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时间:2023-01-29

  95岁的老红军索心忠家住鼓楼区。

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篇1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最长,三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时,我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任老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穿过反动军队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近0.1米长的竹签穿过了他的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

  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老被伤脚折腾苦了。队伍连续行军,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蘸了水穿过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随了钻心的疼痛,但有什么办法,那是缺医少药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惟一办法。 和平年代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讲到这里,任老喃喃地说。

  二过草地 鬼门关口拣回性命

  第二次过草地更险,任老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

  19××年下半年,任老时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教导团一连指导员。大军从阿坝向绥靖方向进发。来到黑水河时,便桥已被毁掉,南岸则被土匪占领。为保证主力部队过河,任老和另外30名干部战士趁黑夜泅水渡河。时值隆冬,水流湍急,冰冷刺骨,成功游到对岸的只有8名。接下来就是一次令南岸敌军魂飞魄散的突袭,大部分敌军在睡梦中被击毙,8人很快便占领了桥头堡,大部队顺利地搭起了便桥。

  任老却因此染上了重伤寒,红军缺医少药,食物的供应已经断绝,他的病一步步恶化,常常昏迷不醒,战友们便抬着他行军。20天后,部队走出草地,来到绥靖。此时任老长时间休克,战友们都误以为他已经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绥靖滩石崖下的山洞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苏醒过来,挣扎着爬向河边喝水,十几米的距离,任老竟爬了两三个小时。当地居民郝老汉发现后将他救回了家。 郝老汉对待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汉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便想收他为儿子。但任老却一心想要回到队伍上,他每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门口,希望看到队伍上的同志。两个月后,任老的病基本痊愈了,他挥泪告别了郝老汉老两口,找到了在该地区活动的金川省委,重回革命队伍。

  经历这一次起死回生时,任老还不满18岁.

  以上为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篇2

  刚过大渡河,周恩来就病了。经常高烧不退,有时甚至处于昏迷状态。

  红军什么药品都没有,平时普通战士受伤了,也只能用盐水给伤员洗洗伤口,这就是最好的治疗了。

  他的医护人员刘江萍很着急,总是和其他医护人员千方百计到各个部队去找药。

  周恩来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刘江萍叫来,对她说:“战士比我更需要药品,决不能到部队去找,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

  每到一个宿营地,刘江萍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到处买药,偶尔能买到一点止痛退烧药,就立即让周恩来服用。有一次他们在一个集镇上,买到了二两木耳,刘江萍喜极而泣,这在整个长征途中可以算是最高级的\'补品了。

  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周恩来整天高烧不退,经常处于半昏迷状态,翻雪山前部队专门为周恩来准备了担架,可他坚持自己走路。最后,他实在走不动了,才躺到了担架上。

  周恩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看待,而是把自己当做普通战士,别人能吃苦,他也能。而且他比别人操的心多,费的神多。

  过草地时,医护人员好不容易给周恩来煮了一碗粥,他严厉地问刘江萍:“部队现在吃什么你们不知道吗?”刘江萍说:“怎么不知道,吃草根、吃树皮,可你病得这么重,还协助毛主席工作,分担全军的重担,难道吃一小碗稀饭都不应该吗?”

  “小刘呀,我们是革命的队伍,一定要官兵一致,好坏大家都要一样。”周恩来最终也没吃那珍贵的稀饭。

  红军进入甘肃时,正是收获的季节,队伍经过一片梨园时,长途行军的红军看到,树上果实累累,黄莹莹的,看见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可是谁也没有上前去拿梨子吃。房前屋后,梨子成堆。周恩来却坐在梨树下,一手端水喝,一手拿铅笔,聚精会神地看地图。刘江萍看到生病的周恩来没吃老百姓一个梨子,睡在梨堆边的他也一个梨都没拿。

  以上为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篇3

  陆军第16集团军“模范红五团”是从南昌起义走出来的“铁军”,历经井冈山斗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火硝烟洗礼,先后参加3000余次战役战斗。英雄侠骨,更有柔情。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司号员“八斤半”的长征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司号员“八斤半”的长征故事

