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语文写作指导 >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时间:2023-05-08

  作文的写作是小学语文当中的重点学习内容,从二年级开始同学们就会接触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点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1

  一、看图写话:重点指导学生如何看图。

  1.单幅图看图写话:抓住图上都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最重要的是抓住谁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当时会说什么?神态表情如何?

  2.多幅图看图写话:与单幅图不同的是:看清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1)看清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2)要重点说一、两幅图,开头、结尾简要说。其他与单幅图方法相同。

  二、材料、主体写话

  三、日记

  写话要求

  一、题目写在正中间。

  二、开头空两格,标点占一格。

  三、把字写工整,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二年级尽量不用拼音)

  三、用准词语、写通句子。

  如何进行写话

  一、看懂图意再下笔。

  二、看清问题再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在干什么?想一想他们会说什么?

  三、发挥想象连成句

  写话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注意格式。第一排空两格再开始写话。后面的就要顶满格写。标点占一个格子,句末标点不能打在每一排的第一个格子,可以打在最后一格右下方或后面。

  二、标点的基本打法。写完了“时间”要打逗号(,);写完谁在什么地方千什么”要打句号(。)如果有的孩子要写图中人物说话,那么,说出的话前面要打冒号(:),说的话要用引号(“”)引起来,表示这里面是说的话。

  三、写话的内容注意。要写完整的话,写清楚图的大意,标点正确。(这个大意包括写清楚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谁或谁和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干的。)

  以上为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2

  一、看图写话:重点指导学生如何看图。

  1.单幅图看图写话:抓住图上都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最重要的是抓住谁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当时会说什么?神态表情如何?

  2.多幅图看图写话:与单幅图不同的是:看清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1)看清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2)要重点说一、两幅图,开头、结尾简要说。其他与单幅图方法相同。

  二、材料、主体写话

  三、日记

  写话要求

  一、题目写在正中间。

  二、开头空两格,标点占一格。

  三、把字写工整,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二年级尽量不用拼音)

  三、用准词语、写通句子。

  如何进行写话

  一、看懂图意再下笔。

  二、看清问题再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在干什么?想一想他们会说什么?

  三、发挥想象连成句

  写话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注意格式。第一排空两格再开始写话。后面的就要顶满格写。标点占一个格子,句末标点不能打在每一排的第一个格子,可以打在最后一格右下方或后面。

  二、标点的基本打法。写完了“时间”要打逗号(,);写完谁在什么地方千什么”要打句号(。)如果有的孩子要写图中人物说话,那么,说出的话前面要打冒号(:),说的话要用引号(“”)引起来,表示这里面是说的话。

  三、写话的内容注意。要写完整的话,写清楚图的大意,标点正确。(这个大意包括写清楚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谁或谁和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干的。)

  以上为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3

  把一段话写具体,就是使这段话表达的内容让人感到好像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呢?在我们学过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1)先总写再分述。

  例如《海底世界》中的一段:

  海里的动物……,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这一段的第一句是总起句,总写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面四句是分述句,分别介绍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活动的不同方式,具体地说明总起句中所说的“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段,要注意开头的总起句与后面的几个分述句的配合和照应。一般的规律是:总起句里往往有一个统领全段的关键词语,而后面几个分述句的意思要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展开写。如上面这个段落中总起句的关键词语就是“各有各的”,后面的四句话就是围绕“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段落的内容就具体了。

  总分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先总后分,如上面例段,先作总的叙述,后从几方面进行分述。还有一种是先分后总。如下面例段:

  我们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来到劳动工地。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分成几组展开了劳动竞赛。男同学个个犹如猛虎,一马当先;女同学也不甘落后,冲锋在前。看!十几把铁锹上下挥舞,十几个簸箕来回传递,十几辆小车穿梭般南来北往。工地上,处处呈现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

  这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劳动场面。一共四句话,前三句具体描述同学们劳动竞赛的情况,最后一句总述工地上“生龙活虎”的景象。

  除了上述两种“总分”形式外,还有一种是“总——分——总(小结)”。如下段:

  那枝红色的月季花多美啊!碗口大的花朵,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火球。近看呢,那层层花瓣娇嫩鲜艳,还能闻到香味。在那细丝儿的花蕊上还有花粉呢!外国友人说中国的月季花是“花中皇后”,真的,这青枝、绿叶、红花艳丽极了!我真爱这枝红色的月季花。

  这一段先总述月季花“多美”,接着具体分述月季花是怎样“美”的,最后总述“我爱这枝月季花”。

  上面所说的总起——分述;分述——总结;总起——分述——总结三种形式,都是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方法。运用好了,能把内容写具体、写形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狐狸。全身毛色火红,像涂了一层油彩,在阳光下闪动着华丽的光泽;身段匀称,四肢稳健;两只肉感很强的耳朵,神气地竖立在额角;那条雪白的眉毛,使它的鼻子、眼睛显得非常传神,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总起句是______。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狐狸“非常美丽”的?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写在下面。

  作者是从毛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个方面来分述的。

  接着,是体操队表演。40名队员一色的白衬衫,红领巾,黄裤子,白运动鞋,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先表演队列,人人动作整齐、步伐一致;接着表演广播操,40个人的动作就像一个人做的一样整齐、标准;最后分组表演,有的表演垫上运动,有的表演单、双杠,有的表演爬竿……,体操队的表演真精彩!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2)以“百货商店的商品真多”为内容,用“总——分——总”的方法写一段话,分述的话最好能用上排比句。

  (2)先概述再举例。

  例《李时珍》中的一段: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这段话,第一句用“不但……还……”这个递进句,概述李时珍是怎样为写好书而努力作准备的。接着举了四个事例进行具体叙述:一是不怕辛劳,走遍名山;二是带干粮上山,山上过夜;三是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四是奔波万里,四处求教。四个事例具体地表达了李时珍写书的严谨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段,要注意概述要简明,例子要具体贴切。关键是要写好“例子”,例子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不过一定要准确地围绕着概述句点明的中心意思来写,而且要详略得当。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完成后面的练习。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一点儿也不假。王婶打水,只见她把桶放下去,把绳索左右轻轻一摇,猛地一拽,满满的一桶水就提上来了。可轮到我们,左摇右摆,水就是不进桶里去,弄了半天,就是打不上来。打水有学问,想不到下种也有学问。杨红腰弯到90度,仍点不准,而王大爷点得可准啦,伸手一捏,就是仨,然后指缝一漏,玉米正好落在土坑里,不偏不斜正好成三角。盖土可是细活儿,瞧后面那两位,先撒细土,再把大坷垃砸碎,盖上。瞧他那认真劲儿,像给睡熟的婴儿盖被子。

  ①这段话是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的。段中的概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了哪三个事例具体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哪是详写?哪是略写?

