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语文写作指导 > 提供词语写作文

提供词语写作文

时间:2023-04-18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提供词语写作文 篇1

  【用词要注意准确】

  古人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国。”一词之差可以引起一场战争,一言之差也可以使一个国家丧失主权。可见,说话、作文用词准不准确非常重要。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词之差引起了一场战争1889年,埃塞俄比亚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迫切需要外援。意大利想控制埃塞俄比亚,就乘机和埃签订了“乌查里条约”,并在条约的用词上玩了个花招。条约的第十七条写道:“埃塞俄比亚在与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的政府。”这个“可以”表明,埃塞俄比亚与外国发生纠纷时,他们可以请意大利政府帮助,当然也可以不请。“条约”有一份在意大利手中,意大利人有意把条约中的“可以”改成“必须”,埃塞俄比亚忽略了条约中的一词之差。条约双方签字生效了。1890年意大利得意洋洋地宣布,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的保护国。埃塞俄比亚政府明白了自己受到愚弄和欺侮之后,宣布废除“乌查里条约”。为此,埃意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团结一致,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迫使意大利于1896年重新签订条约,并老老实实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歪曲事实。所运用的词语的含义要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要准确,这样,才不会出错,或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同学们在用词造句或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正确、贴切地使用词语。

  想一想,练一练:

  (1)为什么把“可以”改成“必须”,意大利政府就能向各国宣布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的保护国?如果按意大利文本中的条约执行,埃塞俄比亚还有没有自己的主权?

  (2)想一想,下列句子的括号里选填哪个词最合适?

  ①他()坐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本()的书。我不好意思去惊动他,便()地推开门,()地来到他的身旁。后来,他一抬头见到我,便()一笑,()地握住我的手。(轻轻微微慢慢惭惭紧紧悄悄默默厚厚)

  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是四化建设的`()。因此,()人才是大家不应()的责任。(推广推行推辞推荐须要需要)

  ③()原野里的矿藏,有待我们去();()的宇宙中的奥秘,有持我们去()。(探索思索开采开辟无穷无尽无边无际)

  (3)把下面各组成语补充完整。(补充的字不能相同)想一想:补充的字是什么意思?补充后的成语,每组只有一字之差,但成语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以上为提供词语写作文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提供词语写作文 篇2

  【点题的艺术】

  点题使文章中心明确,主题鲜明,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点题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这里我们试以课文为例,谈谈点题的五种方法。

  一、比喻点题。

  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长城》),用“像一条长龙”来比喻长城的长,同时用飞往月球的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能清楚看见“长城”来点明长城的雄传壮丽,“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二、引用点题。

  如“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卢沟桥的狮子》),作者引用歇后语点题,赞美了卢沟桥狮子的数量多而且雄伟壮丽。同时这里是抗日战争爆发地,描写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设问点题。

  如“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海底世界》)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急于阅读下去。结尾“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紧扣题意,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四、反复点题。

  如“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这句话两次出现,反复点题,突出中心,作者把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感情表达得一次比一次强烈,体现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五、拟人点题。

  如《白杨》一文结尾“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里用拟人点题手法,借物喻人。爸爸希望孩子能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含义深刻,深化主题。

  以上为提供词语写作文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提供词语写作文 篇3

  【怎样把句子写灵活】

  作文,除了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写具体外,还要注意把句子写得灵活,用多种多样的句式来表达思想内容。这样,语句就显得生动活泼,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多采,鲜明感人。同学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种句子形式,但最基本的,也就是在说话、作文中用得最多的是下面表格中的四种:

  (1).用不同句式表达同一个内容。

  例如:写文具盒的样子,就可以用下列三种不同的句式来描述:

  ①什么样的文具盒?

  (长方形的、绿色的、塑料制的文具盒。)

  ②文具盒是什么样的?

  (文具盒是塑料制的、长方形的、绿色的。)

  ③什么样的文具盒是什么样?