  “山神”挡路

  哒哒哒……

  19××年6月14日,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急促的号音响了。

  强渡大渡河后,摆脱国民党追兵的红军部队无法松口气。红五团自大硗碛出发向西北走,一座晶莹耀眼、高耸入云的大山伫立在面前。

  这是红军长征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900米的夹金山。

  听说红军要过雪山,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汉摇头叹道:“这里上午9点至中午12点,是由开山神掌权。要是12点一过,就是落山神挡道,它关闭山门,你们可就寸步难行了……”

  老人说的是神话。可雪山的神秘和险峻,却是事实。

  队伍爬到隘口的时候,司号员“八斤半”问团长张振山:“团长,老大爷说山里有神,是真的吗?”

  张振山望着这个小鬼:个子矮小,圆溜溜的脸上长着一双机灵的眼睛,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个很早就参加劳动、过艰苦日子的穷孩子。

  他故意吓唬他:“当然有了。”

  “在哪?”

  张振山指指他的心窝,笑道:“在这儿!”

  “八斤半”不好意思地红了脸。

  “八斤半!”边上的团政委谢友勋也喊着司号员的小名逗他“你怎么取了这么个怪名?”

  “噢,为了安葬我妈,我把自己换成了八斤半稻谷。”

  “你多大了?”

  “八斤半”脑袋一扬,挺着胸踮起脚,尽可能装得大人气一些,说:“不小了,十好几的大小伙子了!”

  谢友勋看着他头上的绷带,问:“伤好点了吗?”

  “不要紧,有时候吹号鼓得有点疼。”

  “好小子!”张振山亲切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吹休息号!”

  军号哒哒响,系在“八斤半”军号上面的红布在风中飘舞着,号声把全团召集到张振山、谢友勋旁边休息。

  视粮如命

  次日凌晨,张振山命令:“整好行装,继续前进。”

  “八斤半”的号声再次响起。

  走了半个小时,山风呼呼由远而近,呛得人透不过气。人在积雪中行进,上面是雪的陡壁,下面是雪的深渊,风夹着雪花不时扑打在脸上。到了凝冰带,咆哮的山风卷着冰碴雪片,打在脸上、身上,真像滚油泼、刀子割。

  张振山不时发出“不准停留”的口令,谢友勋也在大声鼓动:“同志们,拉起手来,跨过雪山,就是胜利!”

  风雪,吞没一个又一个红军战士。张振山最担心的是那个“八斤半”。

  “八斤半”的草鞋,已经冻成了两个大冰坨,头发稍结出冰霜。他脸皮白了,嘴唇紫了,头重脚轻趔趔趄趄,眼看要一头倒下去。张振山急忙背起他往山顶上爬去……

  7月2日,连过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三座大雪山的红五团来到黑水芦花地区。带的干粮早已经吃完了,望着饿得直打晃的“八斤半”,望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战士,情急之下,谢友勋带人到当地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筹集粮食。因语言不通加上国民党煽动民族怨恨,谢友勋被反动分子杀害了。

  “八斤半”和战友们含悲忍泪,在从军机关回团接任政委职务的赖传珠和张振山带领下默默北去,于7月10日翻过了第四座大雪山——打鼓山,进到松潘江以西的毛儿盖地区。

  19××年8月21日,红五团自毛儿盖向西出发,又踏上了一片荒无人烟的草地。

  自从谢友勋政委为筹粮牺牲后,红五团官兵悲痛之余,个个都把粮食看得格外珍贵。每次发干粮时,“八斤半”总以“自己个头小背不动”为理由把干粮分给老大哥们“背”。

  “贪吃”被骂

  在茫茫草地,风雨、泥泞、寒冷、饥饿的煎熬,使人们明显衰弱下去。

  每当熬过一个饥寒交迫的夜晚,漫漫草滩上就会多出几具红军战士的遗体。前面的部队还能靠野菜充饥,后面的部队连野菜也吃不上,树皮和腰带也煮着吃了。

  第三天,张振山发现“八斤半”的粮袋越发短了,他一边走,一边掏炒面吃,怎么一点儿不知节省呢?