  第一件:王婶打水;第二件:______第三件:______。______是详写,______是略写。

  (2)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概述句,举一两个事例,具体进行叙述。注意详略得当。

  (3)先整体再部分。

  例《荷花》中的一段: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段话的第一句,是从整体写荷花池里荷花开放的全貌:“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然后对刚开、全开和未开的各种荷花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描写:“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这样写,不但使读者能了解荷花开放的全貌,而且对各种荷花的形状也留下了具体生动的印象。

  用先整体再部分的方法写段,一定要注意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写。不论是写人还是写景状物,如果只有整体的介绍,而没有部分的描述,那么给人的印象只有模糊的轮廓;同样,如果只有部分的描述,而没有整体的介绍,别人又会对全貌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一定要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记叙。

  例如:

  我爱小白兔。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毛茸茸的,好像穿了一身白棉袄,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棉团。它的头,有拳头那么大。头顶上竖着两只长耳朵,耳朵能自由转动。它的眼睛红红的,圆溜溜的,好像嵌在白绒中的两颗红宝石,红白相映,使小兔更加讨人喜欢。可小白兔的嘴巴,长得有点奇怪,上嘴唇从鼻子下面开始分为两瓣,下嘴唇是完整的,所以人家叫它“三瓣嘴”。它吃青菜时,胡须一翘一翘的`,真像掉了牙的老公公。小白兔有四条腿,它的两条前腿又短又小,后腿又长又壮,它不走,只会跳。有时,我给它吃食,它还会用两只后腿站起来,像人一样直立站着。小白兔还有一截短尾巴,像个白绒球贴在屁股上,它跳起来,短尾巴一撅一撅的,显得十分调皮。

  这一段是描写小白兔的外形。先从整体写小白兔的颜色和体形:“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像个大棉团。”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接着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它的其它特征:头——拳头那么大;耳朵——长长的;眼睛——红红的,像红宝石;嘴——三瓣,胡须一翘一翘的;腿——前短后长;尾巴——短,像绒球。给人留下了具体而生动的印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完成后面练习。

  下了车,眼前出现了一幢崭新的楼房——它是由四上四下八间屋子组成的,雪白的墙壁,大红的门窗,雕花的阳台,漂亮极了。一进门,宽阔、平坦、牢固的楼梯迎着我们通向外婆的卧室。楼梯和栏杆漆成桔黄色,还散发着油漆的香味。外婆的卧室可美啦!墙上贴着草绿色的墙纸,地板油漆得通红透亮,天花板上还装着雪白的吊灯呢!舅舅房间的气派就更足了!屋里摆着一套奶黄色的组合家具,全海绵的三人大沙发,窗户上挂着紫红色的丝绒窗帘。楼下是厨房和卫生间。墙上、灶上是一色的白瓷砖,地面是磨光石的,嵌着金色的铜条闪闪发光……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

  ②作者先写新楼的外观整体印象,接着根据新楼的内部结构特点一部分一部分地叙述。给人留下完整、具体的印象请填表列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按照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把下面这段话写完整、写具体。

  我们的校园里有一棵梧桐树,它高大、粗壮、枝叶茂密。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的树梢快到三层楼顶了;说它粗壮……

  以上为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4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呢?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注意句子的顺序。一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句一句要有个先后顺序,不能颠三倒四。

  二是要注意过渡。一段话中层与层之间,一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之间,要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使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

  写连贯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1)以时间先后为序写。

  例《瑞雪》中的一段

  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部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写景色变化。先写从中午到下午刮风的情况,后写傍晚下雪时的景象,最后写整个大自然的变化。作者用“霎时间”作过渡,不仅把上下两层意思紧密地衔接起来了,而且写出了大雪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想一想,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排列才能使这段话通顺、连贯。(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 )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绒毯。

  ( )雪停了、小青和小刚拿着扫帚去扫雪。

  ( )雪花像鹅毛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 )北风吹,雪化飘。

  ( )慢慢地,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马路也变白了。

  (2)下面这段话没有按顺序写,请仔细读一读,应按怎样的顺序修改,才符合木棉树四季生长变化的特点?(可在文中标上序号。)

  我们学校门前有一棵木棉树,挺拔屹立,气势雄伟,就像一个神采奕奕的巨人。秋天,树木落叶了,木棉树也脱去了绿色的外衣,现出了粗壮的骨骼。它顶天立地,枝条直指蓝天,全身长钉,像一位披甲的武将,好不威武!夏天,木棉树枝叶繁茂,叶大如扇,远远望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春天,木棉树开出鲜红的花,缀满枝头,像一团团烈火。一年四季,上学放学,一看到它,就想起那守卫在边防前哨的钢铁战士……

  (3)按时间顺序写一篇日记。用上“早晨、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以方位顺序为序写。

  例《三味书屋》中的一段: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松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仿像。

  这段话写的是“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书屋正中墙上——(挂着画)→画前——(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四面——(学生的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这样写,一目了然,且前后连贯,井然有序。

  按方位顺序写段,多用于写景状物。由于观察景物的方位和角度不同,因而写作的方位顺序也就随作者的观察点不同而不同。有时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有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有时也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还可以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不管按什么顺序观察和写作,但一定要符合人们平常的观察习惯和语言习惯。如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是符合大家的习惯的,如果写成“前→左→后→右”的顺序,就让人别扭了。

  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这段话,把表示方位的词语用“”划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把方位顺序填在括号里。

  我家后面有座山。我经常登上山顶,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

  往东看,不远处是新建设的城镇。城里有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绿树成阴。往南看,满眼是美丽的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庄稼一片接着一片,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了起来。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往西看,是一片果园。那里果树成林,枝叶茂密,红澄澄的柑桔,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往北看,一条大河伸向远方。河上架着铁桥,一列火车从铁桥上通过;河里有汽艇、帆船,还有连成一串的小货轮,来来往往,十分繁忙。我的家乡多美好啊!

  这段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按观察方位的变化顺序写的,先写( )看,再写( )看,接着写( )看,最后写( )看。

  (2)按观察的方位顺序写一段话,可以“我们的校园”、“我家的厨房”或其他景物为中心内容来写。

  (3)以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为序写。

  例《捉鱼》中的一段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水良去捉鱼。我们一个拿着小盆;一个拎着水桶,来到小溪边。在一处鱼多水稳的地方,从两边用泥筑坝,围成一个小水池。然后,我们用小盆往外舀水,水越舀越少,鱼儿惊慌得乱蹦乱跳。我放下小盆,一伸手就捉到一条鱼,这时候,水良也抓了一条鱼放进桶里。我俩你看我,我看你,高兴得哈哈大笑。不一会儿,我们就捉了十几条。看到桶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我们的劲头更足了,又动手舀水。水舀干了,鱼儿再也没法逃啦!俩人越捉越起劲,很快捉了满满一桶鱼,心里快活极了。

  这一段话是写两个小朋友捉鱼的事。小作者按照“捉鱼”这件事的先后顺序,首先把时间、地点、人物简单作了交待,然后重点写“捉鱼”的经过:先写“筑坝”的情况,接着写如何“舀水”,再写怎样捉鱼。一层连着一层把捉鱼的经过写得有条有理,前后连贯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我把线穿在针上,在线尾打了个结,就钉起来。先从衣里向外钉,怎么也钉不中扣眼,好不容易穿过来,针却扎在了我的食指上,鲜血直流,疼得差点儿流出了眼泪。心想:什么事都有个开头,万事开头难呗,练多了就会干得好。于是,接着又钉起来,一会儿,扣子钉好了。我想扣上试试,可怎么也扣不上。啊,原来钉反了,扣子钉在衣里上了。唉!没办法,只好拆下来重钉。尽管这次我很细心,扣子也钉好了,但仍扎了几次手指。钉扣子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钉扣子”的?用简要的词语把写的顺序表示出来。

  穿针→( )→( )→( )→( )→( )→( )

  (2)观察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自己参加一次劳动,把活动或劳动的经过写下来,注意把话写连贯。

  (3)以物品结构为序写。

  例《文具盒》

  我有一只长方形的塑料文具盒。盒盖是粉红色的,盖面画着一个傣族小朋友,还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羊;盖里是白色的,有一只灰色的小袋,是放蜡笔的。文具盒里面有两层,一层装着铅笔和钢笔,另一层装着米尺和削笔刀。文具盒使用起来很方便,用手轻轻一关,盒边的小磁铁就粘住了盖边的铁片,盒就关上了。