  (塑料制的文具盒是长方形的、绿色的。)

  又如:①这是谁的钢笔?(这是小强的钢笔。)

  ②这钢笔是谁的?(这钢笔是小强的。)

  ③谁的钢笔是这支?(小强的钢笔是这支。)

  (2)变换词序表达同一内容。

  例①列宁打碎了花瓶。

  花瓶是列宁打碎的。

  例②空中的燕子摆着尾巴飞来飞去。

  燕子在空中摆着尾巴飞来飞去。

  例③蚕姑娘在蚕山上盖起了白色的新房。

  在蚕山上,蚕姑娘盖起了白色的新房。

  例④你把这道题再仔细做一遍。

  这道题,你再仔细做一遍。

  你仔细一点儿,再把这道题做一遍。

  上述四例,每组句子表达的意思虽基本相同,但词序改变以后句式变了,句子意思的侧重点就有区别了。如果我们能运用多种句式来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文章的语言就生动活泼多了,表达的`内容也就更确切了。

  (3).变换“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但关系非常密切。它们可以互换。例如:“日本女排被中国女排打败了”,可变换成“中国女排把日本女排打败了”。这说明,这两种句式能表达同一个意思。不过由于句式的变换,表达的意思有细微差别罢了。作文的时候,用哪句好呢?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可以互换的,互换以后表达的主要意思是相同的,但是意思表达的侧重点有细微差别。因此,在说话、作文时,要学会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句式,觉得哪种句式哪种说法最合适最得体就选用哪种。

  (4).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例如:这是很值得赞扬的。

  这难道不值得赞扬吗?

  这两个句子,意思是一样的,但句式和语气不同。第一句是陈述句,语调平稳;第二句是反问句,感情比第一句强烈,它迫使读者经过思考得出肯定的结论。在作文、说话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可变换句式来达到效果。

  想一想,练一练:

  1.按下面要求各写一个句子。

  ①述说一件事情的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提出问题的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示强烈感情(如赞扬、愤怒、惊讶)的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表示请求(或命令、禁止、劝阻)意思的祈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三种不同的句式写电冰箱的样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时间是非常珍贵的,难道我们能不珍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了孔繁森事迹的报告,谁能不深受感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改成带“把”字的句式。

  清脆的歌声打断了我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改成带“被”字的句式。

  肖强和李刚修好了教室里的门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日战士的鲜血染红了胜利的战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把他迷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霞把山峰、田野、村庄染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小树林被大雪覆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条小鱼都被猫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照“例”改变词序写句子。

  例1:明明捉到了蛐蛐。

  蛐蛐是明明捉到的。

  巨浪吞没大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啄木鸟除掉了树上的害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

  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里的小鱼欢快地游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蓝天上的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猴子在高杆的顶上倒竖了蜻蜒。

  在高杆的顶上猴子倒竖了蜻蜒。

  山羊在铜丝上不慌不忙地走来走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只老虎在茂密的森林里寻找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照“例”把下面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

  例:张衡坐在院子里。

  张衡指着天空数星星。

  张衡坐在院子里指着天空数星星。

  小猴子扔了玉米。

  小猴子去摘桃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光淡淡的。

  太阳光一点也不刺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为提供词语写作文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提供词语写作文 篇4

  【怎样把句子写完整】

  一个完整的句子,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表达的意思要完整;二是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的句子一般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谁”或“什么”,后一部分主要讲“干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定要把句子的两个部分都写出来,意思才能表达清楚。

  如下面例句:

  1.姐姐学打字。

  2.妈妈是优秀教师。

  3.菊花真好看。

  这三个句子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第一句告诉我们“谁干什么——姐姐学打字”;第二句告诉我们“谁是什么——妈妈是优秀教师”;第三句讲“什么怎么样——菊花真好看”。如果少了一个部分,句子就不完整,意思就不清楚了。

  又如:

  1.你星期天去图书馆吗?

  2.房子建好了吗?

  3.爸爸下班了吗?

  这三个句子是向别人发问的。都表达出了完整的意思,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句问:“你星期天干什么”;第二句问:“房子怎么样了”;第三句问:“爸爸是不是下班了”。为了表达出发问的语气,句子的.末尾用了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字和“?”,句意更清楚,听的人就更明白了。

  还有一种表达感情的句子,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例三:

  1.这棵白杨多高啊!

  2.我玩得多么开心啊!