  “吃光了,以后怎么办?草地还这么远。”张振山开始责备他。

  “八斤半”低头不语。其实他一路上根本就没动他的干粮,他把炒面都分给了伤病员,怕大家为他担心,便有意在团长面前吃。

  张振山看着边走边吃炒面的“八斤半”真的有点生气了,平时很好的小鬼,现在这样不听话,他想把小号兵的炒面控制下来,便伸手过去拿粮袋。

  “八斤半”双手紧护着,连声说:“我不吃了!”

  看着他眼里含着泪花,张振山心里一热,手松开了。

  “草地还远吗”

  有一天,部队小休息,“八斤半”不见了。文书说他掉队了。张振山在潮湿的草地上躺了一会儿,“八斤半”一拐一颠地走过来了。他看见张振山躺在一旁,就小心地绕过去。但还是被张振山叫住:“小鬼,骑我的马走一会。”

  “八斤半”拿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张振山的脸说:“团长,我的`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

  张振山命令他:“上去,骑一段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吗?那就比一比吧。”他把腿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张振山无奈,从身上取下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八斤半”:“你把他吃了!”

  “八斤半”轻轻拍拍身上的青稞袋:“这次,我可装满了。看,比你的还要多哩。团长,你快骑上马走吧。”

  张振山拍马追上前面的队伍。他越想越不对头,突然大叫一声:“这孩子脸色不对!”他掉转马头,又朝来的路上奔去。

  已经晚了。“八斤半”摔倒在草丛上。张振山俯下身,把“八斤半”抱在怀里,轻轻抚摸他额上的绷带。

  后面赶上来的伤病员见团长抱着小号兵,都停下围了上来,看见紧闭双眼的小号兵的胸脯已经不动了,眼泪也忍不住扑啦扑啦地滴下来。

  “八斤半”的干粮袋硌了张振山一下。怎么硬邦邦的?他打开一看,是一块烧的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颗牙印。这不是小鬼干粮袋里的鼓鼓的“干粮”吗?

  伤病员们哭得更厉害了。其中一个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我不是人,我还不如一个孩子,我怎么能轻信小号兵的话,吃了他的炒面!”

  大家共同掩埋了小号兵的遗体。张振山策马跑到队列前头,嚎啕大哭。

  9月1日下午,水气蒸腾的草地边缘,朦朦胧胧现出一条黄色的带子。走在前面的部队突然爆发出一阵嘶哑的欢呼声:

  “我们走出草地了!”“红军万岁!”“胜利万岁!”

  以上为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篇4

  做长征前的准备时,“贾老婆”简直想把伙房都搬走。粮食、菜、油、盐统统装满后,还在自己的干粮袋子上缝了许多小口袋,里面装着姜、蒜、辣椒、胡椒等调味品。她一边使劲往里填一边还惋惜地唠叨说:“装不完,咋个办哟。”

  有人取笑她,这是行军打仗,不是搬伙房。她说:“妹子们哟,行军打仗也要吃饭嘛。”

  “贾老婆”是背上几十斤的食物和一口大铁锅,踏上漫漫长征路的。

  渡过嘉陵江,走在剑阁古道,从石崖上凿出来的小路,上是望不到顶的峭壁,下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又逢阴雨连绵,脚下路滑,稍不小心掉下去就会摔得粉身碎骨,加之头顶上敌机不断地轰炸、扫射,这时贾德福背着大锅真有点不堪重负了,一路上她总掉在队伍的最后。

  为此,大家要抢她的.锅背,她却打趣地说:“背这个锅好处可多着咧!像背了乌龟壳,又落不到雨,又落不到鸡(飞机)蛋!”