  这段话是以物品结构为序写的。先写文具盒的形状和质料,接着写盒盖的颜色和图案,然后写盒子里面的结构和用途,最后写盒子的开关,而且每一层都是把文具盒结构上相关的部位连在一起写的。如写盒盖,写了盒盖上面的颜色和图案,同时又写盖里层的颜色和袋子,这样不仅写得连贯,而且非常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

  (1)下面是一些排列错乱的句子,请你按植物结构的特点(即茎→叶→花)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叶子也与众不同,小而厚,表面像涂上一层蜡,碧绿如洗。

  (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 )花的颜色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那粉色的则像一层又淡又薄的胭脂。

  ( )太阳花的茎,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看上去很嫩,似乎一掐便能流出水来。

  ( )花朵虽然不大,但很娇艳。

  ( )多层花瓣的自然好看,单层花瓣的也别具风韵。

  (2)你最喜欢什么植物、花草?先仔细观察,把观察的情况分项填在下面的表内,然后以植物的构造为序,写一段连贯的话。

  以上为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5

  要把一段话写生动,光靠叙述是不够的,还要从下列几方面下功夫。

  (1)学会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

  如下面例段:

  小姑娘长一副小的瓜子脸,黄黄的,没有红润色,这是标明着缺乏营养的迹象。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的癣,围着小嘴呈一圈青色,像长了一圈小胡子。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又长又浓的眉毛是精神的。耳边垂着两根编得歪歪扭扭的小辫儿,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在脸上飘来飘去。她穿着厚实的小皮袄,外面罩着一件紫红色灯蕊绒外衣,可能是不够长了,袖口和衣襟下边都接了一截相同颜色的新布。

  这个例段是人物外貌的描写。作者主要抓住小女孩肖像的特征进行描绘:“瘦小的瓜子脸,黄黄的”;“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小的癣”;“小嘴……呈青色”;“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两根歪歪扭扭的小辫”,“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飘来飘去。”通过上述描写,一个家庭穷苦,严重缺乏营养的农村小女孩儿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下面例段。

  我家有盏漂亮的台灯。它的灯座是块黑色的玻璃盘,放在写字台上,稳稳当当,显得朴素而又庄重。在玻璃盘上,镶着一只精巧的开关。开关旁边竖立着台灯的身躯——灯柱。灯柱分为三节:上下两节是六角形的黑色玻璃菱体,乌亮照人;中间一节是个白色的圆球,晶莹闪亮。从底盘开始,有一根克罗米银色铁管。穿过三节玻璃体,直通顶部的灯头,就像脊椎骨一样。再上面就是一个圆圆的脑袋——灯泡了。一个用彩色尼龙绸做的美丽的灯罩,像顶大帽子,歪戴在它那光光的脑袋上。这盏台灯陪伴我三年多了,它是我的好伙伴。我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这是描写台灯的一个段落,作者主要是抓住台灯的形状、颜色和材料的特点进行描绘的。按照台灯的结构:灯座——灯柱——灯头——灯罩,有次序地从下写到上,每一部分都抓住“形状”写。如灯座是“玻璃球”,灯柱是“六角形的菱体”,灯炮是“圆圆的脑袋”。除了形状描绘,还注意了色彩的描绘。如写玻璃的颜色是“黑”的,“白”的,管子是“银色”的,灯罩是“彩色”的。形状描绘的色彩描绘结合起来,把台灯写得非常形象具体。

  描写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状物时,就要抓住物体的特点,写出物体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给人一种具体、真切、生动的印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春天到了。春风吹拂着大地。这时,泡桐树上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蕾。阳春三月,花蕾便争先恐后地绽开了。那花瓣是淡紫色的,里面还有许多小黑点,花心正中长出三、四根像蜗牛触角似的细丝,这是花蕊。近看泡桐花,像一个酒杯,一股浓郁的香气朴鼻而来,像是使人陶醉的美酒。远看泡桐树,好像一个巨人,长着比千手观音还多的手,拿着数不清的鸡毛掸子,仿佛要扫净空中的灰尘似的。

  ①这一段主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按要求在段中找出有关句子分别写下来。

  描写泡桐花形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泡桐花颜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泡桐树样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一种你最喜欢的植物或花草,抓住它的茎、叶、花的特点进行描写。注意用词写句生动形象。

  (2)运用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的意思。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鲜明。

  例《第一次跳伞》中的一段

  飞机起飞了,把我们带到空中。我从机舱的窗户向外看,一片片云朵就像一座座盖着白雪的小山。掠过云朵,我看见了地面上一堆堆的小村庄,房屋像鸽子笼,绿树像小草,汽车像甲虫,公路像一条线,一切都变得那么小。

  这段话写的是从飞机的高空往下看自然景物的情况。一切都变小了,小得什么样子呢?作者在段中用了四个非常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把“房屋”比作“鸽子笼”,“绿树”比作“小草”,“汽车”比作“甲虫”,“公路”比作“一条线”。通过这些比喻,把地面景物变小的样子写得生动有趣极了。

  又如下面例段

  傍晚,天边飘来一朵褐色的云。天还没有落黑,就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下来。人潮流进了千家万户。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阴中轻轻地飘着。一群刚放学的孩子撑着伞,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来往的汽车,就像穿梭奔忙的小船……

  这一段是雨中街景的描写。段中运用了三个比喻:“马路”比作“绸带”;“雨伞”比作“花瓣”;“汽车”比作“小船”,把“雨中街景”描绘得真真切切。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例段,做练习。

  我站在梅关上,举目眺望,山峦重叠,漫山的树林郁郁葱葱。雄伟的梅岭像一条银色的龙在飞舞,气势磅礴。在这万绿丛中,一棵棵火红的枫树挺立着,像一把把火炬,像一片朝霞。一阵金风拂过,满山红叶像千万只彩蝶在翩翩起舞。

  ①用“”标出段中的比喻句。

  ②第一个比喻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第二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第三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③想一想:这些比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写一段话,用上至少三个比喻。

  (3)学会拟人。

  拟人,就是把要描写的“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如下面例段:

  夏天来了。校园操场周围的小樟树更显得可爱了。一片片叶子绿油油、光亮亮,好像竖起无数只机灵的小耳朵,倾听着教室里小朋友们的琅琅读书声和清脆甜美的歌儿。小樟树陶醉啦,舒展着枝条翩翩地随风起舞。

  段中描写的樟树,虽然是有生命的植物,但是是不会思想的。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赋于小樟树以丰富的思想感情。能像人那样用“机灵的小耳朵,倾听教室里小朋友们琅琅的读书声”,能“翩翩起舞”,能“陶醉”……。这样写,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到描写的景物之中,收到借物喻人的效果。特别是我们小朋友采用这种拟人的方法,文章更能充满儿童情趣,更显得生动、活泼。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按要求做练习。

  秋天,花果山的景色迷人。青石铺的小路,由山脚盘旋回转,在树林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就像一条龙在波浪中玩耍。黄、橙、红、绿各色树林尽收眼底。那粗大的银杏树,这儿一棵,那儿一棵,穿着一身金袍,很神气地立在山岗上。那高大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似的,这儿一片,那儿一丛,在翠绿松林的怀抱里,显得十分耀眼。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拟人的句子,把这段话写完整。

  踏进公园大门,上百盆菊花______;那茉莉花______;还有那美人蕉______秋天,公园的花真美!

