼阁》的故事。 故事讲了一个财主从没出过远门,一天他看到邻村的一栋楼房很羡慕,心想:“我有钱,也可以造呀!”财主一回家,就找了几个工匠来造楼房,工匠们很快就买来材料,开始打地基造房子了。有一天财主来看,很不满意地说:“我要的是三楼,谁让你们从一楼开始的。”工匠们哭笑不得赶紧放下东西走人,只留下财主一个人在地基上发愣。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金钱是永远抵不过智慧的,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学习那无知的财主哦!
以上为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9
冯如(1884-19××),原名冯九如,字鼎三,1884年1月12日(清光绪九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出生于恩平牛江杏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曾在乡间私塾就读数年,辍学后居家务农。
1898年,冯如16岁时,父母就为他成婚,妻子是恩平大沙岗坪乡竹林村梁三菊。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由于生活困难,冯如在1899年辞别了父母和婚后不久的妻子,跟表亲伯母的弟弟吴英兰,远涉重洋到美国三藩市(旧金山)谋生。
天资聪颖多幻想
冯如在村中的私塾读书时,非常勤奋,学习成绩在同班同学中名列前茅。他在写作时常常流露出许多幻想,并提出许多令人思考的问题。如小鸟为什么会飞上天呀,为什么可以在天空中翱翔自如呀,为什么可以飞快飞慢,甚至有时可以停留在空中呀,等等。老师看到他的这些作文,称他是“富有幻想的孩子”。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冯如还经常创造出一些新奇的玩具。他制作一只像大鸟的风筝,两只翼吊着两个小木桶,当风筝乘风徐徐升上天空后,小木桶变成小风袋,起到平衡飞翔的作用,看得村中大人、小孩连连称奇。他还用一个火柴盒造一只小船,放在鱼塘中,让风吹着飘来飘去,人们都称赞他有办法。
以上为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全文内容,如《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关于惜时的名人故事100》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