  第一句讲“白杨高”,第二句讲“我开心”,都是讲“谁”或“什么”“怎么样”,都有两部分,意思完整。为了表达对白杨的赞美和“我”的高兴心情,句子的末尾加上了“啊”字和“!”

  想一想,练一练:

  1.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同学们( ) ②小猴子( )

  ③太阳( ) ④( )是我的好朋友。

  ⑤( )真大。 ⑥( )在海上航行。

  3.照“例”把句子写完整。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读读培根的话,想一想,读书还有哪些好处,请你仿照培根说的句式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语文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育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乐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术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读书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为提供词语写作文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提供词语写作文 篇5

  【怎样观察和描写风霜雪雨】

  风霜雪雨是大气中发生的自然现象。它们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动植物也离不开它们。观察、认识风霜雪雨,能增长我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学习描写风霜雪雨,是作文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容。风霜雪雨变化莫测,怎样观察?怎样描写呢?

  注意抓三点:

  一是抓特点。

  风霜雪雨随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地域而变化,如春风和秋风不同,南风和北风有异,细雨和暴雨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在观察和描写风霜雪雨时,就要注意抓住其特征。

  如下面例段:

  不知什么时候,落起了春雨,雨像绢丝一般,又轻又细,听不见渐渐的声响,也感不到雨浇的淋漓。只觉得好像这是一种湿漉漉的烟雾,没有形状,也不出响声,轻柔地滋润着大地和人心。

  刚才还是碧空万里,烈日当空。突然,地面刮起大风,乌云立即布满了天空.雨点嘀嘀嗒嗒地下起来了。开始是几滴,很快地,雨点成串地落了下来,整个天地白茫茫的,远处的山峦,甚至不太远的树丛、屋宇都看不见了。豆大的雨点落到河里,溅起无数个涟漪。急雨打进窗纱,敲击着玻璃,从窗隙中溅进窗台,流到屋里的地面上。刚才的燥热、烦闷,都被这大风急雨冲散了。

  上面两个例段都是写雨。例段一写的是春雨,作者抓住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描绘,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例段二写的是一场急雨,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进行描绘,写出了急风骤雨的特点。

  旋风把黄沙抛到天上,像千万条黄龙在天上翻滚。黄风过去,红风又来,满天像烧着大火。一股黑风盖到头顶上,迅速向四面扩展,天又黑了下来,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

  上面两段都是写风的猛烈与狂暴。但各有其特点。例段一,主要抓住风的形状(像……黄龙……像大火……)和颜色(黄、红、黑)的特点进行描绘;例段二,则着重描写风的动态,恰当地运用了“卷、扫荡、摇撼、撞、撕、扬、撒、怒吼、咆哮”等9个动词,把风的撒野与狂暴,描写得生动形象极了。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天放晴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了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就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极了:……雪野中有血红的珠宝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馨香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腊梅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

  上述两例同样是写雪景,由于地域不同,雪景的特色就大不一样。例段一,描写的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典型的北国风光;例二则是一幅“滋润美艳”的江南雪景——有与雪相映的山茶、梅花和冷绿的杂草,甚至还仿佛有蜜蜂“嗡嗡地闹着”。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二是抓变化。

  风霜雪雨是变幻莫测的,在观察和描写时,要注意捕捉它们的动态和变化。使描写有静有动,真实生动。请看下列例段:

  那雨一会儿大滴大滴飒飒地敲击着地面,一会儿又减弱,化为隐约可见的丝丝无声细雨,但始终片刻不停。灰色的云层在一座座屋顶后面浮动,浓密得看不见一线蓝天。

  雨水从屋檐、墙头和树顶跌落下来,摊在院子里,像烧开了似的冒着泡儿,顺着门缝和水沟眼儿滚出去;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小街道上汇成了急流,经过墙角、树根和粪堆,涌向村西的金泉河。

  例段一描写了下雨时雨的变化:一会儿大滴大滴地……敲击着地面,一会儿化为无声细雨……;例段二则是描写雨水的动态:从屋檐跌落下来→摊在院子里→冒着泡儿→滚出去→汇在一起→成了急流→涌向金泉河。按照雨水流动的方向,有顺序地进行描绘,写得细腻、具体。