  (4)运用排比。

  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在一起。如同学们记得很牢的一段话: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中接连用了五个排比句说明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是共产党人的可贵精神。运用排比,可以全面而充分地表达中心意思,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又如下面的例段:

  画家喜爱鹰。爱鹰的健美——它像欢腾的海水送着夕归的帆船那么美丽;爱鹰的声音——它短促而悠远的歌唱,嘹亮,清脆,好像在遥远的天边吹着哨音,使人忘记忧愁和痛苦;爱鹰的眼神——它那目光像一团火焰,燃烧在画家心里,使人产生美丽的幻想;爱鹰的雄姿——它那“一飞冲天”的身影,像黑夜中的流星,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这一段写画家爱鹰。全段五句话,用了四个排比句,写鹰的健美、鹰的声音、鹰的眼神、鹰的雄姿。句子整齐有力,感情波澜起伏,鹰的形象逼真。表达了画家爱鹰的真情实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想想运用排比各段有什么特点。

  抬头看那秀美的杨树,刚刚结满的杨絮一串串地悬挂着,像绽开的花蕾,像洁白的棉丝,像晶莹的雪花,是那样的绚丽多姿。

  秋天,蓝天白云。阳光像轻柔的薄纱,笼罩了大地。池边菊花盛开,有的如冰盘托桂,有的如雪里狮子,有的如红莲绣珠,有的如银针红旗,仪态万千,美不胜收。

  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富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完啊!

  (2)用排比的方法把下面的段落补充完整。

  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描绘出这壮丽的山河;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______;假如我是一个作曲家,______;假如我是一个建筑家,______。

  (3)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歌颂、学习孔繁森爷爷的话。

  (5)发挥想象。

  想象可以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生动活泼,使读者受到感染。

  例《荷花》中的一段:

  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这是一段写“我”看荷花时展开的想象。非常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作者当时迷恋荷花的思想感情。

  作文时,展开想象当然不是胡思乱想,必须根据所写内容的需要,为表达中心思想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下面例段:

  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木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

  这段话是从一篇题为《卖鸡蛋的老大爷》一文中节选出来的。原文讲的是一个卖鸡蛋的老大爷,由于看错了秤少给了“我”半斤鸡蛋后,连续一个星期的时间找“我”补还鸡蛋的事。颂扬老大爷诚实的美德。这一段讲的是“我”收了老大爷的鸡蛋后在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小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写老大爷是怎样等“我”的情景。这样“想象”合情合理,既生动地表现了老大爷的品质。又起到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读一读,练一练:

  根据下面的提示,选一个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

  ①由种花的园丁想象老师的辛劳。

  ②由一只孤燕想象失去母爱的孩子。

  ③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④我乘电梯到月球……

  (6)巧用词语。

  写话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能使内容形象、生动,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真切。

  例《花生花》中的一段: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点鲜黄的嫩苞。清晨,它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阳光照射着,它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倘若从花生地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中,绿中透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这一段写花生开花的时间和开花的情形。写了花的形状、颜色、香味。段中运用了不少准确而形象的词语,如带点的词语:“鲜黄的嫩包”,不但写出了花苞的颜色“黄”,还写出了花苞的“鲜”和“嫩”;它“浴”着露,“湿漉漉”,照着阳光,“亮晶晶”,这些词语把花苞在阳光雨露下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又如“那些小小的黄花……洒在绿叶中”的“洒”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花生花开满田野的景象;“缕缕清香”则突出了花多,香味传得远,比用“阵阵清香”更有“沁人心脾”的感染力,表达作者爱花的情感更强烈。

  又如下面例段:

  一会儿,只见黄公鸡双翅一展,像只老鹰凌空扑食似的,冲向白公鸡,它用脚抓,用嘴啄,迫使白公鸡后退几步。但白公鸡也不示弱,它腾空一扑,嘴壳一啄,凶猛异常,把黄公鸡的毛啄掉了一撮。

  这一段是描写两只公鸡争斗的情景。是动态描写。作者巧用“展、冲、抓、啄”等表示黄公鸡进攻形态的动词,用“一扑、一啄”写白公鸡不示弱反扑的动作。用词准确、得体,把两只公鸡好斗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春回大地,到处是一片绿,绿的草,绿的树,绿的林,绿的世界……

  这段话中哪个词突出了“春回大地”的特征?用“”标出来。

  再看看下面例段是怎样描写荷花的颜色的?用了哪些写颜色的词语?起了什么作用?

  夏天,阵雨过后,一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滴溜溜地打转,好像晶莹的珍珠。墨绿的荷叶之间,各种姿态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还只是小花苞,尖儿红红的,好像谁在上面抹了一层薄薄的细粉;有的含苞欲放,玉色的花瓣之间可见开放的缝隙了;有的已经开放,正迎着和风舒展着自己洁白如玉的花瓣。荷花里面是黄色的花蕊,一丝丝的,多得数不清。花蕊的中间长着一个绿色的小莲蓬。……

  这一段主要写荷花。也写了水珠、荷叶。重点描写了荷花的颜色。段中写了六种颜色,使荷花呈现一种五彩缤纷的美。

  请你把描写颜色的词语找出来写在下面,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妈妈煮饭、炒菜的全过程,以《妈妈是怎样做饭的》为题写一段话。至少用上5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以上为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6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呢?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注意句子的顺序。一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句一句要有个先后顺序,不能颠三倒四。

  二是要注意过渡。一段话中层与层之间,一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之间,要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使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

  写连贯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1)以时间先后为序写。

  例《瑞雪》中的一段

  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部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写景色变化。先写从中午到下午刮风的情况,后写傍晚下雪时的景象,最后写整个大自然的变化。作者用“霎时间”作过渡,不仅把上下两层意思紧密地衔接起来了,而且写出了大雪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想一想,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排列才能使这段话通顺、连贯。(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 )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绒毯。

  ( )雪停了、小青和小刚拿着扫帚去扫雪。

  ( )雪花像鹅毛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 )北风吹,雪化飘。

  ( )慢慢地,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马路也变白了。

  (2)下面这段话没有按顺序写,请仔细读一读,应按怎样的顺序修改,才符合木棉树四季生长变化的特点?(可在文中标上序号。)

  我们学校门前有一棵木棉树,挺拔屹立,气势雄伟,就像一个神采奕奕的巨人。秋天,树木落叶了,木棉树也脱去了绿色的外衣,现出了粗壮的骨骼。它顶天立地,枝条直指蓝天,全身长钉,像一位披甲的武将,好不威武!夏天,木棉树枝叶繁茂,叶大如扇,远远望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春天,木棉树开出鲜红的花,缀满枝头,像一团团烈火。一年四季,上学放学,一看到它,就想起那守卫在边防前哨的钢铁战士……

  (3)按时间顺序写一篇日记。用上“早晨、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以方位顺序为序写。

  例《三味书屋》中的一段: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松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仿像。

  这段话写的是“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书屋正中墙上——(挂着画)→画前——(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四面——(学生的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这样写,一目了然,且前后连贯,井然有序。

  按方位顺序写段,多用于写景状物。由于观察景物的方位和角度不同,因而写作的方位顺序也就随作者的观察点不同而不同。有时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有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有时也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还可以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不管按什么顺序观察和写作,但一定要符合人们平常的观察习惯和语言习惯。如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是符合大家的习惯的,如果写成“前→左→后→右”的顺序,就让人别扭了。

  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这段话,把表示方位的词语用“”划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把方位顺序填在括号里。

  我家后面有座山。我经常登上山顶,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

  往东看,不远处是新建设的城镇。城里有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绿树成阴。往南看,满眼是美丽的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庄稼一片接着一片,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了起来。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往西看,是一片果园。那里果树成林,枝叶茂密,红澄澄的柑桔,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往北看,一条大河伸向远方。河上架着铁桥,一列火车从铁桥上通过;河里有汽艇、帆船,还有连成一串的小货轮,来来往往,十分繁忙。我的家乡多美好啊!

