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语文写作指导 > 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时间:2023-05-24

  什么叫心理描写呢?

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篇1

  【怎样描写人物心理】

  心理描写能充分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描写人物,除注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外,还要学会描写人物的心理。

  心理描写包括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和梦境三个方面的描写。描写的方法,常见的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课里学过的,有两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如下面例段: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边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风在耳边呼呼地响着。公鸡在远处得意地叫着。树林里的小鸟,也乐得吱喳吱喳地唱着。而海娃的心,这时候比公鸡还得意,比小鸟还要快乐。——他乐得简直飞起来了。他像风一样地飞跑起来了,他跑进一道岸畔,跑到深沟底下,又一口气跑到对面山顶上。

  “唉呀!”海娃美美地松了一口气,“我的信啊,你把我害得好苦啊!这回可把你找到了。”

  其实,海娃心里一点儿也不苦,他简直要高兴死了。他高兴得汗都来不及擦,就一面喘着气,一面把手插在口袋里。他恨不得把信放在嘴上,狠狠地亲他两亲,像亲他的小羊羔一样地亲两亲呢!

  例一是第一种写法,是让人物自己倾吐内心的感情。写的是“我”看到战友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心理活动。例二用的是第二种方法,是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和描述。写的是海娃找到鸡毛信后的高兴心情。上述两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深刻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

  心理状态的描写,可以展现一定环境下人物的复杂心境,展示人的体验和感受。如下例:

  我捧着这碗热呼呼的姜汤,一股热流流遍我的全身。我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温暖包裹着。这碗姜汤凝聚着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限深情的爱。我一口气喝了下去,姜汤带着温馨,带着深情流到了我的`每一根血管。它是那么香,那么甜,香甜中又透出令人振奋的辣味,使我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顿时,我眼睛发热,鼻子发酸,一颗颗泪珠滚到了腮边……

  这里描写的是一位病了的同学,喝老师送来的姜汤时的心理状态。写得具体而真切,表达了这位同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梦幻描写是心理描写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梦境和幻觉的描写,反映人物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如同学们都熟悉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课文中四次写小女孩儿擦燃火柴,四次产生幻觉。第四次是这样描写的:

  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奶奶!”小女孩儿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孩儿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里写的梦幻,实际上是作者的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小女孩儿的幻觉来写的。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小女孩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学们学习描写人物心理要注意四点:第一,要真实,要写真话。心理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第二要符合人物思维变化过程,不能杂乱无章,颠三倒四;第三,要符合人物身分、年龄、职业特点,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第四,如果是写不熟悉的人,首先就要了解别人的心理。可以通过交谈,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的分析,判断其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得合情合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的例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心理的。按要求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上飞着小燕子,地下跑着小兔子,它们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可我拖着条残疾的腿,连步也迈不开。对他们,我真羡慕极了,时常一个人呆呆地望着它们暗暗地想:小燕子呀,你能帮我长出灵巧的翅膀来吗?小兔子呀,你肯借我一条健壮的腿吗?……

  这一段描写的是______的心理活动。作者通过对小燕子和小兔子的幻想,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灿灿的脑海里又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妈妈唱着无字的歌,轻轻地摇着灿灿睡的小摇车。灿灿望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月亮笑弯了嘴,灿灿也笑咧了嘴;星星眨着眼儿,灿灿也眨着眼儿。慢慢儿的,灿灿在摇篮曲中走进了甜密的梦乡……

  记忆,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这里描写的是灿灿______时候的记忆。他想起了“妈妈唱的无字歌”,还想起了摇车、______和______,还有______。表达了灿灿天真、纯净的童心和她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追恋。

  2.按要求描写人物心理。

  ①以《欢乐的童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欢乐的心情;

  ②平平心爱的小猫——黑子生病了,平平很着急,你能把平平着急的心情描写出来吗?