  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这一笑将紧张的气氛驱走了不少。

  就这样,“贾老婆”的锅成了长征途中妇女工兵营的一面旗帜。大家看到她的锅时,感到的是安全和希望。

  过草地时一些战友因饥饿病倒了,贾德福暗下决心,一定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个病号吃上一碗“病号饭”。可当营长林月琴病倒时,她捧上一碗放了一点盐的“病号饭”,林月琴却说什么也不吃。贾德福哀求着,她的泪流出时,顺着因操劳过度而刻下的深深的鱼尾纹滑下,林月琴再也不忍心推让了。

  春天的党岭山,时而大雪纷纷,时而飞沙走石。爬山前,贾德福把火烧得旺旺的,在沸腾的锅里将珍藏的辣椒和生姜倒进去。她搅着锅里辣辣的汤,边盛边吆喝:“快爬雪山啦!大家多喝一点,驱赶驱赶风寒。”大家喝过辣椒汤,身上添了热量和信心。

  以上为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篇5

  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王文珍老人。由于患脑萎缩等疾病,老人开口说话已非常困难,很多事情记不起来了。但只言片语中,流露的都是对党无限的忠诚。

  王文珍三岁丧母,五岁丧父,跟着奶奶讨过饭,给人做过童养媳,给地主做过长工,受尽苦难。13岁逃出山寨,投靠红军,结束了噩梦般的生活。她参加的是红军宣传队,队里近200人,全是十四五岁的孩子。王文珍每天排练节目,快乐得像一只回林的百灵鸟。“多亏加入了红军,否则早就饿死了。”

  不久她参加红军妇女独立团,成为团里有名的“小神枪手”。19××年5月上旬,50多公里外开来国民党杂牌军的2个营约800人。经过大半夜急行军,已提升为排长的王文珍一马当先冲上阵地,独立团旗开得胜,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王文珍因作战勇敢被提升为副连长。战斗后不久,敌人纠集了近六千装备精良的部队报复,战斗异常激烈。王文珍所在的一连负责掩护主力部队突围,激战中她额头中弹,鲜血如注,就是没下火线。

  19××年10月,15岁的王文珍伤还没痊愈,就随着独立团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因为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她跟着过了两次草地。提到翻越夹金山时,王文珍唏嘘不已,“那么多人牺牲了,心里痛”!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一上一下要走70里路,高山缺氧,风雪漫卷,红军饥寒交迫,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王文珍喘着粗气爬上雪山后,累得再也走不动了,一头倒在一个大雪块旁,发现雪块里露出一截军装。她拨开积雪一看,是两个冻僵了的红军战士,背靠背坐着。看着战友的遗体,大家都泪水直流。

  过草地更艰险,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着腐臭味的黑色淤泥潭。天气也怪,一会儿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一会儿漫天飞雪,冰雹骤降。先头部队把能吃的野菜基本吃光,走在后面的独立团只能靠挖草根、喝水维持生命。一次宿营后,王文珍去挖野菜,不远处的一个小水塘一片葱绿,连忙奔过去。没想到是个绿色的陷阱,淤泥很快就没过了大腿。她急忙向外爬,越爬陷得越深。情急之中她摘下八角帽一边挥动一边呼喊,战友们赶来了,几根绑腿连接起来扔给王文珍,把她救了上来。

  长征胜利后,王文珍换了好几次工作。每一次调动,她都愉快接受。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身为副营职干部的她被调动到偏僻的滨海农场当指导员,有人以为她犯了什么错误,有人劝她找组织重新分配。她没去,“跟组织不能谈价还价”,把名利看得非常淡。由于在战争年代被打断过两根腰骨,身上旧伤经常发作,她怕花单位钱,不肯到省里大医院做检查。家里人硬架着到路边等车去医院,路过的领导要把轿车让给她,王文珍说什么也不肯。19××年从企业离休后,人还没闲。单位有谁病了,她一定会去看望,小两口吵架她会去劝说,邻居闹矛盾她会去调解。职工的孩子上学路不好走,她拄着拐杖到有关部门去找,被大伙称为“名誉居委会主任”。

  王老寄语:现在的年轻人,要把地位、职务、待遇什么的,看淡一些。这样,才不浮,烦恼也会少,老人呢,不能躺在功劳本上睡大觉,有一分热要发一分光。这样,才对得起过去牺牲的人。

  以上为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全文内容,如《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