  这段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按观察方位的变化顺序写的,先写( )看,再写( )看,接着写( )看,最后写( )看。

  (2)按观察的方位顺序写一段话,可以“我们的校园”、“我家的厨房”或其他景物为中心内容来写。

  (3)以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为序写。

  例《捉鱼》中的一段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水良去捉鱼。我们一个拿着小盆;一个拎着水桶,来到小溪边。在一处鱼多水稳的地方,从两边用泥筑坝,围成一个小水池。然后,我们用小盆往外舀水,水越舀越少,鱼儿惊慌得乱蹦乱跳。我放下小盆,一伸手就捉到一条鱼,这时候,水良也抓了一条鱼放进桶里。我俩你看我,我看你,高兴得哈哈大笑。不一会儿,我们就捉了十几条。看到桶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我们的劲头更足了,又动手舀水。水舀干了,鱼儿再也没法逃啦!俩人越捉越起劲,很快捉了满满一桶鱼,心里快活极了。

  这一段话是写两个小朋友捉鱼的事。小作者按照“捉鱼”这件事的先后顺序,首先把时间、地点、人物简单作了交待,然后重点写“捉鱼”的经过:先写“筑坝”的情况,接着写如何“舀水”,再写怎样捉鱼。一层连着一层把捉鱼的经过写得有条有理,前后连贯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我把线穿在针上,在线尾打了个结,就钉起来。先从衣里向外钉,怎么也钉不中扣眼,好不容易穿过来,针却扎在了我的食指上,鲜血直流,疼得差点儿流出了眼泪。心想:什么事都有个开头,万事开头难呗,练多了就会干得好。于是,接着又钉起来,一会儿,扣子钉好了。我想扣上试试,可怎么也扣不上。啊,原来钉反了,扣子钉在衣里上了。唉!没办法,只好拆下来重钉。尽管这次我很细心,扣子也钉好了,但仍扎了几次手指。钉扣子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钉扣子”的?用简要的词语把写的顺序表示出来。

  穿针→( )→( )→( )→( )→( )→( )

  (2)观察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自己参加一次劳动,把活动或劳动的经过写下来,注意把话写连贯。

  (3)以物品结构为序写。

  例《文具盒》

  我有一只长方形的塑料文具盒。盒盖是粉红色的,盖面画着一个傣族小朋友,还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羊;盖里是白色的,有一只灰色的小袋,是放蜡笔的。文具盒里面有两层,一层装着铅笔和钢笔,另一层装着米尺和削笔刀。文具盒使用起来很方便,用手轻轻一关,盒边的小磁铁就粘住了盖边的铁片,盒就关上了。

  这段话是以物品结构为序写的。先写文具盒的形状和质料,接着写盒盖的颜色和图案,然后写盒子里面的结构和用途,最后写盒子的开关,而且每一层都是把文具盒结构上相关的部位连在一起写的。如写盒盖,写了盒盖上面的颜色和图案,同时又写盖里层的颜色和袋子,这样不仅写得连贯,而且非常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

  (1)下面是一些排列错乱的句子,请你按植物结构的特点(即茎→叶→花)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叶子也与众不同,小而厚,表面像涂上一层蜡,碧绿如洗。

  (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 )花的颜色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那粉色的则像一层又淡又薄的胭脂。

  ( )太阳花的茎,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看上去很嫩,似乎一掐便能流出水来。

  ( )花朵虽然不大,但很娇艳。

  ( )多层花瓣的自然好看,单层花瓣的也别具风韵。

  (2)你最喜欢什么植物、花草?先仔细观察,把观察的情况分项填在下面的表内,然后以植物的构造为序,写一段连贯的话。

  以上为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7

  一、牢记话题的内容

  话题作文通常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提示语”,二是“话题”。“提示语”是引出话题的材料,是命题人思维的轨迹,也是考生审题的起点。“话题”是作文的核心,是命题者对作文范围的限制,是考生选材的依据和标准。考生要认真审读提示语和话题,弄清楚各自的特点和相互联系,筛选出适合作文的最佳材料。

  20xx年有这样一篇小考话题作文:“从小到大,我们一定读过许多书,无论是小人书、连环画,还是四大名著,并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同时也饱尝了许多乐趣。请以‘我和书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400字以上。”

  在这个话题作文中,提示语是:“从小到大,我们一定读过许多书,无论是小人书、连环画,还是四大名著,并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同时也饱尝了许多乐趣。题目自拟。字数400字以上。”而话题为:“我和书的故事。”从提示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本次作文要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一本书来写——小人书、连环画、四大名著等,而且对题目和字数做了规定;从话题中,我们得紧紧抓住“我”和“书”之间的故事——我和书都是主角。可以这样设计:或写读书改变了“我”,或写读书使“我”获得了成功,或写“我”喜欢书……只有牢牢抓住话题的内容,写出的作文才符合要求,才能赢得改卷老师的好评,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拟订新颖的文题

  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因此,写话题作文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首先要拟订一个题目。有了题目,才能进行立意、选材,才能确定作文的中心和写作方法等等。话题作文的题目,一定要准确、醒目、生动、新颖、简洁,做到紧扣的内容,能揭示的中心,对文体亦有所揭示。

  常言道:“文题善,佳篇成一半。”有了一个好的题目,就好像有了开启灵感之门的钥匙,阅卷老师也可以从题目上看出作文所涉及的内容。如,20xx年小考话题作文:“请围绕‘保护环境,关爱自然’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有很多考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拟订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诸如《小河的“三天”》《我来到了“地球村”》《地球的危机》《一只小鸟的家园》《不要让母亲河流泪》《环境保护刻不容缓》《都是风沙惹的祸》等等。这样的题目,阅卷老师一定会眼前一亮,考分自然就会上去了。

  三、选取拿手的.体裁

  话题作文体裁一般很少限制,恰当的选择体裁非常关键。通常情况下,写忆、记、闻,或涉及写人物、事件、景物、场面时,可选择记叙文;写介绍、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时,可选择说明文。不过,采用什么样的文体,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比如,擅长形象思维,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考生,可选择记叙文,甚至可以选小说、童话等文学体裁;擅长推理、逻辑思维强的考生,则可选择议论文。

  写记叙文时,考生要合理运用记叙的人称、要素、线索、顺序,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巧妙地组织材料,精心构思,使作文生动起来。写议论文时,要明确“三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论点要正确、鲜明,以论据为基础,依据论据来证明;论据要典型、确凿,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论证要严密、清晰,能巧妙地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写说明文时,一定要了解说明文的类型,注意说明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的方法等。

  当然,在小学,对于议论文和说明文没有作要求,所以,考生在选择这两种体裁时,要慎用,以便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四、设计创新的主旨

  考生在考场上要写出佳作,创新非常重要。首先,要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寻求不同答案,从中选择最新最佳的角度来立意。例如,20xx年小考话题作文:“请以‘趣’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有的写《上网学作文的乐趣》,有的写《野炊的乐趣》,而有一位考生却写了《爸爸中了我的计》。写了一天晚上爸爸回家给“我”买了一个刚上市的大橘子,“我”在享用它之余,也想让爸爸享用一下,便设计骗他,最终得逞的故事,表达了父母与儿女之间浓浓的爱。考生巧妙的构思和爱心令人感动,这样有新意的作文,阅卷老师能不给高分吗?