  ③假如你有两只翅膀,你会怎样呢?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下来。

  以上为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篇2

  【怎样描写人物心理】

  心理描写能充分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描写人物,除注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外,还要学会描写人物的心理。

  心理描写包括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和梦境三个方面的描写。描写的方法,常见的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课里学过的,有两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如下面例段: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边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风在耳边呼呼地响着。公鸡在远处得意地叫着。树林里的小鸟,也乐得吱喳吱喳地唱着。而海娃的心,这时候比公鸡还得意,比小鸟还要快乐。——他乐得简直飞起来了。他像风一样地飞跑起来了,他跑进一道岸畔,跑到深沟底下,又一口气跑到对面山顶上。

  “唉呀!”海娃美美地松了一口气,“我的信啊,你把我害得好苦啊!这回可把你找到了。”

  其实,海娃心里一点儿也不苦,他简直要高兴死了。他高兴得汗都来不及擦,就一面喘着气,一面把手插在口袋里。他恨不得把信放在嘴上,狠狠地亲他两亲,像亲他的小羊羔一样地亲两亲呢!

  例一是第一种写法,是让人物自己倾吐内心的感情。写的是“我”看到战友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心理活动。例二用的是第二种方法,是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和描述。写的是海娃找到鸡毛信后的高兴心情。上述两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深刻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

  心理状态的描写,可以展现一定环境下人物的复杂心境,展示人的体验和感受。如下例:

  我捧着这碗热呼呼的姜汤,一股热流流遍我的全身。我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温暖包裹着。这碗姜汤凝聚着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限深情的爱。我一口气喝了下去,姜汤带着温馨,带着深情流到了我的`每一根血管。它是那么香,那么甜,香甜中又透出令人振奋的辣味,使我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顿时,我眼睛发热,鼻子发酸,一颗颗泪珠滚到了腮边……

  这里描写的是一位病了的同学,喝老师送来的姜汤时的心理状态。写得具体而真切,表达了这位同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梦幻描写是心理描写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梦境和幻觉的描写,反映人物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如同学们都熟悉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课文中四次写小女孩儿擦燃火柴,四次产生幻觉。第四次是这样描写的:

  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奶奶!”小女孩儿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孩儿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里写的梦幻,实际上是作者的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小女孩儿的幻觉来写的。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小女孩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学们学习描写人物心理要注意四点:第一,要真实,要写真话。心理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第二要符合人物思维变化过程,不能杂乱无章,颠三倒四;第三,要符合人物身分、年龄、职业特点,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第四,如果是写不熟悉的人,首先就要了解别人的心理。可以通过交谈,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的分析,判断其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得合情合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的例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心理的。按要求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上飞着小燕子,地下跑着小兔子,它们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可我拖着条残疾的腿,连步也迈不开。对他们,我真羡慕极了,时常一个人呆呆地望着它们暗暗地想:小燕子呀,你能帮我长出灵巧的翅膀来吗?小兔子呀,你肯借我一条健壮的腿吗?……

  这一段描写的是______的心理活动。作者通过对小燕子和小兔子的幻想,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灿灿的脑海里又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妈妈唱着无字的歌,轻轻地摇着灿灿睡的小摇车。灿灿望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月亮笑弯了嘴,灿灿也笑咧了嘴;星星眨着眼儿,灿灿也眨着眼儿。慢慢儿的,灿灿在摇篮曲中走进了甜密的梦乡……

  记忆,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这里描写的是灿灿______时候的记忆。他想起了“妈妈唱的无字歌”,还想起了摇车、______和______,还有______。表达了灿灿天真、纯净的童心和她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追恋。

  2.按要求描写人物心理。

  ①以《欢乐的童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欢乐的心情;

  ②平平心爱的小猫——黑子生病了,平平很着急,你能把平平着急的心情描写出来吗?

  ③假如你有两只翅膀,你会怎样呢?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下来。

  以上为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篇3

  作文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它体现出每位同学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树木花草描写小升初语文写作技巧,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怎样观察和描写树木花草】

  花草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观察、描写花草树木,要抓住它们的特征。树木花草一般都有根、干、茎、枝、叶、蕾、花、果等部分,但这些部分不仅不同,而且有的有突出的特征。如有的根很细长,有的干很粗壮,有的花很美丽,有的叶很茂盛。在观察、描写的时候,就要抓住不同的特征。

  如下面例段:

  楼外近处,一棵威严的百年老榕树,顶着擎天的华盖,昂然挺立,遥相对望。大榕树盘根错节伸出来的根茎,比一般的小树还粗壮。青枝绿叶,俯临江水。

  那一尺多高的万年青,远看就像古老的金字塔,近看却似一个青罗盖。那粗糙的身躯,顶着密集的枝叶,翠绿的枝叶一层层重叠着,有的蜿蜒向上,也有的垂直向下,这形状再配上那裸露的龙爪似的劲根,仿佛是一条翻腾的蛟龙。再看看枝条上那些绿油油的叶子,大的一寸来长,椭圆椭圆的,映出幽幽绿绿的光泽,使万年青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它虽无馥郁的馨香,也无红花的点缀,只有朴素的绿叶为伴,但它那奇形怪状的样子,却叫人十分喜爱。

  一座突兀峥嵘的石峰上,挺立着一棵松树。它高大挺拔,树杆笔直笔直的,栗棕色的树皮上饰着椭圆形的鳞片。至树冠处才横伸出几杆枝丫、都朝向阳的方向平展着,密匝匝、绿苍苍的针叶,呈扇形状,有如一只巨鸟展开翡翠似的翅膀,随时准备凌空飞翔。

  上面三个例段写的虽然都是树,但由于抓住了每种树的特征进行观察描写,因而树栩栩如生,各有特色。如例段(1),以“百年老榕树”的“威严”为特征,写它“顶着擎天的华盖,昂然挺立”,“盘根错节”;例段(2),抓住“万年青”“青”的特征,写它“无红花的点缀”,“只有朴素的绿叶为伴”,“那绿油油的叶子”,“层层重叠”,“使万年青显得更加生气勃勃”;例段(3),则抓住松树“高大挺拔”、“笔直”的特征,重点写它那“密匝匝,绿苍苍的针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描写树木花草,还要注意其形态、颜色、气味及其萌芽、成长、开花、结果、枯萎的变化。如下列例段:

  春天的夹竹桃,繁花盛开,有的大红,有的桔黄,有的洁白。一丛丛夹竹桃上像撒满珍珠、玛瑙和白玉,十分美丽。秋天,西风萧瑟,娇气的树林纷纷落叶了。但是,一排排夹竹桃顶风傲立,那墨绿的枝叶互相交错,好像绿色的卫士手挽着手护卫在大路两旁。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三月的桃花粉红艳丽,吸引了多少游人,而校园路边的李花却使我不忍离去。五个白色的小花瓣合成了一个小脸蛋,花瓣中那许多纤细的花蕊,顶着一粒粒淡黄色的小点点。三四朵花围成小圈,在春天的吹拂下抖动,真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羞涩地跳着“圆舞曲”……李花,它没有用艳丽的色彩来显示生命的欢乐,而是用洁白的心灵来报答春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夜来香的叶子是对着长的,它刚出来的叶子是绿色的,它绿得像碧玉、像翡翠。到了七八月份,夜来香每天晚上伴着月亮开放。它还有个特点,太阳一出来,它就谢了。第二天又有一批新的花儿伴着月亮开放。它那四片浅黄色的花瓣,杏黄色的花蕊,凑成了一朵朵美丽的小花,看上去淡雅、清秀,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使你如醉如痴。它虽不像牡丹花那样引人注目,也不像君子兰那样名扬四方,然而,我爱它,它把自己仅有的芳香,无私地送给人们。

  以上例段分别描绘了夹竹桃、丁香、李花、荷花、夜来香等五种花的不同形状、颜色、气味以及随季节变化的不同特点。例段(1)写夹竹桃随季节变化的情况:春天,“繁花盛开”;秋天“那墨绿的枝叶”“顶风傲立”。例段(2)抓住丁香花“色”和“香”的特点描绘。例(3)写的是李花,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重点描绘了花的颜色和形状。例(4)是写荷叶的形状、姿态与香味,比喻巧妙,语句精练。例(5)抓住夜业香开花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到了七八月份……,每天晚上伴着月亮开放”,早晨“太阳一出来,它就谢了。第二天晚上,又有一批新的\'花儿伴着月亮开放。”

  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中的写景状物,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是要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描写树木花草也是一样,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无“知”无“觉”的植物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感”。这样描写,树木花草就有“神”(神韵、精神)了。

  请看下面例段,是怎样写树木花草的“神韵”的。

  春风拂过,披着鹅黄嫩衣的杨柳,摇摆着轻柔的枝条,婀娜曼舞地吟颂催耕田。呼唤人们,快快在春耕里播下希望,在耕耘中把汗水流淌;在春风中遥望那压弯枝头的桃李,在春中憧憬那殷实的金粮。这缕缕希望的情丝,不正是从那嫩嫩的枝条里抽出的吗?丝丝缕缕扣人心弦,人的希望随着绿叶的萌生而萌生,由含苞到滋芽,由鹅黄变嫩绿,由嫩弱长丰满。绿色的汁液汩汩流动,人们的希望在盼望中生长。杨柳啊,和人类是多么的亲密无间!