  盛在荷叶上的露珠,经微风的振动本来已经在那里荡漾,有时槐花落在荷叶上,当中的露珠就加劲地跳跃起来。

  这段用“荡漾”、“跳跃”两个动词描绘露珠的动态,形象、逼真,把露珠写活了。

  起风了,风在草原上奔驰,有时发出口哨般尖利的叫声,有时又像一群野狼嗥叫疲倦了,发出一种凄凉的呜咽。乌云从草原的尽头翻滚着涌来,似乎天地交接的那条黑带里面隐藏着一顶巨大的帐篷,它被风卷出来,遮住了天空,遮住了星光。

  这段从两方面描写草原上风的动态和变化:一是运用比喻写风发出的声音;二是从写乌云的翻滚速度衬托风的猛烈。

  三是抓背景。

  风霜雪雨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与其它自然现象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如我们平常说“山风呼啸”、“林海雪原”,就关系到山野与森林。因此,我们在观察和描写风霜雪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和描写周围有关的景物,作为风霜雪雨的衬托。这样,内容才会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请看下列例段:

  雨,轻轻地洒落在校园里,它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披上轻轻的白纱,飘着、飘着。那小小的花朵,被雨滋润后,片片花瓣像那片片泛舟,轻盈地在水中漂浮。校园里苍老的榕树那细长的枝条,被雨淋湿了,非常青翠,焕发了青春。椰子树宽大的叶子,被雨冲刷得洁净翠绿,雨滴从叶片上滑了下来,奏出“嘀嘀嗒嗒”的轻音乐。

  雪渐渐停了,太阳公公从东方露出了笑脸,金色的阳光映着白茫茫的雪地,照得人睁不开眼睛。银光耀眼的大地和万物融为一体,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一阵风吹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变换着各种颜色。

  寒风像一把刀子刮着人的脸。我抬头望去,咦,屋顶披上了一层白白的霜。手被冻得通红,手指也变得僵直,脚被冻得发麻,太阳的脸也变成了苍白色。

  上述三段,写了雨,写了雪,写了风。但各段都注意了对背景的描写。如例段一是写雨,却详细描写了校园树木花草的`美丽景色,衬托雨水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和欢乐;例段二写的是雪景。但对太阳和风进行了重点描写,衬托出阳光照射下“粉妆玉砌世界”的迷人景色;例段三写寒风,却写了人,写了霜,写了太阳,衬托寒风给人与自然带来的不适。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的例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风霜雪雨的,按要求完成后面的练习。

  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我弓着身子,艰难地迈着步子。风从裤管里、衣缝里直往里钻,身上像是被许多小猫爪子搔得痒痒的。前面路口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像在说:饶命吧!狂风发出尖利的呼啸,像是在狂笑戏弄着杨树的怯懦。

  ①作者从两方面描写了狂风的猛烈:一是写“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二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段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标出来。

  早晨,我一觉醒来,一眼就望见了玻璃窗上开满了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霜花。

  你看,有的像一丛丛茂密的灌木;有的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一片片白云;有的像生长在南方的椰子树;有的像海里翻滚的波涛;有的像玉色的珊瑚岛;有的像连绵起伏的山峦;有的像突兀的山峰巍然耸立……好一派绚丽多姿的景象啊!

  本段抓住玻璃上霜花景色奇异的特点,运用七个比喻句,对绚丽多姿的霜花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请你仿照此段的方法,写一段阳光照耀下的雪景。

  风沙越来越大,它在树林当中呼啸、旋转,忽而掠过房顶逃遁在大沙漠之中,忽而又瞬息万里地冲到这小学校里,推着门窗,好像在吓唬人,好像要找较量的对手。

  这一段主要描写风的______态。段中用了哪八个动词,想一想,这些动词起了什么作用。

  (2)按下列要求练习观察和描写风霜雪雨。

  ①仔细观察狂风暴雨的特点,用一段话把它的特点描绘出来。

  ②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描写雪景的变化。

  ③“秋风吹来,秋天的景物将有些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觉?能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吗?

  以上为提供词语写作文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提供词语写作文》全文内容,如《提供词语写作文》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提供词语写作文》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提供词语写作文》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