  其次,要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素材,写别人所未写,立别人所未立。如,20xx年小考话题作文:“请以‘特殊的作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一位考生精心选择事例,他写了三件小事:“曦”字不会写、同学名字想不起来、把同学的名字写错。这看似平常,实际上是考生精心选择的,是为了从不同方面反映出这份作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提醒同学们要互相团结、相互关心、相亲相爱。考生立意新,现实意义强,收到了“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的表达效果。

  总之,写好话题作文,除了临场发挥之外,关键还在平时训练。所以,在做小考话题作文时,讲究一些策略,掌握一些技巧是完全必要的。

  以上为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8

  把一段话写具体,就是使这段话表达的内容让人感到好像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呢?在我们学过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1)先总写再分述。

  例如《海底世界》中的一段:

  海里的动物……,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这一段的第一句是总起句,总写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面四句是分述句,分别介绍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活动的不同方式,具体地说明总起句中所说的“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段,要注意开头的总起句与后面的几个分述句的配合和照应。一般的规律是:总起句里往往有一个统领全段的关键词语,而后面几个分述句的意思要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展开写。如上面这个段落中总起句的关键词语就是“各有各的”,后面的四句话就是围绕“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段落的内容就具体了。

  总分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先总后分,如上面例段,先作总的叙述,后从几方面进行分述。还有一种是先分后总。如下面例段:

  我们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来到劳动工地。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分成几组展开了劳动竞赛。男同学个个犹如猛虎,一马当先;女同学也不甘落后,冲锋在前。看!十几把铁锹上下挥舞,十几个簸箕来回传递,十几辆小车穿梭般南来北往。工地上,处处呈现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

  这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劳动场面。一共四句话,前三句具体描述同学们劳动竞赛的情况,最后一句总述工地上“生龙活虎”的景象。

  除了上述两种“总分”形式外,还有一种是“总——分——总(小结)”。如下段:

  那枝红色的月季花多美啊!碗口大的花朵,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火球。近看呢,那层层花瓣娇嫩鲜艳,还能闻到香味。在那细丝儿的花蕊上还有花粉呢!外国友人说中国的月季花是“花中皇后”,真的,这青枝、绿叶、红花艳丽极了!我真爱这枝红色的月季花。

  这一段先总述月季花“多美”,接着具体分述月季花是怎样“美”的,最后总述“我爱这枝月季花”。

  上面所说的总起——分述;分述——总结;总起——分述——总结三种形式,都是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方法。运用好了,能把内容写具体、写形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狐狸。全身毛色火红,像涂了一层油彩,在阳光下闪动着华丽的光泽;身段匀称,四肢稳健;两只肉感很强的耳朵,神气地竖立在额角;那条雪白的眉毛,使它的鼻子、眼睛显得非常传神,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总起句是______。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狐狸“非常美丽”的?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写在下面。

  作者是从毛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个方面来分述的。

  接着,是体操队表演。40名队员一色的白衬衫,红领巾,黄裤子,白运动鞋,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先表演队列,人人动作整齐、步伐一致;接着表演广播操,40个人的动作就像一个人做的一样整齐、标准;最后分组表演,有的表演垫上运动,有的表演单、双杠,有的表演爬竿……,体操队的表演真精彩!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2)以“百货商店的商品真多”为内容,用“总——分——总”的方法写一段话,分述的话最好能用上排比句。

  (2)先概述再举例。

  例《李时珍》中的一段: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这段话,第一句用“不但……还……”这个递进句,概述李时珍是怎样为写好书而努力作准备的。接着举了四个事例进行具体叙述:一是不怕辛劳,走遍名山;二是带干粮上山,山上过夜;三是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四是奔波万里,四处求教。四个事例具体地表达了李时珍写书的严谨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段,要注意概述要简明,例子要具体贴切。关键是要写好“例子”,例子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不过一定要准确地围绕着概述句点明的中心意思来写,而且要详略得当。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完成后面的练习。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一点儿也不假。王婶打水,只见她把桶放下去,把绳索左右轻轻一摇,猛地一拽,满满的一桶水就提上来了。可轮到我们,左摇右摆,水就是不进桶里去,弄了半天,就是打不上来。打水有学问,想不到下种也有学问。杨红腰弯到90度,仍点不准,而王大爷点得可准啦,伸手一捏,就是仨,然后指缝一漏,玉米正好落在土坑里,不偏不斜正好成三角。盖土可是细活儿,瞧后面那两位,先撒细土,再把大坷垃砸碎,盖上。瞧他那认真劲儿,像给睡熟的婴儿盖被子。

  ①这段话是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的。段中的概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了哪三个事例具体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哪是详写?哪是略写?

  第一件:王婶打水;第二件:______第三件:______。______是详写,______是略写。

  (2)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概述句,举一两个事例,具体进行叙述。注意详略得当。

  (3)先整体再部分。

  例《荷花》中的一段: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段话的第一句,是从整体写荷花池里荷花开放的全貌:“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然后对刚开、全开和未开的各种荷花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描写:“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这样写,不但使读者能了解荷花开放的全貌,而且对各种荷花的形状也留下了具体生动的印象。

  用先整体再部分的方法写段,一定要注意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写。不论是写人还是写景状物,如果只有整体的介绍,而没有部分的描述,那么给人的印象只有模糊的轮廓;同样,如果只有部分的描述,而没有整体的介绍,别人又会对全貌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一定要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记叙。

  例如:

  我爱小白兔。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毛茸茸的,好像穿了一身白棉袄,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棉团。它的头,有拳头那么大。头顶上竖着两只长耳朵,耳朵能自由转动。它的眼睛红红的,圆溜溜的,好像嵌在白绒中的两颗红宝石,红白相映,使小兔更加讨人喜欢。可小白兔的嘴巴,长得有点奇怪,上嘴唇从鼻子下面开始分为两瓣,下嘴唇是完整的,所以人家叫它“三瓣嘴”。它吃青菜时,胡须一翘一翘的`,真像掉了牙的老公公。小白兔有四条腿,它的两条前腿又短又小,后腿又长又壮,它不走,只会跳。有时,我给它吃食,它还会用两只后腿站起来,像人一样直立站着。小白兔还有一截短尾巴,像个白绒球贴在屁股上,它跳起来,短尾巴一撅一撅的,显得十分调皮。

  这一段是描写小白兔的外形。先从整体写小白兔的颜色和体形:“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像个大棉团。”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接着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它的其它特征:头——拳头那么大;耳朵——长长的;眼睛——红红的,像红宝石;嘴——三瓣,胡须一翘一翘的;腿——前短后长;尾巴——短,像绒球。给人留下了具体而生动的印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完成后面练习。

  下了车,眼前出现了一幢崭新的楼房——它是由四上四下八间屋子组成的,雪白的墙壁,大红的门窗,雕花的阳台,漂亮极了。一进门,宽阔、平坦、牢固的楼梯迎着我们通向外婆的卧室。楼梯和栏杆漆成桔黄色,还散发着油漆的香味。外婆的卧室可美啦!墙上贴着草绿色的墙纸,地板油漆得通红透亮,天花板上还装着雪白的吊灯呢!舅舅房间的气派就更足了!屋里摆着一套奶黄色的组合家具,全海绵的三人大沙发,窗户上挂着紫红色的丝绒窗帘。楼下是厨房和卫生间。墙上、灶上是一色的白瓷砖,地面是磨光石的,嵌着金色的铜条闪闪发光……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

  ②作者先写新楼的外观整体印象,接着根据新楼的内部结构特点一部分一部分地叙述。给人留下完整、具体的印象请填表列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按照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把下面这段话写完整、写具体。

  我们的校园里有一棵梧桐树,它高大、粗壮、枝叶茂密。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的树梢快到三层楼顶了;说它粗壮……

  以上为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9

  一、牢记话题的内容

  话题作文通常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提示语”,二是“话题”。“提示语”是引出话题的材料,是命题人思维的轨迹,也是考生审题的起点。“话题”是作文的核心,是命题者对作文范围的限制,是考生选材的依据和标准。考生要认真审读提示语和话题,弄清楚各自的特点和相互联系,筛选出适合作文的最佳材料。

  20xx年有这样一篇小考话题作文:“从小到大,我们一定读过许多书,无论是小人书、连环画,还是四大名著,并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同时也饱尝了许多乐趣。请以‘我和书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400字以上。”