  本段以拟人的手法写杨柳“吟颂催耕曲”“呼唤人们,快快在春耕里播下希望”;又从杨柳“由含苞到滋芽,由鹅黄变嫩绿,由嫩弱长丰满”的生长过程,联想到“人的希望随着绿叶的萌生而萌生”,写出了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盆栽里的仙人掌,它的坚韧的性格已经够使人吃惊了。有水,没水,天热,天冷,它都在不乎。它那翡翠似的、长满硬刺的掌状茎一直向上伸着,像叠罗汉似的,一片“绿色的手掌”上面又长出一小片来,重重叠叠,以这个姿势矫健地挺立着。无论天气怎样亢旱,别的盆栽植物都已垂下了头,它却总是生机蓬勃,凌空直上,……这么雄纠纠的带刺的植物,谁料得到,它们却开着鲜艳的花朵!有些仙人掌的花美丽极了。

  本段写仙人掌,除对它的形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外,重点突出了仙人掌“坚韧的性格”:“有水,没水,天热,天冷,它都不在乎”;“无论天气怎样亢旱,……它却总是生机蓬勃,凌空直上”……还“开着鲜艳的花朵”。写出了仙人掌与众不同的“吃苦耐旱、拼搏向上”的“精神”。

  红棉何以叫英雄花有好多说法。……——因为它孤愤,不需一片绿叶扶持;因为它傲风寒,以怒放宣告寒潮的败退;因为他不飘落一片花瓣,即使跌落泥尘,也是整朵整朵的,像不屈的英雄淌下的血泪。

  本段的特点是没有描绘红棉(也叫木棉花)的色、形、味,而是以“孤愤”、“傲风寒”、“像不屈的英雄淌下的血泪”等拟人的方法,表达红棉的“性格”。

  上述各例段告诉我们,观察和描写花草树木,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抓住它们各自的特征;第二,要仔细观察其形态、颜色、气味及生长过程;第三,要写出树木花草的“神韵”,做到情景交融。这三点当然不是孤立的,在观察描写时,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描写树木花草的例段,想一想:每个例段描写的是什么?抓住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征?是怎样进行描绘的?按要求完成各段的练习。

  走近枫林,看那树身不但粗壮,而且高大,高高的树干上伸出无数的枝叉。那片片红叶在微风中轻轻地抖动,不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给山路铺上了一条红色的地毯。踩上去感到那么柔软,那么舒服。我轻轻拾起一片枫叶,那红彤彤的叶面上布着清晰的叶脉,边缘上长出均匀的锯齿。样子虽然像张开五指的小手,但颜色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①这段话主要是描写_______。哪两句是写枫叶的形状的?用“”标出来。

  ②段中用了两个比喻,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写在横线上。

  黄土高原有种乔木,叫做钻天杨。主干挺直,枝枝相抱,叶叶聚拢,青翠碧绿,钻天而立。它不嫌黄土高原的贫瘠,不畏西北风雪的严寒,生命旺盛,团结向上。

  ①这段话用了______、______两种方法描写钻天杨的外形特征。

  ②用“”标出写“神韵”的句子。

  我看到一片茫茫的竹林,被一场大雨洗涤得绿生生的,像一泓湖水向天边漫下去,染绿了风,染绿了雨,染绿了我的眼睛,染绿了我的心境。

  ①这一段话主要是描写竹林的________

  ②段中一共用了______个“绿”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③用“”标出排比句。

  我觉得,竹子的情与性在其坚节、劲直、虚心、磊落、根固。说其美,美在这里。我爱它,爱在这里。

  这段话的第一句是写竹子的______。第三句表达作者爱竹子的______。

  山坡上,一墩墩耐冬花,婆婆娑娑,生机勃勃。翠绿枝头,红花点点,像是燃烧着的火苗,鲜艳夺目。花分五瓣,火红纯赤,其蕊金黄,微透芳香。那绿叶、红花、黄蕊蕊上,好似抹着一层奶油油的蜡光。