  在这个话题作文中,提示语是:“从小到大,我们一定读过许多书,无论是小人书、连环画,还是四大名著,并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同时也饱尝了许多乐趣。题目自拟。字数400字以上。”而话题为:“我和书的故事。”从提示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本次作文要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一本书来写——小人书、连环画、四大名著等,而且对题目和字数做了规定;从话题中,我们得紧紧抓住“我”和“书”之间的故事——我和书都是主角。可以这样设计:或写读书改变了“我”,或写读书使“我”获得了成功,或写“我”喜欢书……只有牢牢抓住话题的内容,写出的作文才符合要求,才能赢得改卷老师的好评,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拟订新颖的文题

  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因此,写话题作文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首先要拟订一个题目。有了题目,才能进行立意、选材,才能确定作文的中心和写作方法等等。话题作文的题目,一定要准确、醒目、生动、新颖、简洁,做到紧扣的内容,能揭示的中心,对文体亦有所揭示。

  常言道:“文题善,佳篇成一半。”有了一个好的题目,就好像有了开启灵感之门的钥匙,阅卷老师也可以从题目上看出作文所涉及的内容。如,20xx年小考话题作文:“请围绕‘保护环境,关爱自然’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有很多考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拟订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诸如《小河的“三天”》《我来到了“地球村”》《地球的危机》《一只小鸟的家园》《不要让母亲河流泪》《环境保护刻不容缓》《都是风沙惹的祸》等等。这样的题目,阅卷老师一定会眼前一亮,考分自然就会上去了。

  三、选取拿手的.体裁

  话题作文体裁一般很少限制,恰当的选择体裁非常关键。通常情况下,写忆、记、闻,或涉及写人物、事件、景物、场面时,可选择记叙文;写介绍、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时,可选择说明文。不过,采用什么样的文体,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比如,擅长形象思维,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考生,可选择记叙文,甚至可以选小说、童话等文学体裁;擅长推理、逻辑思维强的考生,则可选择议论文。

  写记叙文时,考生要合理运用记叙的人称、要素、线索、顺序,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巧妙地组织材料,精心构思,使作文生动起来。写议论文时,要明确“三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论点要正确、鲜明,以论据为基础,依据论据来证明;论据要典型、确凿,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论证要严密、清晰,能巧妙地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写说明文时,一定要了解说明文的类型,注意说明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的方法等。

  当然,在小学,对于议论文和说明文没有作要求,所以,考生在选择这两种体裁时,要慎用,以便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四、设计创新的主旨

  考生在考场上要写出佳作,创新非常重要。首先,要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寻求不同答案,从中选择最新最佳的角度来立意。例如,20xx年小考话题作文:“请以‘趣’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有的写《上网学作文的乐趣》,有的写《野炊的乐趣》,而有一位考生却写了《爸爸中了我的计》。写了一天晚上爸爸回家给“我”买了一个刚上市的大橘子,“我”在享用它之余,也想让爸爸享用一下,便设计骗他,最终得逞的故事,表达了父母与儿女之间浓浓的爱。考生巧妙的构思和爱心令人感动,这样有新意的作文,阅卷老师能不给高分吗?

  其次,要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素材,写别人所未写,立别人所未立。如,20xx年小考话题作文:“请以‘特殊的作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一位考生精心选择事例,他写了三件小事:“曦”字不会写、同学名字想不起来、把同学的名字写错。这看似平常,实际上是考生精心选择的,是为了从不同方面反映出这份作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提醒同学们要互相团结、相互关心、相亲相爱。考生立意新,现实意义强,收到了“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的表达效果。

  总之,写好话题作文,除了临场发挥之外,关键还在平时训练。所以,在做小考话题作文时,讲究一些策略,掌握一些技巧是完全必要的。

  以上为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10

  要把一段话写生动,光靠叙述是不够的,还要从下列几方面下功夫。

  (1)学会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

  如下面例段:

  小姑娘长一副小的瓜子脸,黄黄的,没有红润色,这是标明着缺乏营养的迹象。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的癣,围着小嘴呈一圈青色,像长了一圈小胡子。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又长又浓的眉毛是精神的。耳边垂着两根编得歪歪扭扭的小辫儿,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在脸上飘来飘去。她穿着厚实的小皮袄,外面罩着一件紫红色灯蕊绒外衣,可能是不够长了,袖口和衣襟下边都接了一截相同颜色的新布。

  这个例段是人物外貌的描写。作者主要抓住小女孩肖像的特征进行描绘:“瘦小的瓜子脸,黄黄的”;“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小的癣”;“小嘴……呈青色”;“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两根歪歪扭扭的小辫”,“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飘来飘去。”通过上述描写,一个家庭穷苦,严重缺乏营养的农村小女孩儿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下面例段。

  我家有盏漂亮的台灯。它的灯座是块黑色的玻璃盘,放在写字台上,稳稳当当,显得朴素而又庄重。在玻璃盘上,镶着一只精巧的开关。开关旁边竖立着台灯的身躯——灯柱。灯柱分为三节:上下两节是六角形的黑色玻璃菱体,乌亮照人;中间一节是个白色的圆球,晶莹闪亮。从底盘开始,有一根克罗米银色铁管。穿过三节玻璃体,直通顶部的灯头,就像脊椎骨一样。再上面就是一个圆圆的脑袋——灯泡了。一个用彩色尼龙绸做的美丽的灯罩,像顶大帽子,歪戴在它那光光的脑袋上。这盏台灯陪伴我三年多了,它是我的好伙伴。我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这是描写台灯的一个段落,作者主要是抓住台灯的形状、颜色和材料的特点进行描绘的。按照台灯的结构:灯座——灯柱——灯头——灯罩,有次序地从下写到上,每一部分都抓住“形状”写。如灯座是“玻璃球”,灯柱是“六角形的菱体”,灯炮是“圆圆的脑袋”。除了形状描绘,还注意了色彩的描绘。如写玻璃的颜色是“黑”的,“白”的,管子是“银色”的,灯罩是“彩色”的。形状描绘的色彩描绘结合起来,把台灯写得非常形象具体。

  描写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状物时,就要抓住物体的特点,写出物体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给人一种具体、真切、生动的印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春天到了。春风吹拂着大地。这时,泡桐树上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蕾。阳春三月,花蕾便争先恐后地绽开了。那花瓣是淡紫色的,里面还有许多小黑点,花心正中长出三、四根像蜗牛触角似的细丝,这是花蕊。近看泡桐花,像一个酒杯,一股浓郁的香气朴鼻而来,像是使人陶醉的美酒。远看泡桐树,好像一个巨人,长着比千手观音还多的手,拿着数不清的鸡毛掸子,仿佛要扫净空中的灰尘似的。

  ①这一段主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按要求在段中找出有关句子分别写下来。

  描写泡桐花形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泡桐花颜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泡桐树样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一种你最喜欢的植物或花草,抓住它的茎、叶、花的特点进行描写。注意用词写句生动形象。

  (2)运用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的意思。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鲜明。

  例《第一次跳伞》中的一段

  飞机起飞了,把我们带到空中。我从机舱的窗户向外看,一片片云朵就像一座座盖着白雪的小山。掠过云朵,我看见了地面上一堆堆的小村庄,房屋像鸽子笼,绿树像小草,汽车像甲虫,公路像一条线,一切都变得那么小。

  这段话写的是从飞机的高空往下看自然景物的情况。一切都变小了,小得什么样子呢?作者在段中用了四个非常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把“房屋”比作“鸽子笼”,“绿树”比作“小草”,“汽车”比作“甲虫”,“公路”比作“一条线”。通过这些比喻,把地面景物变小的样子写得生动有趣极了。

  又如下面例段

  傍晚,天边飘来一朵褐色的云。天还没有落黑,就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下来。人潮流进了千家万户。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阴中轻轻地飘着。一群刚放学的孩子撑着伞,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来往的汽车,就像穿梭奔忙的小船……

  这一段是雨中街景的描写。段中运用了三个比喻:“马路”比作“绸带”;“雨伞”比作“花瓣”;“汽车”比作“小船”,把“雨中街景”描绘得真真切切。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例段,做练习。

  我站在梅关上,举目眺望,山峦重叠,漫山的树林郁郁葱葱。雄伟的梅岭像一条银色的龙在飞舞,气势磅礴。在这万绿丛中,一棵棵火红的枫树挺立着,像一把把火炬,像一片朝霞。一阵金风拂过,满山红叶像千万只彩蝶在翩翩起舞。

  ①用“”标出段中的比喻句。

  ②第一个比喻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第二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第三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③想一想:这些比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写一段话,用上至少三个比喻。

  (3)学会拟人。

  拟人,就是把要描写的“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如下面例段:

  夏天来了。校园操场周围的小樟树更显得可爱了。一片片叶子绿油油、光亮亮,好像竖起无数只机灵的小耳朵,倾听着教室里小朋友们的琅琅读书声和清脆甜美的歌儿。小樟树陶醉啦,舒展着枝条翩翩地随风起舞。

  段中描写的樟树,虽然是有生命的植物,但是是不会思想的。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赋于小樟树以丰富的思想感情。能像人那样用“机灵的小耳朵,倾听教室里小朋友们琅琅的读书声”,能“翩翩起舞”,能“陶醉”……。这样写,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到描写的景物之中,收到借物喻人的效果。特别是我们小朋友采用这种拟人的方法,文章更能充满儿童情趣,更显得生动、活泼。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按要求做练习。

  秋天,花果山的景色迷人。青石铺的小路,由山脚盘旋回转,在树林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就像一条龙在波浪中玩耍。黄、橙、红、绿各色树林尽收眼底。那粗大的银杏树,这儿一棵,那儿一棵,穿着一身金袍,很神气地立在山岗上。那高大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似的,这儿一片,那儿一丛,在翠绿松林的怀抱里,显得十分耀眼。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拟人的句子,把这段话写完整。

  踏进公园大门,上百盆菊花______;那茉莉花______;还有那美人蕉______秋天,公园的花真美!

  (4)运用排比。

  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在一起。如同学们记得很牢的一段话: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中接连用了五个排比句说明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是共产党人的可贵精神。运用排比,可以全面而充分地表达中心意思,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又如下面的例段:

  画家喜爱鹰。爱鹰的健美——它像欢腾的海水送着夕归的帆船那么美丽;爱鹰的声音——它短促而悠远的歌唱,嘹亮,清脆,好像在遥远的天边吹着哨音,使人忘记忧愁和痛苦;爱鹰的眼神——它那目光像一团火焰,燃烧在画家心里,使人产生美丽的幻想;爱鹰的雄姿——它那“一飞冲天”的身影,像黑夜中的流星,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这一段写画家爱鹰。全段五句话,用了四个排比句,写鹰的健美、鹰的声音、鹰的眼神、鹰的雄姿。句子整齐有力,感情波澜起伏,鹰的形象逼真。表达了画家爱鹰的真情实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想想运用排比各段有什么特点。

  抬头看那秀美的杨树,刚刚结满的杨絮一串串地悬挂着,像绽开的花蕾,像洁白的棉丝,像晶莹的雪花,是那样的绚丽多姿。

  秋天,蓝天白云。阳光像轻柔的薄纱,笼罩了大地。池边菊花盛开,有的如冰盘托桂,有的如雪里狮子,有的如红莲绣珠,有的如银针红旗,仪态万千,美不胜收。

  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富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完啊!

  (2)用排比的方法把下面的段落补充完整。

  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描绘出这壮丽的山河;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______;假如我是一个作曲家,______;假如我是一个建筑家,______。

  (3)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歌颂、学习孔繁森爷爷的话。

  (5)发挥想象。

  想象可以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生动活泼,使读者受到感染。

  例《荷花》中的一段:

  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这是一段写“我”看荷花时展开的想象。非常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作者当时迷恋荷花的思想感情。

  作文时,展开想象当然不是胡思乱想,必须根据所写内容的需要,为表达中心思想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下面例段:

  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木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

  这段话是从一篇题为《卖鸡蛋的老大爷》一文中节选出来的。原文讲的是一个卖鸡蛋的老大爷,由于看错了秤少给了“我”半斤鸡蛋后,连续一个星期的时间找“我”补还鸡蛋的事。颂扬老大爷诚实的美德。这一段讲的是“我”收了老大爷的鸡蛋后在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小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写老大爷是怎样等“我”的情景。这样“想象”合情合理,既生动地表现了老大爷的品质。又起到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读一读,练一练:

  根据下面的提示,选一个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

  ①由种花的园丁想象老师的辛劳。

  ②由一只孤燕想象失去母爱的孩子。

  ③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④我乘电梯到月球……

  (6)巧用词语。

  写话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能使内容形象、生动,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真切。

  例《花生花》中的一段: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点鲜黄的嫩苞。清晨,它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阳光照射着,它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倘若从花生地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中,绿中透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这一段写花生开花的时间和开花的情形。写了花的形状、颜色、香味。段中运用了不少准确而形象的词语,如带点的词语:“鲜黄的嫩包”,不但写出了花苞的颜色“黄”,还写出了花苞的“鲜”和“嫩”;它“浴”着露,“湿漉漉”,照着阳光,“亮晶晶”,这些词语把花苞在阳光雨露下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又如“那些小小的黄花……洒在绿叶中”的“洒”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花生花开满田野的景象;“缕缕清香”则突出了花多,香味传得远,比用“阵阵清香”更有“沁人心脾”的感染力,表达作者爱花的情感更强烈。

  又如下面例段:

  一会儿,只见黄公鸡双翅一展,像只老鹰凌空扑食似的,冲向白公鸡,它用脚抓,用嘴啄,迫使白公鸡后退几步。但白公鸡也不示弱,它腾空一扑,嘴壳一啄,凶猛异常,把黄公鸡的毛啄掉了一撮。

  这一段是描写两只公鸡争斗的情景。是动态描写。作者巧用“展、冲、抓、啄”等表示黄公鸡进攻形态的动词,用“一扑、一啄”写白公鸡不示弱反扑的动作。用词准确、得体,把两只公鸡好斗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春回大地,到处是一片绿,绿的草,绿的树,绿的林,绿的世界……

  这段话中哪个词突出了“春回大地”的特征?用“”标出来。

  再看看下面例段是怎样描写荷花的颜色的?用了哪些写颜色的词语?起了什么作用?

  夏天,阵雨过后,一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滴溜溜地打转,好像晶莹的珍珠。墨绿的荷叶之间,各种姿态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还只是小花苞,尖儿红红的,好像谁在上面抹了一层薄薄的细粉;有的含苞欲放,玉色的花瓣之间可见开放的缝隙了;有的已经开放,正迎着和风舒展着自己洁白如玉的花瓣。荷花里面是黄色的花蕊,一丝丝的,多得数不清。花蕊的中间长着一个绿色的小莲蓬。……

  这一段主要写荷花。也写了水珠、荷叶。重点描写了荷花的颜色。段中写了六种颜色,使荷花呈现一种五彩缤纷的美。

  请你把描写颜色的词语找出来写在下面,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妈妈煮饭、炒菜的全过程,以《妈妈是怎样做饭的》为题写一段话。至少用上5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以上为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 篇10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全文内容,如《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要点》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