  ①这段话描写了耐冬花的形状、______、______。

  用“”标出段中的比喻句。

  牡丹池内,花团锦簇,五彩缤纷。那姚黄,双手捧出一堆黄澄澄的金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富丽壮观;二乔也不示弱,她抖开一条两色红的舞裙,翩翩起舞,迎风摆动着花瓣,仿佛在向游人点头致意,娇美无比;那“妩媚仙子”穿着洁白的浴衣,像刚出水的美人,鲜亮诱人。

  这一段描写的是“牡丹池内”的“花团锦簇”。写了______、______三种牡丹花的形状和颜色。是用______的方法来写的。

  山上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我们在草地上翻滚、追逐,身上、头上粘满了刺刺草。伙伴们互相望着那逗人的样子,都哈哈大笑起来。草丛里还隐藏着黄色的豆瓣草。用手一按,它就“叭”地一声裂开了。我们淘气地把它挂在耳朵上,像戴着一对儿小耳坠,别提多有意思了。

  这一段写了______草和______草的特点,还写了______表达了小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心。

  2.到大自然里去仔细观察树木花草,按下列要求写话。

  ①描写一棵你最喜欢的树,用一段话把它的特征写出来。

  ②描写一种你最爱看的花,用一段话把它的颜色、香味写下来。③描写一种你认识的小草,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神韵”来。④用比喻的方法写菊花的形状。

  ⑤用排比的方法写竹子的神韵。

  ⑥用拟人的方法写荷花的颜色。

  以上为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篇4

  【怎样把句子写完整】

  一个完整的句子,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表达的意思要完整;二是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的句子一般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谁”或“什么”,后一部分主要讲“干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定要把句子的两个部分都写出来,意思才能表达清楚。

  如下面例句:

  1.姐姐学打字。

  2.妈妈是优秀教师。

  3.菊花真好看。

  这三个句子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第一句告诉我们“谁干什么——姐姐学打字”;第二句告诉我们“谁是什么——妈妈是优秀教师”;第三句讲“什么怎么样——菊花真好看”。如果少了一个部分,句子就不完整,意思就不清楚了。

  又如:

  1.你星期天去图书馆吗?

  2.房子建好了吗?

  3.爸爸下班了吗?

  这三个句子是向别人发问的。都表达出了完整的意思,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句问:“你星期天干什么”;第二句问:“房子怎么样了”;第三句问:“爸爸是不是下班了”。为了表达出发问的语气,句子的.末尾用了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字和“?”,句意更清楚,听的人就更明白了。

  还有一种表达感情的句子,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例三:

  1.这棵白杨多高啊!

  2.我玩得多么开心啊!

  第一句讲“白杨高”,第二句讲“我开心”,都是讲“谁”或“什么”“怎么样”,都有两部分,意思完整。为了表达对白杨的赞美和“我”的高兴心情,句子的末尾加上了“啊”字和“!”

  想一想,练一练:

  1.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同学们( ) ②小猴子( )

  ③太阳( ) ④( )是我的好朋友。

  ⑤( )真大。 ⑥( )在海上航行。

  3.照“例”把句子写完整。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读读培根的话,想一想,读书还有哪些好处,请你仿照培根说的句式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语文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育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乐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术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读书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为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篇5

  【怎样描写人物外貌】

  人物外貌不但指人的容貌、身材、衣着打扮,还指人的神情、姿态、声音等。把人物的这些特点具体地写下来,就是人物外貌描写。如下面例段:

  太阳晒得墨黑的清瘦的脸上,有一对稍稍洼进去的大大的双眼皮儿眼睛;眉毛细而斜;黑里带黄的头发用花布条子扎两条短辫子;衣服都很旧;右裤脚上的一个破洞别一支别针;春夏秋三季都打赤脚,只有上山抓柴禾的时节,怕刺破脚板,才穿双鞋子,但一下山就脱了。

  这里描写的是一位农村姑娘的外貌。用六个并列的分句描写了容貌和衣着,具体地写出了一个家庭穷苦、热爱劳动、性格倔强的农村小姑娘的形象。

  要写好人物外貌,关键在于平时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注意人物的身分,了解、熟悉他们的个性。还要留心他们的变化。具体来说:

  第一,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

  如下列例段:

  这是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身穿军用棉大衣,脚穿高筒皮靴。高个子,方脸盘,长得很魁梧。下巴上有一颗黑痣,那双眼睛在黑暗中闪着亮,使人觉得粗犷又精明。

  李云是一个机灵、陶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例段一,写的是一位三十来岁的青年人。作者抓住“身穿军人棉大衣”、“脚穿高统皮靴”、“高个子,方脸盘”、“眼睛闪亮”等外貌特点,写出了一个粗犷、精明的男子汉形象。例段二主要抓住孩子:调皮的大眼睛”、“鼓鼓的腮帮”、“翘起的小鼻尖”等相貌特点,把一个机灵、滑稽逗人的孩子写得活灵活现。上述两例告诉我们,写人物外貌,一定要抓住外貌的特征,这样,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毛病。

  第二,描写外貌要注意人物的身分,不能张冠李戴。

  如下面例段,人物身分就非常鲜明。

  我仔细端详着面前这位青年人。他戴着一顶篮色旅游帽,帽沿上有一行白字:“日本大学生旅游团”。身上穿一件黑灰色太空服,下身穿着牛仔裤,肩上背着一个黑色的旅游包。

  这老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沿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闪闪发光,好像涂上了一层油。下面的裤腿卷过膝盖,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满大大小小无数个筋疙瘩,被一条条高高鼓起的血管串连着。脚上没有穿鞋,脚板上的老皮怕有一指厚,……腰上插着旱烟袋,烟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上面两段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身分的人物形象。例一写的是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通过描写穿着打扮的特点,告诉人们他是一位日本来华旅游的大学生。例二侧重描写老汉的脊背肤色、小腿形态、赤脚、腰上插着旱烟袋等特点,生动描绘出了一位居住农村,饱经风霜、朴实健康的、典型的老农形象。

  第三,描写外貌要注意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年龄、经济地位、职业、心境、感情都在起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反映到人物的外表来。因此,写人物外貌,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心内世界。

  请看下面三个例段对同一位老人表情变化的描写:

  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

  三个例段描写的是同一位老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却反映了三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例一表达了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心情;例二反映了老人为老伴儿生病而着急发愁的心态;例三写出了老人伤心、悲痛的思想感情。由此说明,描写人物外貌,一定要注意人的内心的感情的变化。

  第四,描写外貌,还要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人,各有各的性格,就是一对双胞胎,尽管长相一样,但性格和气质是不尽相同的`。描写外貌的时候,就要注意“以形传神”地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出来。如下面例段:

  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她大概叫琅琅,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凸额头、塌鼻梁,一头柔软的卷发。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上面三个例段都是写小女孩儿的相貌,但写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例段一侧重描写孩子的神态,突出了金豆怕羞但天真、活泼的性格;例段二先描写琅琅的长相轮廓,然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她文静的特点;例段三着重描写眼睛。通过对眼睛色泽和眼睛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女孩聪明,纯真的内在气质。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做好练习。

  反正我一出生就看见他了。永远穿着那件黑棉袄。夏天,敞着怀,棉衣的前襟像两扇虚掩的破门,露着搓板一样的前胸;下雪了,就拦腰系根草绳子。头上扣个尖顶的狗皮帽子,帽耳朵一前一后耷拉着。

  ①这段描写主要抓住了人物外貌的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②找出段中的比喻句,用“”标出来。想想比喻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黑光光的小脑袋,红红的小脸蛋,两只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一双胖胖的小手,手背上有五个小涡涡。

  ①这段话连用了6个“小”字,突出了人物的______特征。

  ②找出段中的形容词填在横线上。并想想这些形容词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的小脑袋。______的小脸蛋。

  ______的小手。______的小眼睛。

  2.按下列要求描写人物外貌。

  ①通过衣着打扮的描写,突出教师的职业特点。

  ②通过脸上皱纹的描写,突出老年人的外貌特点。

  ③通过神态描写,突出青年人的性格特征。

  以上为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篇6

  【怎样描写人物动作】

  写人,免不了要描写人的动作,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往往能通过行为动作来表现。如同学们学过的《金色的鱼钩》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红军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

  这段话描写了红军老班长连续五个动作。用“坐、捧、嚼、皱、咽”五个准确的动词,写出了老班长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为照料小战友、日夜操劳、精神疲乏的神态。“捧”字,突出了老班长对那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的珍惜;“嚼”、“皱”、“咽”三个动词,写出了草根和鱼骨头难以咽下以及老班长饥饿的程度。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红军老班长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抗争的坚毅性格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一、描写人物动作,最重要的是注意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留心,观察周围各种人形形色色的行为动作,特别要注意不同的人的动作特征,抓住特征仔细地反复地进行观察。

  如下面例段:

  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又见她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小丽高兴得又蹦又跳。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捉蝴蝶、打篮球,都是我们常见的活动,有的甚至是同学们亲自参加过的。但写起来却不具体。上述两段描写,由于作者观察仔细,把捉蝴蝶,打篮球的动作、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二、要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动作描写。

  请看下列例段:

  他50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随手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这才放心地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

  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毛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他惊愕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纹丝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

  老人的双手很灵巧。一个泥人在他手里诞生,只要几分钟。看他又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柔软起来,光滑起来。接着,又在上面揉搓,渐渐分出了人的头、身和腿。他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弄着,不一会儿,泥人戴上了一顶偏偏的帽子。

  上述三段都抓住了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动作。

  例一写的是一位高度近视的老教师。通过“用衣服的下摆擦镜片”、“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匆匆地往口袋里掏”等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一个高度近视、动作不利索且有点“糊涂”的老教师的特点;例二,主要抓住性格暴躁的人生气时,面部表情动作的特点来描写的。如:“气咻咻地站在门口”、“头上冒着热气”、“眉毛怒气冲冲向上挑”、“嘴向下咧着”、“肌肉纹丝不动”等,把生气时的面部表情写得生动而逼真。例三则是抓住捏泥人的动作特点,写出了一位心灵手巧的老艺人形象。

  三、要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

  读读下列例段,看看各段中带点的词的作用。

  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用了“摔、撑、踮、爬、顶、弯、蹲、插、倾、飞等”10个动词,把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姿式描写得准确而逼真。

  她挤进大门,把担子撂下地;走上前去,将地上的草揽好,用膝头压着,俯下身,双手使劲勒紧草腰子,提起来,扔到院墙角落。

  段中带点的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写出了一个能干、利索、有力气,干活熟练的农村姑娘的形象。

  她看见奶奶站起来,双手抓着锅盖向上揭。吃力地揭了几次,才稍稍揭开一条缝。一股浓烟从灶口冲出来,差点熏着奶奶的脸。奶奶随便用袖子拂了拂布满皱纹的.脸,又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老了,不中用啰!”

  这段话描写的是一位老奶奶干家务活的动作。用“揭、冲、熏、拂、摇”等动词,准确而恰当地写出了老人干活动作的特点。上述各例说明,描写人物的动作必须选用准确、恰当的动词,才能具体形象地写出人物的动态形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例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动作的。认真完成后面的练习。

  他轻轻一跳,双手就握住了单杠,紧接着收腹、抬腿,拉臂引体、抬头挺胸,轻而易举地上了杠。他那匀称的身材,再加上这灵巧的动作,就好像凌空欲飞的雄鹰。

  ①这一段话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段中带点的动词具体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立刻瞪起眼睛,眉毛一根根竖起来,脸上的肌肉不停地颤动,脖子上暴起一道道青筋,像扑鼠的猫盯着我。

  这里描写的是人物面部表情的动作,用了不少恰当的动词。请找出来写在下面:______。想一想,这些动词起了什么作用?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准确而恰当的动词。

  我()起一张饺子皮,笨手笨脚地往里()着馅儿,然后把皮边儿往中间一(),又()了一下,再往两边一(),捏得又扁又平,往桌上一()。嘿,还真像老手做出来的饺子呢!

  3.按下列要求练习描写人物动作。

  ①仔细观察妈妈炒菜的过程,把炒菜的动作具体地写下来。

  ②通过动作描写,反映出你熟悉的人的性格特点。

  以上为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全文内容,如《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描写人物心理的语文》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